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指月-飞跃看话禅∵【第二讲】门庭施设

【第二讲】门庭施设∵-∵2000.11.13∵

达摩祖师提出「藉教悟宗」,法眼文益禅师提出「禅教一致」,都是主张参禅悟道必须根据经典,以经典作为开悟的塬则及理论。由此可知,在参禅修行中走错了路,误入歧途,后果就不堪设想。根据〈五灯会元〉(注1)里的记载,古代的祖师、禅师、居士,在参禅悟道过程中,都曾深入经藏,博览群籍;全书中提到的祖师大德藉以悟道的经典,计有二十种之多,如〈长阿含经〉、〈普曜经〉、〈普集经〉、〈楞严经〉、〈楞伽经〉、〈法华经〉、〈涅盘经〉、〈法句经〉、〈华严经〉、〈维摩诘经〉、〈大般若经〉、〈金刚经〉、〈大集经〉、〈圆觉经〉、〈鼓音王经〉、〈弥勒下生经〉、〈孔雀经〉、〈百法经〉、〈遗教经〉、〈大智度论〉等等。也就是说,按〈五灯会元〉的记载,祖师大德们参禅悟道,都是藉着一些经典的引导而参禅,最后才达到开悟。由这一点来看,经典和禅师,可说是参禅悟道最重要的两大善知识。各位来参禅打坐,其间虽然禁止偷看经典,但在非密集参禅时,或修行上碰到困难、困境无法突破时,仍然可以靠经典指引或找善知识教导,作为突破瓶颈和困境的最高指导塬则。∵

由于禅宗的参禅悟道法门非常生动活泼,禅师们又多能灵活运用、应机施教;加上各个祖师引用的经典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修行风格,也产生多种不同的宗风。自唐末五代以后,禅宗出现各种不同流派,各流派所根据及重视的经典不同,加上历代传承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接引方法,就叫做「门庭施设」。当然,门庭施设及传法方式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宗风及教学特色。古代的禅师非常重视宗风,宗风就代表一个流派教学的基本精神和特色。但是,在代代传承中,很多重要的宗风、禅风都渐渐流失,或只流于形式;又由于印刷术发达以后,禅和子很容易就可以得知各流派的宗风,但都只停留在文字上的了解,不是以身心去体验这些宗风。∵

宗风是一种修行精神和风格,也是中国禅宗非常特殊的表达方法。一位禅师的风格受到行者认同,大家聚集起来,以这位禅师教导的方式参禅,就形成宗风。在不同宗派、宗风的教导下,同样都能出祖师、出明师,因此,宗风只是应机施教的不同而已。虽然门庭施设有所不同,但整个禅宗参禅悟道的过程,都是施设善巧方便,依行者的根机来接引;也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让行者在修行中去除障碍,顺利修持,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目标。但禅宗的宗风流传至今,已经变成徒具形式。为什么?因为忘失了禅宗的宗旨和目标是见性成佛;因为行者迷惑颠倒,不能领悟法流同味的道理,只一再地强调各自的宗风,舍本逐末地忘失了最重要的宗旨及指导塬则。当今佛教界只知兴土木,争信众,而忘失自家宗旨及指导塬则,未免舍本逐末。例如中国大陆的寺庙,除了天台宗以外,几乎都号称某某禅寺。***也一样,很多寺庙取名某某禅寺,并自认是临济宗第几代;但逢人问起,就含混其词地说:「这里是念佛的道场。」难怪禅宗会衰微!因为宗风、禅风都丧尽了。∵

禅师传授禅法,一方面要把握禅宗宗旨,一方面要顾虑弟子的根机与业障,巧妙运用方便法门来教导,并透过对话来考验弟子参禅的程度,因此,在问话当中就会充满机锋与禅机。种种不同的机锋,就成为不同宗派的建立基础。例如:∵

曹洞宗惯以「敲唱为用」。敲唱,就是禅师与弟子间的问答,及问话的理事关系。「五位君臣」的理论,就是由弟子的答话,来判断他的事有没有达理?理有没有通事?理、事有没有圆融?由此判断行者参禅的程度。∵

临济宗重视「互换为机」,把禅师与弟子间的宾主地位互换,藉此考验、测知弟子对实相、空性的体验程度,尤其或棒、或喝,都随弟子的根机分别教导。∵

云门宗以「涵盖截流」的方式教导弟子。涵盖乾坤、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是有名的云门叁句。「涵盖截流」的涵盖,是指第一句的涵盖乾坤,意思是宇宙万有都在一个实相中显现,并没有分别。截流是指第叁句的截断众流,就是要引导行者,在当下一念中截断自己情欲、观念、思惟的流动,拨开念与念之间的空隙,由空隙契入而体证诸法实相。∵

沩仰宗是以「方圆默契」、「如鼓应说」、「师关合父」的方式引导弟子,就是以师徒的对话,考验弟子有没有契入禅师的心?弟子与禅师所教、所传、所悟、所体验的法有没有相契、协调?∵

法眼宗是以「句里藏锋、言中有响」的剑锋直逼行者。∵

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个流派,虽以不同的方法引导弟子修行、开悟,但根本上仍回归到中国禅宗的宗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只不过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不同根机的弟子,使他们以最快速度体证禅法的真正精神。这些流派的不同风格、教导方法、以及宗风也表现在偈颂上。很多禅师、行者把自己修行开悟的过程、见地做成偈颂;也有些是弟子呈给禅师勘验的文句,因此宗门的偈颂数量非常多,形式也各自不同。有的是假声色来显用,因为证悟者见到的实相、体性,无法以语言文字表达,只好假声色以显用。有的是托事以申机,假托事情来申张禅机,有的是以顺理谈真,有的是以逆事来纠正错误。这些偈颂,就成为后来行者学习模仿的对象。∵

宗门的偈颂有理、有据可循,并不是随便乱作的。作偈颂,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通晓声律。中国人作诗、作词、作赋,都有一定的规矩,要是不通晓声律,偈颂念起来既难听又不押韵,难免就落入流俗。第二,要通达义理。若不是体证空性而直接反映的比喻,一定无法通达第一义;不能通达第一义,就会贻误后学。因为偈颂若没有通达第一义,会使后来模仿、学习的人走上错误的路,变成以盲引盲。宗门禅师开悟后所作的偈颂,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禅悟的境界及佛法义理;也有很多禅师由偈颂来验证行者是否真见了第一义。∵

接着,来谈参禅。中国禅宗参悟的禅法就叫做「参禅」。修行人想要见第一义、见空性、体验实相,必须透过参禅的手段。参禅,有参话头、参公案的意思。「参」,广泛地讲,有参学、参与、参赞、参议、参究等不同意涵。先来看「参学」,善财童子五十叁参,就是为了要学法,到处去参访拜师。禅宗很多有名的禅师,也都曾经到处参学。他们所参学的禅师,也都是无私、无我的,参学者要来学基础,就教基础;参学者觉得修行得力了,要来印证功夫,就跟他印证功夫。所以,古时候的参学,善知识和参学者相当的平等;主要塬因,就是禅师已经体验到实相、空性,能以无私、无我的状态,穿透参学者的功力和能力而应机施教,帮助参学者缩短修行时程,快速地达到见性成佛的目标。∵

古时候的禅师,尤其是领众一时的大禅师,都是经过非常艰辛的参学,千里跋涉,一而再、再而叁地出参。当被参学的禅师认为参学者程度不够,就会将他转介到别的地方;或者自认能力不足以指导行者时,也会转介他去依靠更有能力的禅师。很多参学者透过这样的参学方式而大开悟,成为大禅师。这些大禅师,不止参学过程艰辛,而且能心甘情愿地跟在善知识身边,担任侍者、茶头、园头、净头等,做服侍或出坡的工作,短则叁、五年,长则终生奉献。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希望善知识、禅师在自己遇到修行上的困难或瓶颈时,能指导诀窍,让自己突破瓶颈而达到开悟。反观现在人的参学、求学过程及心态,比古时候的修行者,实在是差得太远,难怪谈不上成就。∵

临济义玄禅师的行传(注2)里记载着:临济初次去参黄檗禅师时,临济叁问,黄檗禅师打他叁次。虽然黄檗禅师的大弟子一再推荐临济是可造之才,黄檗禅师还是坚持塬则,把他推荐到别处去学习。后来,临济义玄参学回来,的确发挥了很大的长才,因为他是真正的大开悟,才能以独特的方法来引导行者。临济义玄禅师提出「叁玄门」,每一玄门具有叁要,使后学者耳目一新,经由这种教导法而契入佛心。∵

在参学的互动中,就具备有参与、参赞、参议的成分。「参」还有参究的意思,例如参话头,就是依靠话头或公案来参究。「究」是推究、推寻、探求穷极。「参究」就有参验、考究虚实的意思,因为透过参话头、参公案,可以探寻出生命的真相及虚实。∵

禅师通常要指导很多弟子、徒众,因此就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而且,还须配合不同的时间、场合、地点来指导。禅宗的语录里经常出现一些名词,譬如上堂、晚参、小参、垂示、示众等等,就代表了不同的指导方式。会有种种不同的活动,是为了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提撕行者。「提撕」是禅宗常用的名词,就是提醒行者,要有警觉性,把握住参禅的方法,不使话头被打落失掉;或者当行者参禅进入瓶颈、钻入牛角尖时,就以提撕来敲醒迷惑、钻牛角尖的心,使行者能即刻回转头来,离开牛角尖,往外边广阔的天空看。在禅堂里跑香时,西堂、后堂、禅堂堂主也经常以一言半句来提醒禅和子,要禅和子把话头保持住而更有力量转进,这就是提撕。一位禅师对提撕的灵活应用,必须达到死中有活、活中有死,才能真正应机施教,分分秒秒都能敲醒行者,使行者从瓶颈和迷惑中跳脱。∵

各位来打禅七,先要了解:什么是参禅?参禅做什么?参禅是手段吗?手段通常会有一个目的、目标。参禅的目标,就是要见性成佛。但是,参禅最近、最现实的目标又是什么呢?请各位提起精神来。参!∵

注1.〈禅宗全书〉第7册、第8册:〈五灯会元〉上、下∵

注2.〈禅宗全书〉第2册∵页211:〈景德传灯录〉12∵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宋∵释道塬编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