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农禅初探
宜春禅宗文化研究会∵∵舒信华∵∵刘英海
农禅,发端于道信,开拓于弘忍;直到怀海,才将禅行与农作融合为一,并从制度上巩固下来。怀海是“南天八祖”马祖道一门下的“三大士”之一,后继马祖之愿,执掌泐潭寺(今宜春市靖安县宝峰寺)丈席,后移锡大雄山(今宜春市奉新县百丈山),诲众课徒。其弟子黄檗希运为临济宗开山祖,沩山灵佑及再传弟子仰山慧寂为沩仰宗创始人,及至曹洞宗祖师良价等,均在江西宜春这块风水宝地上弘扬禅法,形成了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农禅宗风。本文试就宜春农禅谈点管见。
一、宜春农禅自怀海始
“佛说戒律,祖制清规”。戒律,是佛说,即释迦牟尼所说;清规,是祖制,源于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因所立仪轨能清净大众,故称清规。
佛教白达摩东来三百年间,僧侣多住律院或岩穴、树下,没有自己的寺院。至唐代,马祖道一于江西广辟道场定居安僧。马祖示寂后,其弟子怀海在奉新百丈山制定丛林规矩,撰清规二卷,广为流行。世称古规、古清规,亦称百丈清规。百丈清规参照了大小乘经律,根据当时禅林的具体情况而订,体现了禅门戒律的新观念。它的创立,标志着佛教戒律中国化的走向。
怀海禅师所创清规在南宋之后全部失去,幸有宋大居士杨亿所撰《古清规序》扼要地摘录了百丈清规的基本内容,成为后人了解百丈清规的可靠资料。从《古清规序》看,百丈清规涉及丛林全部生活制度。清规提出“……斋粥随宜,二时均遍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这里“斋粥随宜”的“宜”,指的是可食物品的品种和多寡。一天两顿饭,主要是稀食,外加野菜之类,所以要求“务于节俭”。同时实行严格的“平均分配”,即“五时均遍”,人人有份,别无特权。所谓“行普请法”,即普遍邀约大众不分职位高低一律劳作,今称出坡。“普请”的范围,主要是锄地、除草、收割等农业生产,也包括挖野菜、捡蘑菇、打柴挑水、烧饭补衣之类,总之是自己动手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这种务于节俭的艰苦精神,上下均力的勤劳作风,是怀海创立农禅的指导思想。怀海不仅制定规矩要求其他禅僧这样做,而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广录》载:“师(怀海)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早收其作具而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由于长老带头,上下平等参与,在佛门中形成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风。
怀海这种上下合力的普请之法,在印度佛教是不允许的。印度佛教戒律规定:“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对印度佛教戒律进行变动,需要相当的胆识和勇气。只有怀海这样心印释尊戒律初衷的高僧,才能做到这一点。须知怀海不是破戒,而是发展。从他回答弟子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大乘心戒的态度。“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怀海的这番话,是农禅制度建立的宣言和理论依据,一扫人们心中的疑团,理直气壮地将农耕融人了佛教。从此佛教出现了崭新的气象,宜春也因此而成为农禅的发祥地。农禅制一改印度佛教以乞食、布施为生的传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大进步。垦荒定居,作(务)坐(禅)并举,在四祖五祖时期,曾有实践。那时作与坐并没有完全融为一体。五祖弘忍曾提出“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经过一百多年后,怀海才把禅修与农作融为一体,把劳动作为一种制度巩固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农禅宗风。“由是,齐鲁燕代荆吴闽蜀,望影星奔,聆声飙至”。怀海农禅的创立,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通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农禅制度的建立,使禅宗的发展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经济保障。从此,宜春农禅“流播环宇”,世代相传。
二、宜春农禅的特色
中华大地汇聚着北传汉语系、南传巴利语系、东传藏语系三大语系的佛教。尽管他们所习经典各有侧重,修行方法不尽相同,但无一不习禅。究其因,佛教修行的纲要是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得真智开发。因而大小乘经论无不讲禅,大乘人小乘人无不习禅。禅也就形成了繁多的种类。自达摩东渡,传受教外别传,以心印心之法,相对如来禅出现了祖师禅。到六祖慧能时期,又有了以地域命名的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自南北分灯后,南宗禅五家七宗各有其独特宗风,又可罗列出众多名相。因此,我们研究宜春禅宗,必须找出宜春禅师们所创造的禅法与其它禅法的不同,以认识宜春禅宗的特色。
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宜春禅师们寓禅于农、农禅共举的生活。
“普请镬地次。忽有一僧闻饭鼓鸣,举起锼头大笑,便归。师(怀海)云:俊哉,此是观音人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什么道理便恁么?对云: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这种心无挂碍、饥来吃饭困来眠的活泼泼的禅法使禅进入了生产劳动,劳动中渗透了禅机,禅与劳动紧密结为一体了。
“丈一日问:师(黄檗希运)什么处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黄檗希运禅师禅风如虎,座下出义玄禅师,创立临济宗,取得“临天下”的佛教地位。希运禅师采菌、开田、择菜……什么活都干,并不是为了干活而干活,而是从中悟得解脱处。用希运禅师的话说,则是“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渚境惑,方名自在人。”
而袁州仰山慧寂禅师的农禅家风,处处显得其乐融融。“沩(灵佑)一日指田问师(慧寂):这丘田,那头高,这头低?师曰: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曰:尔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师曰: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沩曰:若如是,着水看,水能平物。师曰: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这一番絮絮叨叨的农家对话,透着理事不二的辩证关系。先是说事五分别,再暗喻色空不二,最后是事不弃理,理圆融,事圆融,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二切随顺因缘。沩仰宗这种融融和和的氛围与黄檗宗的峻烈家风相比,能让人领会出另一番风味。
慧寂的农禅表现在他与上层官吏、文人的交往上,更显出蔬野的浓郁和泥土的芬芳。宰相陆希声问他:“和尚还持戒否?”他答:“不持戒。”再问:“还坐禅否厂他答:“不坐禅。”陆相沉默良久。慧寂禅师问道:“领会了么?”陆相说:“不会。”慧寂禅师道:“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镘头边。”锄去心头杂草,一念不生,一举一动都在戒行当中。心地清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行住坐卧已经是禅,所以慧寂禅师唱出“酽茶三两碗”,让陆相自去品味。
慧寂禅师的农禅到了农家那里,则完全变为民间佛教,充满神话色彩。相传慧寂身材高大,很能吃饭。一次灵佑问他:“你到这里高兴吗?”他说:“不高兴,从来没吃过饱饭。”灵佑听后,便给他一斗米饭,十斤豆腐,让他饱食一顿。灵佑问他:“山上有荒地一顷,你一日可以开垦出来吗?”慧寂点头说:“可以。”整整一个白天,慧寂根本没去开田。到晚上,灵祜便在暗中观察,看到几百个罗汉在荒地上指指划划。第二天清晨,一顷荒地变成了良田。此后,佛门便有了“罗汉田”的说法,至今寺院的耕地仍称“罗汉田”。清代时,长沙府各县还有不少仰山庙,农户们立仰山庙是因为慧寂善垦田,把他作为垦田吃饱饭的精神寄托。现在,仰山内尚有层层梯田,是慧寂禅师率僧徒开垦出厂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梯田。
宜丰洞山良价禅师,虽非百丈一脉,但到了宜春,也与农耕结缘。他的农禅,显得深沉回味。当有僧问他“如何是佛”时,他回答三个字“麻三斤”。良价禅师用农作生产的三斤麻警示问者,自心清净即是佛,若着佛求,如同心里装了三斤麻。心如麻乱,如何悟佛?当僧问良价“如何是功”时,他答“放下镬头时作么生?”并唱颂道:“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处,月皎风清好日辰。”
宜春的农禅充满着大智大慧。男,如是,女亦如是。南岳怀让系下四世了然尼禅师,在上高县末山(九峰)天竺峰,聚徒500余。一日,临济义玄之徒志闲来山,入门问了然尼:“如何是末山境?”了然尼答:“不露顶。”又问:“如何是末山主?”尼答:“非男女相。”志闲乃喝:“何不变去?”了然尼答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志闲的禅机,多少带点歧视味道,了然尼的答复不得不使志闲服膺,并心甘情愿充当其园头,在天竺峰下种菜三年。当他在灌溪开法席后,对徒众说:“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又在末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饿。”
宜春特色的农禅,充满着劳动与思维的和谐,弥漫着平等与自然的恬淡。
三、宜春农禅对后世禅宗的影响
百丈怀海实行的“农禅并重”,不仅在当时成了禅僧们修行的圭臬,而且为后世禅师所遵循并弘扬。
百丈以后,禅师们纷纷承继施行农禅并作的风范,黄檗开田,沩山摘茶,石霜筛米,云严作鞋,临济栽松,仰山开荒,洞山种茶,雪峰蒸饭,云门担米,玄沙斫柴……一时间,中土禅宗呈现出一派生产劳动与持戒修行融成一体的农禅并作的独特气象,也使得百丈规仪在禅门寺院中广为通行,“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甚至影响到现代僧团的生活。
中国现代禅宗泰斗虚云和尚是践行“农禅并重”的佼佼者。他在主持恢复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曹溪南华禅寺、云门山大觉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六大名刹祖庭中,认真实践“农禅并重”思想,在教内外引起反响,广得好评。尤其是他在主持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第一个组建“僧伽农场”,迈出了寓禅于农的坚实步伐。当时不仅如期完成了修复重建寺宇的工作,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绩,真正做到了粮食、蔬菜自给有余,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寺外百姓的生产与生活。1959年虚云和尚圆寂后,一诚大和尚继承虚心之遗愿,躬行“农禅并重”,重新组建“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实行“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取得明显效果。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林场借鉴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僧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增产,收入逐年增加,1988年全寺僧人人均产值达千余元,被评为“江西省寺庙生产先进集体”。真如禅寺以“农禅好、道风严、规矩iE"而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称赞。1991年中国佛教协会派员到云居山真如寺总结经验,写出专题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局,并在《法音》杂志刊出,供全国佛教界学习。在“农禅并重”思想指导下,一些寺院拓展思路,创办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如北京巨赞法师办起了大雄麻袋厂,抚州金山寺了空法师办起了纺织厂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发掘宜春农禅文化,为现实经济服务
发掘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为现实经济服务的需要。
所谓地方特色,就是源于本土而影响全国乃至海外的、别人所不能取代的东西。以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为例:五台山的特色在文殊菩萨,他手持宝剑,表法大智;峨眉山的特色在普贤菩萨,他手持如意,表法大行;普陀山的特色在观音菩萨,他手持净瓶杨枝,表法大悲;九华山的特色在地藏菩萨,他手持锡杖与宝珠,表法大愿。四大名山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历史中,显示出各自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牢固的形象,也形成了影响海内外的谁也取代不了的当地文化特色。
凡着名的寺院,也都有其特色。佛门流传着一句话:“金山的腿子高曼的香,天宁的唱念盖三江(江苏、江西、浙江)。”这是讲三个寺院的修行特色,这三种特色同样吸引着海内外人士。
“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恢复了一批寺院,有远见的高僧,早已注意到特色问题。凡是有特色的地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北柏林禅寺恢复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开展对外友好往来,日、韩等国长期派遣僧人到柏林禅寺留学,定期与日本举行“茶禅一味”的茶艺交流;二是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性“禅夏令营”活动;三是建成北方最大的“中国·赵州佛教工艺品市场”即柏林广场,举办“中国·赵州旅游工艺品交易暨经贸洽谈会”。河南少林寺致力于挖掘“禅武”文化,取得了巨大收获。他们借助禅武文化,开展对外交流,“少林禅武文化展”轰动了国内外。少林寺正在申请将少林禅武列为奥运会竞赛项目。
在禅宗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农禅,传播最广的是农禅。农禅发祥于宜春,流布到海外。今日挖掘宜春禅宗文化的特色,我们认为应该打“农禅”这张牌。打出宜春农禅牌,就会吸引禅的修习者、仰慕者、追求者、研究者包括好奇者到宜春来朝祖怀旧。他们怀念古老的清规,怀念古老的农禅。我们相信,宜春农禅文化一经开发,势必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关于建立农耕文化园的建议不少,理由是我们是传统农业大区,但他们忽视了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耕文化园在全国已经不少,步人后尘,亦步亦趋,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近一、二十年来,禅悄然走俏世界。与其建农耕文化园,不如建农禅文化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旅游角度讲,农禅文化园或许就是我们的旅游特色。农禅文化园的建立,能让禅门之外的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余,体会到一股禅的清凉。
宜春农禅曾给宜春带来过一片文化繁荣。名僧、名流、名士、名宦,群贤毕至,在宜春的青山绿水间留下了丰厚的农禅文化遗产。当前,我们应大力发掘、整理农禅文化遗产,着力建造农禅文化园,致力形成农禅文化产业,让古老的农禅为宜春三个文明建设发挥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一诚《奉守百丈清规,实践农禅并重》,《丛林》2002年1、2期。
2、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l版。
3、杜继文《洪州系的农禅学和农业乌托邦》,《丛林》2002年1、2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