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禅宗的体用观
郭明静
前言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特质,它体现了根本佛法的原本精神:可以说,禅宗回归了佛祖性海本源。禅宗的最大贡献在于方法论上的善巧施设。由于方法论的合理性与应机有效性,决定了禅宗能够彻底地直指佛法真实本元。禅宗的方法论基本原则是体用观,也就是说,禅宗是以体用方法为应机施化,显性明体的法要。
“体用”这个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概念。其最高表现形式在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上。体用范畴实质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认知结构。它符合于中国语言文字的个性和文化心理习惯。可以说,中国文化性格在于体用论,
禅宗兴盛于中国,就在于继承了体用论的思维模式,并且又全面深入发展了体用论,使体用论体系彻底完备,成为有效性的实证体用论。因此禅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的终极境界上,禅宗使中国文化达到极致。
一、体用论是整体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体用论是整体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中国文化具备完整的体用论,西方与印度,由于文字语言以及思维定式,基本上都是二元性思维形式。它与体用论的整体性思维是截然不同的。
从逻辑角度上讲,二元性思维无法摆脱二律背反律。然而,体用论思维则可以化解人类思维二元性的局限性。禅宗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是一个具有实证的生命心智体认功夫。它的方法论至为重要。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云:一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又云:“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又《愣伽师资记》中云:“我之道法,总会归体用两字。”慧海禅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云:“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又菏泽大师在《显宗记》中云:“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i八祖坛经》也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主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禅宗确实以体用论方法来示法传心,
体用论何以如此善巧堪能妙显禅意?我们只要细心研究一下体用论的思维形式及其功能就可以得出其结论来。从普遍性上看,体用论可以将本体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共相与自相等等相关相对的概念统一起来,形成整体大全的存在真实观。
众所周知,佛法以中道义为宗,以二谛为方便。体用论是最为圆满思维方法,在体用论范畴中,中道义与二谛理可以得到全面阐释。这是因为体用论范畴,尽摄一切法,圆融无碍,不一不异,不即不离地把同一性与差别性化归一心奉体中。
中国佛教都是以体用论为原则的,天台宗、华严宗都是如此,不过,禅宗较之台贤二宗要更简明而已。我们可以说,中国佛教的特质也在体用论。中国佛教的体用论的体是真如自性,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体,是体性。天台宗以“性具”义广演实相法门,华严宗以“性起”义妙阐法界无尽缘起玄境。禅宗以“性觉”义,直显心性本来面目。
二、性体妙趣非体用论不可以尽显甚深密藏
然而,性体妙趣非体用论不可以尽显甚深密藏也。体用论是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对佛法在方法论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从理论上讲,中国佛教讲体用论,要从《大乘起信论》开始,它是体用论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禅宗也把《大乘起信论》视为禅经。
彼论云:“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义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灭,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日:上说真如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日: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安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那是遏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我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已身,真如平等无别无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递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我们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论》已将体用义阐释十分细致,特别是体用上将“相”这个范畴举出,与体用构成三大范畴,三大实为二兀。“用”实是介乎体相之间的关系作用,体相用将人的思维结构及功能都显现出来,使立论体系得到圆满的自足自给。
三、中国佛教各宗的体用论
中国佛教各宗的体用论都是基于这种圆满性而建构的,天台宗以之讲三谛圆融,一心三观,开权显实,全权即实旷天台宗慧恩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云:“今云体用不—一者,非如揽众尘之别用,成泥团之一体,但以世谛之中,一一事相尽是真谛全体,故云体用不二信疋也。”天台宗之体用义是即事显理,依权显实,摄用归体,故而二事相尽是真谛全体,体用不二是也。
华严宗讲体用更具思辨性,华严宗的无尽缘起义讲,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重重无尽,法法相因,相即相入,可为将体用关系阐释无遗。《华严经—义海百门》云:“观体用者,谓了达尘无生无性一味,是体,智照理时不得相宛然,是用。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海虽l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由理事互融,故体用自在……恒一恒—一,是为体用也。”又《华严旨归》云:“体用一对,谓此经中,凡举l法,必内同真性,外应群机,无有一法体用不具。J由此可见,体用义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近代佛学大师太虚法师也十分重视用体用范畴诠释法义,如他在《真实现论》一书中云:“真如为体,识等为用,诸识为体,色等为用,色声等事为体,名等假位为用,不至真如,显体不尽,不至假名,明用不周,以用显体,依体明用,体用重重,乃能周尽。’
其实就连最印度化的唯识宗也讲体用义,如唐·窥基大师在《百法名门论解》中云:“又论为体乃声名句文,门为用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以体就用,摄用归体,云门即论,持业释也。”《成唯识论》也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乃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应尔故。”
近代唯识学专家欧阳竟无先生对中国传统佛学颇多微词,但是,他也大讲体用,甚至用体用来规范佛学体系。如他在《唯识抉择说》中云··“又复须知,一真法界不可说,何以故?不可思议故,绝诸戏论故,凡法皆即用以显体。”又云:“湟盘是体,菩提是用,体不离用,用能显体,即体以求体,过则无边,但用而体显,善巧方便,用当而体现,能缘净而所缘即真,说菩提转依即湟盘转依,唯识所以巧妙莫阶也。”又云:“无为是体,有为是用,此粗言之也,若加细别,则有体中之体,体中之用,用中之体,用中之用。’
四、禅宗所阐释的体用义较之义学家要简明精当
然而,禅宗所阐释的体用义确实较之义学家要简明精当,更有可操作性。在禅书中,元代知讷禅师的《真心直说》可为讲体用义最为典型深妙。此论也可以代表禅宗的体用论基本范式。如彼论云:“真心体用一异?或曰: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曰:约相则非一,约性则非异,故此体用非一非异。何以知然?试为论之,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非达性契证者,莫测其理也。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主虚相,似有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如水以湿为体,体无动故,波以动相,因风起故,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湿性是一,故非异也。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从如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知讷禅师用水波之喻,形象地把体用范畴中的性相一异关系给予圆满地解释。
体用义在认知上,具有总持一切法的功用·从禅修上讲,体用义把方法与原理统一起来。把实践与目的相应统一起来,把本性与流行统一起来,这样圆融一体的思维方式使得禅理得到理性的合法性,实证上的有效性,由而确定了禅的实在性与殊胜性。禅宗不立文字相,但是在方法上,是不离文字的,体用义就是最为圆满的文字禅。它随缘显义。即用显体,处处应机,法法着的,以一法摄一切法。非体用义不可以尽其功用也。故而,禅宗祖师一再表明以体用义摄一切禅,是有其至深至奥的道理的。∵∵
禅宗的直显心性本源,顿悟真如,若不依体用不二之理,就无法说通。原因是体与用相隔离,须渐次方成。于体用不二之理讲,即体而用,即用即体,一切现成,当下即体,实用真心,即见真性。明心见性,即悟佛地。禅宗是不二法门。此不二之法就是一真法界之体,也即自性真心如来藏。此心即法尔具足体相用之三大。互融互摄。圆融无碍。禅宗的体用义实是真实法界的如如表德。
佛具三身:法身化身报身,三身实为自性本具。三身者体相用是也。即用显体,回归本元,这就是禅宗的体用方法论的旨意。我辈学禅者,应从体用方法上用功,真参实悟,自性家珍,要知,一切都是妙明真心之体所现之物,即用归体,法法是体,处处是道,于一切处,不执迷,了了分明,大体大用,任运纵横,超越封固私我,化解重重知障,于大全宇宙生命境界中,实现自我的法尔体用功德,由此而盖天盖地去。后语∵∵、
体用论虽然也是概念化方法论,但是,它却是依言遗言,从体起用,依实开权的中道性概念系统体系。体用论把名实关系也在知行同一的实践方法中统一起来,体用论是普遍性必然性的有效方式方法。
中国传统哲学就其实而言,也是体用论,但是它与禅宗的绝对圆融无尽无碍的体用论是有区别的。考其原因,中国传统哲学在其本质上,并没有把名实关系统一起来,特别是在实证上,执体废用,执理废事。从而落于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论中。
禅宗是理事无碍的实证之法,是统一了心智功能的正觉现量,不妄立一法,不舍本有一法,不立就是下增,不舍就是不减,下增不减即是中道义。禅宗的证量就是实事求是,即事而真,转迷成悟的法性法住法界。所谓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
禅宗的体用论是文字,又不是文字,它实际是以文字超越文宇,直显实相。禅宗的体用论是十面玲珑的活法。若执体用论则成概念死法,若于体用论上,处处观心直指,则法法现量,中间不存乎于名相。真如心是体,念念心是用,念念归于真如,即是即用归体,真如心之体用,是举体显用,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只有禅宗看到的体用不二的真正玄机。
禅宗的体用论的特质在真参实悟,何为真参实悟?就是摄妄心归真心,无念反本,体用合一。此乃大相应行。体用不二者,理也,体用合一者行也。理行圆融是真体用论也,禅宗的体用论应作如是观矣!
摘自《十方》第廿四卷第二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