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

【文章作者】范佳玲

【指导教师】王开府

--------------------------------------------------------------------------------

【中文关键词】永觉|元贤|鼓山|∵涌泉|曹洞|禅

【中文摘要】

元贤在明末佛教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也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是一直缺乏完整性的研究。本文对元贤作了全面性的研究,以期较完整呈现元贤的生平思想,弥补过去相关研究的不足。

从元贤生平事迹的考察,可以知道,他是个积极入世的禅僧。元贤对于当时佛门的弊病,并不只于乱象的揭露与批评,而是实际投入于佛教复兴的工作。他以鼓山为基地,展开佛教的复兴事业。有鉴于明末僧风的浊恶,元贤不以势力扩充为目的,而致力于僧团素质的提升,不仅提倡戒律,也重视僧众的教育与德行的启发。

除了建寺安僧外,元贤亦深谋远虑于鼓山的永续经营。他改变传统寺院以寺田为主的经济型态,采多元化的方式经营鼓山。这不仅使鼓山在以小农为主的中国社会里,避免了与民争田的问题,同时也让鼓山更具开放性、更切合民众的宗教需求。对于具备禅特质者,施予禅修的锻炼;具有净土倾向者,给予念佛法门的指导;期望皈依受戒者,开堂授法、传授戒律;对经典教义有兴趣者,印经流通、往复讨论;希望捐输纳福者,接受奉献;需要经忏助念者,应允承接;鼓山呼应着人们对宗教的不同需求,成为一个综合型态的寺院。

至于对寺院与政治关系的处理,鼓山在复兴之初,就自觉的不卷入反清与拥清的政治斗争中。虽然拥有强而有力的护持者,对于佛教复兴工作有莫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战乱的时代里。但是却也不免卷入争斗,失却宗教超然的地位。元贤拒绝作政治意向的选择,虽然因此失却相关的资助,使得复兴的步履更显艰困,但实不失为一明确的决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元贤将世法与佛法视为一体的思考。他认为法运的衰颓来自于世运的坎坷,于是积极于人心的转化、风俗的改变,希望透过人心整体的转变以改变世风、扭转世运,在世运隆盛之际,法运自然也就兴盛了——这是元贤的思考。佛教在元贤处,不再是隐遯深山、离群索居的出世宗教,而成为与时并进、发挥教化功能的入世佛法。衲僧也不只是为个人求解脱的自私自利,而成为社会救济、移风易俗的推手。元贤随缘应世、低调沈稳,隐而不隐的弘法哲学,在明末混乱的时代里,为僧伽的应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此外,元贤在佛寺与僧史的编纂上,投入了相当多的心血。虽然相关的研究很少论及,但对于佛教史料的保存,无疑地具有相当的贡献;而其恢弘古德典范的苦心,亦在其中。

鼓山涌泉在明末以后,成为东南大道场,***的佛教源流亦多来自于鼓山。由鼓山之兴,可以证明元贤的方向是正确的,他为鼓山的永续经营定下了稳固的基础。

在思想上,元贤对于「禅」始终有着彻底的坚持。对于心性,元贤重视心的虚空灵寂,强调心之知为空寂之知。因此元贤的禅只能从心的冥契与逆觉体证上说,他不认为文字可以契于般若,反对各种形式化、义理化的禅;主智路线不是他禅的进路,将禅视为文字游戏,更是他所痛斥的。对于禅,元贤要求切实的参究、彻底的证悟,即便是对禅学宗旨的探究,也要强调是彻见本心本性之后的事。元贤真参实修的强调、素朴简约的禅法,为明末纷乱的禅界,注入了一股清流,并且回归了慧能禅的基本精神。

元贤虽然是个禅师,但是并不排斥其它教法。他重新肯定戒律的地位,在以戒律重整僧团的同时,亦透过戒律与世俗伦理的接轨,扩大了佛教戒律的教化功能。关于净土,元贤不仅认同念佛的可行性,并具体提出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为净土的实践提供一条可依循的进路。他也以简单浅显的文字,疏解佛教经藏,使得佛典更具可读性、义理更加通畅。他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广纳所有的教法在自身的思想体系中。但是对于元贤而言,无论是戒律、净土,乃至诸善行,都只是禅法的前行方便。所有的修持,都必须被深化到禅悟的阶段才有意义;所有的经教,都是禅师个人禅悟经验的脚注。元贤在响应时代宗教融合需求的同时,对于禅门的立场又有着一定的坚持。因此即便他注经说教、倡律谈净,元贤彻始彻终都是个禅者。

元贤以儒入释的背景,使他对于明末三教会通的问题,具有响应的能力。他反对混融的三教说,严格的区分儒释道的异同。他在批评儒道缺失的同时,更以佛教义理改造儒道思想,并进一步范围二家于佛教的体系中。元贤的会通,实是就着佛教立场而说,而且态度强势坚决。因为在他看来,儒道总是有其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会通是救儒道而非救禅,唯有透过佛理的引入,会通才有机会成为可能、理论也才有希望臻于圆满。这样的会通,或许难以得到儒道二学的认同,但是他对自家学说的自信、续佛慧命的热忱,是绝对值得肯定的;而其对会通所做的努力,亦有思想史之价值。

元贤的整个生命都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呼应,他在坚持禅法纯正性的同时,以应化利世的慈悲情怀,成就广纳多元的思想、发为救世工作的热情。对于明末佛教而言,元贤的地位与贡献,是无庸置疑的。

--------------------------------------------------------------------------------

【论文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考察∵7

一、关于元贤的专论∵7

二、佛教史中关于元贤的专论∵8

三、其它论文中关于元贤的论述∵10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方法∵14

一、研究范围∵14

二、研究方法∵15

第四节∵研究进路与架构∵17

第二章永觉元贤的生平与着作∵21

第一节∵元贤的生平∵21

一、在家时期∵23

二、参学时期∵25

三、弘化时期∵28

第二节∵元贤的着作∵33

一、撰述类∵33

(一)专书着作∵33

(二)语录诗文∵38

(三)经典注疏∵40

二、编修类∵44

(一)僧史灯录类∵44

(二)寺志类∵47

三、关于《永觉元贤禅师广录》∵52

四、元贤的文字风格∵53

第三节∵元贤的师友弟子∵58

一、无明慧经∵58

二、无异元来∵63

三、闻谷广印∵68

四、为霖道霈∵71

第四节∵小结——元贤生平述评∵77

一、关于生平∵77

二、关于着作∵80

三、关于师承∵82

第三章∵永觉元贤的宗教志业∵87

第一节∵明末清初的佛教环境∵87

一、明末清初佛教的兴盛∵87

(一)帝王的崇信与庶民的信仰∵87

(二)士人的禅悦与高僧的辈出∵91

二、明末清初佛教发展的潜在危机∵94

(一)关于政治层面∵94

(二)关于庶民佛教∵98

(三)关于士人佛教∵100

(四)关于僧侣佛教∵104

第二节∵元贤的困境与应世的态度∵109

一、元贤论时代风气∵109

二、元贤复兴事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112

(一)关于经济层面的问题∵112

(二)关于法门维系与应世态度的问题∵116

三、元贤应世的基本态度∵119

第三节∵鼓山的经营∵127

一、寺院建筑的兴修∵128

二、寺院经济的维持∵134

(一)寺田的开垦∵134

(二)大众的募化∵140

(三)经忏的应接∵143

(四)经藏的刊印∵146

(五)戒资的收入∵148

第四节∵僧团的整治∵151

一、僧戒的提倡∵151

二、僧仪的要求与生活的规范∵153

三、僧团的教育与僧德的期许∵156

第五节∵入世的关怀∵159

一、社会风气的易善∵159

二、宗教慈善的投入∵163

第六节∵元贤的行事风格述评∵166

一、元贤的个人风格∵166

二、鼓山的经营特色∵168

第四章永觉元贤的禅法思想∵173

∵第一节∵明末禅法的流弊与原因析探∵173

一、明末禅法的流弊∵173

二、明末禅法流弊的原因析探∵178

(一)明代禅宗的发展∵179

(二)明末禅法弊病的历史探源∵182

第二节元贤的禅修理念∵189

一、心性思想的内容∵189

二、禅修意义的确立∵192

三、参究方法的提出∵198

第三节元贤的禅修方法∵206

一、参禅的条件∵206

二、禅病的认识∵209

三、话头的参法∵215

四、开悟的境界∵222

第四节小结--元贤禅法思想的特色∵230

第五章永觉元贤的禅学思想∵235

第一节明末禅学发展的背景∵235

第二节曹洞宗旨的探论∵239

一、〈参同契〉的批注∵239

二、〈宝镜三昧〉的重离四句∵248

(一)觉范的解释∵250

(二)云岫的批注∵253

(三)元贤的理解∵254

三、五位思想∵258

(一)洞山五位颂注∵259

(二)功勋五位与王子五位∵265

第三节∵其它禅学问题的讨论∵272

一、〈三玄考〉∵272

二、〈龙潭考〉∵279

三、对惠洪觉范的评价∵288

第四节∵小结--元贤禅学思想的特色∵295

第六章∵永觉元贤的经教思想∵299

第一节∵元贤的戒律思想∵299

一、明末律学的衰颓与复兴∵299

二、元贤对明末戒律环境的观察∵302

三、元贤戒律思想的要点∵305

(一)戒律地位的确立∵305

(二)僧戒律仪的重视∵310

(三)禅戒关系的讨论∵314

(四)戒律功能的扩大∵320

四、小结——元贤戒律思想的特色∵330

第二节∵元贤的净土思想∵335

一、明末净土的流行∵335

二、净土的修证方法∵338

三、禅净关系的处理∵343

四、小结——元贤净土思想的特色∵352

第三节∵元贤的经典注疏∵356

一、明末注经风气的兴盛∵356

二、元贤的释经及其特色∵359

第四节∵元贤的「宗」「教」关系论∵371

一、元贤论「宗」「教」关系∵371

二、注经说教的必要∵376

三、禅的彻底坚持∵380

第七章∵永觉元贤的三教思想∵385

第一节∵明末儒释的互动∵385

一、佛学与心学的交流∵385

二、佛学对心学的反省∵393

第二节∵元贤对儒学理论的批驳∵400

一、论心性良知∵400

二、论太极与气∵413

三、论格物工夫∵421

第三节∵元贤对老庄思想的异议∵425

一、论虚无气化∵425

二、论齐物逍遥∵430

第四节∵元贤论三教异同∵438

第五节∵小结——元贤三教思想的特色∵447

第八章∵结论∵449

第一节∵本文研究重点回顾∵449

第二节∵元贤研究之于明末佛教与现代佛教∵456

附录一∵永觉元贤禅师法像∵463

附录二∵真寂广印〈永觉赞〉∵465

附录三∵永觉元贤禅师年表∵467

附录四∵明末主要禅僧世系表∵477

主要参考书目∵479

一、元贤着作∵480

二、经藏书目∵480

三、古籍书目∵484

四、近人着作∵485

五、日文着作∵503

六、电子数据库∵503

--------------------------------------------------------------------------------

【参考文献】

编排说明:

1.参考书目以论文中曾征引论及者为主。

2.先列「元贤着作」,再列「藏经书目」、「古籍书目」,后续「近人着作」与「日文着作」。

3.引用经藏版本为:

《大正藏》:1983年修订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嘉兴藏》:1988年台一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卍续藏》:1977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大正藏补编》:1984-1986年,台北:华宇出版社。

《佛教大藏经》:1978年,台北:佛教书局。

《中华大藏经》:1982-1983年,台北:修订中华大藏经会。

4.《近世汉籍丛刊·思想四编》版本为:1984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版本为:1994年,台北:丹青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佛寺志丛刊》版本为:1996年,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5.元贤着作依照性质排列,以语录文集、经典注疏、教学着作、合集、灯录、寺志为序。

6.经藏书目先依编纂朝代排序、再依经藏收入目次排列。

7.古籍书目依照编纂者年代排序。

8.近人着作与日文着作部分,先照作者笔画排列,再依着作年代作排序。并列专书、论文、期刊等所有数据,同一作者之同年之各笔资料,依序在出版年后以a,b,c等表示。

9.电子数据库依照数据库名称编排。

一、元贤着作

《禅余内集》∵《近世汉籍丛刊·思想四编》8册

《禅余外集》∵《近世汉籍丛刊·思想四编》8册

《鼓山晚录》∵《近世汉籍丛刊·思想四编》9册

《最后语》∵《近世汉籍丛刊·思想四编》9册

《楞严经略疏》∵《卍续藏》23册

《金刚经略解》∵《卍续藏》39册

《般若心经指掌》∵《卍续藏》42册

《四分戒本约义》∵《卍续藏》63册

《律学发轫》∵《卍续藏》106册

《净慈要语》∵《卍续藏》108册

《禅林疏语考证》∵《卍续藏》112册

《永觉元贤襌师广录》∵《卍续藏》125册

《建州弘释录》∵《卍续藏》147册

《继灯录》∵《卍续藏》147册

《泉州开元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8册

《灵光北禅事迹合刻》∵《中国佛寺志丛刊》106册

《鼓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地理类》235册

二、经藏书目

《华严经》∵《大正藏》10册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12册

《佛说观无量寿经》∵《大正藏》12册

《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12册

《治禅病秘要法》∵《大正藏》15册

《楞严经》∵《大正藏》19册

《五分律》∵《大正藏》22册

《梵网经》∵《大正藏》24册

《牟子理惑论》∵汉·牟融∵《大正藏》52册

《大乘起信论义疏》∵晋·慧远∵《大正藏》44册

《摩诃止观》∵隋·智顗∵《大正藏》46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隋·智顗∵《大正藏》46册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唐·仰山慧寂∵《大正藏》47册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唐·洞山良价∵《大正藏》47册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唐·洞山良价∵《大正藏》47册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唐·曹山本寂∵《大正藏》47册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唐·曹山本寂∵《大正藏》47册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慧照∵《大正藏》47册

《临济录》∵唐·临济义玄∵《大正藏》47册

《禅源诸诠集都序》∵唐·圭峰宗密∵《大正藏》48册

《宗宝本坛经》∵唐·法海辑∵《大正藏》48册

《高僧传》∵梁·释慧皎∵《大正藏》50册

《法苑珠林》∵唐·道世∵《大正藏》53册

《传述一心戒文》∵唐·光定∵《大正藏》74册

《圆觉经大疏钞》∵唐·圭峰宗密∵《卍续藏》14-15册

《雪峰义存禅师语录》∵唐·雪峰义存∵《卍续藏》119册

《鼓山神晏禅师语录》∵五代·兴圣国晏∵《卍续藏》118册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宋·汾阳善昭∵《大正藏》47册

《圆悟语录》∵宋·圆悟克勤∵《大正藏》47册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宋·重显颂古、克勤评∵《大正藏》48册

《无门关》∵宋·无门慧开∵《大正藏》48册

《宏智禅师广录》∵宋·天童正觉∵《大正藏》48册

《万善同归集》∵宋·永明延寿∵《大正藏》48册

《禅林宝训》∵宋·净善重集∵《大正藏》48册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大正藏》51册

《传法正宗记》∵宋·契嵩∵《大正藏》51册

《人天眼目》∵宋·智昭∵《卍续藏》64册

《智证传》∵宋·惠洪觉范∵《卍续藏》111册

《临济宗旨》∵宋·惠洪觉范∵《卍续藏》111册

《重编曹洞五位显诀》∵宋·宋慧霞编∵《卍续藏》111册

《十牛图颂》∵宋·廓庵∵《卍续藏》113册

《祖庭事苑卷》∵宋·睦庵善卿编∵《卍续藏》113册

《禅林僧宝传》∵宋·惠洪觉范∵《卍续藏》137册

《僧宝正续传》∵宋·祖琇∵《卍续藏》137册

《五灯会元》∵宋·普济∵《卍续藏》138册

《林间录》∵宋·惠洪觉范∵《卍续藏》148册

《佛祖历代通载》∵元·念常∵《大正藏》49册

《敕修百丈清规》∵元·东阳德辉编∵《大正藏》48册

《释氏稽古略》∵元·觉岸∵《大正藏》49册

《密圆禅师语录》∵明·密云圆悟∵《嘉兴藏》10册

《密藏开禅师遗稿》∵明·密藏道开∵《嘉兴藏》23册

《云栖法汇》∵明·云栖袾宏∵《嘉兴藏》32-33册

《神鼎云外禅师泽语录》∵明·神鼎云外∵《嘉兴藏》33册

《佛法金汤编》∵明·岱宗心泰∵《嘉兴藏》111册

《弘戒法仪》∵明·汉月法藏∵《卍续藏》106册

《十牛图颂》∵明·胡文焕编∵《卍续藏》113册

《五宗原》∵明·汉月法藏∵《卍续藏》114册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明·潭吉弘忍∵《卍续藏》114册

《见如元谧禅师语录》∵明·见如元谧∵《卍续藏》125册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明·无明慧经∵《卍续藏》125册

《无异元来禅师广语》∵明·无异元来∵《卍续藏》125册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明·湛然圆澄∵《卍续藏》126册

《紫柏***别集》∵明·紫柏真可∵《卍续藏》126册

《紫柏***全集》∵明·紫柏真可∵《卍续藏》126册、127册

《宗门或问》∵明·湛然圆澄∵《卍续藏》127册

《宗门设难》∵明·麦浪怀明∵《卍续藏》127册

《憨山老人梦游集》∵明·福善日录、通炯编辑∵《卍续藏》127册

《慨古录》∵明·湛然圆澄∵《卍续藏》133册

《释氏稽古略续集》∵明·幻轮∵《卍续藏》133册

《增集续传灯录》∵明·文琇∵《卍续藏》142册

《憨山大师年谱疏》∵明·福善日录、福征述疏∵《大正藏补编》14册

《灵峰宗录》∵明·智旭∵《大正藏补编》23册

《吴都法乘》∵明·周永年∵《大正经补编》34册

《五宗救》∵明·潭吉弘忍∵《佛教大藏经》110册

《黄蘖无念禅师复问》∵明·黄蘖无念∵《中华大藏经》第二辑40册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明太祖等∵台北:普门文库,1982年5月

《金刚经集注》∵明·朱棣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三峰藏和尚语录》∵明·汉月法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天界觉浪道盛禅师全集》∵清·觉浪道盛∵《嘉兴藏》34册

《宝镜三昧本义》∵清·荆溪行策∵《卍续藏》111册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清·陈梦雷等编∵《卍续藏》113册

《五家宗旨纂要》∵清·三山灯来∵《卍续藏》114册

《拣魔辨异录》∵清·雍正皇帝∵《卍续藏》114册

《御选语录》∵清·雍正皇帝选∵《卍续藏》119册

《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清·为霖道霈∵《卍续藏》125册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清·为霖道霈∵《卍续藏》125册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清·自融撰、性磊补辑

《卍续藏》137册

《五灯严统》∵清·费隐通融编∵《卍续藏》139册

《法门锄宄》∵清·净符

《卍续藏》147册

《宗统编年》∵清·纪荫编∵《卍续藏》147册

《禅灯世谱》∵清·木陈道忞编

《卍续藏》147册

《居士传》∵清·彭绍升编∵《卍续藏》149册

《黄檗清规》∵日·师木庵性校阅、高泉性潡编修∵《大正藏》82册

三、古籍书目

《文始真经》,旧题:周·尹喜,《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一,台北:自由出版社,1989。

《四书集注》,宋·朱熹,台北:艺文出版社,1974。

《王阳明全书》,明·王阳明,台北:正中书局,1954。

《焚书/续焚书》,明·李贽,台北:汉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皇明嘉隆两朝见闻录》,明.沈朝阳,台北:***学生书局,1985。

《苑署杂记》,明·沈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1980。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笔记小说大观》15编,台北:新兴书局,1988。

《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着、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刘子全书》,明·刘宗周,台北:华文书局,1968。

《五杂组》,明·谢肇淛,台北:新兴书局,1971。

《明径山方册本刻藏缘起》,明·陆光祖等,《书目类编》50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台北:三民书局,1985。

《新校明通鉴》,清·夏燮,台北:世界书局,1962。

《明史》,清·张延玉等修,台北:中华书局,不着出版月。

《鼓山志》,清·黄任,《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49-50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

《南雷文定》,清·黄宗羲,台北:***中华书局,1971。

《南雷文案》,清·黄宗羲,四部丛刊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7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二十二史札纪》,清·赵翼,台北:世界书局,不着出版年月。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李桓辑,《清代传记资料丛刊》58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

《明遗民录》,清·孙静庵,杭州:古籍出版社,1985。

《牧斋初学集》,清·钱谦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牧斋有学集》,清·钱谦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顾炎武,台北:老古出版社,1981。

四、近人着作

刁生虎∵2001,∵〈生的执着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期,页20-23。

于化民∵1993,∵《明中晚期理学的对峙与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

于君方∵2000,∵〈戒杀与放生——中国佛教对于生态问题的贡献〉,《从传统到现在—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137-144。

于洪燕∵2005,∵〈客观必然与精神自由的对立统一——庄子生死观内在矛盾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期,页99-101。

中村元等∵1984,∵《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社。

巴壶天∵1976,∵〈禅宗的思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页137-148。

巴壶天∵1978,∵〈禅宗公案之透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53-60。

巴壶天∵1987,∵《艺海微澜》,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

巴壶天∵2004,∵《禅骨诗心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心源∵1976,∵〈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9∵5-112。

方立天∵1990,∵《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方立天∵1991,∵〈禅宗与念佛〉,《1999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页85-72。

方立天∵1993,∵〈中国佛教「心性论」研探二篇〉,《圆光佛学学报》,1期,页181–200。

方立天∵1998,∵〈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变迁与归趣〉,《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页287-304。

方立天∵2002,∵《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方东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毛文芳∵2001,∵〈晚明「狂禅」探论〉,《汉学研究》,19卷2期,页171-200。

毛忠贤∵2003,∵〈试析石头之参同契及其”泯绝无寄”禅〉,《江西社会科学》,3期,页21-28。

水月斋主人∵2000,∵《禅宗师承记》,台北:圆明出版社。

王日根∵1993,∵〈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期,页86–92。

王月清∵1999,∵〈禅宗戒律思想初探——以「无相戒法」和《百丈清规为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期,页131-146。

王月清∵2002,∵《中国佛教论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安∵1992,∵〈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译作,克里斯廷原着),《世界宗教研究》,3期,页24-43。

王仲尧∵2001,∵《易学与佛教》,北京:中国书店。

王仲尧∵2003,∵〈宗密之援易说佛及其易学圆相图式述考〉,《中华佛学学报》,16期,页263-287。

王志楣∵1994,∵〈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对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华学苑》,46期,页151-165。

王邦雄∵2004,∵《中国哲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

王玲莉等∵2005,∵〈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关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4期,页113-114。

王家范∵1987,∵〈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史林》,2期,页29-38。

王基西∵2002,∵〈理学家小传(二十一)——西山先生蔡元定〉,《中国语文》,90卷6期,页20-28。

王开府∵1979a,∵〈太极图与图说考辨〉,《教学与研究》,1期,页49-74。

王开府∵1979b,∵〈老子道体论初探〉,《国文学报》,8期,页1-16。

王开府∵1986,∵《儒家伦理学析论》,台北:***学生书局。

王开府∵1988a,∵〈宋明儒学的基本关怀及其再开展〉,《国文学报》,17期,页143-151。

王开府∵1988b,∵〈良知、见闻与善的直觉〉,《阳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页69-83。

王开府∵1991,∵〈张横渠的天道思想〉,《国文学报》,20期,页37-52。

王开府∵1995,∵《四书的智慧》,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王开府∵1999,∵〈憨山德清儒佛会通思想述评——兼论其对「大学」「中庸」之诠释〉,《国文学报》,28期,页73-99+101。

王开府∵2000,∵〈张横渠气论之诠释——争议与解决〉,《中国哲学论集》(日本九州岛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印行)26号,页20-41。网络版:http://web.cc.ntnu.edu.tw/~t21015/Chang-HC(9409).doc

王开府∵2001,∵〈佛教「会通」「和会」释义〉,《庆祝莆田黄锦鋐教授八秩嵩寿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页133-148。

王开府∵2002,∵〈宗密〈原人论〉三教会通平议〉,《佛学研究中心学报》,7期,页147-183。

王开府∵2004,∵〈儒家与宗教交谈〉,《孔孟月报》,42卷6期,页1-8。

王荣国∵1997,∵《福建佛教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王堃∵2004,∵〈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及其思想特色∵〉,《法音》,5期,页11-17。

王凤珠∵2003,∵《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研究》,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冉云华∵1988,∵《宗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冉云华∵2000,∵〈中国佛教对孝道的容受及后果〉,《从传统到现在—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107-120。

古正美∵2000,∵〈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从传统到现在—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61-106。

古清美∵1997,∵〈蕺山学的儒释之辨〉,《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期,页179-209。

白圣∵1976,∵〈中国的禅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25-136。

任继愈∵1994,∵〈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想潮〉,《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页288–298。

如实∵1985,∵〈王阳明与明代佛教〉,《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牧田谛亮等着),台北:华宇出版社,页375–413。

朱谦之∵1986,∵《老子校释》,台北:华正书局。

朱谦之∵2002,∵《中国襌学思想史》(译作,忽滑谷快天原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鸿∵1990,∵〈明太祖与僧道——兼论太祖的宗教政策〉,《历史学报》(***师范大学),18期,页63-75。

朱耀伟∵2001,∵《中国作家与宗教》,香港:中华书局。

江国柱等∵1997,∵《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江灿腾∵1986,∵〈晚明憨山德清中兴曹溪祖庭及其中边问题〉,《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8期,页225–253。

江灿腾∵1988,∵〈李卓吾的生平与佛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2期,页267-323。

江灿腾∵1989,∵《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

江灿腾∵1990,∵《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江灿腾∵1992,∵〈晚明佛教丛林衰微原因析论〉,《谛观》,38期,页130–217。

江灿腾∵1996,∵《明清明国佛教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牟宗三∵1978,∵〈如来禅与祖师禅〉,《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77-120。

牟宗三∵1984,∵《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85a,∵《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85b,∵《圆善论》,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93,∵《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94,∵《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97,∵《才性与玄理》,台北:***学生书局。

牟宗三∵1999,∵《心体与性体》一、二、三册,台北:正中书局。

佛日∵1998,∵〈禅净***论〉,《内明》,306期,页3-13。

何孝荣∵2000,∵《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其敏∵1994,∵《中国明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冠彪∵1991,∵《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何云等∵1998,∵《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光等∵2000,∵《王阳明与明末儒学》(译作,冈田武彦原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吴因明∵1977,∵〈晚明江南佛学风气与文人画〉,《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1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64-65。

吴汝钧∵1992a,∵《中国禅思想史》(译作,柳田圣山原着),台北﹕***商务印书馆。

吴汝钧∵1992b,∵〈中观思想之要义〉,《中国文化月刊》,165期,页27–45。

吴汝钧∵1993,∵《游戏三昧》,台北:***学生书局。

吴汝钧∵1995,∵《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

吴汝钧∵1996,∵《金刚经哲学的通俗诠释》,台北:***商务印书馆。

吴良俅∵1996,∵〈试论希迁大师《参同契》的融合色彩及其对后世佛学发展的启迪〉,《内明》,280期,页25-32。

吴言生∵2001,∵《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

吴怡∵1976,∵《中庸诚的哲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吴怡∵1991,∵《逍遥的庄子》,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吴怡∵1999,∵《禅与老庄》,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吴康∵1992,∵《哲学大纲》(上)(下),台北:***商务印书馆。

吴丽虹∵1998,∵《惠洪觉范禅学研究》,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吕有祥∵1991,∵〈永明延寿的念佛禅〉,《1999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页151-158。

吕思勉∵1996,∵《理学纲要》,北京:东方出版社。

吕澄∵1985,∵《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

吕澄∵1991,∵《吕澄佛学论着选集》,济南:齐鲁书社。

宋会群∵2005,∵〈从宝镜三昧歌看南禅宗的历史地位〉,《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期,页6-9。

岑学吕∵1982,∵《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定本》(编),台北:大乘精舍。

李世杰∵1976,∵〈禅的世界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49-156。

李世杰∵1978,∵〈戒律的思想〉,《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89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51-58。

李石岑∵1972,∵《人生哲学》,台北:地平线出版社。

李石岑∵1982,∵《中国哲学史话》,台北:久久出版社。

李光福∵2001,∵〈明清之际世俗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期,页11-20。

李利安∵1998,∵〈明末清初禅宗的基本走向〉,《宗教哲学》,4卷2期,页155-164。

李宗桂∵1992,∵〈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思潮〉,《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期,页65–70。

李宗桂等∵2001,∵《慧能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李威熊∵1996,∵〈明代经学发展的主流与旁支〉,《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林庆彰、∵蒋秋华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页77–92。

李国祥∵1995,∵《明实录类纂》,武汉:武汉出版社。

李惠英∵1996,∵《中国华严思想史》(译作,木村清孝原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李远杰∵2002,∵《近现代以佛摄儒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李泽厚∵1996,∵《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台北:三民书局。

杜松柏∵1987,∵〈禅宗的体用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期,页229-243。

杜保瑞∵2000,∵〈永觉元贤禅师援禅辟儒道之基本哲学问题探究〉,《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下册(郑志明主编),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421-474。

杜保瑞∵2003,∵〈蕅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哲学与文化》,30卷6期,页79-96。

杜继文等∵1993,∵《中国襌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劭金凯等∵2001,∵〈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盐城师苑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期,页58-62。

周山∵2005,∵〈逍遥·齐物·和谐——《庄子》三题新解〉,《学术月刊》,6期,页82-90。

周裕锴∵1998,∵《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裕锴∵1999,∵《禅宗语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周贤博∵2001,∵《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栖袾宏之研究》(译作,荒木见悟原着),台北: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宗律∵1978,∵〈律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89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83-201。

易行广∵1994,∵《曹溪禅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东初∵1978,∵〈中国禅宗历史之演变〉,《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278-239。

林子青∵1977,∵〈元贤禅师的「鼓山禅」及其生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1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79-87。

林本炫∵1997,∵《当代***民众宗教信仰变迁的分析》,台北:国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林伯谦∵1995,∵〈论古代寺院的牙刷——杨枝〉,《东吴中文学报》,1期,页79-101。

林伯谦∵2000,∵〈惠洪非「浪子和尚」辨〉,《东吴中文学报》,6期,页19-71。

林伯谦∵2002,∵〈惠洪《智证传》研究〉,《东吴中文学报》,7期,页83-124。

林金树∵1994,∵《中国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国平等∵2001,∵《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惠胜∵1996,∵《王阳明与禅佛教之关系研究》,台北:***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林义正∵1981,∵〈周易重离卦与曹洞禅〉,《中国佛教》,25卷9期,页26-32。

林义正∵1991,∵〈石头希迁的禅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佛教的思想与文化——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释圣严编),台北:法光出版社,页69-88。

林义正∵1999,∵〈儒理与禅法的合流¯——以大慧宗杲思想为中心的考察〉,《佛学研究中心学报》,4期,页147-168。

林义正∵2002,∵〈儒佛会通方法研议〉,《佛学研究中心学报》,7期,页185-211。

林璀瑶∵2003,∵〈奸、邪、淫、盗:从明代公案小说看僧侣的形象〉,《历史教育》,9卷10期,页143-167。

林丽月∵1991,∵〈晚明「崇奢」思想隅论〉,《师大历史学报》,19期,页215-234。

林继平∵1978,∵〈从阳明憨山之释大学看儒佛疆界〉,《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9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239-260。

竺摩∵1977,∵〈泛论般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4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1-22。

芝峰∵1991,∵《禅学讲话》(译作,种让山原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邱高兴∵1997,∵《一枝独秀:清代禅宗隆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邱澎生∵1992,∵〈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九州岛学刊》,7卷3期,页139–159。

南炳文∵1991,∵〈明代寺观经济初探〉,《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页331–347。

南怀瑾∵1978,∵〈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9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317-374。

南怀瑾∵2005,∵《禅海蠡测》,台北:老古出版社。

昱均∵2003,∵《何谓禅》(译作,鎌田茂雄原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洪修平∵1994,∵《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洪修平∵1995,∵《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洪修平∵2001,∵〈论惠能大师革新佛教的意义极其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普门学报》,1期,页120-146。

洪修平∵2003,∵〈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宗教大同》,2期,页29-53∵。

范佳玲∵2001,∵《紫柏真可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范佳玲∵2002,∵〈论明末临济宗对神圣性的坚持与发展的困境——以密汉之诤为核心〉,《2002年佛学论文奖学金得奖论文集》,台中:正觉堂,页33-65。

唐君毅∵1975,∵《哲学概论》,台北:***学生书局。

唐君毅∵1986,∵《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台北:***学生书局。

唐君毅∵1994,∵《中国文化之价值精神》,台北:正中书局。

唐坤∵2004,∵〈略论庄子超越生死的旷达境界〉,《江汉论坛》,12期,页50-52。

夏金华∵1994,∵〈试论佛教曹洞宗对《易》的利用〉,《周易研究》,1期,页17-32+51。

夏清瑕∵2001,∵〈心学的展开与晚明佛教的复兴〉,《宗教学研究》,1期,页45-51。

夏清瑕∵2002a,∵〈晚明佛教复兴的特点及倾向〉,《五台山研究》,1期,页12-16。

夏清瑕∵2002b,∵〈憨山德清的三教一源论〉,《佛学研究》,29期,页183-190。

孙中曾∵1992,∵〈明末禅宗在浙东兴盛之缘由探讨〉,《国际佛学研究》,2期,页141–176。

徐一智∵2001,∵《明末江浙地区佛教寺院经济之研究——以云栖袾宏、湛然圆澄、密云圆悟为中心》,中坜: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徐文明∵2001,∵〈禅宗戒律革命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普门学报》,1期,页1-12。

徐文武∵2005,∵〈论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系统性〉,《学习与探索》,4期,页139-142。

徐泓∵1989,∵〈明代社会风气的转变〉,《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近代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页137-159。

徐复观∵1969,∵《中国人性论史》,台北:***商务印书馆。

徐进夫∵1976,∵《禅的公案探究》(译作,杜默灵等原着),台南:德华出版社。

徐进夫∵1988,∵《开悟第一》(译作,铃木大拙原着),台北:志文出版社。

徐进夫∵1992,∵《历史发展》(译作,铃木大拙原着),台北:志文出版社。

徐嘉∵2002,∵〈佛道戒律及其伦理意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期,页20-24。

徐荪铭∵2001,∵〈从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融通论禅净统一的必然性〉,《慈光禅学学报》,2期,页115-127。

秦家懿∵1987,∵《王阳明》,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翁绍军∵2001,∵〈明代心学思潮由盛而衰的历史境遇〉,《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尹继佐、周山主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页428-446。

能靖∵1989,∵〈唐代以后禅宗的演进趋势〉,《狮子吼》,28卷9期,页10–14。

袁保新∵1992,∵《孟子三辨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

高正哲∵1993a,∵〈明代楞严经的流行〉(上)(整理,荒木见悟讲),《人生杂志》,123期,页32-37。

1993b,∵〈明代楞严经的流行〉(中)(整理,荒木见悟讲),《人生杂志》,124期,页36-42。

1994,∵〈明代楞严经的流行〉(下)(整理,荒木见悟讲),《人生杂志》,125期,页31-38。

高柏园∵1991,∵《中庸形上思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高柏园∵2000,∵《庄子内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高柏园∵2001,∵《禅学与中国佛学》,台北:里仁书局。

商传∵1995,∵〈晚明社会转型的畸形因子〉,《历史月刊》,94期,页89–96。

开济∵1996,∵《华严禅—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娄良乐∵1978,∵〈儒家的中庸和佛家的中道〉,《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9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47-158。

张立文∵1990,∵《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秀民∵1989,∵《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仕邦∵1993,∵〈从历史与文化背景看佛教戒律在华消沈的原因〉,《中华佛学学报》,7期,页55–70。

梁永安∵2002,∵《牛的印迹》(译作,释圣严、丹·史蒂文森原着),台北:商周出版社。

庄昆木∵2002,∵〈为霖道霈的生平与着作∵〉,《正观杂志》,22期,页132-136。

连清吉∵1992,∵〈阳明的心学特质〉(译作,荒木见悟原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卷4期,页1-8。

连清吉∵1992,∵〈宋明思想史概观〉(译作,荒木见悟原着),《国文天地》,89期,页15–17。

连瑞枝∵1993,∵《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连瑞枝∵1994,∵〈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中华佛学学报》,8期,页315–371。

连瑞枝∵1996,∵〈汉月法藏与明末三峰宗派的建立〉,《中华佛学学报》,9期,页167-208。

郭向东∵2004,∵〈论庄子齐物观的本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期,页49-53。

郭朋∵1982,∵《明代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郭朋∵1993,∵《中国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郭朋∵1995a,∵《坛经校释》,台北:文津出版社。

郭朋∵1995b,∵《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郭庆藩∵1992,∵《庄子集解》,台北:华正书局。

张伯伟∵1982,∵《禅与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力∵1996,∵《中国图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陈士强∵1992,∵《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大齐∵1983,∵《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辩说实况》,台北:***商务印书馆。

陈大潮∵2001,∵《中国道教简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陈支平∵1996,∵《福建宗教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陈士强∵1992,∵《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永革∵1999,∵〈圆融与还原:晚明佛教复兴的思想主体及其特质〉,《正观杂志》,11期,页71-113。

陈永革∵2001,∵《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

陈永革∵2002,∵〈心学流变与晚明佛教复兴的经世取向〉,《普门学报》,9期,页53-85。

陈永革∵2004,∵〈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兼论晚明狂禅效应〉,《世界宗教研究》,2期,页41-52。

陈永革∵2005,∵〈明清之际三教交涉及其思想效应:以江南为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期,页54-57。

陈玉女∵1997,∵〈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崇佛〉,《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报》,23期,页195-245。

陈玉女∵1998,∵〈***严宗派遍融和尚入狱考——兼述隆、万年间佛教与京师权贵的往来〉,《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报》,24期,页215-258。

陈玉女∵2004,∵〈明代瑜伽教僧的专职化及其经忏活动〉,《新世纪宗教研究》,3卷1期,页39-87。

陈来∵1990,∵《朱熹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陈来∵1991,∵《宋明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来∵2000,∵《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高雄:佛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陈松柏∵1996,∵《憨山禅学之研究——以自性为中心》,台中: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陈金凤∵2001,∵《明末清初律宗千华派之兴起——兼论当时诸师之律学思想》,新竹: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垣∵1955,∵《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垣∵1977,∵〈清初僧诤记〉,《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1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93-273。

陈垣∵1983,∵《释氏疑年录》,台北:天华出版社。

陈垣∵1987,∵《明季滇黔佛教考》,台北:汇文堂出版社。

陈清香∵2000,∵〈大溪斋明寺的传承宗风〉,《中华佛学学报》,13期,页307-322。

陈扬炯∵2000,∵《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陈运星∵1990,∵《儒道佛三教调合论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会通思想为例--》,中坜: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鼓应∵1993a,∵《老庄新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陈鼓应∵1993b,∵《庄子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

陈鼓应∵2005,∵〈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台大文史哲学报》,62期,页89-117。

陈荣波∵1973,∵《曹洞宗的五位宗旨研究》,台北:***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荣波∵1980,∵〈易经离卦与曹洞禅〉,《华冈佛学学报》,4期,页224-244。

陈荣富∵2003,∵〈莲池株宏大师的净土思想〉,《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34卷1期,页10-17+76。

陈荣捷∵1982,∵《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

陈荣捷∵1984,∵《王阳明与禅》,台北:***学生书局。

陈荣捷∵1988,∵《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

陈荣捷∵1992,∵《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

陈福滨∵1983,∵《晚明理学思想通论》,台北:环球书局。

陈燕珠∵1999,∵《金刚经要义》,台北:觉苑出版社。

陈锡璋∵1996,∵《福州鼓山涌泉寺历代住持禅师传略》,台南:智者出版社。

陈锡璋∵1997,∵《鼓山涌泉寺掌故丛谭》,台南:智者出版社。

陈宝良∵2002,∵〈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期,页153-159。

陶乃韩∵2001,∵〈大乘菩萨道精神在明末清初的落实与发展──以天然一系在岭南(广东)的发展为例〉,《中华佛学研究》,5期,页377-410。

麻天祥∵1997,∵《中国禅学思想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傅伟勋∵2000,∵〈大乘佛教论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从传统到现代——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233-250。

劳政武∵2003,∵《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嵇文甫∵1990,∵《左派王学》,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

嵇文甫∵1996,∵《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

彭文林∵1997,∵〈张横渠辟佛的气化论〉,《宗教哲学》,3卷3期,页117-131。

彭国翔∵2003,∵《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台北:***学生书局。

曾锦坤∵1987,∵〈从刘蕺山的慎独之学看明末学风的转变——学风转变型态之一的介绍〉,《晚明思潮与社会变动》(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弘化文化事业出版,页141-176。

无碍∵1978,∵〈禅公案的意义与价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61-70。

无碍∵1978,∵〈顿悟禅的真面目〉,《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29-138。

覃召文∵1996,∵《岭南禅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越传∵2005,∵〈晚明狂禅思潮的三教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期,页31-37。

开济∵1996,∵《华严襌——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台北:文津出版社。

黄仁宇∵1986,∵〈明代史和其它因素给我们新认识〉,《食货月刊》,13卷9期,页253–267。

黄仁宇∵1992,∵〈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历史月刊》,57期,页90–104。

黄汝成∵1994,∵《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出版社。

黄秀玑∵1987,∵《张载》,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黄卓越∵1997,∵《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

黄启江∵1991a,∵〈僧史家惠洪与其「禅教合一」观〉(上),《大陆杂志》,88卷4期,页145-153。

黄启江∵1991b,∵〈僧史家惠洪与其「禅教合一」观〉(下),《大陆杂志》,88卷5期,页221-229。

黄连忠∵2002,∵《禅宗公案体相用思想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黄华珍∵2001,∵《庄子——「道」的思想及其演变》(译作,池田知久原着),台北:国立编译馆。

黄忏华∵1978,∵〈看话禅与默照禅〉,《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71-76。

杨白衣∵1985a,∵〈易经与楞严经〉(译作,荒木见悟原着),《中国近世佛教研究》(日·牧田谛亮原着、∵索女林译),台北:华宇出版社,页359–374。

杨白衣∵1985b,∵〈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华冈佛学学报》,8期,页77-133。

杨祖汉∵1997,∵《中庸义理疏解》,台北∵:∵鹅湖出版社。

杨国荣∵1997,∵《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杨国荣∵1998,∵〈晚明心学的衍化〉,《孔孟学报》,75期,页115-134。

杨惠南∵1993,∵《佛教思想发展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杨惠南∵1995,∵《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杨惠南∵1999,∵〈禅净***的类型及其理论基础〉,《1999年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页83-121。

杨曾文∵1999,∵〈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中华佛学学报》,12期,页219-253。

杨曾文∵2002,∵〈汾阳善昭及其禅法〉,《中华佛学学报》,15期,页219-253。

杨维中∵1998,∵〈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论文字禅的起因〉,《禅学研究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页238-252。

杨维中∵2001,∵〈中国佛教心性论对儒学心性论的影响〉,《孔孟月刊》,39卷5期,页22-32。

沟口雄三∵1986,∵〈论明末清初时期在思想史上的历史意义〉,《史学评论》,15期,页99–140。

苇舫∵1978,∵〈中国戒律宏传概要〉,《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8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313-349。

叶海烟∵1990,∵《庄子的生命哲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叶海湮∵1999,∵《老庄哲学新论》,台北:文津出版社。

董群∵2000,∵《禅宗论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僧修∵1977,∵〈般若大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4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10。

廖肇亨∵1994,∵《明末清初遗民逃禅之风研究》,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廖肇亨∵1998,∵〈邓豁渠的出现及其背景〉(译作,荒木见悟原着),《大陆杂志》,97卷4期,页15-26。

廖肇亨∵2002a,∵〈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期,页263-301。

廖肇亨∵2002b,∵〈觉浪道盛初探〉(译作,荒木见悟原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9卷4期,页77-94。

廖肇亨∵2003,∵〈中国佛教基本性格的演变〉(译作,荒木见悟原着),《古今论衡》,10期,页87-100。

廖肇亨∵2004,∵〈惠洪觉范在明代——宋代禅学在晚明的书写、衍异与反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5卷4期,页797-837。。

廖肇亨∵2005,∵〈大慧宗杲论禅悟〉(译作,荒木见悟原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5卷4期,页151-176。

熊十力∵1960,∵《读经示要》,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

熊琬∵1991,∵《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

赵围∵1994,∵〈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话现象的反省与批判〉,《中国文化》,10期,页190–201。

赵卫民∵1998,∵《庄子的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刘光义∵2003,∵《禅在中国:禅的通史》,台北:松慧出版社。

刘坤生∵1991,∵〈论周易的思想体系〉,《哲学与文化》,18卷6期,页508–519。

刘红梅∵2003,∵〈莲池大师禅净关系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卷6期,页42-46。

刘笑敢∵1987,∵《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卫星∵1990,∵《中国佛教文学》(译作,加地哲定原着),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刘晓东∵2001,∵〈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期,页17-22。

刘晓东∵2002,∵〈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期,页21-27。

慧天∵1978,∵〈中国社会的佛教伦理型态〉,《现代佛教学丛刊》(张曼涛主编)90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205-224。

慧风∵1976,∵〈从禅宗的教学方法、劳动精神中看出宗师们的风格〉,《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79-188。

潘雨廷∵1988,∵《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潘重规∵1994,∵《敦煌坛经新书》(校订),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

潘桂明∵2000,∵《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

蒋怒海∵1999,∵,〈唐五代「禅教一致」思想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月刊》,233期,页5-18。

蒋国保∵1994,∵〈明末清初时代精神散论〉,《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宗志罡主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页300–317。

蒋义斌∵1988,∵《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商务印书馆。

蒋义斌∵1991,∵〈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疑与信〉,《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页49-68。

蔡仁厚∵1984a,∵《宋明理学北宋篇——心体与性体义旨述引》,台北:***学生书局。

蔡仁厚∵1984b,∵《孔孟荀哲学》,台北:***学生书局。

蔡惠明∵1984,∵〈明代的禅宗着述〉,《香港佛教》,293期,页13-15。

谈玄∵1977,∵〈清代佛教之概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1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33-192。

郑世根∵1993,∵《庄子气化论》,台北:***学生书局。

郑克晟∵1994,∵〈明代的佛教与政治〉,《淡江史学》,61期,页111–123。

邓克铭∵1990,∵《大慧宗杲之禅法》,台北:东初出版社。

邓克铭∵1997,∵《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邓克铭∵2003,∵〈禅宗公案之经典化的解释∵—以碧岩录为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学报》,8期,页133-162。

邓继盈∵1991,∵〈蕅益智旭净土思想之研究〉,《崇右学报》,4期,页260–316。

萧天石∵1975,∵《禅宗心法》,台北:自由出版社。

融熙∵1978,∵〈禅宗的三关问题〉,《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52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21-128。

赖永海∵1995,∵《佛学与儒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赖永海∵2000-2001,∵《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名山名寺卷》(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静华∵1993a,∵〈论佛教曹洞宗与参同契、易经之间的关系(二)〉,《内明》,241期,页19-24。

静华∵1993b,∵〈论佛教曹洞宗与参同契、易经之间的关系(三)〉,《内明》,242期,页17-22。

静华∵1993c,∵〈论佛教曹洞宗与参同契、易经之间的关系(四)〉,《内明》,243期,页10-14。

谢重光等∵1990,∵《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韩廷杰∵1993,∵《唯识学概论》,台北:文津出版社。

韩秉芳∵1995,∵〈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心学与三一教〉,《宗教哲学》,1卷2期,页101–117。

魏承思∵1991,∵《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新华书店。

魏道儒∵1991,∵〈宋代禅宗的「文字禅」〉,《世界宗教研究》,1期,页37-46。

谭世宝∵2004,∵〈略论慧能开创的南禅宗与净土教的兴盛因果〉,《佛学研究》,31期,页134-139。

谭宇权∵1995,∵《中庸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关世谦∵1987,∵《中国佛教史》(译作,镰田茂雄原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关世谦∵1988,∵《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译作,释圣严原着),台北:***学生书局。

严耕望∵1951,∵〈唐人多读书山寺〉,《大陆杂志》,2卷4期,页5、11、33。

严耕望∵1991,∵《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严耀中∵2002,∵〈佛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学术月刊》,9期,页91-95。

严耀中∵2000,∵《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严灵峰∵1966,∵《老庄研究》,台北:中华书局。

释太虚∵1923,∵〈曹溪禅之新击节〉,《海潮音》(微卷版),4卷12期,页1-6。

释太虚∵1976,∵〈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94。

释印顺∵1989,∵《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1,∵《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2a,∵《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2b,∵《无诤之辩》,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2c,∵《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4,∵《中国襌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印顺∵1995,∵《净土与禅》,台北:正闻书版社。

释见一∵2000,∵《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释见晔∵1994a,∵〈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东方宗教研究》,新5期,页68–101。

释见晔∵1994b,∵《洪武时期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政策、僧侣、寺院为中心》,嘉义: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见晔∵1995,∵〈为权力而祷—晚明中国佛教与乡绅社会之形成〉,《新史学》,6卷4期,页201–207。

释见晔∵1996,∵〈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东方宗教研究》,新7期,页116–135。

释见晔∵1998,∵《明末中国佛教之发展: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嘉义: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

释见憨等∵1997,∵《戒律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上)(下)(译作,佐藤达玄原着),嘉义:香光书香出版社。

释宗舜∵2001,∵〈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慈光禅学学报》,2期,页1+3-44。

释东初∵1979,∵《般若心经思想史》,台北:天华出版社。

释果利∵1991,∵〈漫谈净土与禅〉,《1999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页409-426。

释恒清∵1991,∵〈禅净融合主义的思惟方式—从中国人的思惟特征论起—〉,《台大哲学论评》,14期,页229-248。

释恒清∵1997,∵《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释海印∵1987,∵《中国佛教史》(译作,牧田谛亮原着),台北:华宇出版社。

释海印∵1991,∵《中国净土教理史》(译作,望月信亨原着),台北:正闻出版社。

释净波∵1991,∵〈净土与净心〉,《1999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台中:∵慈光禅学研究所,页161-175。

释惠敏∵1993,∵〈戒律与禅定〉,《中华佛学学报》,7期,页31–54。

释虚云∵不着出版年月∵《增校鼓山列祖联芳集》,福州:鼓山涌泉寺版。

释圣空∵2000,∵《清世宗与佛教》,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释圣严∵1980,∵〈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65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319-330。

释圣严∵1992a,∵《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2b,∵《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3a,∵《戒律学纲要》,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3b,∵《律制生活》,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3c,∵《学佛知津》,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3d,∵《禅与悟》,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3e,∵《禅门修证》,台北:圆神出版社。

释圣严∵1994,∵《禅的世界》,台北:东初出版社。

释圣严∵1995,∵《中国佛教史概说》(译作,野上俊静等原着),台北:***商务印书馆。

释圣严∵1999a,∵《心经新释》,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释圣严∵1999b,∵《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释圣严∵2000a,∵〈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从传统到现代—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145-157。

释圣严∵2000b,∵〈明末的菩萨戒〉,《从传统到现在—佛教论理与现代社会》(傅伟勋主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页159-168。

释道安∵1978,∵《中国大藏经雕刻史话》,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

释演培∵1987,∵《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台北:天华出版社。

释演培∵1989,∵《般若波罗多心经讲记、心经十二讲》,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释慧严∵1996,∵〈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中华佛学学报》,9期,页209-242。

释续明∵1978,∵〈比丘律仪与比丘尼律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369-312。

顾伟康∵1994,∵《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顾伟康∵1997,∵《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鉴安∵1976,∵〈禅宗的思想与风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社,页157-178。

龚隽∵1995,∵《大乘起信论与佛学中国化》,台北:文津出版社。

龚隽∵2002,∵〈念佛禅——一种思想史的解读〉,《普门学报》,7期,页141-171。

龚鹏程∵1994,∵《晚明思潮》,台北:里仁书局。

五、日文着作

六、电子数据库

CBETA∵电子佛典数据库∵中华电子佛典协会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印顺法师佛学着作集∵印顺文教基金会出版——光盘版Ver.2.0

故宫寒泉古典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陈郁夫撰写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