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座落在化城峰腰,与祗园寺、东崖寺、百岁宫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清康熙六年(1667年),洞安和尚建寺。传说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又因《法华经?药草喻品》上写道:释迦说: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阿弥陀有“甘露如来”、“甘露王”的称号,他化身说法时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话,遂定名甘露寺。∵
甘露寺地处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庙宇宽宏,佛像众多,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雅。因此,香火旺盛。洞安在此两度登坛说戒后,仍归伏虎洞。乾隆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道光十六年(1836年)住持僧青莲扩建。咸丰三年(1853年)住持僧圣传,时寺道兵燹。八年(1858年)住持僧恩浩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复遭兵燹,次年住持僧法源等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住持僧大航募修,入京请回《藏经》一部。
1956年、1983年甘露寺两次重修,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5年重塑佛像上并上漆贴金。今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古迹。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甘露寺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该寺为不规整布局,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层阁楼,其中知客堂墙上开4层窗户,实际只有3层,开设顶层窗户,增加了层次感。韦驮殿南面高15米的大雄宝殿,前有半廊,殿身筑在高6.8米的台基上,宽17米,深15.5米。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进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察、掸堂和客房。行人进入大门后,从山门的侧门出外,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再从侧面进入大殿,给人以明显的空间层次感和明暗变化的效果。寺内有3个天井、上百个外窗,屋面为硬山两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为歇山顶。全寺殿宇宽宏,楼阁整齐,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极富诗情画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的诗句。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九华山诸寺一贯注重僧伽教育。现在的中国佛学院九华山执事进修班、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就设在甘露寺。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华严学者月霞(1858一1917年)偕楚僧普照等来九华。1898年月霞在翠峰寺创办“华严道场”(又称“华严大学”),“讲华严,造大经”。“华严道场”学制3年,当时就读的学僧共32名,其中有后来成为近代名僧的虚云、心坚等人。“华严道场”开创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例。
深谷之中,甘露寺盛开如莲
1985年,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了九华山僧伽培训班,第一期僧伽培训班(青年学僧24人)在祗园寺开学。学僧在校期间早晚皆作功课,结业时要求达到能阅读经典,能做修持,并能参与规模较大的佛事活动。1986年1月,培训班从祗园寺迁至甘露寺。1986年10月第一期僧伽培训班结业,学僧大都回到原地从事寺院管理工作。以后培训班又举办了几次。
现九华山佛学院是在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基础上,于1990年7月创办,∵院址选在甘露寺。开设正科班一个、佛学研究班一个,并不定期地为全国各地举办寺院执事培训班,传授古汉语、哲学、医学、写作、英语、书法、梵贝等基础课和佛学概论、八宗概要、戒律、遗教三论、地藏经、三论贤义、佛教史等佛学理论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