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缘起论者,认为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禅定的证得也不例外,宗咯巴大师说:“诸瑜伽师首先积集资粮,才是快速成就禅定的因素。”如果不具备必要的资粮和条件,无论如何勤修终难成就真正、标准的禅定。现今修学禅定之士鲜有成功者,概不重视前行条件是其一也。
依据《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修习禅定之前,应具备以下资粮和条件:
1、∵对于所住处所的要求
所住的处所要环境幽静,温冷适宜,没有人为或自然灾害,最好是有古德修行成就或加持过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由于没有太多的干扰,内心比较容易安宁和入定。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具备五个条件的处所是最好的修定处所。一是不需要非常辛苦就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所处环境贤善,没有野兽、非人和怨敌、仇家的干扰;三是所居地不易引生疾病;四是有戒律和见解相同的师友同住为伴;五是人少寂静,可以减少修定的干扰。在《庄严经论》中将之归纳为“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
对于现在的修持者特别是在家人来说,要具备以上所说的条件,是比较困难,但在修定时,最好尽力避免所处环境的干扰,否则想得定是很难的。
2、∵精严持守所受戒律
戒定慧三学的顺序是包含修行次第的,必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教授说,戒律是从比较大的范围来规范我们的心念,对于所受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乃至金刚三昧耶戒,若能严持不犯,身口意散乱的范围就大大的缩小了,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修定的教授修习禅定,会比较容易得定。宗咯巴大师说,戒律清净是快速引发三摩地的重要因素。
禅定本身是善心所,如果对身口意的恶业不加以遏制,是不会引发定心的。对在家人来说,最起码要遵守五戒、奉行十善,修大乘者尚须受持菩萨戒,修密法者还要加受三昧耶戒。每一不同层次的戒律都有不同的约束范围,如果对持戒视为畏途,说明还不到修习禅定的时机,暂时不修为好,否则也是徒费光阴。
3、∵少欲知足
对于世间的一切享受,诸如美味的饮食、漂亮的衣服、豪华的住宅等内心远离贪着,不奢求物质的享受,只要能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条件即可。古德曾说,安贫才能乐道。追求佛法的修证和享受五欲的“快乐”是不可能“双运”的。具备此点尚需对无常、苦谛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所以说佛法的修持具有系统性和次第性,如果对基础的内涵没有修持,后面的法无论如何高深和微妙,也是难以修习成功的。
4、∵避免繁忙的事务和劳作
在修习禅定期间,最好能远离一切与修习无关的事情,诸如世间的一切劳作和琐事,这是修习禅定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一个想真正成就禅定的人必须如此。但对于在家人来说,确实很难做到,暂时可以在工作之余,尽量减少业余世间的不必要应酬,来修习佛法的禅定。
5、∵防护外境对六根的干扰
平时在修习禅定之余,在日常待人处事、六根对境时,要严密防护外境对内心的侵扰。当眼睛视物、根境相合时,必定会对悦意的产生贪爱,对不如意的产生嗔恨,对此应该以正念、正知的力量,不放纵自己随境而转。假使由于烦恼增上、忘失正念等原因而起是非好恶之心,应即刻提起警觉,务必将此心从恶性杂染中转为善念,哪怕是中性的无记。我们本来修习禅定的时间不多、成效微薄,如果再不注意守护自心,仅有的些微禅定体验必将付诸东流!
以上所说之五点,是产生禅定和增长禅定体验的重要因素。我们总是埋怨老师没有把修习禅定的秘诀教给我们,或者认为所教的内容有问题,这正是宗咯巴大师所说的“将自心垢,责为论过”。其实之所以至今尚未见到“禅定”的影子,是由于不重视修定资粮和条件所致。正如大善知识敦巴***说:“我等唯觉是教授过,专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资粮所致。”这里所说的资粮就是前面所说的五点等内容。在《菩提道炬论》中说:“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纵经多千年,不能成正定。”《修道次第论》中说:“如果能不贪着诸欲,清净持守所受戒律,能忍受诸苦,精进努力地修持,就会很快的成就奢摩他正定。所以,<解深密经>等经中说,六波罗密中前四度是修习禅定和空观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想真正修习禅定者,必须对《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所说的修习禅定之十三种资粮认真学习、充分具备。宗咯巴大师说,如果能充分具备以上所说修定资粮,掌握正确修习方法,并精进修持,六个月即可成就奢摩他正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