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宗教意义
作者:任继春∵
禅是什么?可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但禅源自何处?大家的回答可能会不约而同。即,禅来自东方的佛教,来自印度与中国。如果问,中国佛教最具特点的宗派是哪个?答案可能也会是普遍的共识:禅宗。禅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而中国佛学的特质也在禅。∵
禅与禅宗显然不能划等号,但两者关系却十分密切。通常认为,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意思是“心注专一,正审思虑。”(于亭译注《禅林四书》,P1)它源于古印度宗教哲学,是一种修行方法,即依靠精神高度专注,反观内心,消除杂念,以达觉悟与彻明的精神境界。禅宗虽然强调按照禅定的方法修行,但它同时又是建立在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基础上的。此外,禅宗除具有宗教哲学思想,还有其宗教组织、僧侣信众、宗教场所和宗教典籍等外在的存在物。∵
一、禅宗的出现,使佛教真正实现了中国化
佛教于公元前7世纪起源于古代印度。在印度,佛教创立后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小乘佛教再至大乘佛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佛教的教义与思想在激烈的争辩中逐渐得以完善,形成了系统化的佛学理论。如果翻开佛教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禅的思想在佛教原有的教义思想中早已经存在。长期以来为佛教界所传颂的“拈花微笑”公案,一方面宣示了佛陀与弟子迦叶之间的教内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对佛教根本教义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而这无疑是后来禅宗得以创立的重要理论基础。∵
佛教自两汉初传中国,经过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北朝及隋朝的长时间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相碰撞、相融合,到唐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禅宗异军突起并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禅宗的出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于是,禅宗的形成、理论及意义,自然成为中外历史学家和宗教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从禅宗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从菩提达摩初祖东渡来华,宣扬佛教静思与禅修,到六祖慧能法师倡导“法不外求”、“见性成佛”,确立禅宗的地位,这期间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与佛教理论在互相碰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禅宗的出现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明确地提出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所谓“法不他在”,“法不外求”,“即心即佛”。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情。赖永海先生认为,“禅宗对于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古代思想的贡献在于把佛教真正的本土化、人间化,进而把世间法与佛法统一起来,这一传统被后来的人间佛教所继承和发展。”(赖永海着《中国佛教与哲学》,P6)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禅宗可以称之为有中国思想文化特色的佛教,它的创立,标志着佛教完成了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二、禅宗的出现,使佛教由天上下到“凡间”
禅宗无疑源自佛教的基本教义思想理论,是对佛教思想理论的继承、发扬与光大。但如果深入考察,便会发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禅宗创立也可以说是对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禅宗一反当时繁杂的思辨论证与逻辑推理,提出了返朴归真、回归原始佛教的思想主张。即所谓“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行“言外之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从基础上否定了佛教的繁琐理论思辨,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修持成佛的有效途径。∵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禅宗真正使佛教普及到中国百姓的身上,也就是实现了佛教的本地化。这是因为,“见性成佛”理论的提出,开启了佛教信仰的“方便法门”,使佛教由早期社会上层士大夫信仰的贵族宗教,逐渐转变为深入平民百姓的大众化宗教,也就是使佛教由高高的天上落到了百姓人间。需要强调的是,禅宗所谓的返朴归真,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到原始状态,而是一种时代的创新与发展。禅宗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对佛教教义的根本性理解,为众人指出了成佛的有效途径。也就是由过去的理论思辨转到现实的人生,将佛教由天上拉回人间,使佛教回归到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慧能的禅宗提出的“直指心源”、“即心即佛”、“自性平等”、“众生是佛”的思想,事实上“打破了在家与出家、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之间的界限”,“把一个外在的宗教变成了一个内在的宗教,把对佛的崇拜变成了对自己的崇拜。一句话,把释迦牟尼的佛教变成了慧能的‘心的宗教’。”(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P75、P82,宗教文化出版社)因此可以说,禅宗的创立再次使现实人生成为佛教关注的重点与核心,而这正符合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最初本意和基本出发点。∵
三、禅宗立意高远,指向的是人生的审美境界
禅宗讲求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悟。所谓渐悟、顿悟,依笔者看,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与不同,只是修行方法之不同而已。应该看到的是,禅宗与佛教其它派别所不同的是,它彰显的不仅是修行方法,而是更高的人生意义境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转引自温金玉着《慧能法师传》,P215)显示出“即心即佛”,“法不外求”的理论要旨,也就道出了禅宗的根本。以往,人们常常将宗教视为消极的思想观念,但从人生存在意义方位上看,应该说,宗教并不必然否定生命。相反,应该说,宗教十分重视生命。佛教明确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根本主张。如果深入到生命本源来看,平等理念则是生命本质——自由张力的外现。需要强调的是,宗教中的平等与自由不应被理解为是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应该被认为是人格尊严的当然诉求。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宗教都以其固有秩序与法则的临在,表达了对现实经济社会的否定,但其内在指向的,却正是对生命的真切肯定。∵
大凡宗教都不乏优美的诗作,西方的基督教中,赞美诗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佛教禅诗则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自古以来,禅诗以其固有的内在魅力,深深地吸引世人,使人陶醉,令人向往。所谓“诗不入禅,意必肤浅;禅不通诗,境亦枯寂。”(转引自温金玉着《慧能法师传》,P215)人们常说,诗为人的生命。而禅诗又别具意味,经久而不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宗教与人的生命意义是有内在关联的。∵
其实,宗教与诗有着历史的源渊,内在关联也十分密切。从根本上讲,诗与宗教可谓“同质同源”。(见拙作《诗与宗教》)禅诗之兴起,且别有新意,在于禅宗有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内在质地。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因此,禅与诗如胶似漆,难解难分,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禅的特质,往往是诗本身所含的禅意,较所谓专门的禅诗更意味深长,更出色而耐人寻味。∵
四、禅宗的出现,印证出宗教的意义在于圆满人生
通常来讲,宗教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学说,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东方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看似远离尘世,超凡脱俗,其实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离开了人与人的生活,宗教便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宗教是人关于人生意义的设定,是人的内在秩序的外现。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人间秩序的相对与有限性决定了绝对与无限天国的出现。因此,可否说,在一定意义上,宗教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逻辑语言与现实的真实性。∵
禅宗以其指向无限的想象与美丽,使人超越现实又不离现实,使生命更圆满而富有旨趣。对此,李泽厚先生深刻地指出:“否定生命厌弃世界的佛教最终变成了这种具有生意的禅果,并且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王国给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增添了安慰、寄托和力量。”(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P213)禅宗强调的觉悟人生,更多是在自然与现实的方位,体现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宗旨。而“即心即佛”的理论,同时又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修行方法。人世间到处是佛法、佛意,则告诉众生百姓,生活本来就富有意义,更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温金玉先生认为,“禅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要求对整个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在这一审美境界里,尘世的思虑、外在的自然与其说是被抛弃,还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温金玉着《慧能法师传》,P203,宗教文化出版社)因此,禅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哲学,毋宁说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禅可以使人物我两忘,处于无功利的超意识之中,从而超越现实存在,实现了对人生的升华,显示出生命所具有的真实内容,从而使人更加圆满而富有意义。∵
五、禅宗的创立,揭示出宗教信仰的单一性特点
历史地看,禅宗既是对佛教的继承,也是对传统佛教的革命。它否定了传统宗教的理论与学说,把理论化的宗教升华成了众人皆可内心证悟的方便法门。担水、砍柴、吃饭等等,举凡人生活中的诸多事情,都变成了修行与证悟。于是,“生死即涅”,“生活便是禅”。∵
应当注意的是,禅宗的创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不仅使佛教由理论思辨转到现实人生,指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成佛的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佛教由外在于人的信仰,变成完全个人的自我修行。正如楼宇烈先生指出:“禅的本质正在于:‘自尊自重,自我发掘,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P174,宗教文化出版社)也就是,使佛教由外在的理论成为内在的信仰,使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自由选择。需要重视的是,宗教能否成为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自觉皈依,这是衡量宗教正确与否的重要尺度,也是宗教信仰自由的重要表现。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说,凡宗教无强迫,信仰为个人的私事。∵
与此同时,禅宗向修习者指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习禅求悟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正如李泽厚先生指出:“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经验。”(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P207)禅宗开辟了佛教修行的新路数,强调修行也要因人而异,将个体的人摆在重要位置。六祖慧能曾言:“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禅宗的出现使佛教由智者和***的他觉,变成为每个人的觉与悟,使人由消极被动的等待,变成为积极主动的行动者,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本性跨越。∵
禅宗的特点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强调的是“自心证悟”。(赵朴初《禅是一盏灯》,《中国宗教》,2005年第4期,P56)禅宗将原始佛教的宗旨继承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派别。这一派别之所以与众不同,表现在传教的方法,所谓棒打、机锋、大喝。这些看似疯狂之举,却是通往悟的大道。正所谓“道贵无心,禅绝明理”。(转引自赖永海着《佛教与中国哲学》,P113)禅宗传授教法强调要因人而异,指出了每个人悟道的方法与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从而也就明确了每个个体所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任继愈先生也指出:“各派也有共同点——自己解救自己,如果自己没有自悟,佛祖也无能为力。”(任继愈《从佛教到儒教》,杨曾文等编《佛教与历史文化》,P6,宗教文化出版社)∵
其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宗教的核心无疑是人的信仰。禅宗告诉我们,宗教信仰因人而异,每个个体的修行方法可能都不会相同,甚至对佛教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以至对立,“但说到底,都是佛教”。(林国良着《出入自在——佛教的自由观》,P25)∵
禅宗还告诉我们,即使是对同一宗教——佛教的信仰,也会因人而出现差异。它揭示出宗教信仰不仅是内在的,而且是单一的。禅宗以鲜明的个性,指向了个人而不是群体,显示出宗教信仰的单一性这一重要特点。笔者以为,或许这正是不同于其它宗派的禅宗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或许,这也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在依据和真正源头。能不能说,这也就是禅宗出现的真正宗教意义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