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临济宗的开创者──义玄禅师(下)

潘正公:资料整理

义玄走了几里路,心中生疑,便又转回来,一直住到夏天结束。有一天,又来向老师辞行。

黄檗问:“这次你打算去什么地方?”

义玄说:“不是去河南,便是去河北。”

黄檗便打,义玄挡住,反给了黄檗一掌。

黄檗大笑,回头叫侍者:“将百丈先师的禅板和几案拿来。”表示要正式传法于他,义玄却对侍者说:“请侍者拿把火来。”意思是说,禅宗讲究心传,心外之物都是多余了,可以烧掉。

黄檗说:“这些东西你还是带走吧,作为传法的信物,以后让天下人都因你不敢妄说乱嚼舌头。”

义玄便辞别黄檗而去。

义玄修悟有得,辞师欲行,黄檗便打,是考验义玄决心是否已定。义玄接棒反给黄檗一掌,表示义无反顾。故黄檗大笑,并付以先师禅机几案,希望义玄今后为弘扬佛法而刻苦努力,从这以后,义玄进临济院,广布佛法,成为一代宗师。

义玄是临济宗的中流砥柱,对临济宗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间也得到许多老前辈的帮助。当时义玄只有三十几岁,不敢开宗。黄檗说:“你只管去,自有人帮忙。”一个是克符,一个是普化和尚,都是临济的老前辈。而这两位老前辈给他当辅导,故意问错话,义玄的棒子就打过去了。两人乖乖地挨打。大家一看,两个有道的人都听他的,自然就没有话说,而临济宗的威信也就越来越高了。

义玄在长期的传法实践中,创立了“三玄三要"、“四宾主”、“四照用"、“四料简"、“四喝"等峻烈禅风。

义玄禅师说,我一语中具有三玄门,一玄门中还要具三要义,不只是只讲理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法,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作为一名合格的宗师,在向信徒们提倡宗风要义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锋。禅宗的机锋是靠语言来表达的,临济宗的“三玄三要”要具备三种原则,每一玄门的原则中,还要有三个要点,而且其中还应该有权,即灵活性;有实,即具体性;有照,即清晰性;有用,即实践性。“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是“三玄三要"的要点,也是禅机的灵魂。

义玄禅师的“四照用"是这么说的:

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吸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之前撩起便行,犹较合适。

“照用"之际,还要分“先后”,“同时不同时”,其中还要分立“宾主”。义玄禅师的禅机实在是太玄了,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奥妙的。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人们对事对物对人,都有自己的“观照”本能和习惯。有时事前就知道了,有时过后才明白其中道理。有时顺缘,有时逆缘。有时先知后行,有时先行后知。有时知用同时,有时知用不同时。这本来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是还没有达到象临济禅师所要求的罢了。更没有提到“禅”这样的高度来衡量自己。

关于“立宾立主,应机接物”的中心思想和动机是什么,让我们还是先看一看《古尊宿语录·卷五》是怎么说的。

参学之人,大须仔细。如宾主相见,定有言语住来。或应物现形,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狮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先喝拈出一个胶盒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装模作样,便被学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治,唤作宾看主。或是善和识不拈出物,只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宾。或有学人坐一个清净处,出善知识前,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知识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宾。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唤作宾看宾。大德、山僧所举,皆是辨魔标异,知其邪正。

对于上面一席话,我们须要仔细反复地阅读,临济禅师在这里讲的是学徒们可以相互勘验,属“华山试剑”一类的招式。其关键在于“宾主”关系,在“明心见性”上过了关的叫“主”,分不清头脑.稀里糊涂的是“宾”,“宾主”又可能互换位置,如老师与学生,老师是主,学生是宾。但面对着的“悟"字才是真正的主。在这个“四宾主”中,又引伸出“夺”与“不夺”,我们可以系统地联系起来.看看有关“四料简”又是怎么说的:

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当时有僧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师道:“煦日发生锦铺地,婴儿垂发自如丝。”僧又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师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又问:“如何是入境俱两夺?”师道:“并非绝信,独处一方。”僧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道:“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四料简”,料是材料,简是选择。四料简有宾主,有方法。但古人不讲这个方法,而要靠自己去悟,如果讲明了方法,呆板的传给大家,那还有什么意思,那不是大家更执着了吗?∵众生本来的执着已经解脱不了,再加上方法的执着,非把大家引向岐路不可,就只有下地狱了。

四料简是教育方法,也是用功了解自己的方法,同时也是告诉我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道的修持方法。由此看来,这个“四料简"就比那个“四宾主”深沉多了,因为这全是“主”上的作为。作为一代宗师,用禅宗的话说要“接人度众”,使那些前来参学的人个个“开眼而归”。夺就是否定,不夺就是肯定。宗师面对参学的人,首先必须自己具备法眼,掌握住参学者的火候或病症,才能对症下药,应机接引。“奇”取执迷之处,“不夺”其禅悟根基,在“夺”与“不夺”中,将参学者的那个“本分”剥剔出来,显露其真面目。关于这方面的禅机,临济禅师曾经说过:

“如有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如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若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厉根器。”∵(《五灯会元·卷十一》)

对于这个“四料简”,临济禅师是讲得明明白白了,不过其中奥妙还要靠自己去慢慢体会,悟出其中真谛。

关于临济宗的“四喝”,可算得是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的成语“当头棒喝”已被中小学学生所掌握。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四喝”中省悟,更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对于这“四喝”常有学人询问,法道浅薄之人只能略知一二,很难掌握住他的真髓。现在我们看看“四喝”是怎么回事?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金刚王就是佛,宝剑在佛教中就是智慧。一声喝能使学者的精神境界,超越狭隘的河道,奔向澎湃纵深的大海。这就是一喝的作用。

“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俱惊。在人们的心灵中,若能有如此威猛的一吼,那么心中的一切邪念,如同鸡狗狐兔一样逃避的无影无踪了。这样的一吼,无疑是对人的思想境界有大益处的。唐代诗人李贺有句名句:“雄鸡一唱天下白”,雄鸡一声啼,尚有如此大的力量,何况是威猛的雄狮一声吼呢!

“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探竿即可测水之深浅,又可打草惊蛇。君不见一个双目失明之人,凭着一根竹竿戳戳点点,可以行万里路,过千座桥。

其实,探竿影草是临济大师故意设置的疑阵,它是用来试探对方的。《人天眼目》里说得清清楚楚,就是看你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苏东坡喜爱研究禅学,在他写诗作画之余,常常去寺院和禅师们开个玩笑。有一次,他去见玉泉承颢禅师,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姓“秤”,是专称天下老和尚舌头的。这时只见那承颢禅师大喝一声问:“请问我这一喝重多少?”想不到承颢禅师这一威严的喝声,竟把一个江南才子苏东坡问得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这一喝就是探竿影草的作用。

“有时一喝又不作一喝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人天眼目》说,在这一喝中,同时具备“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等功用。

临济门下人才济济,在北宋中后期显赫一时,许多着名的士大夫,如黄庭坚、苏轼、苏辙、王韶、吴询、张商英、吴居厚等都与临济宗渊源极深,并被列为“门人”。

临济门下龙象辈出,如兴化、南院、风穴、首山、汾阳、楚圆等,这些还仅算“嫡系”,旁枝就更多了。而楚圆以下又有黄龙、杨岐两大禅系出世,在宋代以来几乎占据了全部汉地的佛教舞台,可见其声势之宏大。

义玄禅师于咸通八年四月十日示灭,归寂后谥号慧照禅师,其弟子记其言行,集为《临济录》传世。八至九世纪日本僧侣多人来中国学法,中国禅僧也东渡弘法,先后将临济宗的黄龙派传入日本,至今临济、黄檗、曹洞三宗在日本流传不衰。

资料来源:

1、《古圃∵③∵》之《临济宗初探》作者:王京瑞·正定古文化研究会主办·编辑:《古圃》编辑部·出版: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印刷:正定县印刷厂·版次:1997年4月第一版。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