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禅师∵

作者: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

一、两种禅师

指导他人坐禅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那些已经达到很深境界,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精进修持者,这就是真正的禅师。另一种则是那些虽然有若干修持,但深度不够,或者虽一时获得某种经验,却因本身没有继续努力修持,而无法更上层楼,甚至退缩的。这种人,在他们有所体验并正在修持时,可以被认为是「真」的,但过后,他们却只能算是「假」的了。∵

这些禅师之中,尽管有的经验非常丰富,并有许多人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禅法,因为他们尚未达到完全解脱的境地,还执着名闻和信徒,为了某种私欲,便轻率地认可他们的学生,证明这些学生已经得到开悟的体验。

他们以为,如果不这么做,这些学生便很可能会离开他们的道场,到别的禅师那儿去。再过几年,他甚至还会告诉这个徒弟,他可以准备去教导别人了。如果这个徒弟相信师父的话,以为自己真正已经解脱开悟,并且也具备了指导别人的资格,就不会再考虑那追求更深悟境的可能,或者再去亲近其他的禅师,结果,造成了无穷的祸害。所以出名的禅师未必是杰出或卓越的禅师,同样的,亲近高明禅师的徒弟,也未必会成为真正的禅师。∵∵

二、真假难辨

但是这些不是真正的禅师,怎么能够吸引一大群信徒或追随者呢?因为他们所表现的态度和雅致的风格,似乎符合真正禅师的要求,所以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要分辨出这些禅师的真假,是很困难的;只有那些在修持中已经达到很高程度的人,才能以超然的姿态,从和他们的对话中分辨出是真还是假。∵

有很多教禅的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执着,表现得十分高尚洒脱,好像他们已经解脱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表演剧本里的角色,表面上看起来真有那么回事,与高明的禅师完全相同,不过在他们心里却无法相印。只是这个角色扮演越久,便越能掌握它的技巧,引起更多人对他们的信赖与敬仰。于是他们便自以为成功而继续不断地运用这些技巧。其实,这些禅师只是好演员而已,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他们的演出可能非常感人,使得观众也很难感觉到他们是在演戏,而信以为真。∵

三、禅师不须守戒吗?

在〈信心铭〉中,有两行文字描绘一个真正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其行为是不受任何固定的方式限制。他已经不必依持任何戒律或规则。那便是:「任性合道,逍遥绝恼」及「究竟穷极,不存轨则」的境界。对这个意义的错误理解,将会使人产生很严重的问题。

根据这个误解,如果一位禅师自以为有了很深的开悟经验,而其他的人也相信他是一位开悟的禅师,他便不需要遵守任何戒律了。他可以杀,可以盗,他可以淫,也可以妄语,他可以公开地表明,为了完成解救众生这个目的而做任何事情。既然他用的方法都是「对」的,他将不会造任何恶业,这种可怕的错觉,在中国、在日本及今日的美国,是相当普遍的。∵

事实上,在禅的修行者,有着三种戒律,第一种叫作「别解脱戒」,意即说,如果你奉持其中一戒,至少在这个别的戒条上,你便走向解脱,譬如你持不杀生戒,那么至少你将会远离因杀生而造成的恶业。从这一点,你便将走向解脱的大道。∵

第二种戒,称为「定共戒」一个入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动的,由于制心一处,因此,他便不会有破戒的可能。

第三种戒是「道共戒」,这是指那些已经达到圣洁境界的人,在这个境界里,他们的内心时时刻刻与正道相应。他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不可能偏离正道。这即是说明,他们是不可能破戒的。他们不需要依靠任何行为的准则,或道德的规范,因为凡是他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属于了节律的范畴。这如孔子所说的;"当我七十岁时,我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踰越规矩了。"∵

这个「道共戒」的观念与那个「禅师可以随便破戒或做任何他们喜欢的事情」的错误看法,是非常不同的。在中国,那些修行深度不够,以及生活不守律,放浪形骸的「禅师」,被称作「野狐禅」或「邪禅」。所有真正的禅师都严持戒律;尤其他们若是出家人,必定会坚守丛林的清规。一个禅师必定具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是绝对遵守戒律的。∵

而那些只会标榜禅宗解脱自由的气氛,并蔑视戒律的人,大多数是从未修行或修行程度不够深刻的。他们可能曾经得到一些开悟的体验,但至少在目前,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境界。可是为了要赢得信徒的尊敬和赞美,便放出这种虚伪的空气,表示他们即使破戒,也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对于他们的道行是丝毫不会减损的。∵

这样的禅师已不再是禅师,而是魔王,常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修禅的行者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事实上,永远保持开悟境界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公案或禅宗语录中,都谈到开悟的境界,但这些文字中却甚少提及历经了开悟的体验后,这个境界会消失的,这种开悟的体验可能维持几个小时、数天,或几个月;如果想要保持这个境界,除非你不断的精进修持,否则,对于多数的人来说,这个经验是很容易渐渐淡化,然后消失。∵

这是由于他们回到日常生活后,心神涣散所致;但即使他们没有回到一般正常的生活,修持的境界也不可能十分稳定,也会如波浪似地上下起伏波动。终生维持彻底开悟境界而不退失,对一个修行的人来说,是极难的。

四、永恒的价值

有人会问,怎么会有一些人,虽然没有修持或修持不够,他们所表现的态度却显示他们的行为是那么的纯洁和清净,犹如已经没有任何执着,也好像他们已经完全解脱了,他们是否也具有一些智慧呢?∵

是的,他们也有一些智慧,但智慧有两种:一种是无漏的,叫般若;一种是有漏的,叫三摩地。有漏的智慧发自于有漏的禅定,这不是最高层次或超越的禅定。更确切的说,这只是「世间禅」。这种智慧仍然掺杂着执着、烦恼以及贪瞋痴三毒。这些人因为经由禅定的工夫,可以保持比较清楚的头脑,也似乎比普通人来得更理智而锐利。但归根究底,他们仍未彻底解脱,还有种种因我执而现出的困扰。∵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的任何宗教,都会有一些规定,以适应人类社会的法则。而一个宗教信仰所以能流传千百年,它必须具有协调和保护人类道德及生活标准的功能,其创始者的言语举止,必是有高度的修养。那些继承这个传统而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的信徒,必然也能够理解这个原则,信受奉行;佛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主教也是如此。长久之后,它们与人民社会之间,便自然形成一种稳固基础。∵

今天的美国,由于社会的结构经常变动,尚没有产生一种能够普遍适应社会的标准行为。人们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便很可能追随一些不讲求道德修养,不谨守律仪,看起来好像十分洒脱的古鲁(师父)。这些师父最多只能制造较小的知名度,或获得追随者短暂的认可。唯有按照释迦牟尼佛所指示,遵行着非常清净行为规律的人,才经得起时空考验,而留下永恒的价值。

五、善恶到头终有报∵

流弊最广的,是那些我慢贡高自以为解脱了的禅师,甚至放言,即使他们做了依常情看来是很邪恶的事,也不需要受到恶果。因为他们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这即是行菩萨道。∵

这种造恶却得善果的思想,与我们善恶分明的道德观念完全相反。然而那些人会说,禅就是这样的,善即是恶,而恶亦不异善,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试问一个得到大解脱的菩萨,如果犯恶业,他们将承受恶果吗?

当一个真正得到解脱的大菩萨,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是不会有善或恶的概念的;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做了一些恶事,比方说,一个菩萨为了解救很多人,也许会将某个人锁住或甚至置之于死地,因为他是个危险人物,如果不用这种方式处理,他将会杀害更多人。若以解救许多人而言,菩萨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对于使用的方法而言,他却犯了恶业。即使他是一个已经解脱自在的菩萨,发愿要轮回生死,他仍需要承担他所造的恶业果报。∵

因此,即使是真正开悟的禅师,也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更何况是假的禅师呢?那种禅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而不必遭受果报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释继程译自英文《禅杂志》二卷八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