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哲学原理
李世杰
一?绪言∵
本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佛教究竟宗,是最深奥的大乘佛教之一宗。不必用文字,不须靠经教,这是禅宗的根本态度。事实上,究竟的真理是超言绝语的,中道实相的真理是只要靠着我们的甚深体验才能体会的,因此,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禅家最特色的方法。但是由禅宗的本来面目来讲,离文字也是禅,用文字也是禅。换句话说,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教外别传是不着教相的意思;用文字教相也可以领导到禅的境界。同时文字教相也是禅的一个表现现象,只有用法的不同,并无根本的相反。所以禅里面也可以包含着一切的经教文字,文字的基础里面有禅的世界,禅的表现里面有文字的世界,教禅一致是佛教的本来面目。因之,禅是佛教的一切,是佛教的基础,是佛教的始终,同时禅有它自己的特色。∵
关于说明禅的内容一事,从来很少人用哲学的立场去阐明的,笔者不顾自己的浅学,这次敢以现代哲学的立场来申述禅思想的内容,冀读者予以指正。∵
二?禅思想的根本立场∵
在哲学的认识上,须要靠着着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确实性、绝对性、合理性等良好的结果。从来哲学的方法论,有经验主义,有理性主义,有批评主义等方法,对于这些方法之中,禅的方法论是似乎最接近于经验主义之立场;但是禅的经验主义并不是像十六世纪以后的西欧经验主义,禅的立场是一种最根本的直接经验主义。∵
西欧的经验论是一种五官感觉性的经验论,可是禅的经验论是“体验性”的经验论。甚么叫做体验呢?体验是有般若直观的经验的意思。什么叫做般若直观呢?般若是智慧,智慧是知行合一的根本智;反之,概念智是枝末的相对智,根本智是柳绿花红,实相如如的一切智,所以没有错误。但是相对智是相对相灭的偏见智,所以有错误。因之,由概念智所酿成的五官的经验是有错误的;那么,知行合一,直观和日常经验一致的如实知见是没有错误的。在西欧也有主客一体的直观说,但是他们的直观是:只有静一的游离醉忘境,而无现实平常的绝对境,所以不得妙用。禅的直观是:绝对神秘等于绝对平常的立场。∵
西欧的直观是神秘性的,禅的直观是极其现实的平常境,西欧的平常境是枝末的迷妄的相对境,禅的平常境是解脱的而且最根本的绝对境。西欧的“经验”外好像还有一个“实在”,但是禅的立场并不认有经验外的任何“实在”,同时这个立场也可以包含着一切的论理形式,也可以包含一切信仰的态度,因为禅的经验是最高真理的最平凡事实。赵州和尚的喝一杯茶和我们平常人的喝一杯茶是不同的,因为他有般若直观,我们却没有,这是彼此的不同地方。∵
从来的哲学立场,不是游离现实,便是偏见现实,禅的立场是:日常茶饭事,皆是神通的境界,不游离,而不着现实,经验即是实在(Reality),事实即是真理,这就是禅的“体验说”(根本经验论)之意义。因此,禅的经验论有下列的五个特色:∵
第一,不认定经验外的任何事实,一切的事实都是经验性的,思维也是经验性的,稍有事实,即是经验,只把经验(体验)为研究的对象,所以这种哲学的立场是有绝对的确实性,因为极其现实,极其究竟的关系。∵
第二,体验先行于思维,除了体验,更无根本的任何东西,体验是绝对究竟的事实,所以这个哲学的立场有绝对性。∵
第三,禅的论理思维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间接现象,论理的内容也被包在体验界里面的,所以这个哲学立场,有合理性,智识是不会妨碍体验的。∵
第四,体验之外,别无实在,这个体验本身就是一个实在,因此这也能够满足探究“实在”之要求。第五,在禅的体验界里面,也可以认定着超越经验的超越实在,这个“超越的实在”是对待着经验的事实而讲的,“超越的实在”本身是“体验界”的一个现象,所以这个哲学的立场也可以容纳(能容)信仰的原理。∵
禅的体验说,具备了前举的五个条件,因此,不论是解释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存在论的方法;神秘直观的方法,现实直接经验的方法等等,都被包在“禅”的“体验说”里面,所以禅的方法有根本性而且有包含性,这是禅思想的根本立场,是禅的方法之特色。∵
三?禅的形而上学∵
禅的形而上学,虽无“组织的体系”,但有很特色的本体论,这个本体论和认识论有密接的结合,而成为宇宙论和人生论的一体论,在这里面,有人格的绝对统一,这是禅的形而上学之特色,形成了禅形而上学的特色之原因是“空”的思想,由“空”的思想而组成了禅思想的形而上学,“空的思想”不但是禅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佛教的思想基础。∵
空的思想并不是“思辨”的空想产品,这是由“实相的因缘说”所发展的真理,是由确实合理的现实所树立的奥义。那么,这个“空”的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性质呢?∵在这里我要举出六个性质来表示着“空”的内容。六个性质是:无一物性、虚空性、即心性、自己性、自在性、创造性。现在逐次来解释这六个性质吧。∵
无一物性:在超绝内外的我们世界里面,并无任何东西,“我”的本体是“无”的境涯,所有的东西,都非“实有”,一切现象是假有的幻相,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所谓“实有”是我们主观色彩而已,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一物性的如如境界。稍有一物,则有所碍;有所碍的东西是不能做我们实相的本来面目的。∵
实相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这个境界的时候,在主观(自己)上就可以得到解脱的地位,在客观(世界)上就可以变成事事无碍的世界实相,主客一体,成为禅的实相性,无一物性是禅实相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同时变成了妙机的常用语。六祖惠能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又云:“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证道歌”和“传心法要”里面说:“了了见无一物,无人亦无佛。”惠能说:“一直心”,这些都是无一物底自己(人格)之表现,万有的基础里面,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深渊,有无所碍的“空”的存在,有一个“默然”的境界,有超越一切空有的绝对中,有如如无碍的真理,这叫做“空”的“无一物性”。∵
虚空性:永明大师曾引用了“释摩诃衍论”(第三卷),而在他着的“宗镜录”(第六卷)里面诠出虚空的十义。第一无障碍义(虚空于诸色法中无障碍),第二周遍义(虚空无所不至),第三平等义(平等而无所拣择),第四广大义(广大无分际),第五无相义(超绝一切色相),第六清净义(没有尘累,无所污染),第七不动义(虚空无成坏,无所动摇),第八有空义(虚空灭一切有量),第九空空义(虚空离空着),第十无得义(虚空离执而无所得)。∵
第一、第二、第六的意思在“悟性论”的夜坐偈有一个表现,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第五和第十的意思在“血脉论”里面说:“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第一、第四、第七、第八的意思在“传心法要”里面说:“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又云:“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第九的意思在“六祖坛经”里面说:“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又云:“心如虚空,不着空见。”“信心铭”里面说:“一亦莫守”等等,这是空空的究竟表现。第三的意思是像:“胡现汉来底,唯嫌拣择底”的意思。∵禅的虚空性,有上述的十种义,这个虚空性是禅实相的静的方面。由动的方面看来,禅的实相有“即心性”。∵
即心性:佛教的空是“唯是一心”、“一直心”、“无二性”、“法界一相”的空,并不是无生命的空,这个空是一了了常知(自己,真人,心)”的空。“禅源诸诠集都”序里说:“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宗镜录又说:“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所以“空”里面有灵知性,灵知性的体是虚空性,因此,禅的空是即心性的空,禅实相的动性(作用)方面,有这个即心性为依止,所以能达到妙机妙用的境界。普通的心是有所碍的,而且不能发挥虚空性的,但是禅宗的心是身心脱落的虚空心,这个心是无念无心之心,是无觉之觉,无我之我,是不生不灭的生命,所以无所不至,无不灵活,这叫做涅盘的妙心,除了这种心,就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心。因此,说“心外无别法”、“即心是佛”、“心源”、“清净心”、“不可得心”、“心体”等等。这个“即心性”是禅实相的一方面的说法。∵
自己性:前说的心,作为“内在”来看,就变成我们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我”,就是自己。但是这个“我”并不是对象性的东西,不是所看的东西,是能见的主体。所见的对象是可以把握的,但是主体的存在是无可能捉取的,所以这个心并不是相对立的东西,这是使对立能成立的“X”,这个∵X∵的集中就是“自已性”。本来禅的实相是客观性的东西,是虚空性的存在,而且是普遍的即心性,自觉这个即心性之时,就能成了伟大主观的自已性,这是客观的“即自性”的看法。∵
人格的基体是客观性的,但是人格的作用是主观性(自己性)的,禅实相的作用的集中是自己性,当然也有伟大的客观性,因为客观的生命为基体的关系,但是禅的立场,很注重这个主体的主观(绝对主观),有这个伟大的自己性(主观性)才能成立着作用的统一,伟大的佛果也要有这个集中性,这是人格的具体中心。∵
在因位来讲,实相性的世界是客观性的,但是在果位来看,实相的统一是很伟大的主观,主客一体,因果双全,看主观就能懂客观(世界),心外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增,这是无上道。知“自”即知“彼”,明澈心性(主观),客观就能朗然,所以修主观是很重要的事,因为禅的实相有这个即心的“自己性”的关系。由这个立场,可以展转一切的现象,“自己性是禅实相的一个伟大内容和特色”。∵
自在性:佛教的“空”,有主体的主体之性质,“要行而行,要坐即坐,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小孩儿的自由是感觉性的自由,成人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但是佛教的自由是“空”的自由(解脱的自由),可是禅的自由是以空为体,而有即心性和即目性的自由。∵
普通,宗教的自由是由超越理性,否定理性而开始的,基督教说:“人因其理性,竟从天国被逐放。”佛教说:“分别智是妄念的根源”,这些都是指示着理性相对分别的缺点。但是超越了相对以后,本来是生佛一如的,所以“恶人被救”的意思是要从这个超越的立场才能成立的事。“碧岩录”里面说:“有佛处不得住,住着头角生;无佛处急走过,不走过草深一丈”,能达到这种地步的人,他的作用是对于人佛都无所系碍的,这要有见性的人才有办法。六祖说:“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这是得到绝对相即性的自由人,因为“空”有这种自在性的关系。∵
创造性:西哲的康德说:“现实的外境是由我们心内的形式而发显的现象”,但是他所说的造出一切的东西是“意识一般”(Bewusstsoinur∵upt),其外还假定着有“物自体”(Thing∵itself)的存在。因此,“心”和“物”是不一样的存在。∵
现在把这个“心”假定譬喻为“镜”的话,佛教所说的万象是:从镜内生出,而反映于镜内,消除于镜内,而不留痕迹于镜内的东西。拿更切实的譬喻来讲:心是水,万象是波。六祖说,自性本无动摇(水),能生万物(波),又说:一切万法(波),不离自性。波浪还本于水是归主体的意思,水变成波浪是创造性的意思,禅实相的“空”是水,万有是波,水生波是空创造万有的意思,波变水是归空的意思。但是水波是一体的,研以“心物”、“内外”、“作用与对象”等都是一元的东西,虽有创造性,而无亳厘之差别,虽无差别,常常现成万有,这个一元的境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禅实相的“空”的内容,有这种生出万有的性能,恰如水生波一样,这叫做“空”的“创造性”(能造性)。∵
以上六个性质是“空”的说明,是空的内容。用这个性质就可以说明空的主要性质。“空”是禅形而上学的一个最大特色,同时也是佛教的实相观。由上述的六个性质,禅形而上学的大体也就可以明了了。∵
四?禅的认识论∵
(一)禅特有的认识观:由外表看起来,禅的认识论是好像很彻底的一个观念论一样,可是其实这个观念论是很究竟的一个实在论。木来主观的心和客观的对象并不是两样的东西,禅宗的心是无心之心,禅宗的客观对象是本来无一物的东西,同时主观和客观门本性,并不是无意识,也不是盲目的意志,这是最现实的,最活动的,最直接的本来的自己,这本来的自己是主客一体的东西。这用普通的概念智是不容易把握的,这要先断尽了所有的相对疑惑,夺去一切的思索,用般若的利剑,截断了生死的一大事,然后才能够显出的日常心,日常心是最平凡的最高真理,要用这种的日常心,才能够体会着主客一体的绝对境界。∵
换句话说,禅的本义是完全要成为东西本身(Thing∵itself)为宗旨的,照康德讲,东西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是禅的立场是要把这个不可知的东西本身,用全心去体会的,这个体会是要变成东西本身的内容的意思。比方我们精看美花的时候,自己就变成花的内容了,这是最高的真理,同时也是最平凡的事实。这是禅最特色的认识方法,这里面有直观性的行为,要用这种直观性的行为,才能够把握着宇宙的真相,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理。∵
(二)禅的时空观:由于行为的实践主体,来看万象之时,无内容的形式时间和形式空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本来,现实的具体的自己本身之性格内容就是时间和空间,这种时间和空间都完全是“空”的自己的内容。在历史上和社会上,很自由地决定了自己的地方就是开始时间的地方,那个时候,过去未来都被包在现在之中,真的现在是一刹那的瞬间,在于一刹那的瞬间中,一切的万有,都是动静一如的状态,这个状态是存在的本相,这是时间的核心,所以时间即是存在。时间在刹那的现在中,有空间化的作用,把时间化做空间,把空间化做时间的东西就是“自由的行为”。在这个自由的行为中,公案现成,瞬间就变成永远的东西,这种时空观是时时刻刻;把空的发展,为归回的无结束之结束,由此而创造宇宙,由这绝对空的自觉行为而创造历史。∵
(三)禅的因果观:我们的行为直观,要把自由转为必然,把必然转为自由,这才是真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依“当为”(理念)而决定了意志的,这是包含了“当为”(理念)在内,而很自由地随顺着命运,这才是无事底的人,才是无位的真人。我们要知道,否定了“我”以后,就很自由地能变为“汝”,也能变为“他”,把这个“汝”和“他”,用了选择的自由,必然地决定着自己,这就是不昧因果。∵
这并不是用决定性的机械论来决定的东西,这是由于“即今”的行为直观的而实现着无目的的东西。在这个地方的过程,变成“桌”也可以,变做“钢笔”也可以,任何命运都可以引受的,但在任何东西中,都有一种绝对性,都能发见着真的自觉存在,这时,“花开鸟鸣”,一切的作用,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切的东西,都是这一瞬间的自己发展,时问、空间、因果律等等,都从这里出发,而归回到这里来,达到了这个境界的人,就能脱出五百世的野狐身。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是甚么?笔者想出一句古语:∵
竹影拂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摘自《心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