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宋代临济禅的发展演变》
崔正森
(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6)
《宋代临济禅的发展演变》是河北大学阎孟祥教授的新作。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临济禅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北宋早期汾阳善昭的禅思想;第三章北宋中期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的禅思想;第四章北宋中后期达到高峰的宋代临济宗的文字禅;第五章南宋早期大慧宗杲的禅思想及临济宗的念佛禅;第六章宋代临济禅的社会文化思想。每章都以介绍禅思想为主,同时,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作者早年曾从我研究佛学,读了他的书,感触颇深,故作评如下。
首先,该《书》的最大特点是学术性强。作者首次整理了临济禅在宋代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关于禅历史的研究多限于对人物本身禅思想的研究,该《书》突破了这种状况,从禅思想的角度立论,总结了宋代临济禅的发展进路,并提出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的三个基本方向:一、从禅的外貌特征而言,逐渐向强调行持、强调戒律方向发展,禅理越来越完备,禅修方向越来越明确,禅观方法越来越简单、越采越方便;二、从禅获“悟”的方法而言,以理解心特征越来越突出;三、禅与社会、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本书还提出:通观临济禅的发展演变,变化的仅是“门庭设施”,禅的本质并未改变。这种总结虽然不能说是完善的总结,但这种研究方法无疑是对有关研究的一种尝试、创新,或者说突破,具有相当的学术意义。
作者提出的“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的三个基本方向”,实质上是揭示了禅的发展演变规律。这是因为,禅修的目的是开悟,开悟就是去掉心灵上的烦恼(迷惑),觉悟到宇宙人生真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那就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以各不相同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身心,使其主观直接契合客观。这个主客观冥合的东西,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谛,揭示这个宇宙人生真谛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禅的发展演变规律。这一规律又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在有关禅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方法:形式化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地谈一谈历史背景,至于这些背景怎样和禅结合,却鲜有论述。对于这种状况,作者已经注意到了。他多年从事历史研究,有相当功底,加之在禅研究上的实事求是精神,就把禅放在历史中观察研究,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的问题。
因此说,从研究方向,还是研究方法上看;本书弥补了学术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其次,该书对禅的解读有鲜明的特色。研究禅注重对禅本身的解读,这一点在佛学研究领域是有共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研究禅历史的专着中,往往对禅的解读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该书吸纳了学界有关研究成果,在禅解读的基础上研究临济禅的发展演变,显得别有特色。立足于对禅的解读,正是该《书》讨论的基本问题。
禅的对象是“彼岸”,“彼岸”与此岸是“本体”与现实的关系,因此,研究禅首先要了解佛教关于“实相”的道理,其次还要了解如何进入“实相”的具体方法,同时,还要有现代心理学分析等知识和能力。把几者容纳汇通,并非易事。有研究者提出研究禅必须有所体验,也有人提出研究禅应该懂得心理的调整,正是研究禅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的说明。从该《书》的情况来看,作者的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如对南禅各家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各家的不同在于“进路”问题上,这是深入禅思想深处才能提出的问题。关于南禅各家的特点,研究者常从“风格”的角度进行总结。“风格”固然说明了禅的特点,但仅从风格的角度似乎对于说明特点还有所不足,因为禅师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表现在禅的风格上就会有所不同。仅从风格的角度归纳禅的特点,对于说明宗派不同的问题,会让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作者突破这一框架,深入思维深层探求问题,从而提出“进路”的说法。这是比“风格”更深一个层面的问题。因为,强调某种悟人的理路,必然会形成某种有特点的风格。作为禅师,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禅的传递,从祖上继承来的是方向性的引导和与之相应的风格(比如,如何直接起悟本心),遵行什么理路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问题,但既是方向性的引导,就必然于无意中遵行一种理路。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路”无疑是存在的。以这样的立足点归纳禅的特点,使问题更加深化,说明问题亦因之更加清楚。
正是因为作者能够深入地对禅进行分析认识,才能在研究具体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三,作为整理宋代临济禅的思想演变历史,该《书》一方面突出历史性,一方面又选择了宋代几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禅的解读并非易事,全面陈述宋代临济诸祖,则难以深入地研究禅,那么对禅的解读就会缺少说服力。而且,如果每一个人都全面予以交代,那么全书将冗长乏味。禅的性格与禅师本身关联密切,有什么样的禅师就有什么样之禅。这就决定了,在活泼万变的禅中分析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必须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该《书》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禅师进行研究,既照顾到了对某位禅师禅思想解释的完整性,也照顾到了前后酌差异,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然,这样选材也会对某些细节的研究相对忽略,但从宏观的历史演变角度观察禅的演变,这是难免的。
第四,作者在各章中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是对宋代禅研究的较大贡献。如对于汾阳善昭,近代日本着名学者忽滑谷快天提出其“剖析支离,终驯致坠于机落于型之弊。”本书作者以为,这种提法忽略了汾阳善昭禅的时代特点,善昭的禅思想是临济禅与当时时代较完善的结合,是对临济禅的重大贡献。作为禅师,他们关心的是禅的传流,必然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传禅,故禅不可能永恒不变。禅有变化这是研究者都看得到的问题,因此研究评价古人禅思想应该历史地看待,而不能把禅作为一种固定模式观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作者的评价更中允、客观。由于紧扣住了时代特点,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显得颇具深度,如关于善昭系列“闲家具”的“三玄三要”研究就是典型例子。三玄三要是临济禅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但在临济义玄思想中找不到清晰的解释,善昭是较早解释的临济禅师。作者根据善昭的言论提出,三玄三要是对大乘佛教核心义理的精炼概括。并进一步指出:善昭强调的“三玄三要藏中藏”,是在运用“三玄三要”指导参禅,这在禅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临济禅的特点到此就向“规范”的路上发展。当然对于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但作者提出的思路,值得重视。
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是北宋中期临济禅的代表人物。对于杨岐方会的禅思想,学界评价为“浑然不露圭角”。作者提出“不露圭角”是方会禅思想的基本特点,同时从宋代临济飞禅的角度提出方会禅的时代特点——注重禅者的个人行为,参禅目标较前更为明确。有关黄龙慧南的禅思想关键在于对“黄龙三关”的解读。作者提出,“黄龙三关”可以分为两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一是运用于禅中的意义。运用于禅中,也有指示禅理和禅师运用导心两层意义。又进一步,作者从时代角度,对“黄龙三关”运用于禅中所形成的参究方式的变化给与了重视。他又提出“黄龙三关”的运用使参究目标更为明确,理解心特征更为突出。所谓理解心,作者指的是在参究到禅的深层次时,参究目标所蕴含的“道理”会对参究者身心产生潜在影响,这也是深入禅中才能看到的问题。
学界关于大慧宗杲的研究相对多些,但作者的研究仍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大慧宗呆研究中,作者对如何从平常心到悟的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从得悟的角度观察了禅修的各个环节,从而对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基本体系进行了整理,对大慧宗杲思想中看话的准备、如何在看话中避免问题、如何通过看话获得开悟、以及悟后修行等方面进行了整理。这样,虽然看似文字冗长,但识者自知,作者的整理是紧紧围绕着禅悟进行的。其次,正是从心转换的角度,作者对看话禅所造成的参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到大慧宗杲时,参禅目标高度明确,而这就意味着突出理解心的特征。参禅即是解心,大慧宗杲对看话的解释相当清晰明确,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心的表现。第三,作者在大慧宗杲研究中,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是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问题。对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只有***的惠空法师提出过质疑,大多认为是大慧宗杲看话禅与宏智正觉默照禅的对立,甚至认为是临济禅与曹洞禅的对立。作者通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大胆提出大慧宗杲批评的默照禅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无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他对禅史研究的一个突破。这就表明了他的理论胆识。
对于文字禅,历史上往往从禅师的口里予以评说,并指出其问题,这容易造成一个假象:文字禅在禅的历史上是被否定的,这实际也是一个误解。须知,禅师谈到禅时,并没有我们现代人的研究态度,给与客观全面的评说。他们是在传禅,不是研究,所以对于他们而言,重在指出问题,以使禅者避免偏向。对于我们研究者而言,当然不能因此而形成文字禅是禅的一种扭曲的认识。该《书》从文字禅的概念、文字禅的解读、文字禅的意义等方面,较全面地对临济文字禅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对文字禅有正确的认识。他指出:文字‘禅作为一种特殊的禅,禅师使用,其要在利用文字表达禅机禅理,这与用语言传禅一样。既然如此,当然不可否定文字禅,只是使用文字传禅与使用其他方法传禅一样,也会产生某种问题,这不可归之于文字禅。这种说法是合于文字禅历史实际的。有了这种解读为基础,加以又对文字禅的概念、内容、意义等各方面进行解释,就使读者对文字禅形成较完整清晰的认识。∵∵、
关于临济禅的社会文化思想,作者从引起问题的角度作了一个基本概述,提出了临济禅不乏社会文化思想,这一点是从佛教整体谈的。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点在于“禅”,他说的“禅”主要是指在佛教中实现从“此岸”到“彼岸”转换的关键环节及如何通过实修(尤其是关键环节的实修)而成佛。加之外来的因素,中国佛教自始至终都具有依附性特点。正因为这样,佛教同样有与政治、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一面。因此,虽然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禅”,但当佛教在社会中影响加大,其理论的其它方面就会逐渐表露出来。宋代是禅的全盛时期,其表露出相应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必然的。但有人把这种现象归之于佛教的异化,我看不如看成是佛教向理论的回归更合乎历史事实。因此说,作者从临济禅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其社会文化思想,是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的。尤其是作者提出佛教思想之中包含着社会文化思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得到阐发,这应该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上述几点是我读了该《书》后的基本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该《书》完美无瑕,事实上作为研究宋代临济禅的专着,应该有更多的人物、事件,作全面研究才更有说服力;其次,临济禅与佛教其他宗派和禅家内部各派别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与儒学、道教也同样如此。该《书》在这些问题上也只能说是初步提出,不少问题乃须深入探讨。
总观全书,作者一方面从禅的深层角度观察,一方面从宋代的整体角度整理,就深化了掸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正因作者从禅深层立论及从宋代整体角度整理,所以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新观点。宋代的禅是中国禅史上的一个高峰,研究宋代禅不仅对禅研究有重大意义,就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研究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希望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再拿出更新更多的优秀成果。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