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古刹胜少林
村长
生活在郑州的人,说起登封少林寺无人不晓,但谈起汝州风穴寺则知者甚少。日前,笔者与游过风穴寺的同事神聊,被其“若论风穴胜,应在少林前”的结论所诱惑。便趁星期天,与几位友人结伴,尽游风穴古刹幽园神院、青山秀水,耳闻目睹无不印证同事之断言。
那天,秋高气爽。我们乘汽车出郑州南行。经密县,过登封。快到汝州市时,一块“距风穴寺六公里”的醒目路标,将汽车引下了公路。不一会儿,就到了风穴山口。大伙为观景弃车步行进山。这里两山夹道,苍柏叠翠,山峦起伏,碧溪映绿。行不几步,见一座高大石碑立于路旁,上书“古香积寺”斗大四字。问耕作老农得知,风穴寺历代几易其名。始建时为“香积寺”,复建称“白云寺”,因寺依风穴山又俗称“风穴寺”。过一小桥,便见路侧山坡上有上下两大片大小不一的墓塔,为此寺历代高增圆寂之处,约有近百座。我们原意为塔林是少林寺的特产,没想到这里也有壮观的塔林。
蜿蜒幽谷走尽,便至寺院山门。只见门额上大书“白云禅院”,黑底白字,在红墙绿瓦映村之下十分庄重。门旁立一标牌,“一九八八年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非常醒目。大伙人山门,过中门,来到正院。只见神舍殿堂毗邻相接,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大院正中有一小殿。建在一米余高的砖台上,“中佛殿”扁额高悬门额。此殿为金代建筑,飞檐挑角,古朴秀巧。殿内有后汉古碑一座,碑文记载风穴寺创建于北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为该寺历史见证,极为珍贵。出中佛殿,过碑廊,在大雄宝殿一恻,耸立一座九层方形密檐砖塔,每层四角系有铃铎,微风中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此塔名为“七祖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历尽一千二百余年苍桑,仍婷婷玉立,是全国现存一百多座唐塔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几座之一。离唐塔,过一偏殿,便来到位于寺院四南角的悬钟阁。整个阁楼为重檐歇山式造型,建在四米多高的石台之上,巍峨壮观,古朴典雅。沿石阶窄梯上楼,只见阁内八米高的木架上,高悬铁铸大钟一口,为宋代宣和年间所铸,重九千九百余斤,钟体铸有清晰的铭文和规整的八卦图案,工艺高精,与金殿、唐塔勘称古寺三宝。
从悬钟阁出来,回至院中,四下张望,苦不见同事所讲的长流不息之泉。幸得一僧人引路,绕过官厅,推开一扇偏门,眼前豁然开朗。门外青山绿水相映,亭台楼阁叠彩,又是一番天地。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石板曲经前行百余米,过接圣桥,即到观音阁。阁内有“八角琉璃井”一口,水面与井口同高。阁前有“大慈泉”,为方丈沼池,水深四尺,清砌见底。阁内井水与阁外泉水相通,两者水面相差两米有余却能保持平衡,着实令人称奇。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双层六角飞檐“涟漪亭”与观音阁紧紧相偎,亭侧石壁之上,同事所讲的山泉从碗口粗的石雕龙嘴中喷出.沿石槽流过亭内九曲十八弯的“流水音”汇入山溪,泉声似琴,长流不息,为这幽静的古寺增添了无限的情趣。顺溪水继续前行数十步进入一小湾,湾内三面石壁屹立如削,无路可走。据说雨季流水自崖顶倾泄而下,宛若珍珠串帘,故得名珠帘湾。可惜我们来不逢时,难睹奇景。退步出湾左转不远,沿百级九曲石阶上山,过翠岚亭,就到了风穴古寺的最高点“望州亭”。入亭远眺,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等九山逶迤相连,九公里之外的汝州城池隐约可见。向下俯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话。忽听友人叫道:“咦!怎么寺中也有武僧?”顺其手势望去,果见一群宽衣光头壮汉在参柏浓荫之下习武正酣。旁边一年高算卦先生闻声答到:“那不是什么武僧,是练习气功和武术的学员。”笔者联想到少林寺,便即兴问那先生。“师父,你久在这里,把风穴寺与少林寺相比,怎么个说法?”先生笑道;“中州名寺,各有千秋。就山水而言,少林寺有山无水,白马寺无山无水,风穴寺则有山有水;就文物而言,这里集魏、隋、唐、宋、元、明、清诸珍于一寺,实在难得;就建筑风格而言,风穴古刹虽为北方寺院,但破中轴对称之布局,具江南园林之格调,确有独到之处。虽山青水秀桃园美,更胜少林和白马言辞过盈,但这里深山藏古,山灵神静,曲径通幽,碧溪醉人,实为豫西南一绝佳游览胜地。你们游后,感觉如何?”大伙听罢轰然大笑。同声答道:“与先生同感!”
由于时间关系,余下的罗汉殿、升仙桥、吴少词、玩月台及诸多的砖刻、木刀、绘画等景观,不及细赏,便匆匆出寺。乘车离去之即,∵笔者回头透过车窗望着那渐渐隐入深山的风穴古刹,一种惋惜之情油然而生。风穴古寺,孤藏深山,难为人识,主要是宣传不够。一部电影使少林寺名扬四海,相信风穴寺这颗明珠也会有机遇走出深闺,为众人所识,,在中州的旅游舞台上大放异彩。
1998年9月写于郑州宋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