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游记—禅宗净土∵莲花佛国

这个我看过写得较好的一篇九华山游记,希望这篇游记能带大家意游九华山,请大家欣赏这篇网上搜来的九华山游记。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唐代——谭铢∵

对九华山的神往向来已久了,唐代诗人谭铢就已经有诗为证,幸好离九华山不远就在安徽池州境内,东与清澈湛蓝的太平湖毗邻,南与天下名山黄山接壤,传闻,九华山脉连绵起伏,南北透远,东西纵横,奇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享誉海内外。灵秀神奇,山光物态,寺院丛林,独具特色,享有“东南第一山”美称的九华山,是我国着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古往今来,九华山的灵山秀水和独特的佛教文化特色使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使千千万万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九华山是诗画之乡的骄子,九华山又是佛教王国的宠儿。千百年来,它巍峨而又俊秀地耸立在那里,给无数去那里寻求心灵快乐和慰藉的人以心灵的喜悦和安宁;九华山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佛教文化深厚浓郁,灵山秀水与佛教文化绝妙融合。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九华山以寺庙多,僧尼多,地藏菩萨确有其人其事闻名于世,是一个以融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特色的独具魅力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初夏的长假让我如愿以尝,阴雨连绵中从上海出发,一路顺利,傍晚时分与先期抵达的朋友在合肥会合,为了隔日精力充沛,我们早早歇息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启程了,雨后的山间高速公路清晰可见,空气里弥漫着万物草木的灵气和生机,我打开车窗门,轻轻的呼吸着外面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司机把卡萨布兰卡的磁性音调一边边的回放在耳际,车子急速在林间公路,一片片油菜田间的碧绿闪浮而过,我们忘记了城市的宣泄,静静的享受这空气清新的田园景象中。∵

车到池洲时,朋友已经打探了前方交通的路况,得知上山的交通严重堵塞,听说上山的车对已经排了数公里有多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将车停在山下,朋友托了人情找了一部当地的警车,一路警灯闪烁过关斩将(腐败啊,但盛情难却,这种心情复杂!)有时候也只能逆道行驶,果然快速,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九华街,下车后沿着九华街商埠浏览一翻,大凡旅游区的商埠差不多一样,不过九华街的商品却以佛教纪念品为特色,当然还价砍价仍是国情国色,街尾处,肉身宝殿,这里有着一些不解之谜,使人神往。来到九华山朝山或旅游的人,几乎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好奇的心情去月身宝殿朝拜,去百岁宫、双溪寺祈祷,因为这几个寺庙中都供奉着几个大德高僧的肉身。神秘之处,屏气聆听了听道内的朋友介绍、、、、∵

因为圆寂之后的大德高僧的肉身不腐,成为九华山最具神秘色彩的奇迹之一。九华山和尚的不朽真身有l5尊,现在供人朝拜的有五尊,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看到碑文的记载,金乔觉于唐贞元十年(应该是794年)九十九岁圆寂。金乔觉圆寂后,安放南台,盘坐在一个特制的大缸中,三年后开缸,不但肉身不坏,而且颜面如生,遗体绵软。按佛经上说,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化身应世,于是他的门徒就在南台建了三级石塔,将他的遗体陈至塔内。传说,三级石塔常在夜里发出光芒,僧人称之为“神光异彩”,于是便将南台改名为“神光岭”。明代万历年间,朝廷赐重金在三级石塔外又造一个七级木塔加以巩固,后来木塔外又建一座庙,并赐名为“护国月身宝殿”,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肉身殿。虽然后人再也见不到金乔觉的肉身,但是肉身宝殿却成了莲花佛国的象征。数百年来,凡是来九华山的香客居士,必先到神光岭的肉身宝殿朝拜金地藏,同时又观赏塔中塔、殿中塔这国内外罕见的建筑奇观。∵

继续往前,被称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的百岁宫,是为了祭奠活了100多岁的明代高僧无瑕而建造的。无瑕和尚自幼信佛,曾遍游名山大寺。无瑕来到九华山后,在东崖摩空岭的摘星厅旁一石洞中苦修。无瑕在洞中刻苦修炼,每天只吃一些野果充饥,化城寺里的《血经》就是他写的,无瑕和尚壹百壹十岁时圆寂,僧徒们于是尊称他为“百岁公”。无瑕和尚死后数年后人们在石洞里发现他的不朽遗体和保存完好的《血经》,于是人们将无暇和尚的遗体装金,建庵供奉,庵名为“百岁庵”。明崇祯三年,皇帝敷封无瑕为“应身和尚”,赐庵名为“百岁宫”,现在无瑕和尚的肉身就供奉在百岁宫内。朋友介绍说80年代时,九华山又出现了一具大德高僧的肉身,就是双溪寺的大兴和尚。大兴和尚也是一位传奇式的高僧,他生前衣着不整,成天脏兮兮的,说话也颠三倒四,人们都叫他疯和尚。其实大兴和尚是大智若愚,外憨内秀,话语常含禅机。他常为当地的村民看病,附近的村民都很喜欢他。后来大兴和尚圆寂后装缸,三年后开缸,大兴和尚身体柔软,容貌也如生前,海内外的香客们都说他是神僧***转世,便纷纷捐资,将大兴和尚的遗体装金,供奉在他生前住持的双模寺内。九华山为长江南岸,气候温和,土地湿润,当然这几位和尚去世后三年遗体不腐,目前还无科学的论断。肉身不腐也是不解之谜,但是这几具不腐真身,为九华山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宗教色彩。∵

沿着百岁宫向回香阁方向一路平坦,略向下,丛林间的奇石异草,让我们同行几人议论纷纷,时而看见游人拍照纪念,时而看见挑夫歇肩乞讨,其中山水人情百态也异同。沿着回香阁去凤凰松的道路有些崎岖,坡度也明显增加,山下买的水在这里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我们看着终极目标不仅惊叹九华崎岖,虔诚不及。∵

到了凤凰松,果然看见了参天迎客松,看看树旁的介绍,原来得知,相传为汉陵阳县令窦子明所植,故又称"子明古杉",距今已两千年历史。杉高12米,树围2.5米,手九于山F4的杉木王。杉树从巨岩中破石而出,树根盘结交错,像铁瓜一样深深扎进石缝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粗大的树枝向东伸展,似巨人抬臂迎客,造型酷似黄山迎客松。令人不觉心中一振。看看时间已经是中午时分,餐馆的老板娘热情的招着手,扭动着婀娜多姿的身材,我们不是因为老板娘的热情,肚子早在抗议了;稍坐片刻,别具风格的地方小吃逐一上来,看看这些从山间采来的竹笋和野菜,顿时胃口打开,此情此景却也胜过星级酒店的美肴佳餐。饭饱后,特意向老板娘要了山间的清茶细品,果然清晰味正。∵

沿着凤凰松上去有2种选择,坐空中缆车或者是沿台阶继续怕山,当然我们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毅然坚决的继续攀爬,为了终极目标的实现,我们制定了多个小目标,一,慧居寺瞻仰,二,吊桥拍照,三,古经拜台小歇,四,登顶拜佛,有了各小目标我们的行程显得轻松有续多了。∵

从凤凰松至慧居寺一路没有感觉到吃力,可能是刚才吃饱喝足的缘故,我们一路轻松谈笑间不知不觉已到,这是小坐片刻,朋友才讲起九华山的山峰景观,九华山层峦叠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有九十九峰,其中有九座山峰摩天接云,清丽脱俗,与众不同,所以古人称之为“九子山”。九华山众峰中以十王峰为第一高峰,海拔壹千三百多米,拱围其周围的群峰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芙蓉峰,如芙蓉悄然出水;天柱峰,似一柱巍然擎天;其他如堵秀峰、花台峰、翠微峰、莲花峰、五老峰、七贤峰、九子诸峰,或似人、似兽、似神、似仙,一个个莫不鬼斧神工,妙趣横生。九华山虽然没有泰山的巍峨,虽然没布黄山的雄奇,但是它的钟灵毓秀,它的清丽脱俗,它的神秘的佛教气息,它的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使它具有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魅力。九华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一年四季无论何时来到九华山,都会感受到领略到它的神奇、秀美。春日,九华山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日,九华山佳木繁阴,谷风清凉,秋日,九华山风霜高洁,别富情趣;冬日,九华山琼楼玉宇,超然空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在小有菩萨则名∵

为了早些登顶,我们匆匆起身又开始下一个目标,吊桥在九华山的风景区中算是很有特色的了,吊桥是半山寺的俗称。据说在宣统元年间,主持僧法龙96岁时圆寂,其徒视其肉身不腐,装金供奉于庵中,后来却在文革中遭焚毁。半山寺古名“翠云庵”,离慧居寺差不多五里路。游客在庙前石碑上留书“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小有菩萨则名”。小庙背依嵯峨山峰,前临千仞绝壁,险峻异常。寺庵瓦舍四五间的样子,正中三开间为佛殿,两边为僧人住房。殿前为室内走廊,下装板壁,上安玻璃,可凭窗远眺。走廊东西各开一扇小门供出入,是游天台往来的咽喉要地。小门如果关闭,上下都无法通行,大有弹丸关塞之势。登山宜在此处休息。正如廊下游人留记的一句话所云:“来到半山坐一坐,再走五里天上天“。半山寺周围万木葱茏,碧云堆翠,西有打鼓峰,北靠狮子峰,东有关刀峰(关刀峰即关刀石,由观音寺、拜经台等处眺望,巨石突兀,上裂纹弯曲,形若关羽“青龙偃月刀”)。近处还有古老的石雕三级浮屠。俯视可观闵园全景。这里多云海奇观。有时云絮如绵,滚滚无声,伸手可以掬取。烟涛茫茫,云幕下笑语喧哗,唯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阳光灿烂,照耀得云海上闪出细雨霏霏,变化无穷,平添佳兴。由吊桥再拾阶而上,至祝福楼,在此小憩时,西望鸽子峰,峰下一松挥臂迎客,酷似黄山迎客松。北看壁虎吞石、青蛙朝客,栩栩如生。再上,见摩岩石刻:“渐入蓬莱”、“为善为宝”、“南无阿弥陀佛”。上几阶即至观音峰。∵此时顿觉山下风景可览甚多,于是我们拿出相机,留下此处难得一件的绝美风景。拍照间抬头一忘才觉得我们离顶峰只是寸步之遥。朋友却笑着说,虽然看起来近,我们爬上去至少也要三刻钟。其实我也暗想此处离古经拜台步远,但全是立陡山崖,行走速度自然慢了许多,更何况此时人潮人涌的,就更不用说了。∵

注意既定,我们喝了口水,继续古经拜台目标的实现,前行途中突现一奇石,酷似女像观音菩萨,峭立悬崖上,身披斗篷,胸脯微挺,襟带飘动,面朝东北而欲行,酷似女像观音菩萨。周围常常云海波涛,犹如观音菩萨航行于海上。此时方知已经到了观音寺,再上,在天台峰下,距观音峰约2里。通往天台之路要绕寺而过。该寺有八九百平方米。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因为“拜经”较通俗易记,所以都称它“古拜经台”。拜经台大雄宝殿,宏伟壮观,看看记载碑文的说明才知道该寺一九九四年重建,建筑面积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顶,框架结构,造型庄重、浑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海岛观音,两旁十八罗汉。从大雄宝殿旁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经遗址。上筑敞厅式瓦屋一间,高约二丈,宽丈许,供有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方。台后有峭石二十米高,造型酷似“老鹰扒壁”,僧人称“大鹏听经石”,相传是金地藏拜经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这方岩石即是跪拜时的垫脚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经、拜《华严经》几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这岩石上深深的脚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经时磨出的,还是后世某个好事者的“杰作”,那就不得而知了。这里有新建的拜经台招待所,是接待国内外游客、名僧和中小型会议的理想场所。从古经拜台抬头即可看见天台顶峰,这个时候的心情可以用狂热形容了,趁着狂热之余赶紧继续攀爬,没想到此处的台阶更陡,几乎都要手扶着旁边的护拦向上,加上上下来往的人流很多真是要格外小心了,听着朋友说:“不上天台,等于没来”,撑着发抖的双腿毅力却依然坚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余分钟,我们终于爬胜了顶峰,此时心境,心矿神怡。纵览山下,奇峰异石,鬼斧神工,时而延绵起伏,时而耸立云端。天台正顶左右望去,十王峰与莲台峰隐约可见,天台正顶在十王峰北侧,碑文记载,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第二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有一山脊,如一条盘曲在云空的巨龙,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故有“青龙脊”之称。在青龙脊南北两侧,沿近南北方向的节理下蚀,两侧璧立,称为摩崖。西为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两峰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有“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顶建有一亭,突兀云表,好像伸手可捧握太阳,故名“捧日亭”。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夹峙而立,其高约六七米,宽四五米,两石之间有一缝隙,下宽一米,上宽稍窄,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因其常有云雾穿越,亦称“云峡”。天台峰是观九华山全景和看云海日出最佳处,∵“天台晓日”是九华古十景之一。可惜的是我们没办法在黎明破晓时来,也只好打住。∵∵

正顶上仍有一宏伟壮观建筑,名曰:大雄宝店,来这里的游客或是香客,前来的目的就是在这里上一柱香,虔诚的拜佛,当然拜佛是敬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们依次点了蜡烛,然后烧了柱平安,求佛保佑平安,东西南北,双手合十,四面拜过,正殿外,仍双手合十,诚拜,这里有些计较了,从侧门进入正殿(不可从正门进入),进时要一步越过门槛,脚不能踩在门槛上,门槛是佛的肩,如正殿后又双手合十,虔诚叩拜,再三,移入左右两旁,逐个神仙再拜,拜完,出门时和主持双手合适致礼,主持急忙回礼。∵

拜完后,我们一行在顶峰短暂停留,拍照留念,待眺望群山远景时,才真正理解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实感觉。诗人杜牧着诗《郡楼望九华》曰: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由此可见一斑了。∵

下山时,我们都觉得腿脚僵硬发抖,不敢原路步行了,只好迅速奔去观音寺索道站排队坐缆车下山,奔至山下时已经傍晚时分,赶紧驱车前往贵池,朋友找了一家不错的土菜馆犒劳众友人,谈笑间似乎忘记了劳累,回到宾馆休息,梦中仍忆起爬山景象…………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