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行动哲学

从现实人生谈静坐的四种内涵“止、观、寂、定”

叶柏梁讲于天心紫莲禅苑手印法门课程

王碧华记录

止痛方与营养剂

今天上课请大家再观一次火,不管功夫作得如何都没关系,初步知道这个方法即可。一般在儒释道三家实际的修心养性功夫上,大致都以静定或禅定这两个名词来形容,然而此二者易使人顾名思义,但见其表而生误解。其实所谓静或定,并不是意识产生一个不动的境界而已,那只是修持过程中的一环。

我们习静首先要了解静功的修养其中至少包含了四种内涵——止、观、寂、定。四种都做到了,功夫才算完整。第一是止。何谓止?简单而言,你的念头专一在一事一物一境,就是止,而观则是行者感觉到、想像出自己变成什么或者看到什么,不管是形色上或是意境上皆是。止是要让我们胡思乱想的心停下来,但这颗心停在那儿不动,静静的,又所为何来?就像一只毛毛躁躁的猴子被绳索绑在树上不能乱跑,那就了了吗?让心态维持在一点上,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希望藉此能够起“观”,去思维,将事情想清楚,把道理弄明白,甚至领悟生命的真谛,找到自己从前忽略的内在,竟然是一切珍宝的泉源。

譬如现在有一个人发狂发飙,为了某事在教室里边骂边跳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止,设法让他冷静下来。拿一盆水浇他头上,那也许可行,也许不可行。你要有本事让他平抚情绪,安静下来,然后再跟他讲一点道理,叫他反省看看,厘清纷乱的葛藤,化掉心中的不平。逭属观。如果理不明,心不开,则这个止也只如止痛剂一样,治标不治本。那件令他暴跳如雷之事,随时随地都可能再被触发,而以其他不同形态显现出来,影响生活别的层面。

所以在此处的课程里,由于我们平常生活有很多事情非常的忙,往往在繁琐的事物中迷惑了自己,因此来此第一件事要你先静一静。静一静不是目的,是一个途径,然后再看清楚,就是观。看清什么?看出你生命里面有那么美妙的东西在。在痛苦中发现喜乐,在失意中找到希望,在怨叹中瞥见包容,慈悲喜舍皆有,心地柔软如菩萨,气度磅蹲若金刚。只是我们刚才在跟人争执时忘了它,在挫折中记不得。一般人若不先冷静一下,要他马上认得自己有像弥勒菩萨那般的大肚量,他不给你一个巴掌才隆。

“西游记”里的人格完成教育观

这里且藉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一略作说明。孙猴子象徽一股奔腾无制的生命力,在在处处都太可爱也太莽撞得过了头,玉阙、龙宫被他搅得一塌糊涂,甚至在如来的掌心撒野。对付这种人该怎么办?先把他绑起来送到精神病院去打一针让他睡觉,隔天再作打算,所以如来佛就把他禁制在五行山下。但是你能永远把他压在那里吗?不行哪!我们学佛的儿或其他宗教徒,大致都先用一种仪式,或供养或礼拜,包括祈祷打坐念佛念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如果没有这些方便,可能心中杂念纷飞,以致行为乖张放纵,不知伊于胡底。所以贴在五行山上那张“唵嘛呢叭咪吽”的符咒,正有此功。

那么,什么是五行山呢?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是五种交互变化的基本元素,我们中华的古文化认为宇宙生命是由这五种属性之物结构而成,佛教则以地、水、火、风四大名之。人的心意识就禁锢在这肉身的五行山下而不安份。学佛的初步先用一个方法,如数息、守窍、念佛、诵咒等来伏他。然而这样一个心智不成熟如孙猴子者,你把他镇在那边,也只是伏而未调,只不过是本来会咬人,现在被笼子围住,但那咬人的习性并未改变。因此第二步就是观了。如来佛付嘱观世音菩萨安排玄奘、沙悟净、猪八戒会合,一起至西天取经。当然后三者他们也各有自己的弱点需要学习,而旅途中的九九八十—个劫难,正是针对他们弱点的生命历练。此历程即属“观三冱部分,或遇到各种形式的恶魔,或逢穷山恶水之险,其中无非对生命贪嗔痴慢疑诸烦恼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以孙猴子而言,他那猴脾气还在啊!有时难免失控。于是观音菩萨就弄出一个方便法门,给他一顶紧箍帽戴,在必要时,可以随机念几下让他乖乖的,这又属止的层次。不然你猴性发作时怎么办?但是如果永远将之禁制在五行山下的话,便无学习的可能,放出来学习,又有脱轨之虑,故需要有一发作时能加以控制的药物,如马之缰与鞭。但此只是暂时的手段,并非究竟的目的。佛菩萨还安排很多陷阱(也是他们自己业力所感)来修正他们、教导他们。然后他们到了西天,取到了“无字真经”

无字真经本不足怪,人生本来就是一本无字真经,看你怎么去写他。有的人写文艺小说,有喜剧有悲剧;有的人写物理、化学,有建设有破坏;有的人写贸易,有得有失。甚至黄色小说、国骂的三字经都有人写。也有一辈子什么都没写成,只是乱七八糟涂鸦般弄得一团糟,里面全是墨痕与不成形的线条。事实上孙猴子这一行人,已经把他们艰辛的探险写在这奉生命的无字真经上面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处拿到一本定案的经。

恩如大鹏无碍飞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其实不也如“西游记”中的各类角色与各种遭遇吗?而大家在此修习,也是生活锻链的一环。譬如有位同学在坐中感觉到自己变成一只大鹏鸟,在虚空中飞翔,飞过高山、大海、河流,高高在上地俯视大地。事后他说那种感受简直太棒了。为什么?因为他有很多事都看不开,但是在那大鹏鸟的境界里,觉得那些事情都变得不太严重了,心胸无比开阔,通身舒畅。但这也只是在教室里暂时的体验而已,我们还要继续培养,让此嫩芽在日常生活中的泥土上茁壮。当别人对你不好时,你能不能自然起此观呢?这就是一种善的人生观,然后在时常的修习中,此人生观稳然成了你的人生态度,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何以呢?因为我本人就是这等气度啊!

观包含了很多的作用在,近代的心理分析与精神医疗也已触及到它,尤其新科技的发展有所谓的Virtual∵Reality,它是一种由电脑控制的影像技术,能让你身历其境般地经验各种情境,你不曾有过的经验皆可由此获得,将来它的影响对文化、经济、社会将是革命性的,在精神医学与教育上皆有可善加利用之处。此中所谓“身历其境般地经验各种情境”,即是一种观,当然它是外塑的,与大家在此所学让自身生命奉具的调节功能自动起观,有所不同。不过前者有助于后者的获得。观能改变你的气质,增长美好的情操,同时让我们的脑筋更灵活,在关键处生出好的灵感去解决问题,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不执着的原创力。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受生理遗传、家庭教育、环境条件等等因素影响而困囿在僵化的意识形态里,其行为与情绪反应也是模式化。以一套思惟与行为的反应模式要来解决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生命历程的曲折化,当然不足,甚至是极端匮乏。这是因为我们生命里面还有很多思惟的空间与发展的可能性,我们都没去探索,只会定型推想、定型回应。如果遇到某事,正好吻合既有的解决模式,那可好,不行的话,另有他途,但偏偏我们想不到。三角形的思维自难与梯形的事物相应,一形无法对付万形,这是常见的生活困局。在观的练习襄,我们可以开发自己思维的创造力,你以前不曾去观察的角度,能为你引发生机,而多开辟一个角度,解决难题的可能性就增加一些。这是破我执,丰富人生,增长智慧,改善人际关系的一条佳径。譬如,倘若你是周文王,在泾河、渭水边遇到离水三寸垂钓的八十老者吕尚,你会重用他么?

止观一元

大致上,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各行业的一些杰出人士,他们比较具备这种活泼的创造力,这是其能在社会上有所表现的一大助力。但话说回来,光是观一途是不够的。有人idea特别多,灵感特别好,搞到最后,难免神经衰弱,晚上失眠,身心失调。一个团体里面,总会有些这种才气纵横型的,但是纵横过头,也就容易短路。此有二因:一、观有所偏执,未遍观,这一点以后再谈;二、有观无止。有观无止,如同冒泡一样,水煮沸了,火一直开着,最后只有干竭。

有的人我们先让他止,使之不再“胡作非为”,结果他就一直被绑在那边不能动,生命的活性钝化了。有位同学,说他还没来此以前,已经习静些时,颇有点静的功夫。但我认为他的静有死气沉沉的枯燥味,其生理也没基本的改变,令人感觉是秋冬没有太阳的黄昏,萧瑟冷寞。这是有止无观之敝。若能把生命力提起来,便不同了。所以止观二者要交互配合,后面寂与定和止观连系,是止观的衍化,为了整体了解四者的意涵与运作程序,现在且以开车为喻说明之。

修行同开车

一部车子在路上行驶是观的境界,等于有一种生命的功能在进行中,发挥一种力量,眼前出现各色风景。然后碰到红灯就该停,但只能停一下,有其限制,停久了后面人家会给你叭叭,这是止。停了后又起动开始观,但是在行进的观中难免有些状况又要停,且需停久些,可能是大塞车,可能有特殊任务在等一位重要人物,这就定。定比止久一点,但并非定比止深,因为有时你要马上停马上开,这并不易。有人停一下,结果再起步就不顺遂,甚至熄火,那就不妙了。或者车子应停久一点,但遇到没耐心的司机便忍不住一直要踩油门,这是能止不能定,甚至也有遇红灯不停的飞快闯过,有观无止。好啦!这样这部车子开开停停,到了晚上回家关掉引擎休息了,即是寂。

这比喻也等于我们生命的写照。怎么说呢?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要去想答案,或者解决的办法,做得到吗?我们大概在很多事上都不容易弄对,左不行右也不行,只好去找别人“观”看看,因为自己没办法。当一个艺术家面对他的画布,作曲家拿着他的乐谱,如果没有灵感,那多痛苦。在我们的生命需要发挥某种作用时,他能够顺利发挥,而这作用该停时能停,那多快乐。十二点该睡了,一躺下便安祥地归寂入梦,那多幸福。但是偏偏有人灵感太好,想像力太丰富,适可而止时止不了。观多者往往失止,止多者往往废观,止和观要平衡,要双运,不然困矣危矣!

那么也许有人说,我现在打坐已由止入定了,可是他那个定,还在消耗之中,引擎一整夜都发动着不行,还须更进一步空掉,连一个自己都感觉不到,化为乌有,进入一种百分之一百大休息的状态。然而若将止、观、寂、定截然划分的话(四者本来互相含摄),寂不易应付事情,至少必须在定里或止里才行。车子处发动状态,一有状况马上可以开动。譬如现在你在睡觉,外面喊说“失火了!”你一醒来,马上看清楚(观)逃生的路,赶紧冲出去。可是有的人,却是摇半天也叫不醒,因为他在寂襄一下回不来了,因他缺乏止、观、定,一直在沉寂中。另外一种人会观却观错了,跑错方向,那也完蛋。需晖

儒佛

我们想想看,许多人学静坐,最怕走火入魔,其实我们那人不都有点走火入魔!当行(观)能行,当止能止,而且是观其所需,止其所适,谁做到了呢?该停时停不下,该起观时,恰到好处的不来,该睡时,又来灰尘般的念头,多烦人啊!其实不论世间法,或出世法讲的都是合得来合不来,专有名词叫“相应”、“感应”、“契机一等等,也就是“缘”,缘生缘灭,分分合合,此处所讲的止、观、寂、定,即其缘生缘灭,分分合合运作的四个步骤。

譬如我们学佛讲慈悲,然后每天抱着一个慈悲的感觉在,努力去经营他,这很好,但也可能变成慈魔悲魔,神经神经的。当人家没有提茶壶要给你倒水,你又何苦整天端个茶杯在那边呢?但是人家茶壶提前时,你茶杯又不奉上,那就失礼了。孔老夫子讲“非礼勿枧、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其义甚深,隐含佛家相应之道,具备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事的通理,做到最高即是“随心所欲而不腧矩”,不戒而戒自在焉,处处与天地人事物相辅相成,配合无乖,不违越,不侵犯,这是生命体性的自然妙用,一片和平,清净无诤。所以戒并非道德的禁忌,礼也不是伦理的八股,二者一体,是修行的方便手段,也是成就的实际风光。此理,若以挥家口吻言之,只不过是“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而已。可是我们凡夫,成天所作所想,往往与实际不相干。遇人不淑、兄弟不合是家庭的不相应,朋友无义、职责无信是人际事务的不相应;汽车奔驰慢车道,行人漫步大马路,红灯绿灯干你我他何事,人人都像着了魔一样,控制不了自己,其他之事更不用谈了。

儒家讲“不腧矩”,另外的用语,日“仁”日“中庸”。仁者,二人合和相契也,物理亦同,中庸者不偏不倚应“用”得恰到好处,如钥与锁吻合,开门关门,随人事所需,方便极了。所以又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能够随处与人和,与事应,与物谐,做到中庸,这才是最高明者;而中间逭条“关系”“途径”,也就是所谓的“道”,才是大关键处二呙明处。能明此“道”,自能不求中庸而心行自然举止中节,佛在“大日经”说“方便为究竟”正是儒教此宗旨的梵文版。然则此“道”是什么呢?

省力得大力

诸位,所谓坐禅的止、观、寂、定,正是一套生命收放自如的行动哲学,其根本在“无我”,“无我”是中庸之“道”。无我不执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众生心为心,自然与众生相应,与众生“缘起”,建立互通之“道”;以天地因果律为轨,自然与天地冥契,与天地“识合”,通于天地造化,得天地力。如此,人活着,随人、时、地、事、物之变,不把抓自己,必有一番与万缘相契的“止、观、寂、定”妙用现前,“随心所欲”而不腧矩,以无心之心随众生心,举手投足,言语静默,自成分寸;在天地造化之中,随缘而行,依缘之力故其行不费吹灰,由此证知自己是被创造者。又因已入天地造化之“流”,天地造化之“力一即己力,随事之需,如驾车人,顺愿所驱,车即到达,故能证知自己是创造者。然而行者若执后者,我慢未除,功德巍巍,则为梵夫、大自在天之属;若执前者,易颛预珑侗随波逐流,枉受六道轮迥。其实,被创造者即创造者,天地不先于己,己亦不先于天地,无创造者无被创造者,无施者无受者,请问谁还不平?谁还傲慢?谁还自卑?更问:道在何处?

蕃茄的智慧

从佛学名相言,止是奢摩也,观是思婆舍那,寂、定叫惮那、三摩钵提,在平常话只是个“行、住、坐、卧一,观——行,止——住,定——坐,寂——卧,人生寻常四件事而已。有人成天想事情,晚上睡不着,上医院就是希望医生帮他“止”(住),不要再“观一想(行)。胡思乱想,等于漫无目的幌荡,或走错路,有缘遇到释迦牟尼佛,佛教他:“站住。”可惜有些人像疯子一般连站住都不会,所以佛又教他站住之法。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里还蛮出风头的,很喜欢办活动,也很有才华。他想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都要想破头了。有一次他打坐时,发现自己变成一个红色的蕃茄,温暖的阳光从天空晒下来,感觉好舒服。事后问我:“某某,那是什么意思啊?”我说不知道,希望他顺其自然。其实这是生命本具的作用“观一,要他别再想了。当一个大蕃茄晒太阳不是很棒吗!他内在智慧的平衡系统已经发出警讯了。他一想再想,钻牛角尖,得不到答案,再继续下去要出问题的,若能借观得止,反而能厘清一些事。可是他马上又来了,这太阳下的蕃茄是什么意思?在静坐中象征什么,一大堆“哲思”又出来了。我说:“老兄!就好像在沙滩上享受那阳光和海洋的咸味多福气!”

成佛四式

当你走路脚酸时,佛先叫你停,现在我们在此修止,就练这一招,你说滑稽不滑稽。就好像我一位大学同学,在校时,有天晚上我们两个去跑操场,跑了一阵,他很紧张地告诉我说:“某某,糟糕!我停不下来!一后来这位同学进了精神病院。有人为了追求所欲,希里糊涂地将某事干了下去,最后欲罢不能,把自己给害了。有人为了艺术创作,整天打妄想,希望标新立异,有人写作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绞尽脑汁,真正创造的泉源他不懂,整惨了自己。当知一切适可而止,知道该停之时,该停之地,我们就要停。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个人包括自己。那么走的很累的人,停下来以后怎样呢?释迦牟尼佛告诉他:“坐!坐下来更舒服。”这是定,更安稳了。然后释迦牟尼佛更告诉他,还有更好的:“寂,躺着吧!一切都放下吧!”我们看过卧佛,佛在吉祥卧中,表现出生命完全的解脱与平安。

身而为人,有几人是自己的主人,当停时,你还是一直往前冲,结果掉到悬崖下去了。当行当观时,结果尽想些馊主意,走错了路;或者在遇到问题时,“观”不出方法来,动不得。然后,当事情成了定局时,得也好,失也好,来也好,去也好,又不悟再烦恼也没有用,甚至自其中得个解脱也是多余,一切只是“如是我闻”,“如是信受”,没有其他,心不摆荡地安“定”,而最终归于“寂”然无事。若不如是,即是我们学禅习诤人所担忧的走火入魔。为什么呢?“火”者,一股生命能量也;“走火”者,生命能量趋向某方某境。何方何境?“入魔”也,即陷入自我折磨中,同时也折磨了别人。因为人生最大的烦恼,来自于行、住、坐、卧,不能合宜。此点前已略作说明,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神经。事实上,没有人是因为打坐才走火入魔的,很抱歉!都是在还没修学之前就走火人魔了。

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行住坐卧”或“止观寂定”的“随心所欲而不腧矩一呢!前几天我在一家餐厅的墙上,看到一首古人诗句:“三杯万事和,一醉解千愁”,我好事将它改了一下——“三杯江湖阔,一醉天堂低”,三杯下肚心量恢宏,海拓湖展,一能忘我,那本来很高,遥不可及的天堂现在都踩在你脚下了。各位,这儿正是个生命的大餐厅,我们何不畅饮自己生命的美酒呢?有位禅师曾指着雪狮子说:“还有胜于此色么?”我们不也可以说:“还有比生命更尊贵的吗?一人活着,一切尽在其中矣,对于那个能在各种因缘条件下扮演诸类角色的赤裸裸者,便是“绝色”美人,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把得失、生死、恩怨、是非看开,此赤裸裸通敞敞的生命喜乐自然现前,我们在习诤中所得的轻安现象,皆是暂时少分摒除那些纠葛之故,而和宇宙一体的生理、心理、精神所交织的身心世界,其本具之乐相,就在那儿等着侍侯你了,所以生命它基本上也是无所求相,没有什么好再贪的了。

乐相、智相、慈悲相……

它不但是乐相,更是智相,不假思索间生命自能随缘起念行,而无处不中的。所以它也是戒相,不腧越分寸。它不但是智相,更是慈悲相,在缘缘回互中,包容一切,如日普照,爱泉汨汨而出,所以它也是布施相。它不但是慈悲相,更是金刚相,在生命畅通的交感中,生气勃勃:水远焕发,不畏艰辛。所以它也是精进相。

诸位!生命是无我相,因为生命如花果,花果之成,花果自身不费些子力成之,乃种子、日光、水份等等宇宙无尽力所加持,因此它是忍辱相,花果之下落,或供佛前,或为虫食,或入泥烂,或半途凋,皆无可欣厌者。因此它也是解脱相。既然花果不自生,不自起功能产生活动,所以它是无功用相,在一切生、住、坏、灭的过程中无有劳作者,所以它是清净相,那么不也就是不生不灭相了吗?另一表达叫涅盘相。何以我们要活得这么烦恼呢?

谈了这些,还有缘起相,因为花果来自宇宙万法和合,花果其性空,故也为性空相。在性空中,万法交互汇散,故为生灭相。万法在生生灭灭中变动不居,故为无常相;万法在生生灭灭中流转,在流转中产生力量,如水化蒸气而能发动蒸气机,故为神通相;在流转中所产生的力量,其作用与形态皆有其特定之限,及与不及处,故为六道相。那么有人不免要问,花果为万法和合,是缘起性空相,然而万法又从何而来?只是生命(心二念、二念、三念乃至万念之自以为是什么而有,如人作梦,梦中历历如绘,实则一境未有、一尘不染,故为唯识相;从其虚处看,叫幻相,从其似曾有看,叫真如相,真的像什么的样子。第一因之谬

那么,那个能够使人感觉真的像什么的那个又是什么呢?也就是由一念、二念、三念以至产生万法的生命又从何而来呢?其实对所谓生命(心)产生万法之说,犹待商榷,因为心能创造出一个在它之外,与它无关之物吗?若不能,则能造与所造为一体,故知所谓被生出的万法非第二、第三,又何曾有第一之因而劳扰妄逐之。既然万法无第一因之累,则生万法之心岂有生它之母?因生心者必与心一体i水无离心创心之第一因,故佛日“法尔如是”,又名决定相。是知:生命无前相、无后相,无过去、现在、未来相。也因无以上诸相,如一团泥,于泥上自然已具各种可能之假设,随心立前标后,随意捏拿制作,三际于焉朗然,万象灿然尽备。是知:生命即四季相、动植相、山水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喜怒哀乐相、生老病死相。如此这般恢宏总持相。“存在”与“存有”之间

既知万象缘起,法法紧扣,一切在层层关系里本来一体,无超越全体之第一因,法尔如是,其理虽明,其事由何证得?诸位!“法尔如是”极明极密,决定相全由汝证知。因为你是全体之一,你在即全体在,你在即法尔如是,而毕竟法尔“你”是;甚至全体之一并非一部份,仍是全体,只看你感觉多少,故全体在即你在,而毕竟“你”是法尔。此为“生命决定”,“心决定”,意即生命毫无疑问在那儿,生命就这样在那儿。不过别误会它是被决定出来,而生命一词,也只是我们从某一角度的形容,客观些还可称为“心”、“道”、“实相”、“绝对”、“存在”、“这个”、“那个”、或“它”。又以你在,故能随所运作成就诸事,即所谓业相,此为“决定生命”,“决定心”,生命决定它是什么,生命决定它的趋向。因此,“存在”变成“存有”,存在而有了什么。

简言之,“生命决定”、“心决定

一或者所谓的“实相”、“道”、一绝对”、“存在”、“这个”、“那个”或“它”,等于数学上一个括弧(),“决定生命”、“决定心”,就看你如何填它。从唯识言,(∵∵)是阿赖耶、如来藏;从缘起论,(∵∵)是性空、毕竟空。从一般经论讲,()是法身。从文学具象的形容,叫随色摩尼珠。弹曰寂,鸿仰宗记为O相,仰山禅师更称之为“隐身三昧”,临济惮师为众等悟此而“喝”,又呼为“无位真人”。洞山禅师过水睹影大悟,应是“这个”?有诗日…“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诗中第三句之“空劫”为(∵∵)乎?几人认得!纵然认得,又有几人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决定他像“华严”般的生命呢?云门禅师每顾见僧,即日鉴,僧欲酬之,则日咦,率以为常。其“鉴”仍明镜般之()一照乎?僧欲酬之,则象已现,所以叹之日“咦÷,原来你是这个像子啊!法眼惮师讲得更直截:“尽十方世界皎皎地无一丝头,若有一丝头,即是一丝头”。好个“皎皎地”的(∵∵),没有一丝头,一点儿什么,如果填上了一丝头,那便真有一点儿什么了。

禅在合情合理合法中

以上所讲,或许是佛家的“存在主义一,我们的呢?人的生命是存在着了,存在便是一种活动,生是死也是,行是住也是,坐卧含其中,喜怒不在外,来去本平常,几人知随缘?若懂得“生命决定”“法尔汝是”,一切没有疑义,还有什么好操心计较的?也因此能够“决定生命”“汝是法尔”,无忧无惧,不贪不嗔,自然生起“止、观、寂、定”的妙用,适可而住,当行而观,需坐而定,好卧而寂,处处恰好,头头是道。不拘成败得失,不愁生老病死,不惑花开花落,这一是条“法本然”的生命之道。如人睡觉,不必一法自能安眠。修止也一样,不必一法,自能得止,若需一法如数息者,正同失眠人试以数羊入梦,已是病相。然而数羊法亦不可废,八万四千法亦不可废,皆是大宝,因数羊等法确有对治之功,只不过宗旨要导向止、观、寂、定,止一切不当,观一切应当,在须持时定,于该了时寂。这样也只不过是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生活,我们可别只在光影门头上寻。

摘自《十方》第10卷第2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