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高僧担当禅师事略
生平述略
明末清初,云南出了个“始为儒、终为僧”的文化人,即僧人诗书画家担当。担当,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世为浙江淳安人,洪武中有唐胜者谪戍滇,屯于晋宁,后世遂为晋宁籍。
担当曾祖唐锜,嘉靖丙戌进士,着述颇丰,被杨升庵称为“滇南六子”之一;祖唐尧官,嘉靖辛酉解元,着有《五龙山人全集》三十二卷。父唐懋德,字世修,号十海,以乡贡生任陕西临洮同知,着有《十海诗集》。母郭氏。
担当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二日生于晋宁。自幼承家学,遍读经史诗文,极聪慧,10岁时即以善作文倾动一时。13岁补博士弟子员,同年随父暂居南京。青年时代,担当以擅诗赋名闻遐迩,且热衷于功名,“欲为执鞭谋”。娶妻黄氏,黄氏系云阳知县晋宁人黄麟趾之女。
天启元年,担当29岁,为国子监选贡生,以明经入对大廷。因“府就明经役,牖下不可留”,旋游历鲁、豫,陕,复至江浙。
天启六年,34岁,游至松江华亭,以诗为贽,拜访董其昌、李维桢,甚得二师赞誉,董其昌并以书画教之;又拜访陈继儒,侍砚学画,担当自称为董、李、陈之“门下士”。同年,在苏州中峰见苍雪读彻(1588-1656年)禅师,并同游虎丘,作《同苍雪大师游虎丘》七古一首。同年,往会稽云门,参曹洞宗大师湛然圆澄(1561-1626),“觌面相承”,湛然“授以禅旨”。是年,湛然卒。七年,董其昌为担当自编诗集《翛园集》作序。
崇祯元年,担当36岁,自江南取道鄂、湘、黔返滇,因云南安邦颜土司反明之乱,黔道阻,复返江南。
39岁,以浪游10年,由浙、鄂、湘、黔返回晋宁侍高堂老母,作《言志诗》,自序云:“余公车游倦归来,养疴泉石,年未四十已无志于通籍。于是缴公具于当事者,愿以布衣从事,老于牖下,终亲之养已矣,遑恤其他哉。亡何,圣明下辟贤之诏,当事者将属余塞责。余何人,斯敢不断之于心,以污大典?盖余之不能奉命者有四:一无忠言奇谋,二母老,三病,四懒。”此时家道甚贫。
崇祯十一年(1638年)秋十月,陈继儒友徐霞客游至滇,抵晋宁访担当,相谈甚洽,担当有诗数首赠霞客。家虽贫,仍竭力接济钱财,以助霞客游历。未几,担当母以81岁去世,担当“嗟余鲜兄弟”,“五女无一子,似续徒潸然”。
49岁,居昆明。壬午年,担当50寿辰。作《壬午五十生日》诗:“人生宁有几春秋,忽过半百不自由。从此日月但西坠,何处江海非东流。诗书凭谁可尚论,子孙于我无后忧。窃喜腕与年俱老,独让右军岂一筹。”是年洪承畴降清。甲申之变,担当52岁,居昆明。明朝虽亡,然云南地处偏远,清军尚未逼进,且南明政权垂死挣扎,担当亦在观望中。
顺治四年(即永历元年,1647年),担当56岁,知大势不可逆转,决意出家。原拟赴中原受衣钵于高僧,因间关险阻难以成行,乃往水目山宝华寺参无住洪如禅师(1592-1664年),受戒律,取法名普荷,法号担当,意谓能担荷佛家之重任。后住鸡足山宝莲庵,更名通荷,自云:“前普荷从戒,师无住,遵戒而不嗣法。今名通荷,从先师云门(湛然圆澄)嗣法。”
虽出家为僧,担当并不坐禅,不上堂说法,唯以诗词书画自娱,绝口不谈世事,一时名士如陈翼叔、何彬元等与之往来唱酬。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帝朱由榔西奔缅甸,担当托名欲游缅甸,行至腾冲,因阻于兵而返,此前,有明臣云南巡抚钱邦芑因兵败,不及追随朱由榔入缅,隐于民间,担当闻之,援引钱氏逃禅。顺治十一年,钱邦芑祝发鸡足山,是为他山大错和尚(1600-1673年)。
担当初祝发时,即携甥朱昂入山同为僧。朱昂,担当妹之子,字子眉,原名源,字禹源,入山后法名把茅,从担当习书画,后还俗。担当晚年住点苍山感通寺。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月十九日,担当卒于感通寺,世寿八十有一。卒前说偈云:“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并嘱担茅曰:“吾死之后,吾之墓表得题‘明遗僧普荷之墓’足矣。”把茅及僧徒建担当灵塔于点苍山佛顶峰下,担当友人天台冯苏作《担当禅师塔铭》。
诗人
陈垣云:“数明季滇南诗僧,苍雪外必数担当。”担当有诗集《翛园集》、《橛庵草》。董其昌序《翛园集》云:“余既奉旨求遗书,事竣还里,而滇中太学唐大来自辇下至,以其诗为贽。读其诗,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杜陵之法,余所求之六馆而不得者,此其人也。”以董其昌之高宫显位,为一青年儒生作诗集序,实属罕见。∵
《翛园集》不乏吟民间疾苦之作。《鬻女行》:“君不见,不旱不涝民失所,野哭无人不痛楚。十日不食家无黍,老妇零丁来鬻女。从来母性惟女知,问妇何不卖男儿?妇云有男三四个,里甲征兵骨肉离,每一荷戈即不还,个个抛尸在阵前。老朽失养将垂亡,谓女还值几文钱。鬻了去买升合米,今日且把性命延。昨苦无主今有处,女又哀啼不肯去。只得拾起一枯株,鞭女使女为人奴。从今痛把恩爱割,再不床头唤小姑!”《行路难》:“孟春薄雪,仲秋新霜,北劳飞燕何奔忙,行人得不恋故乡?今日欢娱明日愁,有酒焉能结绸缪?深闺幼女初行聘,刚会梳头不照镜。父母吉蠲为亲迎,女婿已领从征令。”仅举上二诗,足以与《三吏》、《三别》争辉。
当然亦有清新隽永的小吟短唱,如《子夜歌》中的“欢是轻薄儿,出门须自持。切忌珊瑚鞭,挽着嫩柳枝。”由此可窥担当诗风之一斑,董其昌赞语实不虚夸。
又有诗集《橛庵草》,自序云:“余滇人,而布衣,而衲子,又在尘劫之中,处培塿而干霄汉,则吾岂敢。惟是匡扶运会,大丈夫皆有其责。聊就我所学,就我一家言,除年来患难焚溺之外,又除有类偈颂者不入,有类香奁诗余者不入,有悲歌慷慨触时忌者不入,不啻十去九矣。”可知此集系为僧时所作,然担当自己删去了最有价值的“悲歌慷慨触时忌”之诗,令人遗憾不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见到象“感时到处如半夜,改岁独我无三春”、“时危有谁爱冷物,不是冷物不受屈”之类亡国之痛的诗句;又能见到象“泰山之高黄河深,撑起眉毛横傲睨”、“撑天拄地惟气节,丈夫临难当自决”之类唯气节是尊的豪言,实比钱谦益等高一头。担当诗,有乐府诗、闺情诗、交友诗、时事诗等,既有似水柔情,又见冷峻挺拔,且佳句叠出,令人爱不释卷,实是中国诗歌史中的珍品。除上述两集外,复有《罔措斋联诗杂偈》、《拈花颂百首》。晋宁方树梅又编有《担当遗诗》。
《翛园集》、《橛庵草》以“崇祯壬午(1642年)”年分界,时担当50岁。《橛庵草》首署“鸡山僧通荷担当着”,见此,人多以为担当在壬午年50岁时出家,实则不然。52岁时,担当尚居昆明,未从无住洪如禅师。其出家时,年已五十有六。笔者颇同意陈垣先生的考订,《明季滇黔佛教考》云:“又云‘僧腊三十有七’(见《担当禅师塔铭》),康熙十二年逆数三十七,当为崇祯十年丁丑,是为僧在晤徐霞客前,亦不合。三十七应作二十七,其祝发盖在永历元年丁亥也。”永历元年,即顺治四年。两本诗集以壬午为界,窃以为是以50岁为界,取半百整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出家年代,并非尘世诗与僧诗的界线。再说两本诗集在题材、风格上无甚差异,合起来就是一部“担当诗选”。担当不是真正的僧人,诗亦非僧诗,只能说,大致上《橛庵草》系出家后作。
书画家
董其昌,明末四大书家之一(另为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其书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自成一家,影响当代及后世书坛至深。担当青年时代即崇拜董其昌,故有华亭之行,拜董为师,得董私传,日后以临董帖为主,经年累月而得其神髓,今观担当诸手迹,确信皆承董字衣钵。然在董字骨架之外,担当行书更显丰润秀美,流畅飘逸,并非一味摹董,而是有所创意,字中有担当自己,如云南省博物馆藏担当行草书“雪重山深”七绝诗即是。
对于自己所写的字,担当是颇自负的。《担当遗诗》有临董玄宰先生帖一诗云:“太史堂高不可升,哪知万里有传灯。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前述《壬午五十生日》诗亦云:“窃喜腕与年俱老,独让右军岂一筹。”敢与王羲之相比,虽嫌过当,然无本事者不敢出此言。清初滇中书法家,当推担当为第一。
担当画学元人,《国朝画征续录》云:“(普荷)善画,取法于云林。”窃以为,担当学倪云林,当自师董其昌始,因为董就是学倪的。担当山水画,清润恬雅,不设色,能以淡墨简笔写山川之形神,且意境萧疏,又弥足文人书卷气,实从倪、董化来,但又自成风格,较倪、董更多一层高逸出尘之气,这当然与他一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自己说过,“三味在于无墨处,不须画里觅痴僧”。石涛见过担当画,也说“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不过,担当对其诗书画也有过狂禅狂语式的自嘲:“……黔中来翁胡为者,而乃越境美担当。担当是僧无僧气,远者忽之近者畏。岂意来翁未见真,鱼目把作明珠贵。借云可贵在余诗,诗非正始多瑕疵;借云可贵在余字,字是夫人婢扫地;借云可贵在余画,画好只在厕东挂。……”禅僧出奇语,不足为怪,当然担当的书画决不是“只在厕东挂”的。
传世担当书画不多,今诸博物馆及私人所藏总计不足百件,皆为其出家后所作。故宫博物院藏有担当《辋川图意》轴、《渔乐图》轴、行书轴等8件;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溪山古寺图》卷等3件;南京博物院藏有《松石图》轴等3件;重庆博物馆藏有《临流图》轴等3件;云南省博物馆藏担当书画较多,如《无稿山图》轴、《太平有象图》轴,《千峰寒色图》册等,1963年该馆编有《担当书画集》出版;丽江县文化馆藏有《为秘作传山水》卷、《溪峙寺僧图》等。
余论∵∵
“担当是僧无僧相”,虽身着衲衣却不做佛事,想必担当对佛家经典也不会刻意苦读。他出家是“不得已而逃禅”,明朝既亡,又不愿做清朝的臣民,因而逃至佛国这个所谓清静之地,以求得内心的平衡。虽绝口不谈世事,但心中却念着那个不存在了的皇朝。“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明朝的天地破碎了,但要把他认作僧人担当便错了,他仍是以前那个唐泰,这是他的自白。他的书画作品几乎是不具年款的,但唯独《太平有象图》却具“永历戊戌”年款(1658年),这一年正是永历帝逃至云南的年头,足见他对明朝的怀念了。“世上威仪都改尽,看来不改是僧家”,寺院是逃避现实的栖身地,作为一介儒生,担当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但与黄道周、瞿式耜、夏完淳等人相比,担当是何其软弱。
30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始为儒、终为僧”的滇中才子,为后世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一一他的诗、书、画,尤其是其书画真迹,今天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珍品,这当然是担当所想不到的了。
主要参考文献:
《担当遗诗》
《徐霞客游记》
《担当书画集》
《明季滇黔佛教考》
《翛园集》
《橛庵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