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

秦孟潇∵

谈释迦佛

在社会上提到释迦牟尼,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佛教创始人,是“西天佛祖”,也有人常以“如来佛”称呼他。但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与后世所说的“佛”及“如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等同。释迦牟尼是“佛”是“如来”,但“佛”、“如来”并不就是释迦牟尼,其内涵要丰富得多。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个叫迦毗罗卫城的王国。国王姓乔达摩,名字叫首图驮那。这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所以称他为净饭王,属于释迦族。王后叫摩诃摩耶,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但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净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五十岁,摩耶王后四十五岁才第一次怀孕。按当时古印度的风俗,妇女头胎分娩,必须回到娘家去,在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蓝毗尼园时,摩耶王后走到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树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诞生了太子。太子诞生的时间是公元前五六五年,中国农历四月八日,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或“卫塞节”。

出家修行

有个婆罗门学者阿私陀仙为太子占相,赞叹说:“此儿若出家者,当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其他婆罗门学者为太子选名为“乔达摩”(旧译瞿昙,义为最胜)与“悉达多”(义为成就)。释迦,是种族的姓;牟尼(圣人),是出家后别人给予他的尊称。关于释迦牟尼诞生人间、出家修行、证道涅盘的事迹,佛教经典多有记载。透过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他虽被尊为圣人,但他是人而不是神!在获得觉悟之前,他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处,在于没有戚戚于一己之苦,而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由众生之苦而生解脱众生之无上悲愿。正是依此悲愿,释迦牟尼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毅然决然地出家修行,经历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名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佛,“佛陀”的略称,意为“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称谓,但佛教给它赋予了三种含义:即自觉(自己获得觉悟)、觉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也使别人觉悟)、觉行圆满(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

心佛众生

佛教跟世界上所有宗教不一样,其他宗教有“神”主宰一切,“人”与“神”不能平等的!“神”是“主人”,而“人”是“奴仆”,是“创造”和“被创造”的一种关系。这是西方宗教的基本观点。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平等观,“佛”与“人”是平等的,众生只要认识本性(本心),就是解脱,就成为佛。依此思路,一切众生(人)皆有觉悟的可能性,只要识得本心,都可以成佛。并不是说一切众生当体即是佛,在未觉悟之前,佛与众生还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就在于“迷”与“悟”。迷则为凡夫,悟则为圣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内容极其丰富,归纳起来六字真言:“断烦恼,得智慧”。所谓“断烦恼,得智慧”,是由“人”达到“佛”的境地。许多佛经都是通向“成佛”途径的指南。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谓佛教。”一切众生只要能够从为善去恶做起,像佛祖释迦牟尼那样勤苦修道,利乐人群,则必能打开自心的智慧宝藏,自心与佛心契合无间。如此,则体现了法界诸实相,即身便成了与佛无二真觉者。

佛教传入中国

自从特区行政会议决定农历四月八日佛诞日列为公众假期以来,佛教界人士加强宣传佛教有关教义、历史、人物,等等,掀起了“佛教热”的高潮,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是净化社会的趋势,有益于建设“明日香港会更好”。在社会上不懂得佛教的人依然不少,这些人出于对佛教的向往和探讨的兴趣,他们总是问:“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的?”或者问:“佛教何时传入香港的?”这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好奇者的疑问,笔者与“众生有缘”,分别回答相关的一类问题。应该说,佛教与中国文化极为密切,互相补充,并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在何时传入中国的呢?传说很多,各有各的依据。在国内的学者一般主张是在两汉之交。西汉时,我国通向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相互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而佛教通过商人、使节等传入中土是很自然的。我国史书上有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佛陀的异译)的记载,说明佛教在东汉之初确已传入中国,有史实为依据的。

初期佛教面貌

佛教界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等文献。根据信史的记载,佛教传入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它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从两汉之际至东汉末年,约两百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后汉书》中关于楚王英奉佛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佛教初传入中国的具体情况。楚王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卅九年)封王。据其本传可以总结佛教在当时的情况:(1)佛教被视为神仙方术图谶之类;(2)佛教最初只在社会上层的皇室贵胄和地方豪强中流传;(3)佛教在汉地最先传播于洛阳、彭城、下邳、广陵、豫章、会稽、交广等地。值得指出的是交趾与广州为中国早期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交趾的佛教最初是来自内地北方,但也有可能受南海传来的佛教影响,并由此北上中原。三国吴赤乌十年(二四七)抵达建邺的康僧会,原籍康居,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居交趾,康僧会便是在交趾儒佛两学绍隆之区成长起来的,据说康僧会后在南京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香港

说起佛教传入中国一段历史来,太长了,内容也太丰富了,无须赘述。还是谈一谈佛教何时传入香港来,这是港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佛教传入香港,其历史可溯至公元四二八年,当时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这一段历史绝大数港人不清楚,有些人都淡忘了。据史载,有一位高僧杯渡禅师(三八○--四五八)由内地来到海岛渔村弘扬佛法,度化迷津。这位杯渡禅师与当地村民因缘殊胜,卓锡于此,信奉者络绎不绝,于是在新界屯门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称青山寺,又名杯渡庵。后者名灵渡寺。明、清年代有凌云寺(今观音寺),至今仍保留千年古寺的遗迹。有学者云:香港佛教与香港文化曾共沧海,共桑田。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血脉关系,源远流长,在光绪年间,大屿山是佛教圣地,僧尼散居石屋、茅蓬七、八十间,并潜修于佛堂,青罄红木鱼,香烟袅袅。另一座大茅蓬作十方丛林》即今宝莲寺),各地云游僧来此参学挂单,香火鼎盛,讲经说法,定期传戒,戒弟子遍及海内外,堪称道风普遍的修行道场,而今天坛大佛更是遐迩皆闻。■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