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道膺禅师的家风——则竹秀南
诸位法师、同学身体健康,每日生活在对佛道的钻研、精进之中,实乃法幸至极!今年又有佛缘,得与大家相见,非常高兴。
三年前,我就无相大师的禅法作了一次讲演,因为2009年12月12日将迎来妙心寺开山祖师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今年,我的拙着《无相大师的禅∵/∵十牛图》有幸在日本出版。其中写了无相大师,通晓日语的人可以一读,可以了解无相大师的清贫和没踪迹(洒脱)。
今年11月11日,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举行了建寺1200年庆典,应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邀请,我参加了法会、庆典和国际禅修中心的奠基仪式。日本的禅寺很多,但只有我们两人有幸参加,真是不胜感激。当天,秋高气爽,碧空如洗,金风清爽,略带寒意,与禅寺的庆典很相称,让人心情振奋。
上午八点半开始,在大雄宝殿举行了祈福法会,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主法。然后在寺前广场的会场上举行了建寺1200年纪念庆典,国家宗教事务局长叶小文阁下莅席。齐唱国歌、三宝歌之后,一诚会长致词,叶局长致贺词,真如寺住持纯闻法师致谢词。云居禅师的宗风打动了参加者的心。庆典结束后,在另外的场地举行了国际禅修中心的奠基式,在一诚会长的一声号子之下,包括我在内的参会代表一起下铲。参加完这个很有意义的庆典后,我在满心的法喜之中离开了云居山。
今天,我就想谈一谈这个很有意义的云居山的事情。
释尊睹明星而悟道,正法历然,法灯从此便有了历史性的起源。释尊的正觉、彻悟之端的,通过四十九年的说法,派生了许多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在日本分为众多宗派。然而,有一个宗派,它将释尊的正觉,犹如一器泻瓶,亦即,如同从一个瓶子全部移到另一个瓶子一样,一脉相承。它称为佛心宗,又称为佛教的总府,是印度、中国、日本一脉相承的禅宗。其他宗派皆以开宗祖师最重视的经典为依据,(比如,日莲宗最重视法华经,净土宗最重视阿弥陀经,以之为依据)而禅宗没有那样的所依教典。为什么呢?因为禅宗最重视的就是直参释尊的正觉。
发源于释尊之正觉的禅的根本宗旨,亦即法灯,初传于摩诃迦叶***,再传阿难***,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磨大师。这一般称为西天之四七,是印度的传灯。今年二月,我有机会去了南印度东海岸的甘地扑拉姆,据说那里是达磨大师出生的香至国所在地。现在已经没有佛教,但出土了佛像,证明以前是佛教国家。达磨大师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之命,从南印度由海路经三年到达中国广州。现在那里立着石碑,光孝寺也留有达磨大师的碑。由此北上,在现在的南京见到梁武帝,武帝不达禅旨,遂渡过扬子江,到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同时,弟子纪录下了《二入四行论》,在中国确立了禅宗初祖的地位。
达磨大师的法,由二祖慧可禅师—三祖鉴智禅师—四祖道信禅师—五祖弘忍禅师—六祖慧能禅师相承,深入中国民众,逐渐壮大。这称为东土之二三。六祖慧能禅师(638—713)是一位与禅法很相称的天才禅师,在五祖禅师的碓房中待了八个月,终于开悟,受衣钵,去到南方,举杨顿悟禅风,后世称为南宗禅,是一位在中国传灯史上留下了辉煌足迹的祖师。他的门下出了青原行思禅师(—740)、南岳怀让禅师(677—744)、荷泽神会禅师(668—760)。其中,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传药山惟俨,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相传,洞山的弟子就是云居道膺禅师。
洞山和尚的法传给了曹山本寂禅师和云居道膺禅师,而后来形成曹洞宗法系的则是云居道膺这一脉。
(五家七宗: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杨岐派、黄龙派)
云居禅师姓王氏,幽州荆门玉田人,在现在的河北省边境。说起幽州,所谓“幽州犹自可,最苦是江南”,幽州是个寒冷的地方,可与江南的酷暑相比。他二十五岁在幽州的延寿寺受戒,初学律宗,后一念发心,到翠微山修行,在此闻洞山和尚高名,遂去参访洞山和尚。一次,洞山和尚要试一试云居的悟境,问道:“听说过去的南岳惠思禅师生于倭国为王,是真的吗?”(资料1)日本的圣德太子是南岳惠思禅师的转世,这个传说出现于奈良朝的末期,由此问可知,中国也知道这个传说。洞山和尚用这个俗世传说来检验弟子云居的心境。
对此,云居断然答道:“惠思大和尚佛尚且不做,何况做国王!影都没有!”这就是说,他毫不以此世间传闻为然,表示,惠思大和尚也不作佛,也不作王,现在就在面前,示以面前历历的端的,洞山和尚由衷欢喜,印可了他。这是他对禅者的“现在当下”的生活方式的彻悟和如实展现。我们平时常常因为忙碌而总爱忘记当下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忘记活真人(无位真人)的作用。
那么,活真人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直参一下云居禅师的开示吧。
第一是世尊所说的“知足”。
一位居士问僧:“我家总是用一口锅煮饭,三个人吃都不够,如果要让千人吃而有余,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僧人答不上来。(资料2)
于是云居禅师代僧回答:“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回答得非常漂亮。
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相互争夺,所以总是欲壑难填,处于不足的状态。如果彼此舍弃自己的欲望,相互谦让,一口锅的米饭,千人吃而有余,悟此即为佛法。悟此则知足。大家常会因知足而幸福,在和谐世界中得到安心。愿我们不要忘记这个真人的作用。
第二,真人的作用是“没踪迹”。
云居禅师示众云:“比如优秀的猎犬,只能搜寻出留下踪迹的猎物。但如果遇到羚羊挂角,没有足迹,怎么办?”(资料3)
羚羊就是日本羚羊,据说它有一种习性,就是到了深秋时节,会把自己的两个角挂在树枝上,把它脱下来。在角挂在高高的树枝上的晚秋时节,新的角会长出来。
当你感觉到新生命的气息,看到角,走近再看,却没有羚羊的影子,也不知道它去了何方。这种脱落自在的境界,与禅的世界相通。云居禅师把这种心境拿出来展示给修行者——优秀的猎犬会追踪猎物的足迹,但当它遇到羚羊挂角,没有了足迹,那个没有了足迹的羚羊,如何搜寻呢?这是云居禅师给出的重要课题。
僧问:“羚羊挂角是怎么回事?”
答:“六六三十六。”“明白吗?”
僧答:“不明白。”
云居禅师严肃地说:“不是说了吗?没有足迹!”
这个“没踪迹”就是云居禅师的家风。
不留足迹、洒脱自在的境界,是真人的作用的根本。也就是不被束缚的自在境界。首先是不被烦恼妄想所束缚。也不被佛、不被祖师所束缚。
我们在日常茶饭事上,会不知不觉地被欲望、利害、名誉所束缚。也会被佛祖所束缚。而迷惘的根源就在这里。本来是赤裸的我们,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衣服,欺瞒自己本来的形象,随着自己的喜好,穿上红色、蓝色、紫色等等各色的衣服而欣喜,忘记了自己本来的美好形象。留下了各种足迹。这些足迹就是束缚。被红衣服束缚,被蓝衣服束缚,生活便不自由。但是,如果从这一切束缚中摆脱出来,本来的自己就显露了。本来的自己是没有足迹的。云居禅师回答的“六六三十六”,就是自然圆满的自在境界。计算精确,也没有利害。连开悟的足迹也没有。一切都彻底斩断。这就是没踪迹,是真人的作用的根本。
天复元年(901)秋,云居禅师忽然病情恶化,到了十二月上旬,对弟子们作了很多教诲。二十八日晚上,僧堂主事和三堂长老去看望他,他注视着大家说:“大家此来想必是深明道理的,生死乃世间常事,因此不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要像斩钉截铁那样,保持精神的敏锐,不可违背释尊的教诲;纵然出生入死,也不可背叛如来。问题不多,诸位各自仔细辨别清楚!”(资料4)
转过年正月二日,问侍者:“今天几日?”
“元月二日。”
“正好我出世三十年,该走了。”
三日寅时示寂。
这个最后的问答可以说是云居禅师一生的总结。如同薪尽火灭一般,示现了自己的生死,如同释尊的涅盘一样。此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真人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
以如同斩钉截铁般的坚固意志,只管走释尊教导的道路,不可违逆。认识到此事重大,这是超越生死的永恒真理,“不可违背”,也不可能违背。
所以,问题应该不多。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时时刻刻地,把此事当下辨别清楚,如是生活下去。此话的原文是“事宜无多,人各了取”,请大家把它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如是而努力精进。这就是我今天送给大家的话。
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因缘法中的状态,好好认识它,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里有佛教徒的使命。
镇州的大王问与云居禅师同时代的赵州和尚:“大师年事甚高,还有几颗牙齿?”
“还剩一颗。”
“那怎么咬东西啊?怎么吃饭呀?”
“虽然一颗牙,也能一个个把东西咬碎。”
如果一个一个地咬,一颗牙就足够了。现在只有一颗牙,那也没有不足,这就是知足。只有一颗牙也不感觉不便,那种内心的宽裕,如此相让,则足矣。这种内心的准备非常重要。
即使是剩下的唯一一颗牙,也会随着内心的境界而发挥作用。被赋予的生命力,直到最后,完全使用干净,然后入涅盘。云居禅师最后的示众,正是云居禅师自己的真人的最后作用的示现,同时,也对活着的修行人强有力地示现了真人的作用的重要性。那里有,因为没有踪迹,所以常满足,并时时刻刻在每一个当下,认真地毫不大意地强有力地生活着的觉者的姿态。(杨笑天译)
资料
1、洞山又问师:我闻思大和尚向倭国作王,虚实?
师云:若是思大和尚,佛亦不作,岂况国王乎?
洞山嘿然许之。(祖堂集)
2、俗士问僧:某甲家中有一个铛子,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上座作么生?
僧无对。师代曰:争则不足,让则有余。(祖堂集)
3、师谓众曰: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
僧问:羚羊挂角时如何?
师曰:六六三十六。又曰:会么?
僧曰:不会。
师曰:不见道无踪迹?
有僧举似赵州,赵州云:云居师兄犹在。
僧乃问:羚羊挂角时如何?
赵州云:六六三十六。(景德传灯录)
4、天复元年辛酉岁秋,忽有微疾,至十二月上旬累有教令,至二十八日夜,主事及三堂上座参省。师顾视云:汝等在此粗知远近,生死寻常,勿以忧虑,斩钉截铁,莫违佛法,出生入死,莫负如来。事宜无多,人各了取。至二年壬戍岁正月二日,问侍者:今日是几?云:新岁已二。师曰:吾出世来恰三十年,亦可行。三日寅时终焉。(祖堂集)
5、镇府大王问:师尊年?有几个牙在?
师曰:只有一个牙。
大王云:争吃得物?
师云:虽然一个,下下咬着!(赵州录)
6、六祖慧能——南岳怀让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
——云居道膺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