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对六祖禅的承传和弘扬
林有能∵∵戚卫党
“一花五叶”、“五家七宗”是对六祖慧能南宗禅法脉谱系的概括。“五家七宗”乃指南岳系下之临济宗、沩仰宗和青原系下之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以及临济宗下之黄龙派、杨岐派。“五家七宗”中,至今影响最大者,当推临济宗和曹洞宗,这其中有两位很关键的承前启后的人物——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对这两人,六祖似早就有预见。六祖曾谓(怀)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去,出马驹踏杀天下人”。(《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道一)而六祖初见石头希迁时“再三抚顶而谓之曰:‘子当绍吾真法矣”’。(《祖堂集》卷四,岳麓书社,1996年)“苟为我弟子,当肖”。(《宋高僧传》,《大正藏》卷五十,763页)还是小沙弥的希迁问六祖自己的去向时,六祖嘱他“寻(行)思去”。故元·德异《坛经序》云:
惟南岳青原,执侍最久,尽得无巴鼻故。出马祖、石头,机智圆
明,玄风大震。乃有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诸公,巍然而
出;道德超群,门庭险峻;启迪英灵衲子,奋志冲关。一门深入,五
派同源。历遍炉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纲要,尽出《坛经》。
充分认肯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在承传、弘扬六祖南宗禅和创宗立派的地位和作用。今仅就马祖道一与六祖慧能南禅的师承与发展作一浅说,以就教于方家。
一
马祖道一,俗姓马,唐汉州(今四川什邡)人,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生,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人灭。对道一之称谓不一,其弟子多称“马大师”,世人则尊称为“马祖”,又因其在江西的名望而被称“江西马祖”。
如按辈分论,则马祖道一乃六祖慧能之徒孙,初盛唐的六祖(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生)与中唐的马祖相距约70年。然马祖幼年在本邑罗汉寺出家,在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依处寂和尚剃度,在渝州(今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在蜀中接受了五祖弘忍高足智诜禅法的浸润。这为他日后承传和弘扬六祖南宗禅奠下了基础。
其实,六祖与马祖还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其一,两位大师均出身贫寒。六祖慧能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其父卢行瑶因故被谪流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为百姓,后娶当地李姓农家女子为妻生下慧能。然慧能3岁时父逝,与母相依为命,稍长即为樵夫,靠打柴卖以维持母子之生计。故未能接受过教育,在《坛经》中,六祖多处提及自己不识字,是一位文盲的禅学祖师。同样,马祖也出身低下,其父以编簸箕为业,据传其母也早逝,与父相依为命,在史籍中也鲜见其受教育的报道,因而12岁即在罗汉寺出家。
其二,两位大师对佛性的感悟甚高,因而对成佛作祖十分自信。这在两位大师在初见其师时的机锋对接中得到体现。
五祖弘忍与六祖慧能的对话:
五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六祖: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五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六祖: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
何差别?
南岳怀让与马祖道一的对话:
怀让:大德坐禅图甚么?
马祖:图作佛。
(怀让磨砖)
马祖:磨作甚么?
怀让:磨作镜。
马祖:磨砖岂得成镜耶?
怀让: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马祖:如何即是?
怀让: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从上述的对接中,六祖的机锋似更为锐利,“根性大利”,“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六祖坛经》)而马祖的话语可作两解,或曰其对成佛路径的理会,或言其禅机慧根尚欠火候,未“顿悟”。但两人共通之点是拜师只为“作佛”而非“学佛”。这“作”与“学”的一字之差,道出两位大师的宏大志向和佛禅机理的底气。
其三,两位大师均受唐皇的赐谥和地方官吏的尊崇。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次延请六祖人宫供养不逮,遂赐水晶衣钵及袈裟等物,中宗赐额法泉寺(今南华寺)和六祖故宅国恩寺,谥“大鉴禅师”,中宗以降的多位唐宋皇帝有对六祖的赐谥,唐代的三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均为六祖撰碑铭,地方官如韶州刺史数次延请六祖升坛说法,礼拜释疑。而马祖同样受到上自皇族下及方吏的顶礼膜拜,唐代名相权德舆为马祖撰《马祖塔碑铭》,唐宪宗元和年间谥为“大寂禅师”,塔名“大庄严之塔”,唐敬宗赐塔号“大和园证之塔”,宣宗谕江西观察史裴胄重修道一塔,赐额“宝峰”,江西虔州、洪州等地刺史及郡县长官不辞辛苦,亲承教诲,公卿墨客也多与道一往还。
其四,对两位大师均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和记载。
法海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述六祖诞生之情景:
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
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日:“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
上慧下能也。
父日:“何名慧能?”
僧日:“慧者,以法慧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去,
不知所之。
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甘露。
而关于马祖之容表也有奇异的描述,《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道一条和《五灯会元》均云:
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
关于两位大师的传奇描述,还屡见于方志及乡土文学中,这些说法,其意诣在说明圣贤的不同凡响,也是对佛禅祖师的刻意烘托,不可深信。
二
“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和“平常心是道”,是学界对马祖道一佛禅思想的较为一致的判语。作为六祖的着名法嗣,马祖的这些思想显然有南宗禅的深刻烙印,也就是说,马祖的思想是对六祖南宗禅的承传和弘扬。
正如六祖慧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坛经》一样,马祖的思想则集中体现于《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里,透过《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和《六祖坛经》,马祖的思想与六祖南宗禅的师承关系会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关于“即心即佛”问题。在《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是这样阐发的: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
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
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
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
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
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日:“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
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又,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时,曾有关于“佛”的一问一答:
(法常)问:“如何是佛?”
(马)祖云:“即心是佛”。
可见,在马祖的佛禅机理中,“心”与“佛”是等一无二的,心是法之本源,求法学佛者,只要求心即得,如从心外去求佛则无异于水中捞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大正藏》卷五一,页440)
宗密对马祖洪州宗的禅法有明确的评述:
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
用,更无别用。……故所修行理,宜顺此而乃不塌心断恶,亦不起心
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
心。不断不造,任运自在,名为解脱人。无法可拘,无佛可作,犹如
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何以故?心行之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故
但任心即为修也。(《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续藏经》第二
编·甲·第十五套第五册)
而这里的“心”非生理之心(脏),是自身的整体灵魂,按此逻辑理路,则“身”、“心”、“佛”也是划一的。“即心即佛”也可谓“即身即佛”。六祖的法偈“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和北宗神秀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就有这样的喻意,然两者相较,马祖之“即心即佛”更直截了当、明白畅快,更契禅理。”
“心”、“佛”,是六祖南禅理论的内核。在《六祖坛经》中,识心见性,自心即佛的阐发每每可见:“识自本心,是见本性。”“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故六祖对学法之人,非常强调“心”的作用:
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
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我心自有佛。问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
因此,只要自心见性,则犹得佛法僧三宝: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
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
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
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所以,有学者把六祖的“即心即佛”视为六祖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尺。(赖永海;《论六祖革命》,见林有能、霍启昌编:《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二,香港出版社,2003年)我们可以说,六祖与马祖两位大师关于“即心即佛”,无论是内涵还是表述,是无异的。
(二)关于“非心非佛”问题。在《马祖道一禅师语录》有前引法常禅师与僧人的机锋对接,从中道出了马祖关于“非心非佛”的命题: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云:“和尚见马
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
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
“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
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祖,祖日:“梅子熟也。”
马祖的“非心非佛”作何解?如果从字面直义,则可释为“不是心”也就“不是佛”,这与“即心即佛”无异,只是在表述上有肯定式与否定式之别。如这样解,似乎表浅。笔者以为,“非心非佛”其深层意蕴应是“无心无佛”,是六祖南禅关于“空”、“三无”(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发展。《六祖坛经》云:·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
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
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
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
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
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而六祖那首着名的得法偈所蕴含的“空”性禅理则更淋漓尽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禅法,虽已被公认为大众化和世俗化,但对根浅之人,这些“空”、“无念”、“无相”、“无住”、“菩提”、“明镜”等仍然还有个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问题,此其一;其二,“心”、“佛”从哲学意义上还是有“相体”存在。于是,马祖更干脆,把“心”和“佛”都抛掉,所以,在慧海初投其门下,向他求佛法时,马祖直截了当地说:“自家宝不顾,抛家散走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大珠慧海禅师》,见《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52卷第46页)因之,在佛法大众化方面,马祖又向前跨了一步。
(三)关于“平常心是道”问题。马祖道一的这一禅理,是从禅修和实践的意义上来阐述并对信徒开示的。《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云: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
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
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
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这与六祖慧能对修行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六祖反复强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行住坐卧、砍柴担水、吃饭穿衣皆是修禅,要求僧众按其《无相颂》修行即可,否则,即使“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可以说,马祖强调的“平常心是道”,直接源于六祖所强调的“心平”、“行直”的修行观。
总的来说,马祖道一的佛禅学说与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新的建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南禅理论。
马祖道一对南宗禅的弘扬,应该说实践方面更为突出。马祖投六祖法乳——南岳怀让,经怀让“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的点拨“顿悟”后,即以弘扬南宗禅为职志,在收徒传法、创宗立派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祖道一侍怀让禅师九年,“密受心印”后,于天宝年间离开南岳,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开山弘法,课徒诲众,尤其在江西驻锡各地,道场多,时间长,从而赢得“江西马祖”美誉。缘马祖得六祖南禅之神髓,在佛学大众化上多有创获,深受信众神往,纷投云集,座下法筵茂盛,遂成“洪州宗”。据《景德传灯录》、《古宿尊语录》等稗籍所载,马祖洪州禅系法嗣达一百三十九人,并“各为一方宗主”,把六祖南禅流布各地,发扬光大。
马祖门下不乏创宗立派的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订《禅林规制》(即《百丈清规》),开“农禅并重”之先河,为“会昌法难”后禅宗之独盛厥功至伟。黄檗希运从“即心即佛”而“无心是道”,在南禅路径上不断前进,至临济义玄而成六祖南禅“一花五叶”中之一叶——临济宗,至今仍是南禅法脉中最为繁茂、生机勃勃、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马祖另一法脉枝系,至沩山灵佑、仰山慧寂而创的沩仰宗,也成了六祖南禅“一花五叶”中的另一叶。
马祖道一虽师从南岳怀让,但他与六祖法乳之其他宗系,并无门派之见,而是相互切磋。姑不论青原行思与南岳怀让有兄弟般的情宜,仅怀让对石头希迁的关照和扶持就令人击掌,师辈的垂范,使马祖与石头希迁、南阳慧忠等南禅弟子往还甚密,像“石头路滑”等公案,无不说明马祖与六祖其他法嗣为光大南禅而进行不懈的共同求索。
关于马祖道一在承传和弘扬六祖南禅的作用和贡献,笔者很赞成李浩先生在《马祖道一大师传》中的判语:“真正将惠能所开创的南宗禅弘阐得波澜壮阔、风靡南北的,正是马祖道一,可以说他是中唐禅思想史上的砥柱中流的人物,由于他的出现,使禅思想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局。而他自己则如一匹马驹在斜阳古道上,昂首喷鼻,嘶风弄影,显示出无尽的禅机。”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