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禅是如此灵动和现成,自然界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目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禅师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山禅师也不可能因见桃花而开悟。大自然到处都呈现着禅的空灵于恬静,悠远与超越,真实与现成,所以陶渊明能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苏东坡能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的禅苑清音。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深含禅意的佳篇名句俯拾即是。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宋代一位比丘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拾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特别是苏东坡的《琴诗》,直接就是老僧谈禅,空灵绝妙:“若言琴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天公造物,缘灭缘生,无处不呈现着禅的生命。昔有座主问南阳慧忠国师:“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是邪说;亦有人信,言不可思议。不知若何?”师曰:“此盖是普贤、文殊菩萨大人之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摩诃般若经》曰:‘色无边故,般若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此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在禅者的心目中,宇宙是完整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所以禅者认为“何处青山不道场”,四时美景充满禅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的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感受,相反地,都觉得生活得很累,很累。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我们的“闲事”太多太多了,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如果我们从生活中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