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禅的见地——诸佛心第一

(净慧法师2004∵年11∵月19∵日讲)∵

各位道友:四祖道场从本老重兴以来到现在,也有八九年时间了。这是四祖寺重兴以来的第一次禅七法会,因缘显得特别殊胜。借着这个殊胜因缘,我想把四祖的禅法和思想,根据现有的资料,给各位作一个概略的介绍。这对于四祖禅法的研究、实践与弘扬,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篇文章,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敦煌发现的,记载这篇文章的《楞伽师资记》,是唐代净觉禅师写的一本传记,书中介绍了专门弘扬《楞伽经》的求那跋陀罗三藏等一共八代二十四位∵“楞伽师”的传承情况。由这个“楞伽师”的传承,形成了一个佛教宗派“楞伽宗”,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中国禅宗。道信大师就是这本传记里边的一位祖师。求那跋陀罗是《楞伽经》的译者,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来华高僧。∵

《楞伽师资记》比较真实地保留了中国禅宗早期历史资料的原貌,是比较原始的佛教史料,所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受到日本铃木大拙等禅学大师的重视。国内佛教界对此书也有所重视,但是重视得不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以神秀大师为主的北宗禅,不是弘扬以六祖大师为主的南宗禅。∵

这一份历史资料,是在沉睡了一千年左右,最后才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是一个手抄本。当时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连同它一起发现的还很多的历史文献,有很多佛经写本。其中有一些还是孤本,比如说《楞伽师资记》。现在任何一卷敦煌写经的卷子都价值连城。∵这些资料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莫高窟当时是一位道士在管理,那位道士在吸水烟时每次都要将烟枪往墙上磕。有一次他在磕烟枪的时候发现墙是空的,到了晚上他就偷偷地把墙挖了一个洞,发现里面堆满了经卷和其他佛教文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从它的发现到现在,算起来也有一百零几年了。∵

老道发现藏经洞以后,陆续地将这些国宝卖与文物贩子,到最后就干脆将大量珍品卖给了外国的文物强盗。从那以后,经常有英、法、德、俄、日等国的文物强盗们去买敦煌写经。等到清朝***知道这件事,里头的精品都被外国人拿走了。清朝***就把剩下的文物装进麻包运回北京,一路走一路丢,又流失了不少。剩下来那一部分,现在都收藏在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

敦煌写经被发现以后,兴起了一门“敦煌学”,专门研究敦煌卷子。《楞伽师资记》在敦煌卷子里面,大概有两三个写本。最早发现并研究《楞伽师资记》的,是中国大学问家胡适,胡适先生在禅宗研究方面有许多的成果。近年来禅宗学术研究受到重视,和胡适先生在这方面的耕耘开拓分不开。日本的铃木大拙曾经托人向胡适借到《楞伽师资记》的写卷,就请一个朝鲜人抄写下来并将它出版。这一段缘起,在《楞伽师资记》的出版按语里有详细的说明。∵

从胡适先生发现《楞伽师资记》到现在,学术界有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在佛教界内部,除了***的圣严法师在他的《禅门修证要旨》上面有四祖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还没有见到佛教界有谁整理过这篇文章。改革开放以来,禅宗研究开始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四祖寺开过一次禅学研讨会,不少学者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此后也就没听说有人来提倡了。也就在同一年,我在上海玉佛寺做过一个禅学讲座,∵对四祖禅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当时因为时间太短,六天时间每天只能讲一个题目,所以不可能详细介绍四祖禅法。现在我们有两周的时间专门来讲四祖禅,我想每天讲一个小题目,然后可以整理出来,借此弘扬四祖禅法。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的原因。∵今天讲的题目是“四祖禅的见地与功夫”。这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宗明义的第一段。我们来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的正文:∵“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璨禅师就是三祖僧璨,信禅师就是道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这句话的份量非同一般。达摩禅传到了第四代祖师道信禅师的时候,再一次把禅宗的大门打开,发扬光大,使禅宗这一法在中国得到广泛弘扬。因为在四祖以前,禅宗在中国一直被佛教界当作异端来对待,初祖、二祖都受到过来自教内的“存见之流”的迫害。经过初祖到四祖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到了四祖,禅宗才逐渐为中国佛教界所认可。当时到四祖大师这里来参学的人很多,天下学禅的人都把双峰山的道信禅师作为最权威的禅修老师。∵

道信大师有两本着作,一本是《菩萨戒法》,一本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两本书都是“为有缘根熟者者说”。根器没有成熟的人,法不当机,说了作用不大。∵“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短短几句话,提纲挈领地把四祖禅法的见地和功夫都点了出来。四祖禅法的要点,是依据《楞伽经》讲的“诸佛心第一”作为见地;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作为功夫。只有见地,可能是空头理论,∵无法落实;有了“一行三昧”的功夫,见地才能够真正成为受用。见地要成为受用,一定是通过功夫的逐步落实才能做到。所以不是光见到,还要行到。比如说我们一眼可以看到山门,这好比是见地。功夫是什么呢?就是要一步一步地走到山门那里去,不走进山门就不能如实了知山门里面的真情实景,便没有真实的受用。功夫和见地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理论和实践,就是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见地是三学中的慧学,功夫是三学中的戒、定二学。从止观的角度讲,功夫相当于止,见地相当于观。不仅是四祖禅法有功夫、有见地,所有的禅法都有功夫、有见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理论与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性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永远是空头支票,不能兑现。世、出世法都离不开事与理两个方面。∵《楞伽经》讲的“诸佛心第一”,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把心为修行的起点和归宿。离开了心,一切修行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首偈子就是“诸佛心第一”最好的注解。“诸佛心第一”包括哪些内容呢?四祖引用《大品般若经》的话说:∵“《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这一段话把“诸佛心第一”的要义解释得非常明白。诸佛心是什么呢?∵诸佛心就是无所念,念佛心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呢?即念佛心名为无念。无念不是什么都不念。无念是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无念是无能无所,∵非有非无。不要把无念和有念对立起来,以为有念的反面是无念。如果有念的反面是无念,那还是有念。这里所讲的无念,是“即念佛心名为无念”。念佛的这一念心达到清净无染、无能无所的地步,当下就是无念。∵四祖进一步讲到:“离心无别有佛”,离开心就没有佛;“离佛无别有心”,∵离开佛也就没有心。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成佛是由这颗心来成,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四祖大师在这里把佛法的要义和盘托出,把佛法修行的宗旨、过程和要点讲得非常透彻,深刻地揭示了心与佛的一致性、统一性、无二性。∵禅宗是心地法门。四祖禅法的特点,就是以念佛法门使我们的心有所依托,从而使我们的烦恼能够在念佛的过程中逐步消融。各位在思想上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四祖大师所提倡的念佛禅和净土法门所说的念佛是有区别的。今天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念佛,是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四祖大师提倡的念佛禅,最后是要达到无念。既然是无念,就无所谓求东求西。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四祖大师的念佛禅,是以念佛作为调心、摄心的方法,然后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最后连念佛的这一念也没有,也就是无念的境界。∵“《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诸佛心第一”是四祖禅法的见地,《文殊所说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是四祖禅法的实践功夫。“一行三昧”是什么呢?“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法界一切法皆是一相,即一实相。法界一切法,一法之所印,所谓涅盘佛性。一切法皆因缘生灭,缘生性空。没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以我们当下一念心系缘法界,直见空性一切法因缘所生,其性本空。当下一念心完全安住在诸法缘起性空的境界上,不起分别,进入正定,即为一行三昧。一行无二行,直至心不二。修一行三昧先要学般若,要如说修学。因为般若性空的道理,就是讲法界一切法因缘所生,然后又要专心致志系心一佛。认识到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的心不一定就能安定下来。我们的心还是在妄想纷飞,那怎么办?这就要找一个方法,使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上,做到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就要系心一佛,然后专称名字,念念相续,能够使当下一念心安住在一佛号上,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因为无量诸佛同一法身,能见一佛就能见一切佛,如此就能够入一行三昧,具无量功德。所谓一行就是一种专一无二的修行方法。四祖的念佛禅,见地透彻,方法简易,但是实修起来,难度很大,并非一蹴而就。希望各位道友善用其心,认真体会。∵——摘自中国佛协当今世界禅宗大德净慧法师着作《双峰禅要》第二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