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高僧弘储禅师

苏∵∵龙

弘储禅师,俗姓李,名继起,号退翁,出生于南通南大街之家。弘储幼年家遇不幸,由期限祖母抚养成人,明天顺年间入乡塾读书,年少聪颖。二十五岁时,辞别亲友,到江南名山大寺,参访高僧,求法请谥。他先至苏州西郊太湖畔邓尉山三峰寺的藏公门下。藏公佛理精奥,自成一家。他慧目察人,见弘储“知为法器”,欣然纳入门下,予之剃染。从此,弘储于青灯黄卷的法海中乘槎苦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之哲言是一切有志学子的舟楫,而弘储更加以苦为乐,孜孜奋进,紧随藏公佛海探珠。弘储本具静修之特性,又得名师指导,终于豁然有悟,得其法要。他前后修习三年,深受藏公喜爱,得藏公授以衣钵,补尊为“临济三十二代孙。”弘储禅师后又到能仁寺、国清寺、天宁寺、灵岩寺、尧峰寺、虎丘等许多着名寺院住持,最后居于灵岩山寺。弘储禅师到灵岩山寺后,各地信徒云涌而至,大振宗风,灵岩山寺遂成一大丛林,弟子遍及天下。

明亡后,吴越两地兴起反清义军,弘储法师住持灵岩山寺,广泛接纳抗清义士,排险赴难。清兵南下,因而被牵连入狱。由于他常常奋不顾身,为人解忧去难,各方义士也群起救助,终于迫使清廷释放了他。出狱后一如既往,他仍然支持秘密抗清活动。有人劝阻,他毅然答道:“道人家得力,正于不如意中求之,使优患得其宜,汤火亦乐国也。”他甘为国难、法难赴汤蹈火,表现了坚强的民族气节与大乘佛教菩萨行精神。弘储门下弟子众多,如熊开元、张有誉、徐枋与释鉴青、昙应等,都是有名的明遗民与吴中高士。弘储禅师着有《灵岩树泉集》,其中多寄故国山河之思,因而曾被清廷毁版,但吴地民众都十分拥戴他。晚年,他应邀至南岳福严寺开讲席,吴人深恐失去这位高僧,争相把他迎回。由于弘储声名远播,隐为东南佛教领袖,引起了清廷注意,硬的一招不成,便暗中唆使投靠清朝的个别僧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与宗教迫害。国难、法难,弘储皆一身承当。时人赞叹:几十年中“法门之多难,世网之高张……于吾师一身之所遭逢,而一切可诫可愕、可叹可涕,已不啻吹波而煽焰矣。吾师……弘法婴难,命如悬丝,荷担大道者固然”,谣言、误解、漫骂“吾师皆任之受之”,可谓极难也。“命如悬丝,荷担大道”,真是佛教爱国主义传流的极好写照。当时着名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着名文学家吴伟业等对弘储的气节都极表钦佩。康熙年间黄梨洲到吴门访周子佩、周茂兰弟兄,曾同上灵岩山寺访弘储,弘储禅师邀集文秉、徐枋、周子洁、邹文江、王双白等同仁,在天山阁纵谈七昼夜,黄梨洲为此作诗曰:艳说古吴名胜地,松风五月隔兵尘。应怜此日军持下,同是前朝党锢人。霜雪蒙头羞佛火,兴亡昨梦到虮臣。狂言诗路难收拾,不道吾师狂绝伦。

每年明朝复亡之日,弘储禅师都要素服焚香,面北挥泪而拜,整整二十八年如一日。

弘储禅师圆寂前,自制塔铭,又自题封骨藏坛,铭曰:何须卵石穿去塔,也省香龛就地埋。白骨如霜一堆土,妙高峰冷莫安排。

临终前一天,弘储禅师留下遗嘱曰:有椿紧切话须补说,道贵真实。我生于万历乙巳年二月八日出时,历六十七年矣。记取葛藤椿子倒日,切忌枯木上簪花。前代煊赫宗师,何曾定末梢头见神见鬼。现在诸家传会师承,个个预知时至,人人坐脱立亡,可晒也。我后人若同时,尚过于割截我体。至于铭传,我先自作,不得更求名笔,虚饰生平,增我罪累,不许坐七修斋,入于俗尚,亦不得请名宿或法子,封龛举火,作诸无益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