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万里∵一灯高悬──明季禅宗巨匠彻庸
云南佛教滥觞于汉,兴于晋爨,隆于南诏,盛于大理,主流是密教,即滇密。大理亡后,佛教走向式微。元末明初,内地显教沛然而入,遂广有诸宗。当时高僧大德,灿若群星,先有洪镜雄辩、玄坚雪庵,一位开山筇竹寺,大宏讲宗;一位住持大德寺,为护藏主。次有盘龙崇照、古庭善坚,更是佛门的骄傲。滇池五百里,盘龙肉身峙于南,古庭肉身峙于北,万众膜拜,不替于时。其余如临济宗匠无极、《华严》高僧朗目、《愣严》大师本无,以及性海、净伦、玄鉴、普瑞、本帖等等,皆一代宗师,大名遐迩者。可是,随着他们一个一个圆寂,云南佛教也万马齐闇,一片沉寂,以致一百年法鼓不振,高僧不再。“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计明自宣德以后,隆庆以前,百余年间,教律净禅,皆声闻阒寂全中土如此,不独滇黔然也”(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直到明季,特别是万历以后,天旋地转,这才迎来了佛教的复兴,一时间,高僧辈出,群星朗耀,焕发了云南佛教史上继南诏、大理、元末之后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辉煌。其中,周理彻庸,是复兴天空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彻庸,初号彻融,后从陶珽居士之议改为彻庸。云南县(祥云)荞甸杜氏子,生于万历十九年(1592),九岁丧父,十一岁拜鸡足山大觉寺遍周(一作扁舟,即可全和尚)为师,初号周理,因懵懂暗塞,语言涩呐,师为之别号彻融,承法曹洞宗。后往姚安青莲寺礼参密藏大师,密藏法眼识宝,看出彻融善缘深广,根器不凡,私下赞叹不已,常常对人说:“滇中佛法幢在此也”。经大师点播,彻融自觉有所省悟。在青莲寺修行期间,结识了大居士陶珽。天启六年(1626),陶居士在大姚妙峰山创建德云寺,请彻庸为住持,传法曹洞宗。崇祯七年(1634),携徒洪如(无住)往浙江太白山天童寺礼参密云大师,嗣法临济宗第三十五世。至此,彻庸已经是享誉佛门,身兼曹洞临济二门的大宗师了。
彻融一生中有两位给他以重大影响的善知识,一位是未曾谋面远隔百年的精神偶像,佛门高僧古庭大师;一位是知心知音、半师半友的大居士陶珽。
陶珽,字葛阆,号不退,别号稚圭先生、天台居士,姚安人。幼有奇志,卓尔不群,在龙湖受业李挚帐下,时称“龙湖高足”。十九岁中举,三十七岁拔进士,历官七任,政绩斐然。好读书,善诗文,着述等身。潜心向佛,精研佛理,常以儒家思想去理解佛陀教义,或反过来用佛教义理去阐述儒家说教。他虽比彻融大十九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恍如旧缘,从此联袂青山,朝夕相约,暮鼓晨钟,青灯黄卷,再也不肯分离。陶珽以其博大的学问和丰富的阅历给彻融以深远的影响;而彻融则以其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执着精神使陶珽在潜移默化中受益非浅。二人关系实际半为师生半为挚友。有一次在青莲寺,陶珽与彻融谈到《华严经》和儒学《中庸》多有相通之处,于是提出改彻融为彻庸,彻公欣然同意。这段佳话载于陶珽所撰《妙峰山开山善知识彻庸禅师小传》,文中陶居士甚至有点得意地写道:“易融为庸,则自余始……大旨与吾儒中庸义互发而顿显”。后来陶珽集资在妙峰山启建伽蓝,特延彻庸为住持。从此,彻庸以此为基地,大开禅席,弘扬佛法,成就一生教业。而他与陶公的友谊,更是如针拾芥,极其投入。两人或联袂青山,诗文唱和,或携手江南,请藏请法。谈经论禅,志同道合。
彻庸另一位精神导师是距他一百年前的临济大师古庭善坚(1416-1493)。在青龙寺修行期间,据彻庸自己所说,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或者说是一次超越自身的觉悟。起因缘于偶然读到古庭善坚的《山云水石集》,书中的智慧和觉悟给人以振聋发聩的开示,彻庸犹如醍醐灌顶,如有所省,当时,彻庸处于一种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状态,冥冥之中仿亲聆大教,受古庭嘱托,要他作为传人将本派宗法弘扬于世。从此,彻庸以传承临济为己任,鞠躬尽瘁,矢志不移,终于成就为一代宗师,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古庭的影响。古庭其人,是滇中明初临济中兴大师,南岳第二十六世即临济宗第二十三代传人。吴应宾撰《朗目本智塔铭》提到他,评价甚高:“其在国朝,则古庭和尚,以《山云水石》作大师子吼……称中兴尊宿”。案:《续灯存稿》、《续灯正统》、《五类全书》都载有《古庭善坚传》,特别是《新续高僧传》、《滇释记》写得较为详细,但失于杂乱无章,且神话连篇,疏于考证。相比之下,刘文征《滇志·方外志十》的记述比较可信。好在文字不多,引录如下:
古庭,(云南)府城南丁氏子。七岁出家,礼慈宗和尚,
授名善贤。年十九,复礼柏岩,改名善坚,自是坐习不辍。
走金陵,谒无隐和尚,示“万法归一”语依持。后看《圆觉
经》,至身心俱幻,遂有省,乃曰:“离此身心,谁当其幻”,
后得宿知。又曰:“目前境物,非我之留。生死去来,安可
息也”!乃游贵州萝拥山,寻入蜀,胁不至席久之。正统中
往金台参无际,与号“古庭”,付手卷、拂子、伽黎衣,表
证为人天眼目。天顺间往浮渡,传远祖正脉。旋归滇建“归
化”禅林,示寂于寺南。至今肉身如生。所着有《山云水石集》。
彻庸一生深受陶珽居士和古庭大师影响,不仅坐禅实践,身体力行,而且深研佛理,勤于着述。他还特别倡导对云南僧人的宣传。云南自古就是佛教王国,南诏大理以来,钟磬彻天,梵呗沸地,“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其得道者戒行精严,日中一食,所颂经律,一如中国”(元·郭松年《大理行记》)。元明以降,内地显教沛然而入,遂广有诸宗,高僧大德,如群星灿烂。但是僧史缺略,文献无徵,使这些优秀释子,埋没不彰。崇祯间汰如明河撰《续补高僧传》,号称“踏破铁鞋,残碑断碣,搜采殆遍”,惟因未至西南,所着录滇僧仅古庭一人,附录也是一人净伦。起初,明河曾约滇僧苍雪读彻分撰云南部分,苍雪所序中也曾例举盘龙、古庭、念庵、再光、定堂等人,表示“誓与毕命罗,了此公案”。等到书成行世,还是只有古庭一人有传。彻庸为此非常气愤,约了陶不退居士倡议“要为滇南从前大善知识出些子气!”为此,他决定亲自动笔,写一部云南的高僧传。崇祯十二年(1639),他随弟子洪如到水目山住锡,潜心着述。他取大巍和尚(古庭法嗣弟子)所着《竹石集》和华严高僧朗目的《浮山法句》摘其要,再广搜方志稗史,民间口碑,将滇南诸明德各为小传,汇为一编,交给陶庭审阅。居士大笔一挥,题名“曹溪一滴”,并亲为作序。于是,这本“出气”的大作,就此应时而生,流传遐迩。此后,他又完成了《谷响集》、《梦语摘要》,以及后来由弟子们整理的《语录》等,在当时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他在水目山寺开席传法,后人又尊他为水目五祖,弟子洪如无住为嗣法六祖。
崇祯辛巳(1641),一代宗师彻庸圆寂,世寿49春,僧行38腊。坐化前留偈:“来从华藏海中来,观音!普贤!去从华藏海中去,弥勒!释迦!咄!诸佛菩萨,圣僧罗汉,都在这里”。弟子洪宗有诗挽悼:“欲识师之面目兮,李花白桃花红;欲问师之何在兮,苍山高洱海深”。杨世宗《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赞彻庸为“可谓学佛知儒之有禅者也!”《滇释记》则评价曰:“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续者,实赖师焉!”
参考书、碑目:
《高僧传合集》上海词书出版社∵∵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佛教考》
刘文征《滇志》
清·高修《鸡足山志》
清·圆鼎《滇释记》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陈垣《释氏疑年录》
邱宣充《水目山志》
王海涛《云南佛教史》
明·陶珽《新开妙峰山德云寺常住碑记》
清·杨世宗《水目寺诸祖缘起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