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识思想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作者:高毓婷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台南大学,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禅宗心识思想研究——以唐代为中心
【文章作者】高毓婷∵∵
【指导教师】王开府
【文章页数】289∵页
--------------------------------------------------------------------------------
【中文关键词】∵唐代|禅宗|心识思想|心意识|业报|禅法∵∵
【中文摘要】心识思想是佛教独特的心理观,是对于"心”在自身、万法中交互作用而开展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其所关注的是人为何烦恼迷失以及如何自觉的问题,本文所欲处理的,是人为何迷失及其对应的修行实践,亦即如何透过实践行门,而完成理想的人格。
本文所采取的心识范畴,是以"如来藏藏识”为研究的切入角度,即由藏识而有的世间生灭现象,及其与真心不一不异的关系,逐步讨论如何觉证一切唯心,再超越一心,为偏向于从"因地”至"果地”的心识范畴,以探讨禅师对于未悟的众生所开示的见解与法门。
因此,本文大抵分成几个方向的开展,一为心识的开展,为心、意、意识、心识、妄想、三细六麤等词汇意义的考察;二为无明染心与真心的关系;三为与无明染心、三细六麤相关的因果业报思想;四为唯心识与真如的两种工夫进路。
本文从妄想一类词汇检思其义,禅门在使用此类词汇时,有从《楞伽经》过渡到《起信论》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受南方佛教思潮的影响颇深。此外,禅门对于心、意、意识的使用,却偏向同义与连贯相生,因此,心、意、意识可以说是三,也可以说是一,这样的用法,近于早期唯识学,与原始佛教的用法。
心、意、意识三者连贯相生,而有一切情见,这是理论的诠释。于修行实践方面,却由此分成两路,一是三者非一也非三,一破全破,一无全无,此为顿悟的思想基础;另一则以心来收摄意识的攀缘造作,使心定于一境,再予照破,此为渐进后顿的方便法门。
从连贯相生的意义延伸,"心”字一词便可以代表虚妄之义,然此心的本质为清净,因此产生"心”的多重意蕴,随着不同的场合,而代表不同的意义。
真妄和合的心识思想,一方面为烦恼与清净而开展的实践工夫,另一方面,不生不灭的理,其作用必彰显于事用中,禅宗的思想更发挥了不生不灭的心性与日常生灭事物之,自在无碍的风格。是故,本文以为单只有寂静之体,并非如来藏思想的真髓。佛性、真、如来藏,并非只有寂然不动的一面,禅门以为"真如”是透过生灭相来展现的。∵
--------------------------------------------------------------------------------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论题界说∵1
一、研究动机∵1
二、本文论题"心识”界说∵2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与本文进路∵10
一、前人研究成果∵10
(一)前人研究回顾∵10
(二)研究主题的说明∵17
二、本文研究进路∵18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文献资料说明∵20
一、研究范围∵20
二、文献资料说明∵23
(一)初期禅宗的文献资料∵23
(二)南宗以后的文献资料∵25
(三)有关《圆明论》的禅法归属∵27
第二章∵禅宗识心之内容及思想特色∵34
第一节∵冠名菩提达摩作品之心意识说∵36
一、从菩提达摩《楞伽经疏》谈起∵38
二、《菩提达摩四行论》的心意识说∵42
(一)心识的提出∵43
(二)诸识前后相生∵45
(三)一体两面的真妄心∵46
(四)无识之虚妄而仍有分别∵48
三、《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中的《唯识论》∵51
(一)唯识观法∵53
(二)心意识义56
四、结语∵58
第二节∵唐代禅宗对心意识的看法∵59
一、道信、弘忍∵59
(一)楞伽旧传与守一不移的渊源∵59
(二)《心王经》的漏心说∵67
二、北宗神秀一系∵72
三、保唐无住80
四、惠能及南宗系∵83
(一)承继如来藏系的说法∵83
1众生流转之一念妄心∵83
2真心不守自性,开展八识∵88
(二)转述法相宗的说法——八识与四智∵91
五、结语∵100
第三节∵禅宗识心思想的特色∵102
一、朴素的心识观∵102
二、心意识收归至"心”来表诠∵105
三、不重视心识作用∵107
第三章∵禅宗"心”之多层意蕴∵115
第一节∵真妄和合的心识论∵117
一、有关和合的诠释∵118
(一)清净与烦恼的关系∵119
(二)体用关系∵126
二、一心为虚拟之假名∵135
三、结语∵141
第二节∵心与外境、万法之关系∵142
一、问题的提出∵142
二、心与外境、万法的关系∵145
(一)一切唯心识所现∵145
(二)绝对真心为自净的动力因∵148
(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否定∵152
(四)不从"能”、"所”认识外境与万法∵158
三、结语∵162
第三节∵禅宗"心王”义之双重意涵∵163
一、清净真如之心王∵165
二、尚在识中之心王∵168
三、结语∵171
第四章∵禅宗之无心与业报罪福思想∵173
第一节∵道宣对于达摩所传"罪福两舍”的评断∵176
第二节∵禅宗对于罪福业果的态度∵184
一、不修福业,修无漏业∵184
(一)寂灭性中无罪福∵184
(二)先立理后有福智∵186
(三)无念胜求缘∵190
(四)悲愿是无上功德∵191
二、随缘消旧业∵194
(一)因果不空∵194
(二)无心则不知业∵196
(三)重罪轻报说∵199
三、结语——禅宗不修福、无心无业的反思∵201
第三节∵禅宗对于三界轮回的说明∵206
一、三界六道自心所现∵207
二、主导生死轮回的心意识∵209
三、结语∵212
第五章∵禅宗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之工夫进路∵214
第一节∵禅宗工夫进路略述∵214
第二节∵禅门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的两橛进路∵218
一、三界为自心现的心识背景∵218
二、延寿所说之唯心识观、真如实观∵220
第三节∵两种进路在禅门的使用方式∵224
一、唯心识观(于观照中了空)∵224
(一)调伏第六意识(前方便)225
(二)以一切唯心为进趣的观法∵226
1观色空、境无∵228
2观心亦不可得∵233
(三)小结∵237
二、真如实观(***证空)240
(一)以顿法息却身心∵240
(二)离当下之一念的顿入真如门∵243
1由师点拨∵244
2一根摄至,六根互用∵246
(三)小结∵249
三、结语∵250
第六章∵结论∵254
一、识心的开展∵254
二、妄与真的关系∵257
三、心识与业报的关系∵259
四、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的工夫进路∵261
附录一∵真心词汇所引经论出处∵264
参考书目∵268∵∵
--------------------------------------------------------------------------------
【参考文献】
说明:1经藏部份依照卷册顺序排列,古籍则依年代排列。∵
2专着、期刊部分以姓氏笔划排列,同一作者再依出版时间顺序排列。∵
3外文部分的排列,则以原文为先,翻译本在后。∵
一、佛教经论∵
(一)经藏文献∵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卷2?杂阿含经∵刘宋∵∵
瞿昙僧伽婆译∵《大正》卷2?增一阿含∵东晋∵∵
玄奘∵《大正》卷7?大般般若波罗蜜多经∵唐∵∵
金刚三昧经∵失译∵《大正》卷9∵
实叉难陀译∵《大正》卷9?大方广佛华严经∵唐∵∵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卷12?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刘宋∵∵
昙无谶译∵《大正》卷12?大般涅盘经∵北凉∵∵
求那跋陀罗译∵《大正》卷1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
实叉难陀译∵《大正》卷16?大乘入楞伽经∵唐∵∵
菩提灯译∵《大正》卷17?占察善恶业报经∵隋∵∵
佛陀多罗译∵《大正》卷17?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般刺密帝译∵《大正》卷19?唐∵∵
鸠摩罗什译∵《大正》卷25?大智度论∵东晋∵∵
菩提留支等译∵《大正》卷26?十地经论∵后魏∵∵
玄奘译∵《大正》卷27?阿毗达磨大毘婆沙论∵唐∵∵
玄奘译∵《大正》卷30?瑜伽师地论∵唐∵∵
勒那摩提译∵《大正》卷31?究竟一乘宝性论∵后魏∵∵
瞿昙留支译∵《大正》卷31?唯识论∵后魏∵∵
真谛译∵《大正》卷31?摄大乘论释∵梁∵∵
真谛译∵《大正》卷31?中边分别论∵梁∵∵
玄奘译∵《大正》卷31?成唯识论∵唐∵∵
玄奘译∵《大正》卷31?唯识三十论颂∵唐∵∵
真谛译∵《大正》卷32?大乘起信论∵梁∵∵
窥基∵《大正》卷34?妙法莲华经玄赞∵唐∵∵
澄观∵《大正》卷36?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唐∵∵
知礼∵《大正》卷37?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唐∵∵
大般涅盘经集解∵梁.宝亮集∵《大正》卷37∵
吉藏∵《大正》卷37?胜鬘宝窟∵隋∵∵
一行∵《大正》卷39?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唐∵∵
宗密∵《大正》卷39?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唐∵∵
吉藏∵《大正》卷42?百论疏∵隋∵∵
窥基∵《大正》卷43?成唯识论述记∵唐∵∵
窥基∵《大正》卷43?唯识二十论述记∵唐∵∵
慧远∵《大正》卷44?大乘义章∵隋∵∵
慧思∵《大正》卷46?立誓愿文∵隋∵∵
慧思∵《大正》卷46?大乘止观法门∵隋∵∵
智顗∵《大正》卷46?四念处∵隋∵∵
智顗∵《大正》卷46?六妙法门∵隋∵∵
智顗∵《大正》卷46?摩诃止观∵隋∵∵
慧然集∵《大正》卷47?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
守坚集∵《大正》卷47?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宋∵∵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日本.玄契编∵《大正》卷47∵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日本.慧印校∵《大正》卷47∵
圆信、郭凝之编∵《大正》卷47?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明∵∵
圆信、郭凝之编∵《大正》卷4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明∵∵
圆信、郭凝之编∵《大正》卷47?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明∵∵
圆信、郭凝之编∵《大正》卷47?金陵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明∵∵
楚圆集∵《大正》卷47?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宋∵∵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续补∵日本.东晙集∵《大正》卷47∵
蕴闻编∵《大正》卷47?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宋∵∵
道信∵《大正》卷48?信心铭∵唐∵∵
弘忍∵《大正》卷48?最上乘论∵唐∵∵
少室六门∵《大正》卷48∵
法海集∵《大正》卷48?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
玄觉∵《大正》卷48?禅宗永嘉集∵唐∵∵
玄觉∵《大正》卷48?永嘉证道歌∵唐∵∵
宗密∵《大正》卷48?禅源诸诠集都序∵唐∵∵
裴休集∵《大正》卷48?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
裴休集∵《大正》卷48?黄蘖断际禅师宛陵录∵唐∵∵
延寿∵《大正》卷48?宗镜录∵五代∵∵
智昭集∵《大正》卷48?人天眼目∵宋∵∵
宗宝编∵《大正》卷4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
德辉编∵《大正》卷48?敕修百丈清规∵元∵∵
如卺续集∵《大正》卷48?缁门警训∵明∵∵
延寿∵《大正》卷48?万善同归集∵五代∵∵
延寿∵《大正》卷48?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五代∵∵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行秀评唱∵《大正》卷48?元∵∵
集成等编∵《大正》卷48?宏智禅师广录∵宋∵∵
历代三宝纪∵《大正》卷49∵
慧皎∵《大正》卷50?高僧传∵梁∵∵
道宣∵《大正》卷50?续高僧传∵唐∵∵
赞宁∵《大正》卷50?宋高僧传∵宋∵∵
道原∵《大正》卷51?景德传灯录∵宋∵∵
神会∵《大正》卷51?荷泽大师显宗记∵唐∵∵
历代法宝记∵唐(编者不详)∵《大正》卷51∵
契嵩∵《大正》卷51?传法正宗论∵宋∵∵
道宣∵《大正》卷52?广弘明集∵唐∵∵
僧佑∵《大正》卷55?出三藏记集∵梁∵∵
法经∵《大正》卷55?众经目录∵隋∵∵
明佺等∵《大正》卷55?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唐∵∵
道宣∵《大正》卷55?大唐内典录∵唐∵∵
神秀∵《大正》卷85?观心论∵唐∵∵
神秀∵《大正》卷85?大乘无生方便门∵唐∵∵
净觉∵《大正》卷85?楞伽师资记∵唐∵∵
慧光集释∵《大正》卷85?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唐∵∵
宗密∵《卍续藏》册14?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唐∵∵
宗密∵《卍续藏》册110?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唐∵∵
慧海∵《卍续藏》册110?顿悟入道要门论∵唐∵∵
慧海∵《卍续藏》册110?诸方门人参问语录∵唐∵∵
文益∵《卍续藏》册110?宗门十规论∵五代∵∵
颐藏主∵《卍续藏》册118?古尊宿语录∵宋∵∵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一)∵宋(编者不详)∵《卍续藏》册119∵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四家语录卷二)∵宋(编者不详)∵《卍续藏》册119∵
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三)∵宋(编者不详)∵《卍续藏》册119∵
林弘衍编∵《卍续藏》册119?雪峰义存禅师语录∵明∵∵
于頔编∵《卍续藏》册120?庞居士语录∵唐∵∵
李遵勖编∵《卍续藏》册135?天圣广灯录∵宋∵∵
楼照改编∵《卍续藏》册120?善慧大士录∵梁∵∵
宗永集、元.清藏续集∵《嘉兴藏》册1?宗门统要续集∵宋∵∵
祩宏∵《嘉兴藏》册33?云栖法汇∵明∵∵
祖堂集∵五代.静、筠∵佛光《禅藏》册16~17∵
宗密∵《新纂卍续藏》册74?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唐∵∵
超永编∵《新纂卍续藏》册81?五灯全书∵清∵∵
(二)经藏外文献∵
A炖(敦)煌文献∵
1、菩提达摩∵∵
二入四行论长卷子∵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176~179;182∵
菩提达摩四行论(天顺本)∵
椎名宏雄〈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54号,19963,页198~214∵
2、法融∵
绝观论∵
《禅宗全书》第36册,页87~102∵
无心论∵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216~219∵
3、神秀、法如系等初期禅宗文献∵
北宗五方便∵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三,页141~235∵
大乘北宗论∵
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页447~448∵
达摩观心论,五本对校∵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别卷一,页592~643∵
秀禅师七礼∵唐.神秀∵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页374~376∵
圆明论∵
John∵R∵McRae,“The∵Northern∵School∵and∵the∵Formation∵of∵Early∵Ch’an∵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6)附录,页18~44∵
七祖法宝记下卷∵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页134~165∵
第七祖大照和尚寂灭日斋赞文∵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555∵
师资七祖方便五门∵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三,页453~454∵
夜坐号一首∵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71~172∵
寂和上偈∵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85~186∵
菩萨总持法∵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页32~53∵
大乘起世论∵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页55~69∵
历代法宝记(S516及诸本对校)∵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卷,页467~564∵
传法宝记∵唐.∵杜朏∵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页560~572∵
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净觉∵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页596~610∵
杨曾文〈净觉及其《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其校本〉,《中华佛学学报》第6期,19937,页237~261∵
净觉?楞伽师资记序∵唐∵∵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页627~631∵
禅门经∵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331~335∵
了性句并序∵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450~452∵
卧轮?卧轮禅师看心法∵唐∵∵
铃木大拙《铃木大拙全集》卷二,页452~453∵
导凡趣圣心决∵
冉云华《中国禅学研究论集》,页169~171∵
禅策问答∵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45~51;∵
冲本克己《禅思想形成史的研究》,页214~219∵
息诤论(附禅问答一)∵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54~59∵
南天竺国达摩禅师观门∵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214~217∵
(有与铃木大拙所校订的本子作比较)∵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页215~216∵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P2039、新1254之综合校本)∵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34~44∵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P2039、新1254之各别本)∵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页166~174∵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页253~318∵
4南宗文献∵
六祖坛经∵
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页6~80∵
神会?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3~14∵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唐.独孤沛∵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15~48∵
神会?顿悟无生般若颂∵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49~51∵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唐.刘澄集∵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57~123∵
神会?神会和尚五更转二首、五言律诗一首∵唐∵∵
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页127~132∵
宝林传∵
《中国佛教丛书.禅宗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507~659∵
5天台∵
证心论(澄心论)∵
关口慈光(真大)〈证心论(炖煌出土)の撰者について〉,页203~204∵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页238~239∵
B、其它及道教文献∵
灵峰宗论∵明.蕅益智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道教义枢∵《重编影印正统道藏》第21册∵
二、其它古籍∵
(一)经∵
十三经注疏∵台北:艺文∵1955年∵
(二)史∵
隋书∵杨家骆主编《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旧唐书∵杨家骆主编《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着∵台北:华世∵1987年∵
(三)子∵
太平经∵王明《太平经合校》∵台北:中华书局∵1960年∵
论衡∵王充着,杨家骆主编《论衡集解》台北:世界书局∵1967年∵
(四)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弘明集∵梁.僧佑∵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年∵
钦定全唐文∵清.董诰编∵台北:汇文书局∵1961年∵
唐文拾遗∵收于《全唐文》(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文续拾∵收于《全唐文》(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全唐诗∵清圣祖御制∵台北:宏业∵1977年∵
朱子文集∵陈俊民校编∵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2000年∵
三、近人专着∵
(一)中文∵
方立天《法藏》,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7月∵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二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三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3月∵
———《藏外佛教文献》第九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7月∵
孔维勤《永明延寿宗教论》,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月∵
元音老人《楞严经要解》,台南:和裕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一刷∵
冉云华《宗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5月∵
———《中国禅学研究论集》,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7月二版∵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1月∵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2月修订版五刷∵
刑东风《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台北:圆明出版社,1995年5月∵
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略称),1998年∵
李映辉《唐代佛教地理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何国诠《中国禅学思想研究——宗密禅教一致理论与判摄问题之探讨》,台北:文津出∵
版社,1987年∵
屈大成《中国佛教思想中的顿渐观念》,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周贵华《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一刷∵
———、孙亦平《惠能评传》,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85年1月∵
——《吕澄佛学论着选集》一至五卷,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12月∵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三刷∵
———《禅宗思想渊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0月三刷∵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岑学吕等编《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合刊》,台中:妙音学佛视听图书馆,1996年∵
李开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一刷∵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一版∵
周叔迦《唯识研究》,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二版二刷∵
周庆华《佛学新视野》,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胡适∵《神会和尚传》,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初版五刷∵
——着,柳田圣山主编《胡适禅学案》,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10月再版∵
徐文明《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1月∵
高柏园《禅学与中国佛学》,台北:里仁书局,2001年3月初版∵
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识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中国佛教心性说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1983年∵
———《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板桥:骆驼,1987年8月∵
黄启江《因果、净土与往生》,台北:学生书局,2004年∵
张勇∵《傅大士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月∵
张国一《唐代禅宗心性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4月∵
张曼涛主编《禅宗思想与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2册,台北:大乘文化,1978∵
年9月∵
冯学成《云门宗史话》,广东:云门山大觉禅寺,2004年8月第一版∵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二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03年7月∵
陈英善《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2002年5月∵
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
傅伟勋《佛教思想的现代线索》,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邓克铭《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87年10月∵
杨白衣《唯识要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
———《惠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4月∵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次印刷∵
———《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二刷∵
———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二刷∵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廖明活《嘉祥吉藏学说》,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10月∵
———《净影慧远思想述要》,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9月∵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二刷∵
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
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月二刷∵
欧阳宜璋∵《碧岩集点校》,台北:圆明出版社,1994年∵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高雄:佛光书局,1990年12月初版∵
蔡日新《中国禅宗的形成》,新店:圆明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
聂清∵《荷泽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0月∵
谭伟∵《庞居士研究》,成都:四川民族,2002年7月∵
释一行《观照的奇迹》,台北:橡树林文化,2004年6月∵
———《见佛杀佛》,台北:橡树林文化,2005年12月∵
释太虚《楞伽经义记》,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9月再版∵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教史地考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二版∵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
———《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2月∵
———《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6月修订版∵
———《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八版∵
———《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吕胜强编,台北:正闻出版∵
社,1999年4月∵
———《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
释东初《般若心经思想史》,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8月修订版∵
释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2月∵
释昭慧《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
———《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4月二版一刷∵
释圣严《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年∵
———《禅与悟》,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
———《禅门修证指要》,台北:东初出版社,1995年3月修订版∵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禅的世界》,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1月∵
———《神会禅师的悟境》,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8月∵
———《探索识界——八识规矩颂讲记》,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5月∵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7月∵
———《禅的智慧》,台北:法鼓文化,2003年∵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1月∵
———《华严心诠——原人论考释》,台北:法鼓文化,2006年1月∵
顾伟康《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初版∵
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年7月二刷∵
龚隽∵《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台北:新文丰,2002年5月∵
(二)外文(包含译作)∵
Brown∵,∵Brian∵E∵
1991∵The∵Buddha∵nature:A∵study∵of∵the∵Tathāgatagarbha∵and∵ālayavijJāna,∵Delhi:Motilal∵Banarsidass∵Publishers∵
Gregory∵,∵Peter∵N∵
1987∵(ed)Sudden∵and∵Gradual:Approaches∵to∵Enlightenment∵in∵Chinese∵Thought,∵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
McRae∵,∵John∵R∵
1986∵The∵Northern∵School∵and∵the∵Formation∵of∵Early∵Ch’an∵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
Lai∵,∵Whalen∵and∵Lancaster,Lewis∵R∵
1983∵(ed)Early∵Ch’an∵in∵China∵and∵Tibet∵,∵Berkeley,∵Ca:Asian∵Humanities∵
Press∵
Paul∵Demiéville(戴密微)《吐蕃僧诤记》,耿升译,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
上田义文《大乘佛教思想》,陈一标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
1978年∵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着作选集(二)》,释惠敏译,台北:法鼓文化∵
,2004年∵
冲本克己∵《禅思想形成史的研究》,花园大学国际禅学研究所《研究报告》第五册,∵
1997,网络上录有全文。∵
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2月∵
————、筱原寿雄《敦煌佛典と禅》,东京都:大东出版社,1980年11月∵
————、冲本克己《敦煌》《大亖柕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