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解脱——禅宗心性思想研究》
后∵记
对于教书人而言,读书与着书,个中喜悦与艰辛,宛如禅师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本小书原是本人在南京大学读书期间所完成的同名博士论文。来到苏州后,获江苏省教育厅立项(项目批准号:06sjd720006),校人才科研基金资助;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冯春凤主任与储诚喜博士的支持与襄助下,拙稿得以充实与校正,并终付梓。
回忆在南大的三年里,承蒙哲学系各位领导、老师和系办公室、研管办、资料室诸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热心帮助,惠蒙几位室友、师兄弟的关心与鼓励,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尤其是我的导师洪修平教授、师母孙亦平教授不仅在我平时的学习、生活上给予悉心指导与点拨,在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资料搜集、开题报告、论文撰写,直至修改定稿、送审答辩的整个过程中,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次,洪师又于百忙之中赐序点睛,使拙作顿添光色。在此,向我的导师、师母表示诚挚谢意!向赖永海教授、徐小跃教授、李承贵教授、王月清教授、张异宾教授、唐正东教授、张建军教授、从丛教授以及莅临答辩会议的校外专家卞敏教授、徐长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拙着写作、出版的所有朋友与家人表示感恩!
对于佛禅文化,尽管我早有兴趣,但真正学习与研究它,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在从事宋明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日益感到宋明理学不仅仅是先秦儒学这一所谓“道统”的复兴,它还是受到佛道二教渗透和改造之后所产下的“混血儿”。不了解佛道二教,特别是不了解佛禅文化,就不可能深刻地把握宋明理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学习与研究佛禅文化,我又发现学界对儒道二教的心性思想之研究十分重视,且成果较丰,出版了多部学术专着,然对于具有丰富的心性思想之禅宗而言,这方面的学术专着尚不多见。
针对禅宗心性思想所具有的阶段性、复杂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特点,本书无意于将其写成一部禅宗心性思想史,而是力图通过追索禅宗心性思想形成的文化资源,考察禅宗心性思想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入手,着重揭示禅宗心性思想所呈现出来的内在逻辑结构,并达致无论从纵向,抑或从横向上看,禅宗心性思想都是一种基于心性本体的智慧解脱论这一研究结论。
这一研究目标虽初步完成,但自己却丝毫没有“解脱”之感。笔者深知,本书所建构的关于禅宗心性思想的逻辑结构仅是一种尝试,其中值得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乃至错讹的地方肯定不少,恳请诸位方家学仁不吝赐教。而且,禅宗心性思想究竟如何影响宋明理学和道教心性思想的走势,更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囿于学力,只好俟时为之。
作∵者∵∵
2008年8月8日于石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