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作者:张国一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文章作者】张国一∵∵

【指导教师】张永|李志夫∵∵

【文章页数】281页

--------------------------------------------------------------------------------

【中文摘要】提要略分五点来说明。

(1)本文所探究的主题是唐代曹溪禅宗的“心性”义涵;“心性”,义指心、物万法之真实本性,也称“佛性”、“法性”、“真如”等等,与一般意义下的“心性”(如儒家的“道德心性”)并不相同。本文实际上,是对曹溪唐禅之胜义真如、法性内涵的研究。

(2)为何选择此一主题?略分二点说明。一、主观因素:因禅宗“心性”思想,本是中国最精深思想之一,历代中国文、哲乃至艺术家,鲜有不受其吸引影响者(禅儒合汇,乃至形成了宋明理学,迄今未衰),本人亦深受其精玄理境所吸引,故有意做较深入之探索。二、客观因素:现代在禅“心性”的“客观”研究上,显得颇为不足。一般言之,学者对禅文献重视不足,运用有偏或有误文献情况时可见之(如研究沩仰等五家禅,多有偏采《人天眼目》的情况,但这是后出文献,并不是较早较可信的早期资料。曹洞研究在文献运用上也很有问题,详正文第五章第二节“曹洞宗”文),这不免造成若干有偏失的研究结果。另学者对禅“心性”的诠解,不免失于浅近容易,如台港学者偏好借近儒家的(道德)“主体心”观念以诠之,大陆学者则直借西方“主观唯心”、“客观唯心”思想来诠解。这样做,是不是对禅“心性”内具精奥之“般若”义理太过轻忽了呢?整体言之,运用完整客观文献,做较深入的禅“心性”研究,在现代学界还是颇为不足的。本文之研究撰着,是有意在这些不足处,做一些努力补充的。

(3)为免前指偏失情况发生,第一步,在正式进行“心性”义涵探究之前,应先从事完整禅文献的研究工作。本文拟探究之曹溪祖师共十二位(理由详第一章第二节),历代记录有他们“心性”思想的相关文献共有多少?第一章第四节做了较全面的探讨,大致计共可得相关文献八十九种。掌握住这些文献,我们大抵得较全面地贴近祖师“心性”义涵本貌。不过,先后期出现之数据,不免有所增补演进,后出者可能杂揉有疑伪成分的。这些问题,在正文第二至五章各节,皆再有较深入的文献研究探讨(除每节有文献研究专文外,在“心性”义涵正式研究中,也随时对文献资料提出探讨)。在这样的基础下,本文得以对唐禅“心性”义涵进行较“客观”(以文献为基础)、“完整”(非仅少数有偏文献)、“少谬”(简别出疑伪资料)的探究。

(4)正式“心性”义涵研究情况如下:

1.第二至五章:根据较完整客观文献,分别对十二位祖师“心性”思想进行探究。各祖师在接众方便上各有偏重不同,如慧能重“直说”,洪州宗重运用猛烈“身心动作”,石头宗重借“无情物”,以各种方便引人契悟──但契悟的法体则大抵内涵一致:乃破我法一切执而悟入之心、物平等的“般若自性”,此般若自性又常能生起一切“作用”。慧能直接称之为“自性起用”,又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荷泽和保唐仍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石头门下称“理事不二”,“理”即无分别之“般若自性”,“事”即“作用”,义涵仍同;马祖禅法被称为“性在作用”,仍是“自性起用”的运用罢了。这项发现至少有二项重要意义:一、大乘佛法要可浓缩为“智慧”、“方便”二大内涵,《维摩诘所说经》所谓“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大正藏》十四册,页549)“智慧”指契悟“般若自性”,证无分别智;“方便”则从无分别“起用”,生起一切济众利生的有分别活动。曹溪的“自性起用”,不正是“智慧”、“方便”的合说吗?这表示,曹溪“心性”思想,仍是一脉大乘教理的承继,他在接众方便上较印度大乘是更热闹活泼许多,但禅悟的义理实质是一贯未变的。二、现代学界多从“主体心”、“唯心”的角度诠解禅“心性”,这大抵是误把“方便”视为“法体”了。说“心”或重“身心”动作,这是为方便接众的,真正禅悟的目标,还要遣破“心”,而契入无分别的般若法性中──这才是“心性”的实质。此一事实的指出,是有助现代禅“心性”研究再推深一步了(这部分讨论,请详第八章第一、二节,另第二至五章各节亦一再论及)。

2.第六章:总结第二至五章研究成果,指出曹溪唐禅有一共通禅“心性”义涵,称之为“般若作用实践体”,这是较慧能“自性起用”内涵更为完整的说法。并以此一研究成果,略与现代学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比较。最后,关于什么是无分别的般若?本章第二节,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3.第七章:“自性”之“起用”,系根据了何种内在的原理?本章做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前第二至五章,可谓是对唐禅“心性”基本义涵先做确立的研究;第六章第二节与本章,则是对已确立之基本“心性”义涵,再做较深入的探讨。

4.第八章:“心性”义涵之研究,大抵前七章已经完成。本章是再对唐禅之思想根源,另作探讨,这个问题,向来是现代学界所重视的(这个研究方向,大抵是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所开启的)。本章研究成果是,唐禅揉合了印度大乘三系思想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禅思想体系。揉合情况大抵是:以空宗“摩诃般若波罗蜜”为禅悟目标,以如来藏心性法门为悟入方便,以唯识教理建立“起用”说和“妄心建立万法世界”说。他这样的作法,是近于《楞伽经》的,是故可以说,唐禅所展示的仍是达摩所传一贯的《楞伽》如来藏禅。

5.第九章:略评估本文得失,并对未来研究预作思索计划。

(5)本研究提要略述于上。

--------------------------------------------------------------------------------

【论文目次】

封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正文提要、研究动机与方法

第二节∵为何选择“曹溪唐禅”为研究范围

第三节“心性”之界说并略述现代学界之研究成果

第四节∵完整禅宗文献之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惠能、神会与保唐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惠能

第二节∵荷泽神会

第三节∵保唐无住

第三章∵洪州宗诸师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马祖道一

第二节∵临济义玄

第三节∵沩山、仰山

第四章∵石头宗诸师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石头希迁

第二节∵曹山、洞山

第三节∵云门文偃

第四节∵法眼文益

第五章∵唐禅“心性”义涵之概括

第一节∵唐禅“心性”义涵之概括并与学界成果作比较

第二节“般若”内部义涵的探究

第六章∵唐禅“心性”的实践义涵

第一节“心性”的实践原理

第二节∵与学界研究互较再探“心性”之其它实践义涵

第七章∵唐禅如何运用揉合大乘经教

第一节∵以空宗“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体为禅悟目标

第二节∵藉如来藏法门为悟入方便

第三节∵以唯识思想建构“妄心之生起与遣破原理”和“法体起用原理”

第八章∵结论

第一节∵研究成果之评估

第二节∵未来赓续研究之省思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一、禅宗原典

人天眼目∵南宋智昭编∵大正藏48册

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明郭凝之、圆信编∵五家语录卷五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唐宗密撰∵卍续藏110册

五家正宗赞∵宋绍昙编∵卍续藏135册

五家语录∵明郭凝之、圆信编∵大正藏47册

五灯全书∵清霁仑超永编∵卍续藏140册

五灯会元∵宋普济编∵卍续藏137.138册

天圣广灯录∵北宋李遵勖编∵卍续藏135册

古尊宿语录∵宋守颐编∵卍续藏118册

四家语录∵宋编者不详∵艺文印书馆∵禅宗集成13册

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明郭凝之、圆信编∵五家语录卷二

全唐文禅师传记集∵蓝吉富编∵禅宗全书.史传部一∵文殊∵1988年5月

佛果击节录∵宋雪窦拈古、圜悟击节∵卍续藏117册

佛祖历代通载∵念常撰∵大正藏49册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大正藏50册

宗门十规论∵唐法眼文益撰∵卍续藏110册

宗门统要续集∵宋宗永集、元清藏续集∵明.嘉兴大藏经37册

宗宝本坛经∵明宗宝集∵大正藏48册

林间录∵宋惠洪撰∵卍续藏148册

南宗定是非论∵唐神会撰∵杨曾文编∵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1版1刷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法海集∵大正藏48册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唐神会撰∵杨曾文编∵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1版1刷

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直了性坛语∵唐神会撰∵杨曾文编∵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7月∵1版1刷

建中靖国续灯录∵北宋惟白编∵卍续藏136册

指月录∵明瞿汝稷集∵卍续藏143册

枯涯和尚漫录∵宋圆悟编∵卍续藏148册

泉州千佛新着诸祖师颂∵唐省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