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人》与竹禅和尚

一∵

《忆故人》是一首古琴名曲。1937年彭祉卿先生将其刊于《今虞》琴刊,数十年来流传颇广,深受时人喜爱,被推为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而这一切是长眠于重庆梁平万竹山的竹禅和尚所不知晓、也未曾想到的。∵

提及竹禅,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这位“画坛怪杰”的画印诗书。诚然,《画家三昧》、《刻心经句印》、“九分禅字”等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给世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其墓前联云:携大笔一支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横批:书画名家。也正是“书画名家”这一盖棺定论,竹禅在古琴领域的横溢才华就显得鲜为人知了。这对于我们全面研究竹禅的艺术创作,无疑是一巨大损失。∵

二∵

原中国古琴协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钊先生在《明清琴乐多元发展的思考》一文中谈到:“凡是能琴、爱琴的人,不管是宋徽宗、明宪宗、明崇祯、清雍正、乾隆等帝王,或者董其昌、唐侃、梁诗正等朝廷重臣,还是清云闲、竹禅等高僧或张孔山等道士,在琴的面前,他们完全是真正的文人。”在进一步探讨北宋成玉磵《琴论》中“攻琴如参禅”等理论时认为:“他们的主张直接为后来主宰明清以来琴坛几百年的虞山派的审美理念和云闲、竹禅等琴僧的艺术创造开了先河。”文中“琴僧竹禅”的提法,让众多关注这位清末“书画名家”的后学既是兴奋,又倍感困惑。∵

竹禅和尚性嗜书画,早年被迫离梁,遂浪迹天涯,游踪遍及塞北江南。有关其生平的资料较少且多具传奇色彩。竹禅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应双桂堂僧众之请,从上海回梁接任双桂堂第十代方丈,半年后就圆寂了。其书画弟子方炳南先生随后撰写的《竹禅和尚碑记》一文中,关于古琴只字未提。由于竹禅寓居上海多年,是着名的海派画家之一,故世有“上海竹禅”之称。在上海地方志中的《普陀洛迦新志》一书中,其卷六《十方寄寓》即有竹禅和尚的记载,其资料应是真实可信的,因涉及到古琴,更显得弥足珍贵。其文曰:“……往来普陀有年,寓白华庵。有高人风趣,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由此可知,竹禅的古琴弹奏是非常有艺术感染力的,其造诣不凡。但在吴钊先生眼中,竹禅是与云闲、张孔山等琴学大家相提并论的,又岂是“喜抚古琴”而已?张孔山有《天闻阁琴谱》、云闲有《枯木禅琴谱》等着作留世,对中国古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意义非同寻常。而竹禅,他又给世人留下了什么?在古琴界又有何等影响呢?∵

三∵

时至2002年,中国古琴协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在《吴景略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一文中,无意披露了竹禅和尚与《忆故人》的一段渊源。∵“一代琴僧竹禅”呼之欲出。该文在谈到吴景略先生的代表性琴曲《忆故人》时称:“《忆故人》产生时代不可考,出自清代后期竹禅和尚,近代彭祉卿家得其传,刊于1937年《今虞》琴刊,几十年来流传甚广。”∵原来,《忆故人》竟出自竹禅和尚。不知近现代多少古琴大师沉醉于《忆故人》,纷纷将其纳入代表性曲目,如筱香公、彭祉卿、吴景略、吴兆基、吴钊、李祥霆、陈长林、龚一、成公亮、林友仁等。其中吴钊先生更是将自己的古琴演奏专辑以《忆故人》命名,从中可见其痴迷,而“琴僧竹禅”的提法自是情理之中了。∵

其实,在《今虞》琴刊《忆故人》一文中,彭祉卿先生并没有提到竹禅,只是说:“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先清太守筱香公最精此操。”之后张子谦识曰:“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那么,《忆故人》一曲的传承关系究竟是如何的呢?为此,笔者近几年就这一课题作了一些探究性查考,得到古琴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梅庵琴院紫庐先生在给笔者的回复中就谈到:“竹禅,清末蜀僧,传《忆故人》于祉卿之父筱香公,祉卿再承家学。该谱刊于1937年《今虞》,此前不见经传,至今无考。”好一句“此前不见经传,至今无考”!难道竹禅无师自通?在重传承的古琴领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惟有此曲是他自创。联想到竹禅自幼才情出众,遁入空门后又与本县一位名门闺秀发生私情,事后被迫离开家乡,云游四海,居无定所。其思乡之情、忆故人之情较之常人更为深切。而琴坛自古就有将自己创作的琴曲假托为古人所作之习。出自竹禅和尚的《忆故人》是否就是竹禅所作呢?当存疑以进一步考证。∵

其后,李祥霆先生在《略谈古琴音乐艺术》一文中再次谈到:“《忆故人》是晚清出现的琴曲,表现山中月下,徘徊叹息思念友人。音乐结构完整逻辑性、婉转曲折,非常感人。”在2004年于泉州举行的古琴演奏活动中,李祥霆先生甚至评价道:《忆故人》创作于清朝后期,非常经典。而成公亮先生在《〈忆故人〉音乐结构分析》一文中也认为:“乐谱初见于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原是一首琴家彭祉卿的家传秘谱,创作年代大约在晚清。”∵虽然这些尚不能证实《忆故人》的作者就是竹禅,需进一步考证,但“《忆故人》出自竹禅和尚”的定论却不容质疑。据此,竹禅的琴学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

竹禅作为一代琴僧,更兼书画名家的盛誉,可以想象其在琴坛的交游、影响也应是广泛而深远的,可惜我等后学无缘得见。在与竹禅同时期的另一琴僧云闲(释空尘)所着《枯木禅琴谱》一书中,倒能得窥一二。∵

《枯木禅琴谱﹒竹序》:以琴说法∵大道无相,闻声而入,衣钵流传,因人说法。今云闲上人,深悟琴学三昧,其住世行道,得教外别传之旨。更于琴中音律指法,究竟精妙。曾在普陀聆同袍朗珠阇梨弹梅花三弄,曲上人所授,可谓共命之鸟、两头一音。复于京都聚首,以手着琴曲出示,爰题以琴说法四字,不异禅宗之有语录流传,以共同好云耳。光绪己丑衣弟竹禅题。∵

从这篇序中,我们可以看到竹禅对云闲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认为其深悟琴学三昧,并以独创的九分禅字题“以琴说法”四字赠之。反之,这本融云闲毕生心血而成的《枯木禅琴谱》,开篇即是竹禅的题字和序,也足见竹禅在云闲心中以及琴坛中的份量与影响。∵

同为出家之人,云闲以琴说法,而性嗜书画的竹禅呢?在《枯木禅琴谱》(光绪十九年出版)问世前一年,竹禅的《画家三昧》(光绪十八年出版)已稿成付梓。从书名“画家三昧”四字,我们即可知晓竹禅的自信与心志。关于古琴,竹禅或许也就是“喜抚古琴”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画家三昧》人物画谱中,以古琴为题的竟有十幅之多。不得不承认,竹禅对古琴确实是偏爱有加,这兴许就是缘吧。至今,峨眉山还珍藏有竹禅的一幅《听琴图》,被视为镇山之宝,常人难得一见。∵

五∵

时光流逝,万竹山前几度清风残月。当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吴钊先生以一曲《忆故人》拉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音乐会”的序幕时,竹禅和尚若地下有知,也当欣慰了。我们庆幸,因为古琴,因为《忆故人》,因为竹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