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禅院新旧三通碑

王勇则整理载于河北区政协文史资料《天津大悲禅院》

∵断桥修通寺院善念必有善缘

中山路与元纬路交口南侧的小关大街北口,原有一座地处“南北要途,不可以废弛”的贾家大桥。架在通往海河的金钟河上的这座桥,直到1953年12月将金钟河添垫为金钟路的工程完工后,才从地图上消失。1999年4月,在玉皇庙胡同、仙坛胡同之间的危改工地上,出土了一通记载清嘉庆七年(1802)六月由当地士绅捐资重修“河东贾家口木桥”经过的功德碑,碑额为“万古流芳”,碑身高192厘米,宽67厘米、厚26厘米,现存河北区发展史馆。这是今人追溯200多年前当地盛况的重要史料。

∵该碑不仅提到大悲院历史上的高僧节和大师,而且称该寺为“大悲寺”。这是200年前人们对该寺的通称。该碑还说明了贾家大桥对于人们途经大悲寺的重要性。

∵金钟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天顺二年(1458)。这条人工减河,蜿蜒向东,是海河北岸早年母亲河之一,对通航、灌溉、行洪至关重要。三岔河口一带明清渐成繁华的水陆码头,“千里帆樯,万家村市”。不仅此河屡经疏浚,河上游的渡口、浮桥、木桥也增多。固定式木结构桥就有贾家大桥、锦衣卫桥、蘑菇桥、王孝子桥等,多为商民捐修。《津门保甲图说》中列有其方位,东北有思源庄、锦衣卫桥,南有韦驮庙、土地庙,西有大悲寺、小关、玉皇阁、三元庵、贾家大桥。

∵1801年夏,霪雨连绵,洪水泛滥,大水淹至天津城墙砖26级。作为沟通窑洼、贾家口和小关、陈家沟的主要桥梁,贾家大桥亦遭“河水漂没”,行路阻断。“津门之阀阅”王舜田,1802年春赴大悲寺遇阻,凝视断桥,他恻然心动。绕道至大悲寺后,他对该寺节和大师说,“当询于众善,有能修此桥者,吾当厚资以助之。”当地名人卢廷臣在与同乡诸人在桥西南侧的三元禅舍(三元庵)聚首时,也不忍坐视,愿出资襄助。不约而同的双方均以桥事为忧。刘长人等也有修桥意愿。经王天锡牵线,三方人士“不以事大而畏难”,合作劳瘁,共遂此愿。贾家大桥的重新畅通,方便了三岔河口一带上万居民。由天津县副贡王天锡(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撰文书丹的该碑,碑文不囿于罗列溢美之词,而是娓娓到来,反复说明了“有奇事者必有奇遇,有善念者必有善缘”的朴素道理。嘉庆七年(1802)五月,《辛酉工赈纪事》一书编辑完成,详记了前一年的特大水灾和以工代赈的情况。该碑碑文是否列入,尚待查考。

附录碑文:

天津河东贾家口木桥一座,初始者,善人杨际公也;重修者,商人王起凤也。至嘉庆辛酉夏,河水漂没、行路断。舜田王公,廷臣卢公以及同乡丁公振家,齐公在兹、李公绣章、刘公长人,首倡其事,而断桥遂焕然一新。功成之日,余为文。余曾目击此事,有可异者。因录其实以志之天下。有奇事者必有奇遇,有善念者必有善缘。舜田王公,津门之阀阅也。新春赴大悲寺,路过此桥恻然心动,因嘱节和大师曰:‘此桥为南北之要途,不可以废弛。当询于众善,有能修此桥者,吾当厚资以助之。’然此心,惟王公与节和知之,而卢公等并不知也。卢公等介在同乡,不忍坐视,时相聚首,惟以桥事为忧。一日余与同乡诸人,共谈于三元禅舍,卢公倡之曰:‘有能修此桥者当厚资以助之。’李公、刘公亦系从焉。然此心,亦惟诸公自知之,而王公并不知也。颖川刘君长人公之弟也,素与田公芳圃善,一日过其家述其事。田公异之,曰:‘有是哉,奇事竟有奇遇,善念竟有善缘也。’吾于大悲寺闻舜田公蓄此愿久矣,愿作合焉。遂偕卢公等往见知果也,一见如故。不啻以石投水、以胶投漆,而其事成矣。于是,王公集众善捐资财。而卢公、刘公更不辞劳瘁,鸠工庀材。邀同乡刘公绍闻,以董其事。不两月而告竣矣。嗟嗟乎,王公之未遇诸公也,既独立而无辅,而卢公等之未遇王公也,亦独鸣而寡合。天作之合,不亦幸乎。吾既为诸君幸,吾更为后世之好善者,劝俾共知,奇事必有奇遇,善念必有善缘。常不以事大而畏难也。是为记。

庚申副举人王天锡撰文并书

嘉庆七年岁次壬戌六月谷旦

民初警署兴教∵寺北倡设学校

2006年春,在大悲禅院扩建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发掘出一通1918年镌刻的各界襄助西窑洼村小学的兴学碑。出土地,在大悲禅院山门北侧的天纬路沿街附近。此地原为大悲禅院的一部分,民初辟为小学校,后又扩入大悲禅院。该碑通高216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云纹篆额为万古流芳四字,由曾在热河供职的当地热心公益人士李增尧撰文书丹,保存基本完好,现存河北区文管所。碑文显示,时任直隶警务处处长的杨以德“倡设贫民小学校,附于各警察分署,择警士之优于学者,教之,以为民智。”该校由西区警察署长、署员等经理,后经集资千元银钞,该校得以扩充,惠及寒家子弟。此史实鲜于记载。

附录碑文:

直隶警务处长杨君以德,倡设贫民小学校,附于各警察分署,择警士之优于学者,教之,以为民智,而后图强。教育须谋普及,甚盛事也。吾乡西窑洼设校一所。西区警察署长蒋君鹤林、署员白君宴林、董事汪君恩泰、单君宝林、杨君永泰,执心经理。聿着成效,惟经费悉赖本乡筹捐。经费不足,寒家子弟仍难就学。倘因经久无资,功亏一篑,殊为可惜。增尧供职热河,关怀梓里,猥琐以禄薄,力不遂心。爰乞求知交集资襄助得银钞千元,分呈警县署立案,交银行生息。岁获学金,永作经费。昔孟子有言,‘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斯事也,一举而三善,备固非寻常之急公好义所得方也。夫公明仪谓我亦丈夫。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乡之人与我同志,扩而充之。俾斯校有基勿坏,而诸君子之义,闻愈彰是则鄙人所馨香祝祷者而。谨将助赀衔名,勒诸贞珉,永垂不朽。

里人李增尧撰书

中华民国七年□月谷旦

记载古刹沿革两通巨碑落座

两通各高4.3米、重8吨的大型石碑,2005年被安放到新建的大悲禅院大雄宝殿丹墀下的两侧。市佛协、大悲禅院为这两通碑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其上首碑为清初朱彝尊撰文的《大悲院记》,由龚望先生二十余年前书丹。此为津门历史上着名碑文之一,地方志上有记载,原碑已佚。其下首碑为《天津大悲禅院沿革记》,由来新夏撰文、曹柏昆书丹。两碑用料上乘、镌刻精致。

∵附录碑文:《天津大悲禅院沿革记》:

津门古刹大悲禅院,位城北西窑洼,其始建年代,文献无稽。清顺治、康熙间,天津守备使曹斌捐俸筑寺,学者秀水朱氏彝尊过津,应请为撰《大悲院记》,叙其规模,室仅三楹,尚属草创,距今殆三百余年矣。初祖世高,以儒生皈依佛门,立意以大悲济民,为禅院奠传世之基。高师与津门文士诗文唱和,频有交流,于是儒佛二家,相融相通,赋大悲以新意;香火称盛,为诸方所崇仰。康熙八年,重加修葺,事载县志。其后谱牒散佚,世系断续。1940年,倓虚法师来津弘法,与津门居士多所谋划,醵金拓建庙宇,复兴院事,自1942年迄1947年竣工,禅院规模,大致底定。其间于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偕津门居士自京迎玄奘顶骨来院供奉。1950年始惠文法师主持院事,兴建纪念堂以阐扬玄奘、弘一二祖大德。中经深山法师,旋由宝菡法师继任,乃与天津佛教协会共相擘画,重谋兴复扩建。世纪重开,宝菡法师以年事日高,乃委其事于智如法师。智如法师少年向道,复勇于任事,秉承宝菡法师意旨,奔走僧俗,筹募经费,鸠工庀材,不遗余力。近年建成大雄宝殿,宏伟辉煌,肃穆庄严。继之应配殿庑,亦先后落成;故物遗存,复善加移建;两得其宜,众庶欢欣。伏维大悲之名,于今世亦启迪多多。佛家曰大悲心者,乃欲拔一切众生苦者也。若有力者能关心民间疾苦,时怀若己饥己溺之心,亦大悲之心也。众生苟能耳闻大悲之名,心仪大悲菩萨之德,进而激发大悲之心,喜见人间生佛,则大悲禅院不啻津门之灵山也。行见津河映照,佛光焜耀。朝诵夕呗,僧众得佛祖遗泽滋润;顶礼膜拜,信者蒙上苍庇佑厚福。浙东下士,寄籍沽上,敬作碑记,叙其沿革。至祈世世僧俗众生,备加护持,则大悲声名,远被海宇四方;德音世传,永为丛林胜地;慈航普渡,更为津民增无边福祉焉。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