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禅研究绪论
1.1相关课题的研究回顾
佛教源于古代印度,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1],在自身的不断调适中,积极吸收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华,终于在隋唐之际开花结果,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2]
谈到禅宗的研究,对日本学者的禅宗研究成果,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20世纪初,西方学者最早用比较先进的方法来研究佛教,这样的方法后来影响到日本的佛教研究。日本佛学界最早是在佛教文献学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日本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之西方学者,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东方佛教的特点,其研究很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忽滑谷快天是日本早期禅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所着的禅宗研究的一系列着作,在20世纪初很有影响,其中《禅学思想史》是他的代表作。继他之后日本禅宗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世界知名的现代日本思想家和学者铃木大拙。他对禅学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禅宗历史的考证,即利用敦煌发现的禅籍校核禅宗历史上的疑团。另一方面是对禅学思想的研究。此外,日本学者利用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禅宗史料,对陆续发现的《坛经》各种不同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松本文三郎、宇井伯寿、柳田圣山等人是这方面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日本学者还整理了《达摩禅师论》、《修心要论》、《北宗大乘五方便》、《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历代法宝记》等禅籍,推动了早期禅宗,特别是北宗禅的研究。之后,禅宗研究一直是日本佛学界的主打,先后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禅宗研究着作,如铃木大拙的《敦煌出土少室遗书》、《校刊少室遗书及解说》、《禅思想史研究第二》、《禅思想史研究第三》,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二禅宗史研究》,关口真大《达摩大师的研究》,筱原寿雄和田中良昭的《敦煌佛典和禅》,田中良昭的《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以及日本学者编写的20卷《禅的语录》,柳田圣山主编的《禅学丛书》,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的研究》,铃木哲雄的《唐五代的禅宗》,石井修道的《宋代禅宗史的研究》等。[3]
中国学术界对禅宗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近二十年来,一度出现了“佛学热”、“禅宗文化热”,研究佛教特别是禅宗的着作品类繁多,其中重要的有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通史》、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的《禅宗宗派源流》、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禅与老庄》、《禅学与玄学》、《禅宗与中国文学》、《禅与东方文化》等。[4]这些着作涉及到禅宗的历史(包括人物传记)、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从总体上说,禅宗思想和历史的发展脉络已经是相当清晰完整。
与“鼓山禅”[5]主要代表人物元贤、道霈等禅师有关的论述,在通史性的佛教着作中都会涉及,但大都不是一笔带过,肯定其在明清禅宗史上的地位(中国佛教通史着作都是如此,因为一般学者都认为明清禅宗已经是强弩之末,往往着墨不多),就是只针对他们某一具体方面(如生平或禅学)进行论述,一般比较简明扼要。这方面的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八章第五节“永觉元贤的‘救儒禅’”,该节简要介绍了元贤的生平与着作,以及元贤对“治经”的看法,在论述元贤着作时对其有关佛教与宋明理学、曹洞与临济以及禅净关系的主张也有涉及。第九章第三节有“为霖道霈与民间佛教”,涉及到道霈对禅净关系、禅宗修持与修忏应赴等的主张;吴立民等《禅宗宗脉源流》第十二章曹洞法系(下)“寿昌法系”中有“鼓山系”,没有展开详述;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第十六章有对道霈的论述,作者认为,清代曹洞当以道霈为代表,道霈禅学特点是调和三教,融合曹洞、临济,并且肯定意识主体,重申“本觉说”,作者还认为,道霈禅虽然没有什么新的理论建树,但相对于其时的其他禅师而言还是属“上乘”;郭朋《明清佛教》第二章“明代佛教”第二节“明代佛教诸宗”有关于元贤的论述;《中国佛教简史》第五章第八节有关于元贤的论述。两书基本相同,主要是对元贤着作做评述,特别是对《寱言》《续寱言》,作者从“论佛教有、无义”、“论孝”等12个方面进行论述,提供了很多经典材料;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十八章有部分相关论述,没有详细展开,但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大致的传法脉络;王荣国《福建佛教史》第五章第三节“曹洞宗中兴宗匠永觉元贤”也主要是叙述其生平着述,还提到两点,一是元贤主张禅教律融合,二是会通儒释;陈支平主编的《福建宗教史》第二编第第二章第二节有“曹洞宗中兴宗匠——元贤与道霈”部分,所论与《福建佛教史》基本相同;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佛教部分“明代禅宗的二大支系”有对元贤的简单论述(与郭朋书略似);陈扬迥《中国净土宗通史》第七章有“元贤之禅净不必兼修”;王仲尧《易学与佛教》第八章有“永觉元贤之五位图说”等,详细介绍了元贤的“五位图说”。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八章分别有大量关于鼓山元贤和道霈的论述。除生平着述外,作者列举了九个方面,涉及元贤的风格、接化手段、三玄三要说、五位图说、儒释一致和格物论等。***的水月斋主人着的《禅宗师承记》中论及元贤与道霈禅学的特点,也指出道霈对自心自性的强调。[6]总体说来,学术界对于元贤和道霈个人禅学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多,但不足的是缺乏系统性,也就是说没有把他们放在一个传承体系中作全面系统的考察,许多观点还是相雷同的。
专门研究元贤或道霈等人的文章不多,最主要的有林子青先生的《元贤禅师的“鼓山禅”及其生平》[7],黄曾樾先生的手稿《永觉和尚广录探微》[8],还有***学者杜宝瑞先生在“海峡两岸当代禅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永觉元贤援禅辟儒道之基本哲学问题探究》[9]等。林文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对“鼓山禅”进行全面论述的文章。黄先生原系福建师范学院的教授,其手稿《永觉和尚广录探微》由福建佛教协会的周书荣先生整理发表。此文主要是对元贤着述中关于明末清初民族、社会关系的言论进行梳理和考证,指出元贤是一个具有民族忠义气节的僧人。杜文主要探讨元贤以佛教思想为基础对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评判,指出三教根本世界观存在巨大的差异,元贤的三教评判有很大缺陷。其他涉及较多的论文还有李霞的《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10],陈永革的《论晚明禅学中兴》[11]等。
--------------------------------------------------------------------------------
[1]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各种说法,如果不断定具体年月而笼统地说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也许更符合实际。参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45-105页。
[2]参见赖永海:《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载《中国佛教与哲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第119-125页。
[3]参见黄夏年:《禅宗研究一百年》,载《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关于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介绍较详,可以参考。
[4]方立天:《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另外中国佛教史的学术回顾可参阅:黄夏年:《当代中国禅宗研究取得了那些成果?》,载《禅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葛兆光:《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载《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版;方广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华方田:《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存在的问题》,载中国佛学院学报《法源》2001年(总19期);黄夏年:《禅宗研究一百年》,载《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
[5]元贤自名为“鼓山禅”,林子青先生也用此名,但目前学术界对“鼓山禅”的称呼并不一致。笔者认为:“鼓山禅”作为禅法名称,还可以称为“救儒禅”;作为元贤以后鼓山的法脉名称,还可以称“鼓山系”。
[6]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吴立民等:《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郭朋:《中国佛教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王荣国:《福建佛教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陈支平:《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何其敏:《中国明代宗教佛教》,“百卷本中国全史之一”,人民出版社;陈扬迥:《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王仲尧:《易学与佛教》,中国书店2001年7月;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新一版;[***]水月斋主人:《禅宗师承记》,***圆明出版社,2000年2月第二版。
[7]见《现代佛学》1958年第8期,天津古籍出版社(未查到出版年月,案:此为景印本。《现代佛学》即《法音》杂志的前身。)
[8]整理发表《福建佛教》98年2、3两期。
[9]http://ccms.ntu.edu.tw/~duhbauruei/4pap/4zen/55.htm
[10]李霞:《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一、元贤的三教合一理论”,《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9月第5期。
[11]http://www.orientbuddha.org/fjxy/show.asp?id=2987
出处:<鼓山禅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