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参话头技术指南

“参话头”是源自唐宋间禅宗“公案教学”发展出来的一个修行术语,它是专为公案故事做纲要性“自我提示”的技术。由于禅宗寺院发展成就的“禅堂坐参”有着十分完美的教育体制,它曾经是天下“丛林”都关注的一个重要修行科目。古人曾将禅堂坐参的内容----公案故事,设计为内中暗含佛教教义思辩的“生活剧”以引发修学者对“佛性”的把握和对“心理”的重新认识,并熔化修学者那僵化的知识结构,转为现实中的实在-----真如。因此,在公案中,每一则禅宗故事都有他的“提纲”,以做为修行时记忆提纯的手段,这个提纲性的术语就是“话头”。着名的如议论狗的佛性问题而设的“无”,就是源自临济宗祖师的老话头。∵

如何用“话头”来为禅堂修行服务呢?“参”是使用话头的要点,所以叫“参话头”。参是静静地思考∵的意思,思考这个提纲下的剧情内涵。既然“参话头”是禅师为修行者设定的公案提纲,它就是禅法,∵其功能有着诱导思维步入正确理解公案设计意图的重要性。关于这个“参”,另有一个技术要求:即∵“起疑情”,这是专为调用“主观能动性”对提纲进行长时间不间断地参究而设的入手技术。∵

因为禅宗是佛陀教育体系里的一个教育手段,是议论“佛心”的宗派,所以又名“佛心宗”。这是关于心性研究的修行实践,将心性纳入到一个特殊层面来认识,把握它。在禅堂,心性被“起疑情”的参法拿来起用,对设定好的纲要进行思维上的寻求。用“怀疑”的目光进行参究,而这样的参究因其“开放式的思维态”,有别于封闭的感念判断思考罗列,成为“参话头”的突出特征。∵∵

情感,是人类心理运动的一种姿态。其强劲的动能,虽有善与恶的分别,对行动的发展有着矢量作用,禅宗修行里,运用了情感的一种“情”——“疑情”,来发动思维的持续力,对公案纲要的深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所以,起疑情是禅修必须掌握的技术,它是“善”的情绪,也是“参”的本意。∵∵

由于“参话头”的修行引入了疑情之中,话头的抽象性被要求向具体的内容上提升。思维的深入将随着参究的努力而渐向客观化,如同蚕茧的丝头,你只要拉着这丝,不断地拉下去,这个疑团就会最终破灭,客观的本参之“蛹”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参话头不是要你去灭了这个话的本句去参它“句未生时的端头”,你是找不出这个端头也大不可不必找它的。纲要提示的这句话所起的疑情,就是端头。所故,“思维分别”是修习中必然要用的手段,你若不用思维就无法参下去,思维之心停止了就无法生存。

思维的微细分别是动物大脑有别于其它生命的特点,也是人类优秀之处.我们在这里,也正是要开发一个客观与主观沟通统一的思维,才强调了参话头的重要.因此,不要被所谓的"放下思维"的惑论所误导了!思维是生命在于人类大脑的常态,放弃它,就是否定了生命,也就是理上的杀生!∵

说到思维,就是禅修中的思维,其内容,方向该如何把握呢?禅宗教育很重视修持者的基础,古人称之“根机”没有多少基础的,思维转不过弯来,就是“钝根”。必须懂得佛教教理,了解名相,方才能有足∵

够的思维空间来深入全面地参研,空间大了,思维度也快,那就是利根。给与现实客观结合得好,才不会出现“禅病”。禅病的原因大多在不会参,无法参,参无内容造成的。妄念在参究中只是情识不合理地专注而已,你有了合理的思维单元,就不会被情识妄念所转了,目的就是为了正确有效地思维。∵∵

在正确的思维空间里,所有的记忆提纯,联想都是有价值的,所以禅宗的修行中要求行者不要以“是非的判断”来简单的处理掉它们。要重视所有的东西,它们有种种可能。禅宗用的是发散型思维,概念化倾向的判断有损于客观价值的取向,古人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个念头,统包括了话头下的所有小念头,小分析。“打得死”就是说要将所有的可能参得“一览无余”,法身的智慧才能真正的显现。所以要修至“一念无生”方才到位,一念无生是“无余”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都往“不会生思维”的地方去修,这就走反了。大修行人可不能相信不识经教有资格参禅的鬼话,一定要依佛经而修,依师僧修。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禅宗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在旧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方便而已,如若你灭却可思维的合理性功能,你也就灭掉了佛性!石头是不会成佛的。∵∵

自唐宋以来,禅宗,临济宗的传承已从“公案禅”走向“看话禅”。看话禅的内容更为简洁,它不一定要故事话剧的依托,而是直接入大乘经教的持名念佛中开发出与经教集合更密切的参禅方法,它是禅法的发展和继承。所有有念佛听经经验的人都可以修,所以临济宗在中国传承的禅院,在明清以来大多是依祖师上代所亲承的看话禅来组织禅堂修行的。好处在于不论“念佛”也好“参佛”也罢,都是一种很好的修持,两者的不同只是设不设入“疑情”的区别而已。没有疑情的修,是修的福。起疑情是修慧,福慧并修十分稳当,二六时中都可用功。∵∵

“看话头”的出现给明清禅堂制度产生了全封闭式的修行体制,念佛法门的经教基础可以造就参禅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参禅修行结果也给念佛法门的修行人提供大量的师资力量,这无疑是有利于佛教整体的发展的。∵∵

参禅的口号是“明心见性”,以智慧悲心来彻底地悟入佛法的真谛。所以“看话禅”要求参禅者闭上那么多事的嘴巴经心中去参。广寻经义只能是在参中的斟酌∵,失念狂志般地寻文乱说,是决不容许的。何况有少数谜于惑中之人,无理路的说胡话,还自谓是真至性情发作的玄言妙语呢!这在禅堂中被视同魔病,是很忌讳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教育的普及化,识得字的人多了,就有一些不太虚心的人,私自拣来片言只语装神弄鬼来糊弄人,以此满足个人的虚荣以搏名利,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好象正在多了起来。明清时代的祖师们早已看到了众生的通病,所以将看话禅按于禅堂规矩之内,连书本也是不许带入堂中的。其目的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精微综合分析能力的理性其实修的功德。∵∵

发散型思维是建立在心性基础上的智慧。通过发散思维的开发,将凡夫所认为的佛性挖掘出来,体认“心性不二”的道理。放下错解的东西,由此,走向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统一之路。当你完成严格的看法禅修持之后,就应该知道步入“印证”的道路中,向你的师僧求得印证。由佛祖师师相承的前辈来评定你的解悟,确认你的见地是否是佛传法门的正确结果十分必要,承认人文历史的客观价值在于一个开悟者心中是自然行为。当然,出现主观化的错误解悟是会有很高机率的,所以求证的过程也是虚心求教的过程,过去就有许多大德祖师是在这一过程中被“直指见性”的。∵∵

修持者与传法者毕竟功能有别的,做为师僧,另有甄别的技术,掌握着考核的主动权,这是不传之密,学禅者不可以去探究,你窥探了它,你会断了就禅入悟的永远机会的!这,也是禅门修行必知的规矩之一。若通过考核,你会被告知是“潜行密用”的时候了,门外汉式的行为也得少去∵,真正的“入门者”:教义实践开始了————“行悟”的修行正等着你呢!∵∵

说到这,你会问:看话禅参的是什么?什么是它的话头呢?就是这句话:————“念佛是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