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现禅踪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后山(金交椅山)果林中,许多明清时代的墓碑被用作铺路石,其中的一通“法济寺老和尚墓碑”格外引人注意。法济寺是古漳州府五大寺院之一,五大寺院是:开元寺、法济寺、净众寺、龙山寺、南山寺。早在宋初就以“漳州五禅”闻名八闽。特别是开元寺,建制恢宏,其规模居诸州寺院之冠。五禅中有三禅均建于芝山。
芝山原名登高山,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山中长紫芝,知府徐恭上报皇帝,赐名为“紫芝山”,通称芝山。主峰日华峰,其东侧山峦逶迤延绵,有万松峰,禅月峰,保福山,隆寿山;西边是净安峰。芝山是漳州府城文化的发祥地,自州治移至此地以后,芝山上寺院、亭台星罗棋布。从《漳州府志》府城图看,左上角隆起即是芝山,南麓标有“开元寺”字样,其西侧注有“法济”字样。
开元寺∵址在芝山南麓,据《漳州府志》载:始建成于唐嗣圣年间(684),贞元二年(786年)从漳浦迁移此地,宋末开元寺毁于战火,元元贞中(1295~1297)重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开元寺被太平天国军队焚毁,倾圯的石件或湮没地下,清官府随后在残址上修建试院、考棚。民国时期,遗址改建成为兵营,后又为驻闽绥靖∵公署。开元寺留下遗物有咸通塔残片(现存漳州市博物馆),其他零碎残件如碑刻、柱础等石构件散布于市府大院及一中校园,市医院建筑物之间。
净众寺∵在芝山东麓,左枕日华峰,背依保福山。梁贞明二年(916年)剌史王延釭建,为祝圣道场,初名保福寺,后并入净众寺,合称万寿保福净众禅寺。宋末毁于战火,元至正间重修。清末寺院颓废,民国初年为省立龙溪中学校舍,后为漳州一中校舍。20世纪70年代,原净众寺的二座石质经幢移置南山寺大雄宝殿前,净众寺尚存一石质经幢,立于原通往寺院的路口(今和平巷),即塔口庵经幢。
法济寺∵法济寺在开元寺之右,初为普利隆寿院,在净安峰之麓,南唐保大十一年(954年)剌史林侁创建。宋乾德六年(968年)守帅留从愿迁移到隆寿山西麓,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太守王冕奏准改称法济寺,是当年漳州五大刹之一。宋末毁于战火,元元贞间重建,更名为隆寿法济寺;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陈友定缩小城廓,法济寺被隔于城外而颓废。明初由寺僧觉聪择地改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寺宇改为军储仓;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改为参将署。清选址于开元寺之右重建,同治三年毁于战火。民国初期,其旧址作为寻源中学校舍,校门尚存宋代“法济坊”,“法济”题字石匾残件拓本现收藏于民间。
漳州五禅,现仅留一禅(南山寺),其余四禅均湮迹多年,残留下来的证物也日渐消亡,以致于有人对史料记载的内容大感疑惑。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是本土文化遗产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的传承发扬所衍生的必然结果。
开头提到的法济寺老和尚墓碑,花岗岩石材,高107厘米,宽54厘米,厚约12厘米。刻于清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三月,石质细腻坚硬,字迹端庄秀逸。碑石为法济寺的存在又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息信丰富的佐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