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禅宗胜义》导读
◎高令印∵∵刘梓霖
(厦门市佛教文化学会)摘要:慈航法师得法于圆瑛法师,秉承曹洞宗法脉。慈航法师的《八宗胜义》之《禅宗胜义》,只用2000多字,就全面概括、通俗易懂地把中国禅宗讲得十分清楚。我们按照慈航法师文章的顺序,概括出题目,分成“释禅”、∵∵“从达摩宗到禅宗”、∵∵“禅宗的主要内容”、“禅境:无念”共四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题目内的问题进行解释,讲讲我们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慈航(1895一1954),俗姓艾,名继荣,字彦才,福建建宁人。18岁时,于泰宁庆云寺依自忠法师出家,后学于圆瑛法师、谛闲法师,1927年人厦门闽南佛学院。曾任安庆迎江寺住持。1939年,随太虚法师至南洋。在南洋10多年,致力于弘法、抗日活动,创办星洲、槟城等地佛学院、佛学会,发行《人间佛教》月刊。1947年,圆瑛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特举行隆重的传法典礼,付法给慈航法师,取法名古开,承曹洞宗法脉。1948年,慈航法师在***创办***佛学院。后来住***汐止弥勒内院,致力于僧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佛教精英,诸如真华、星云等。1954年,慈航法师在闭关中圆寂,圆寂后肉身不败,成为***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着述,辑有《慈航大师全集》,内有(湘宗十讲》《伏乘起信论讲话》《十二门论讲话》《成唯识论讲话》《菩提心影》等。
本文就慈航法师的《八宗胜义》之《禅宗胜义》[1],讲讲我们的学法和心得体会,谓之导读。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是最中国化的宗派。它于唐朝中期产生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史的主流,以至今日。如此重大的佛教宗派,慈航法师只用2000多字,全面概括、通俗易懂地把它讲得十分清楚。我们按照慈航法师文章的顺序,概括出题目,然后对每个题目内的问题进行解释,以帮助阅读原文。
一、释禅
慈航大师在文章中首先讲了“禅”这个概念的问题。
禅亦名禅那,是梵语Dhy∵a∵na的音译,后秦鸠摩罗什译为思维修,唐玄奘译为静虑,也有译为冥想的,都是讲静息念虑,心注一境,即定(止)、慧(观)双举,音(禅那)、意(定慧)并用,简称为禅。唐僧宗密说:
禅为天竺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2]
禅作为修行方法,至为广泛。凡通过修行而达到一定境界者,皆可称之为禅。首先要区分世间禅与出世间(佛教)禅。慈航法师这里讲的前两种,即世间禅:凡夫禅,就是凡夫不入佛门所修之禅,是外道禅之一种。出世间(佛教)禅之外所有禅,都是外道禅。慈航法师这里所说的外道禅,主要是瑜伽之类。
其次是在出世间(佛教)禅中要区分一般佛教之禅与慧能禅宗之禅。慈航法师这里讲的声闻禅、菩萨禅、如来禅,是一般佛教之禅。而教外别传之禅,即慧能禅宗之禅。声闻禅,就是出世间法之声闻乘,乘四谛以证佛果之禅,属小乘。菩萨禅,就是出世间法之菩萨乘,乘六度以证佛果之禅,属大乘。对于如来禅,佛经有说: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地,成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3]
对于上述诸禅,唐僧宗密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4]
达摩辗转相传之禅,是依据经论和戒律,∵∵“藉教悟宗”[5],主张渐修,称为教门之禅。以慧能为代表禅宗之禅,抛开经论和戒律,实行参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6],主张顿悟,称为宗门之禅,即这里慈航大师所说的教外别传之禅。
二、从达摩宗到禅宗
释迦牟尼传教有两种方式:一是言传,由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下来,即是佛经。从经立论的佛教宗派,被称之为教。一是心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以此立论的佛教宗派,被称之为宗,主要指禅宗(此在下文详述)。由此,便有如来禅与祖师禅之别,教与宗、语与意之分。禅宗教徒自称是教外别传,是宗;而把以经论之论的所有宗派叫做教。所以唐僧宗密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7]近人费阡华说:
禅家者流,谓《楞伽经》有佛语心宗、无门为法门等语。依此,自称宗门,又称宗下;称他家为教门,又称教下。宗教者,谓如来所说经教,即不问大乘小乘,不论是显教密教,依经论等之文义者,为教;禅者,谓教外别传之宗旨,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禅。……如来正传,望口名教,望心为禅也。教外别传者,禅家又分佛法为教内教外,言禅宗者,教外法,他家皆教内法。佛以言句传授,即依佛声教,为教内;离言句,以心传心,即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为教内,具称教外别传。[8]
这就是说,以佛陀所说之经立论的各宗派,必须间接地依教理修行,才能达到不离自性,不堕二边的成佛境界;而教外别传的禅宗,直接自参自证即可,只要心行就可以达到目的。其实,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宗不能离教,达摩就谓“藉教悟宗”[9];教也不能离宗,请经皆言见性,法身。可以说是“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10],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羽,兼得则彰,偏一则废。
慈航大师谓禅宗“一名达摩宗”,是因为禅宗是由达摩宗发展过来的。
释迦牟尼与其大弟子摩诃迦叶拈花传心的故事,从北宋李遵勖所编《天圣传灯录》始,禅宗文献越记越详。如有曰: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11]
正法眼藏,又称清净法眼、大法眼藏。眼即智慧。正法眼藏,体会正法智慧的宝藏。就是说,若能证得法眼的内容,则如眼一样的照破一切迷暗。涅盘妙心,指佛的甚深微妙内证之法。此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会意。
释迦牟尼离开言语以自心直接传与大弟子摩柯迦叶之心(以心传心,即心印,也就是默许)的禅法,诸佛代代相传,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2]。此教授至其第28代菩提达摩于南朝刘宋时来到中国传授。他先到南朝梁之首都建康(今南京)见梁武帝。即慈航大师所说的:
帝问云:“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又问:“对朕者谁?”曰:“不识。”以机不契,乃于少林寺面壁九年。
达摩与武帝对谈不契,达摩即渡长江至河南嵩山少林寺修行。达摩被称为初祖,传法于慧可(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五祖),弘忍传法于神秀(北宗渐祖)、慧能(南宗顿祖)。
一般认为,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是始祖。其实,从达摩至神秀,仍是“藉教悟宗”[13],是教。所以慈航大师确切的指出,他们弘扬的是四卷本《楞迦宗》,是渐修,是教而不是宗,所以叫做达摩宗,其禅学的实质仍然是如来禅。“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14]释惟明说:
如来禅有阶梯可寻。……佛法照传统说法分为宗门、教下。……如来禅(教下)、祖师禅(宗门),对机而设。如来禅虽较迂缓,但边修持、边度化众生,福慧双运,终能达到目的地。[15]
到了五祖弘忍,已由四卷本((楞迦经》转向俭刚经》为宗,以“见性”为宗旨。所以,慈航大师说:
《金刚经》——五祖尝教诵此经,即能见性,六祖因此经开悟。
这就是说,真正的祖师禅是从慧能开始的。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慈航大师确切地说,慧能是“顿祖”,《法宝坛经》是“六祖慧能说”。
上引《祖庭事苑》所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四句是祖师禅的基本观点,也显示出传人中国的印度佛教禅学转变为中国佛教禅学的特点。祖师禅虽谓是达摩祖师所传之禅,其实达摩禅仍是如来禅。唐僧宗密说:
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16]
真正的祖师禅是慧能禅。祖师禅这个名称也是在慧能时才出现的。慧能弟子神会说:∵∵“见无念者,谓了自性。了自性者,谓无所得。以其无所得,即如来禅。”[17]以慧能为代表的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区别,不是在把“见性”看成是“无所得”、“无所住”的“无念”,在这点上他们是相同的,没有分歧,而是在于用什么方式“见性”、“无念”上。具体地说,就是祖师禅主张顿悟,如来禅则是主张渐修而悟。所以慈航大师深刻指出,神秀是“渐祖”,而慧能是“顿祖”。
此祖师禅之名称,亦是出现慧能后唐朝晚期禅宗五家时代。香严智闲悟道后说一偈给沩山灵佑,沩山灵佑评之为“此子彻也”,即指其是顿悟。香严智闲又对仰山慧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慧寂评之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这是祖师禅概念的最早出处。“贫锥也无”,喻善恶、是非之“本来面目”境界,还不是祖师禅。所以仰山慧寂说,香严智闲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参禅必须参透祖师禅才算达到了目的。香严智闲又偈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慧寂评之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18]“瞬目”即顿悟。可见,直了顿悟是祖师禅的主要特征。
三、禅宗的主要内容综观慈航大师文章的这方面的观点,主要讲了下面几个方面。(一)禅宗(南宗)的传承世系慈航大师讲到怀让、马祖、百丈,以及五家(宗)等。
说明:一表示直接传承,…表示间接传承。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慈航大师所讲到的五宗七家(派),以及怀让、青原、永嘉、马祖、百丈、永明等的时代和位置。
(二)即心即佛
慈航大师说:∵∵“此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果尽然欤?尽亦救当时执文字之病也。实则离心无所谓教,非教何以显心。”这就是说.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所根本不同的是讲“明心见性”,见性即是成佛。慧能反复说: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旨。……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19]
外离相即禅。……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足,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20]
可见,慧能禅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把佛教所追求的遥远的彼岸世界移到每个人的内心。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21]慧能自答道:佛不在西方,而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内省,主观上求得彻悟,就是达到佛国了。慧能对徒众说,“慧人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既然佛在内心,不在心外,心外的佛全是假佛。那么,∵∵“身外净土”的说法就是愚蠢的了。慧能说: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22]
慧能是用内心的佛(心)来代替外在的佛,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佛。我即是佛,把传统佛教所说的高不可攀的佛,从遥远彼岸移到每个人的内心,变成举目可见的平常人了。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三)顿悟成佛
慈航大师在文章中反复讲了这就把成佛平民化了。禅宗顿悟成佛的问
题,称慧能为“顿祖”,特别引用了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基于自己的“见性成佛”观点,认为成佛纯是一种见性工夫,即彻底认为自己的本性。他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主观信仰,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达到成佛的目的。因此,在成佛的途径问题上,慧能主张“心行”,反对坐禅。他说: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23]
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24]
慧能认为,坐禅达不到心净的目的。坐禅非禅,不能“见性成佛”。
慧能“心行”的成佛修养方法,是一种“智慧观照”的新禅法。他说:
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本见性。……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若识本心,即刻解脱。[25]
慧能认为,人的本性(自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是恒常寂静的;“觉体圆明”[26],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慧能说: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园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27]
“实性”即法性、真如、涅盘等,也就是所见之本性。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盘,意译圆寂。慧能认为,∵∵“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28]这种最高境界是永无生死、根绝痛苦、恒常寂静的,因而是圆满具足的精神性全体。
本性无二,即觉体圆明,是个整体。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不能分为部分逐渐得之。要得全体,只有一悟。因此,慧能认为,成佛的唯一途径是顿悟。慧能说: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29]
∵这里就是所谓“悟则刹那间”[30]、念念见性,常行正直,∵∵“到如禅指,便睹弥陀”[31]。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主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会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顿悟成佛论是东晋末年竺道生提出来的,慧能加以继承和发展。顿悟成佛论是慧能禅学的主要部分,是他与神秀的渐悟成佛论的根本区别之一。在顿悟成佛论上,慧能的主要见解是悟与迷的关键在于是否“见性”。众生觉悟到自己的本性,众生即佛;心有迷惑,妄念浮云盖复自性,佛即众生。慧能说: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若识自性,一悟即全佛也。[32]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并不是说凡夫之外另有佛,烦恼之外另有菩提,而是佛就在凡夫之中,菩提就在烦恼之内,迷时为凡夫、烦恼,悟时则为佛、菩提。这就像明和暗一样,并不是先有暗后有明,或者先有明后有暗,明暗始终是一个东西的两面。
∵(四)悟解方式——公案禅
∵慈航大师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大都讲的是禅宗公案,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在这部讲讲公案的问题。
∵中国禅的成熟形态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见性而成佛,不需要长年累月的修行,更不需要喋喋不休的议论和连篇累牍的着述。慧能传教40年只留下一部由别人记录、仅一万多字的《坛经》,就是这个原因。慧能之后,特别是到了两宋,禅家对禅理的认识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即心是佛”作为世界观讲过来讲过去,没有什么再好讲的了,便向认识论上发展,即如何达到禅境、成佛的问题。这中间最有价值的是对“禅即生活”或“生活即禅”的进一步阐明;其次是师徒相长的悟解方式,即讲究师徒之间的教授方法。但是,这还必须遵循着他们的基本传统,即代代相传的所谓佛陀“拈花示众”模式,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如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就坚持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据记载:
∵云居佛印禅师曰:∵∵“云门和尚说法如云,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反记我语,他时定贩卖我去。’今对机室中录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随所闻随即书之,后世学者渔猎文字语言中,正如吹网求满,非愚即狂,可叹也!”[33]
∵按照云门文偃的原则,禅宗应该没有任何文献,后来的人就无法撰写禅宗的历史。事实上,禅师们还是把各式各样的机锋语、棒喝事件记录下来。∵∵“以纸为衣”,就是用纸偷偷记录。所以说,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这些记录的文字,积少成多,多之更多,便出现许多语录、灯录之类的书,被称作“公案”,犹如机关办公文件积累案卷之多。
∵懂得这里讲的公案的来历,就明白慈航大师所讲的,所谓不立文字,是“救当时执文字之病也”。实则离心无所谓教,非教何以显心。
∵中国禅把见性成佛作为世界观到认识论,就是从内证禅到公案禅。公案禅就是禅宗五宗七家之禅学。∵∵“‘公案’两字,此黄檗语为始”。[34]其间及其以后,禅僧对代代祖师之公案所进行的研习、诠解、辨识,就是公案学。
∵五家之名称,是由北宋明教大师契嵩在所着《传法正宗记》中首先提出来的。其实,他们大同小异,皆发扬慧能、神会的禅学,只是在诱导学人、开佛知见等顿悟方法上有所不同,各有独特风趣,即所谓家风或禅风不同。北宋徽宗在《续灯录序》中曰:
∵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家,各擅家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其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物多矣!源派演迤,枝叶扶疏,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盛于天下。[35]
∵对于五宗家风之差别,法眼文益说:
∵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相为机;韶阳(云门)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韶,似关合契。[36]
∵因自家不便说自家禅风,故此处无法眼宗禅风,其禅风是上引谓“箭锋相拄”。
一般认为,五家皆本于洪州宗。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都曾住江西洪州(今南昌),故称之。且看怀让和道一的一段着名对话:
马祖道一,师(按怀让,下同)之弟子也。初居南岳传法院,独处庵,唯习坐禅,凡有来访者都不顾。师往,彼历不顾。师观其神宇有异,遂忆六祖谶,乃多方面诱导之。一日,将砖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即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祖乃离座,云:∵∵“如何即是?”师云:∵∵“譬牛驾车,车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有云:∵∵“汝学坐禅,为何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无定相。于无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道其理。”[37]
道一闻示诲,如饮醍醐。侍奉十年,日益玄奥。
由上引可知,他们全是“机锋语”。后来,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又提倡“棒喝”。慧能、神会为代表的禅宗,原都是通过正常的言语、哲学范畴来论证阐明其观点的。到五宗这里,在师师、师徒或徒徒相见时,不用正常的语言来互相摆明各自的观点,而是用隐语、谜语等旁敲侧击,甚至突然对对方拳打脚踢或大喝一声,弄得对方目瞪口呆,晕头转向,莫名其妙。用此以求对方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以达到其悟境。这是乘对方无思想准备时使其猛然醒过来,呈现本来面目,出现顿悟。到五宗后期还用翻筋斗、学虎驴叫、作女人相等。禅宗五宗的语录、灯录多是此类公案。他们不主张读经论,提倡看公案。[38]看公案实即是读禅经。
在公案中讲得最多的题目是慈航法师列出的“(1)谁是我本来面?(2)生从何来,死归何处?∵∵(3)狗子无佛性?∵∵(4)念佛是谁?”还有“如何是祖师(达摩)西来意?”记载着的答案多至230多条。都不能作正面的回答。正面回答叫做“死话”,是不对的。如九峰答为“一寸龟毛重九斤”,从谂答为“庭前柏树子”,等等。[39]就是说,这个问题是根本不能回答的。答所非问,是故意超出两边,不着一边是避免落人两边。
由上可见,五宗七家禅学重禅风,即禅行,强调成佛之方法。中国禅到慧能、神会,虽日已是成熟形态,主要是禅理;此到宗密、怀海更是完备。而至于禅行,顿悟、先悟后渐以至无念,还只是修行的理论,属于禅行之理。至于怎样顿悟、如何至无念等禅行的问题,修行者还是不明不白;特别是,对一些根器较低的教徒,更是无所措手足,他们虽日禅宗教徒,而在寺院之宗教实践,仍只是打坐、行善止恶等过去达摩、神秀一系的那一套。对于禅宗禅行之缺,五宗七家禅学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五宗七家禅学对中国禅之贡献,也是他们对禅学的特点。
∵四、禅境:无念
∵慈航大师在文章的最后指出,∵∵“禅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是指禅宗达到什么目的?其境界是无念。
∵基于上述,众生与佛只是一念之差、一纸之隔。那么,怎样才能跃过这一念之差或一纸之隔呢?也就是说怎样实现“顿悟成佛”呢?慧能认为,惟一的方法是无念,即见性的工夫在无念。∵∵“无念”是慧能禅学的主要范畴。慧能自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40],即定慧***,戒禅合一。关于这个问题,宗密有所论及。他说:
∵觉诸想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慧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即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41]
∵慧能把无念的修行方法叫做“无念法”或“无念行”。慧能说: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原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末退者,定入圣位。[42]
∵慧能所说的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是“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念心”[43]。即上引所谓“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这就是说,无念就是无心,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闻而不觉,触而不知,意而不断,心如木石;对一切善恶都无思量,口无所辩,逆来顺受,顺其自然。总之,无论世间什么事情,心里都不记挂,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这样,慧能所谓顿悟成佛,就是顿除妄念,悟“无所得”。无所得,心就净了。净心,就是不染尘劳,无有烦恼,也是慧能教人修行的最终目的。他所谓佛,就是净心。达到净心,即是佛境。此即慧能说的“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44]
从无念到净心,就是从念不起到心无所得,而心无所得就是心无所动,对客观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我们看,慧能所理想的境界,是遇到外界的刺激,不作任何反应。修养到这个地步就是成佛了。
【注】
[1]载释本性、马海燕选编《肉身菩萨——慈航大师》,福州开元寺2007年印
[2]《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
[3]四卷本《楞伽经》卷2
[4]《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
[5]唐道宣《唐高僧传》卷16((达摩传传》
[6]宋宗鉴《释门正统》卷3
[7]《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
[8]《佛学概论》第18—19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9]唐道宣(倨高僧传》卷16《达摩传》
[10]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11]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七佛·释迦牟尼》
[12]宋善卿《祖庭事苑》卷5
[13]唐道宣《唐高僧传》卷16((达摩传》
[14]万叔豪《佛教宗派详注》第41页,上海医学书局1921年线装本
[15]《圆明集》∵∵(禅宗篇)第16、370页,台北***和裕出版社1990年版
[16]《禅源诸诠集都序》卷1
[17]《神会语录》,《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88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18]明语风圆信、郭凝之编《沩山灵佑禅师语录》,《禅宗语录辑要》第86页
[19]《坛经》第10《附属品》
[20]《坛经》第5《从禅品》
[21]《坛经》第6《忏悔品》
[22]《坛经》第3《疑问品》
[23]《坛经》第9《宣绍品》
[24]《坛经》第8《顿渐品》
[25]《坛经》第2《般若品》
[26]《坛经》第7《机缘品》
[27]《坛经》第6《忏悔品》
[28]《坛经》第7《机缘品》
[29]《坛经》第8《顿渐品》
[30]《坛经》第2(《般若品》
[31]《坛经》第3《疑问品》
[32]《坛经》第2《般若品》
[33]宋慧洪《林间录》卷1
[34]日本无著道宗《五家正宗赞助桀》卷4
[35]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首
[36]《十家论》
[37]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6
[38]参见宋普济《五灯会元》卷4《黄檗希运禅师》
[39]宋普济《五灯会元》卷4—6
[40]《坛经》第5《定慧品》
[41]《佛源诸诠集都序》卷1
[42]《坛经》第2《般若品》
[43]《坛经》第4《定慧品》
[44]《坛经》第6《阡悔品》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