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西多禅修开示

Chanmyay∵是安祥的隐居处(Peaceful∵Hermitage)。禅修中心1977年成立,位於仰

光市内,距仰光机场约15分钟路程.

住持∵Janakabhivamsa∵Sayadaw∵(迦那卡西亚多,1928年生),1953年跟随马哈希法

师习禅。西亚多教学特重行.住.坐.卧生活举止轻柔缓慢。

他建议行者每日5~6小时行禅,5~6小时坐禅,他警示一天五分钟的谈话可能破坏一

天的专注。

西亚多能讲流利的英语。

在离仰光市约50分钟车程的莫比(Hmawbi),另有人供养十英亩的森林道场(1995.4.

成立),可直接前往静修。

西亚多通英语,马来西亚籍∵Ashin∵Nyanransi∵(智光比丘)可帮忙翻译。森林道场

地址∶Chammyay∵Yeiktha,∵24∵Pyay∵Road,∵Shan∵Su∵Village,∵Hmawbhi,∵Tel∶(

95)(1)620-321

迦那卡西亚多2000年底曾应邀到***举办禅修。他有作品十多种,由「慈莲寺」出

版一本《智慧禅》(正理依译)。

这份《禅修开示》,是根据迦那卡西亚多在澳大利亚的演讲录音带整理而成,由台

湾的德雄比丘口译,笔录方面曾由马来西亚比丘智光比丘润饰。

後续文字稿,若有需要请与度法法师(尼)连络。su.n56333@msa.hinet.net

713∵***.台南县左镇乡冈林村10号∵慈莲寺

Tel∶(886)(6)∵573-0047,∵573-0105;Fax∶573-0184

禅修开示-迦那卡禅师演讲集共八卷

卷数∵名称页数

一毗婆舍那的实修介绍∵1-7

二坐禅、行禅的注意事项∵8-13

三身心的现象的特别性质与共同性质∵14-20

四∵正念的训练──如何解脱一切身和心的痛苦∵21-26

五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27-31

六第一、二、三内观智慧∵32-39

七四谛∵40-45

八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46-50

一、毗婆舍那的实修介绍

∵毗婆舍那禅修活动,也是正念的训练。马哈西大禅师所教导的毗婆舍那修习的

技巧,是根据佛陀开示的一部经∶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四念住法)提倡

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毗婆舍那这个字的意思。毗婆舍那(巴利文Vi-passana)可分为两个

字,毗(Vi)和婆舍那(Passana)。毗的意思是种种的性质,在这里(毗)指的是身的

现象和心的现象之三种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婆舍那的意思是具有正见或是

彻底了悟。当这两个字合起来,毗婆舍那的意思是彻底了悟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

质∶无常、苦、无我。唯有当我们能够亲身去直接体验身心现象的三种共同性质,

我们才算是走在毗婆舍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说能够了悟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才

叫做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所注重是必须经由我们直接亲身的经验,经由我们直观的智慧去体

验、证实一切身心现象,无常、苦、无我。但是要达到亲身体验直接证悟,必须要

有某种深度的定力,否则修行者无法亲身体验到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而如何才能

达到某种深度的定力呢?要达到某种深度的定力,必须正念持续不间断一段相当的

时间。比如说几小时、半天,乃至整天,如果想要正念持续不间断,必须勇猛精进

努力修行。时时保持醒觉,注意观察当下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时时注意观察当下

身心状况叫做「念」,而这样子的念用在善的方法叫做「正念」。当修行者精进的

力量强而持续,正念能够保持相续不间断,则定力就能越来越深,内观觉悟力越来

越敏锐,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无常、苦、无我。当修行者了悟身心真实

本质,心就能够从某些部份的烦恼当中清净出来。於是便能感受到幸福、安乐、自

在。但是这还不是毗婆舍那修行法的目地,必须继续修行一直到你能彻底了悟四

谛。

四谛∶第一谛,苦谛,苦的真理。第二谛,集谛,苦的原因这项真理。第三谛,灭

谛,灭除苦,解脱苦的这项真理。第四谛,道谛,达到解脱苦的道路之方法的这项

真理,当你能够彻底了悟四谛,你就是证悟了圣者的果位,你就能够完全根除烦

恼,苦的原因是烦恼,当你灭除苦的原因,一切痛苦不再生起,达到解脱一切苦的

境界,这才是毗婆舍那的真正目的。要达到这项离苦得乐的目的,必须时时刻刻保

持醒觉,正念观察当下一切发生的身心现象。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奢摩他修行法,与毗婆舍那修行法二者之间的差别,如

此才能够依照正确方法修行,得到离苦得乐的目地。在佛法当中有二种修行法,那

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说禅定的修行法,及毗婆舍那修行法或者说内观觉悟修行

法。奢摩他禅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深度的禅定,不是为了了悟身心真实

本质解脱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禅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还能够令修行者得到神

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毗婆舍那内观觉悟修行法的目的是为了解

脱一切痛苦,而藉着正确了悟一切身心的三种性质,无常、苦、无我。让修行者能

够了解烦恼的因,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毗婆舍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种深度

的定力才能启发内观觉悟力,透视到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证悟涅盘离苦得

乐。这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一项差别,二种目的不同。另一项差别是奢摩他修行

者只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单一项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毗婆舍那修行者的不同,

他必须观察许多项修行目标,许多项修行所攀缘的境界,一切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现

象都必须注意观察,所以观察的目标不只单一项目标。也就是说奢摩他修行者必须

深度的专注单一项目标,当他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他必须将心拉回专注观察单一

项目标,不应该观察正在胡思乱想的心,一发现胡思乱想就必须马上将心拉回来,

安住所观察的目标,但毗婆舍那修行者正好相反,当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乱想

时,不应该将心拉回来,必须跟随他的心去观察当下心理胡思乱想的状况,也就是

说必须观察正在打妄想的心。并且内心做记号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

或回忆、回忆、回忆,或者内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时候,则观察说看到、看到、看

到,必须这样正念观察当下所发生的心理状况,一直到这些妄想、回忆、影像消失

为止,他才能够回来观察他主要观察的目标,这项是很重要的差别,要特别注意。

我们或许会问一个问题,为什麽毗婆舍那修行者必须观察妄想心,同时内心做记号

妄想、妄想、妄想呢?因为妄想心是一种心理现象,具备无常、苦、无我三种性

质,为了要了悟妄想心的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修行者必须正念的观察妄想,

一直到妄想消失,才回到平常观察修行目标。当修行者勤观妄想很精勤的观察当下

所生起的妄想,他的心就能够越来越专注,定力则越来越深。在他观察主要所缘的

目标,这时候他越来越能够深度的专注,反过来说∶如果修行者不愿意精勤的观察

妄想,他不能以敏锐的警觉力,觉察每一个妄想,他的心就不能够达到深度的定

力,心会常常分散,会浮动不安,妄想会一直很多,唯有他能够精勤观察妄想,内

心的警觉性才能够越来越敏锐,定力则越来越深,渐渐的他会感觉非常平静、安

宁、妄想越来越少,心能够深度专注在修行的目标上。所以当毗婆舍那修行者的心

打妄想时,不该将心拉回来,如果将妄想心拉回来,那麽表示他用奢摩他修行法在

修毗婆舍那,这是混淆的状况,应当特别的注意。我们了解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差

别之後,我们也就能够正确的来修行毗婆舍那是一种觉悟修行法,能够令修行者觉

悟真理,灭除烦恼,解脱痛苦。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了解毗婆舍那的原则。毗婆舍那修行法是要看清楚当下一切发生

的身心现象,发生时自然的面貌,实在的样子,以单纯的正念去观察他、了解他。

任何一项当下发生的身心状况,修行者都必须照着他们的样子去了解他们。因此毗

婆舍那的原则很简单,是一种训练心、培养心正念的方法。当身心现象发生时,将

用单纯的正念去了解观察。不应该去推理、思惟、分析、批评、判断、教理、对照

等等。在毗婆舍那修行法当中没有这一些分别,思惟、推理、判断等等作用馀地,

修行者唯有用单纯的正念,直接观察来修行。用如此的正念,定力才能渐渐加深,

内观觉悟力才能变得锐力,才能透视了悟身心的一切现象。单纯的正念来观察一切

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正念能够持续不间断,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乃至半

天,一整天与正念打成一片,持续不断。

根据念住经我们必须从事三方面的修行,第一方面坐禅、静坐,第二方面行禅经

行,或者说走路修行,第三方面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举动。在每一次坐禅之前,一

定要先行禅,也就是说每次静坐之前必须先经行,而每一次的行禅经行至少要走一

小时,在行禅的时候,脚步的移动是非常清楚,且容易注意到观察的目标,因此在

行禅时修行者的心很容易专注下来,容易得到定力。而且所得到的定力相当稳固,

所以说在每一次静坐之前必定先行禅一个小时然後才静坐,修行者将行禅的定力一

直保持到坐禅当中,慢慢的走到禅坐的位子,然後慢慢的蹲下,慢慢的坐下,慢慢

的移动手臂和脚,调整坐姿,每一个举动都必须很慢很专注在观察,直到调身稳定

坐好,这样子他行禅当中的定力就一直保持住,带到坐禅当中,因此当开始坐禅的

时候,他的定力已经相当好,所以每一次坐禅前必先行禅。除了坐禅行禅之外,日

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保持醒觉正念观察,佛陀在念住经中特别在专门一

章里面讲到观察日常生活,这章的名称意思是彻底的醒觉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

这一章当中特别强调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举动都必须正念观察,不管是

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在自己的房间、浴室、厕所,每一举一动都是修行

者不应该放过的。因为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对於开悟真理非常重要,这

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时时强调大家必须保持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项举动,而且

要越来越慢、越观越细心。

∵想要修行毗婆舍那顺利、进步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观察一切的妄想,譬如贪

心、生气、嗔心、我慢、悲伤、懒惰、昏沈等等,一切当下发生的心理现象都必须

去觉照他,正念观察他,如此我们才能了悟我们的心。

二、坐禅、行禅的注意事项

∵在坐禅的时候,修行者必须端身正坐,身体保持正直,不要向前倾,或向後

仰,或偏向右边、左边。头部颈部也要保持正直,眼睛轻轻闭着,在坐禅静坐的过

程,眼睛绝对不要睁开,有时候修行者内心烦燥不安就想要睁开眼睛,但是修行者

不应该睁开眼睛,因为如果养成睁开眼睛的习惯,有时候不知不觉之间就睁开眼

睛,定力就散失掉,因此修行者必须很小心在静坐当中绝对不要睁开眼睛。

记得在西元1983年我曾经到日本参加三天的禅坐,发现他们在禅坐时都是睁开着眼

睛,於是请教他们,这是为什麽?这位日本禅师回答说∶静坐的时候睁开眼睛比较

不容易打瞌睡,这可能是静坐时睁开眼睛唯一的好处,但是静坐时睁开眼睛的话,

定力就无法加深,在修行毗婆舍那上会是一种障碍。

在西元1979年我陪同马哈西大禅师在欧洲举办禅修活动,我们遇到一位修行者,他

在静坐时无法闭上眼睛,因为他已经参禅五年,他静坐的时候习惯必须睁开眼睛,

所以在那次参禅当中一直无法闭上眼睛静坐,他的定力很容易分散,不能够专注观

察腹部的移动,但是有时候例外,就是当修行者昏沈很重时,打瞌睡得很厉害,他

无论如何用心观照都不能去除昏沉,这时候他可以睁开眼睛继续观察一切身心现

象,眼睛睁开观察外界的光明,心能够变得更清醒,他必须勇猛精进、提振精神的

来观察,如果睁开眼睛提振精神观察之後,心能够变得清醒,然後就必须闭上眼

睛,继续提振精神来修行,如果你在静坐的时候内心烦燥不安,想要睁开眼睛,你

不应该睁开眼睛,必须专注观察想睁开眼睛的欲望,这个动机,观察说想要、想

要、想要,或动机、动机、动机,一直观察到睁开眼睛的欲望这个动机消失,如此

你就不必睁开眼睛,可以继续来修行。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修行者在静坐的时候,必须像雕像一样,像我们看见的佛像是

静止不动的,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即使身体感觉疼痛或酸麻痒,也不应该移动身体

任何部份,必须专注来观察,感受你的痛、酸、麻、痒,一些修行者有些不好的习

惯,在静坐的时候他会不自觉的移动他的手,一会儿摆这里,一会儿放在那里,一

会儿举起来抓头,抓身体,或者一会儿就移动他的脚,这些都是他的内心不安定的

表现,这也是令修行者心散乱的原因,对定力有很不好的影响,修行者在静坐当中

感觉痛麻酸痒,这些不愉快的感受时,必须要忍耐,必须用心注意的去感受、观

察,这些痛麻酸痒。如果疼痛的程度达到修行者难以忍受的情况,修行者最好起来

行禅、经行,修行者已经达到相当深度的定力,事实上不须要换腿、换姿势,因为

他定力不受痛麻酸痒的干扰,但是他有换腿的坏习惯,时间一到,他不知不觉的换

腿,改变坐姿,於是他的定力就散失掉了。

再来说到坐禅的时候,不应该依靠任何的物体,像依靠墙壁、柱子、或椅子的靠

背,因为依靠造成昏沉的原因,造成想打瞌睡的原因,当你的背後靠着某个物体,

你的精神很容易松懈,渐渐的昏沉瞌睡就来了。

静坐时你的身体也不应该向前倾,有的人坐下来身体喜欢向前倾,乃至倾向手肘支

撑的地方,或脚或地面,这容易造成精神懈怠,容易引起昏沉瞌睡,必须要端身正

坐,当你发觉身体慢慢弯下去,背慢慢弯下去的时候,你必须观察背弯的情况,当

你提起正念,振作精神来观察,身体渐渐会坐直起来,同时你在身体坐直的过程要

注意观察坐直的移动,同时内心做记号说坐直、坐直。毗婆舍那的原则,就是要正

念觉察注意一切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如此修行者才能正确了悟身心的真相,所以

当你感觉昏沉想困的时候,你必须提振精神,注意观察当下昏沉的状况,因为昏沉

也是修行者必须完全了悟的。但是如果你的觉察力不够强,这种昏沉的情况不会消

失,你会越来越想困,所以当你感觉昏沉的时候,你的观察必须很有精神,很专

注,很准确,而且做记号时,速度要稍为快一点,这样子来注意观察当下昏沉的情

况。如果这样子专注观察,你仍然无法克服昏沉,佛陀说你必须用力拉扯、扭转你

的耳朵,这样子你的精神就能够振作起来。佛陀在教导他的第二大弟子目犍连的时

候,他如此的开示。他教导目犍连好几项对治昏沉的方法。

在昏沉的时候,你的身体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弯曲,头也会低下来,因为你的精进力

变弱,而正念力量也变弱了。当你的精进力变弱,正念的力量变弱,你的身体就会

慢慢的弯下来,头慢慢的低下来,你一觉察到这种情况时必须马上提振精神,用心

注意的观察背弯或头弯下来的情况,观察说弯、弯、弯,因为背弯或头低下来,这

是风大的作用,他的独特性质是具有移动性、动作性和支持性,身体会向前倾,向

後仰向左右倾斜,这是风大的作用,背部向後弯,这也是风大的作用,你必须用心

注意的观察弯、弯、弯,然後想要让身体坐直这个动机发生的时候,你如果能察觉

到,就要观察这个动机,想坐直、想坐直,或者想要、想要,或者动机、动机,然

後在身体坐直的过程,用心注意观察坐直的每一个移动,同时内心做记号说坐直、

坐直、坐直,当你身体完全坐直之後,就回来专注观察腹部的起伏上下。

在行禅的时候,念住经的注解上叙述到修行者,应该注意脚步的移动,专心去感受

脚步移动的情况,而且注解上叙述到在行禅中,修行者会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境

界。如果修行者专注在观察脚步移动的话,在「清净道论」中所提到的情况也是一

样,因此在行禅的时候,你必须只注意观察感受脚步移动的情况,不应该注意身体

的其他部份,或注意身体重量的转变,如此你才能体会到脚步每一个移动的单独状

况,以及接触地面的感受及向地面压下的感受,修行者他想要顺利进步,必须培养

五种心理功能,也就所谓的五根。

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当修行者的五根强而有力时,他的修行就能够顺利进展,

这五根也就是信、敬、念、定、慧。第一、信∶就是要对三宝对修行方法具有坚定

的信心。第二∶敬,就是要付出勇猛精进很勤劳的努力修行。第三∶念,就是要保

持正念,所谓正念也就是时时正确认清知道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状况,时时觉察到每

一个当下身心所发生的现象叫做正念,这个正念必须保持持续不间断,能够到半

天,乃至全天。第四、定∶就是有深度的定力,要达到深度的定力必须要正念持续

不间断到达相当的时间,定力才能够加深。第五、慧∶内观的智慧,当定力达到相

当深度的时候,定力同时生起的内观觉悟力,慧观的力量就变得锐利,於是修行者

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现象,这种了悟也就是毗婆舍那的智慧,所谓观智。修行者如

果想要达到毗婆舍那的智慧,他必须具备相当深度的定力,想要达到相当深度的定

力,修行者须要保持正念持续不间断,至少几小时乃至半天、全天,想要保持正念

持续不间断,修行者必须勇猛精进,精勤的努力修行,想要能够勇猛精进的修行,

修行者必须具备对於修行方法坚定的信心,相信这样子的修行方法必然能带给自己

莫大的利益。

所以为了正确了解行禅时脚步的移动,你必须专注观察脚步移动的每一个过程,当

脚举起来的时候,脚举起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很准确,很密切,很专注的被观察

到。当脚跨出时从头到尾跨出的每一个过程也是必须很准确,很密切,很专注的被

观察。当脚接触到地面的时候,接触的感受也必须很准确,很密切,很专注的被观

察。当脚向下压的时候,也就是在後脚要举起之前,前脚会有向地面压下的举动,

这时候前脚向下压的情况,必须很准确,很密切,很专注的被观察到。

∵当前脚完全站稳之後,後脚才能够开始举起,如此脚步的每一个移动,你都必

须很准确,很密切,很专注的被观察,这样子才能了悟移动的真实本质。在行禅当

中,如果你的心注意到膝盖的弯曲或腿部的动作,这时候表示你的心已经分散,定

力分散,你必须回来用心注意脚的移动,更正确说,只注意到脚板,或脚底移动的

情况,而不是注意到脚的形状。当你在户外行走的时候,如果你无法行走得很慢,

观察得很仔细,需要稍为快的速度来行走时,你仍然必须保持普通的注意,以一般

的正念来观察。无论走到那里,你不可以没有正念的走路,不应该忘掉你的注意

力。你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脚的移动,内心做记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在毗婆

舍那修行当中持续不间断的正念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你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不要让

定力忘失的时间太久,也就是不要让定力有大的空隙出来,定力稍为忘失的时候,

必须能迅速的觉察,继续保持专注注意观察当下的状况,如果你正念的空隙很大,

也就是忘失正念的时间很长,那就表示,你的正念觉察的力量还很弱,观察日常生

活一举一动的正念力还相当薄弱,所以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举一动你都必须用正念时

时注意地观察。想要时时保持正念,注意观察,你就必须尽量放慢每一个举动。如

果在禅修当中你能够保持正念时时注意观察每一个当下的举动,你必能得到很大的

利益。

在禅修当中,是整个系统化的修行,这种修行将能够带给修行者莫大的利益,所谓

整体化的修行,也就是不止在坐禅或行禅当中修行,乃至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都要

注意观察都在修行。让你的正念持续不间断,持续不间断的正念能够带给修行者达

到离苦得乐的境界。所以无论你走到那里,不应该失去正念的走,至少要用普通的

注意,一般的正念来观察脚步的移动,你的每一步跨出去的长度不应该超过一个脚

掌的长度,如果您一步跨得太长,超过一个脚掌的长度,你就无法很正确很清楚的

观察脚的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也就无法了悟风大的作用。所以你每一

步不应该跨得太长,不应该超过一个脚掌,必须平平放下,平平的接触地面,你才

能够很清楚的感受脚触地面的状况。

在经行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不应该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当你东张西望的时候,

你的定力就散失掉了。如果你有想要东张西望的欲望,这个欲望,这个想看的动

机,必须要很密切,专心的观察,同时内心作记号说欲望、欲望,或动机、动机、

动机,一直观察到想要东张西望,想要往其他地方看的欲望消失为止,此时就不会

东张西望,继续保持正念的经行,观察脚步每一个移动,如此你就能够在观察脚步

移动的时候保持相当稳定持续的定力,然後你就能够体验了悟风大的独特性质。为

什麽我们需要了悟体验风大的性质?明天有时间,我会来解释。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必须尽量的训练自己,放慢每一个举动,如此才能够仔细的观察

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才能够经验到每一个举动是自然的过程,这个自然过程

中的真实本质,一切贪欲、嗔忿、愚痴、傲慢、嫉妒、掉举、昏沉、散乱等等。所

有一切烦恼之所以生起,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正确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如果我们

在行禅、坐禅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正确了悟到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都是无常、苦、

无我,然後我们就能够灭除一切痛苦的原因,也就是一切贪欲、嗔忿、愚痴、傲

慢、嫉妒、昏沉、散乱等等所有的烦恼。当苦的原因,一切烦恼被灭除之後,我们

就能够达到解脱一切痛苦的境界,过着真正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要达到这项

离苦得乐的目标,你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修行,让你的正念能够持续二小

时、三小时,整个上午,整个下午,乃至全天,这样子你就会很快提升毗婆舍那的

智慧,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

最後愿大家能够正确了解毗婆舍那修行方法,在坐禅、行禅、日常生活当中,努力

保持醒觉专注的来观察,让正念能够持续整天,进而提升毗婆舍那智慧,达到离苦

得乐的涅盘境界。

三、身心的现象的特别性质与共同性质

∵昨天,我已经跟你们解释如何有规律地经行走禅,那就是清楚的觉察在走一步

之中,每一个阶段即∶提起、跨出、放下、接触、压下,当你能够观察得很好,准

确专注於这些阶段,你应该观察每一个动作之前的意念(动机),那就是在一步里

的每一个阶段,提起之前有个意念;跨出之前有个意念;放下之前有个意念;但在

接触之前没有意念,这是因为当你把脚放下之後,不管有没有意念要跟地面接触,

你的脚底自然的与地面接触,所以你不需要去注意观察意念,但是在你还没有把脚

压下之前,有个意念。

意念是一种心理状况,在巴利文称为(nama);而物质现象是(rupa);精神

(心)是(nama);物质是(rupa),任何心的状况,(nama),它是导致脚的提

起。同样的,是意念导致脚的跨出;是意念导致脚的放下,是意念导致脚的压下,

意念就是如此在这些脚步的阶段之前产生。这不只是发生在这些脚步的阶段,在每

一个身体的动作之前,也有一个意念。

因为有一个意念,你才会把手举起来;因为有一个意念,你才把手放下来。是意念

致使你把手伸出去,是意念致使你的手弯曲,意念就是如此。有意念才会去做任何

动作,所以在任何动作还没有开始之前,如果你知道有一个意念升起,你就要观察

这个意念,譬如说∶当你要从座位站起来(之前),(你的心)是想要站起来,就

是意念。所以你可以观察意念,意念(那就是意念站起来,意念站起来;然後才站

起来),接着观察站起来,站起来。当你要坐下之前,你有意念要坐下,你应该观

察这个意念∶意念、意念,然後观察坐下,坐下。当你把食物送到口边之前,是有

一个意念要把食物送到口边观察这个意念,然後观察提、提,把食物送到口边的动

作;当你把食物送到接近口边时,你得张开口,你有意念要把口张开,当时你应观

察意念、意念,然後观察张开、张开;当食物在口里时,你要咀嚼,你有意念咀

嚼、咀嚼,当咀嚼完毕时你要把食物吞下之前,你有意念要吞,用心注意意念、意

念,然後用心注意吞下、吞下,其它的意念和动作也是如此的用心注意。在每一个

行动与动作之前,都有一个意念要动。如果你知道的话,你就用心注意意念、意

念,或是想要、想要。如果你没有觉察到,你不必用心注意它,如果你能把一切的

动作和行动放慢,你将能容易觉察到意念(意念产生之後,才有动作或行动,当时

你要用心注意意念,意念等等。)当你习惯的用心观察意念之前,与接下来的动

作,而定力足够深时,你将能正确了解意念是如何与动作的相连关系,这种了悟,

也就是正确了解意念与动作的相连关系,这就是内观智慧。这内观智慧是你能体验

到的,当你用心(深入地)观察意念,用心尽力去注意意念时,你就会知道有意念

的生起,当没有意念生起时,就不必用心去观察,不必去寻找它。如果意念自然的

生起,而你知道它的生起,你就用心注意它,如意念提起、意念跨出等等,要发现

这个意念,你须要把一切动作和行动的速度放慢下来,越来越慢。此刻我们随时在

认知心的状况,或是身体动作的程序,我们用心标明(或翻译给目标一个名称)或

用心注意目标,这将能帮助我们的心,很准确及密切地观察目标。

∵所以你应该尽力,依照目标的本来样子去观察,用心注意。当腹部上升时,你

就用心注意「上」;当腹部下降时,你就用心注意「下」,当你感受疼痛时,你就

用心注意为痛、痛、痛。在观察时,心对着那真正的疼痛感觉注意为痛、痛、痛,

当你把脚提起时,你应该知道脚真正提起的过程,同时心标明为提起,当你知道有

意念生起时,是心觉察到有个意念,你就用心注意意念,然後再提起等等。你应该

训练自己用心标明或用心注意一个目标,当一个目标生起时,用心注意或用心标明

并不是非常重要,但在习禅学习的初期,将能帮助心很准确、密切的集中注意力於

目标上,有些习禅者还不习惯用心注意、用心标明,他们只是觉察目标如实的存

在;并没有进一步用心注意或标明。

当他们开始训练自己要用心注意每一个目标时;他们很难去认清目标,因须要用心

注意,而心却没有真正去观察那个目标。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後,他们已经能熟练认

清目标时(标明和用心注意目标),他们发觉藉着用心标明或是用心注意来认清目

标的能力将变得锐利且能深入目标。藉着用心标明或是用心注意的意念,定力也会

越来越深。如此的话,习禅者在认清目标时;心的状况或是身体动作的程序,尝试

用心标明和不用心标明,他将会发觉到用心标明和不用心标明的差别;那种方法比

较有效力的得到定力和内观智慧。所以最初时,你应该用心标明,但若是你的定力

足够深时,身和心的现象,一个接着一个,非常迅速的生,非常迅速的灭。一个目

标的刹那生灭是如此迅速,所以用心注意与标明的速度可能跟不上生灭的速度。在

这阶段,你暂时不必用心注意,不必用心标明,只须觉知当下发生在身与心的原来

样子就好,当你在习禅中得到相当深的体验时,譬如说,在生灭随观智或是在行舍

智,你可放弃用心注意或用心标明,因你的心在觉知或是在观察时,注意力已能集

中目标,这是因为你已经习惯如此。当你证悟了最高的一个果位时,你将除或根

除导致你痛苦的一切消极心里状况,和一切烦恼。当一切心的烦恼,在你证悟最高

的一个果位而被除之後,你将不会再感受到心的痛苦或是身的痛苦,也就是达到

苦的止息了,修毗婆舍那的目地就是要达到一切苦的止息。要证悟最高的果位并不

困难,但假如我们不能证悟到最高的果位,而只体验到一些观察,这也将能除一

些致使心中痛苦的烦恼或消极的心里状况。如此痛苦也将减少。

在修毗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训练,我们应时时记住这一点,在修毗婆舍那时,最重要

的是不可遗漏,要完全觉知到每一个妄想、概念、意见,心中的影像,或是任何心

理状况,或是任何心里情绪。如果一位习禅者遗漏掉,没有用心观察这些心理状况

或是情绪,他将不能得到深的定力,他的心将不能很好地深入观察现象,这是因为

当这些致使心散乱、干扰注意力的妄想生起时,他没有用心注意这些妄想,妄想就

一直不停的生起,生起之後,又持续不停,当这些妄想持续不停时,你的心将不能

深入的观察任何目标,这些令心散乱及干扰的思想,任何思惟以正念观察,或觉知

的方法,观察之心必须加强且集中,妄相将不再持续,所以每一次你在思考、辩论

时、成见的思考,心中有着影像,你该用心观察,用心注意为妄想、妄想;想、

想;幻想、幻想;看到、看到等等,一直到这些念头消失,才重回观察主要目标,

用心观察思想的过程是不要让它持续下去,但是真正的目地是要正确了解这些思想

程序的真实本质。

当心在胡思乱想时,不要把心拉回来观察原来的目标,这并不是修毗婆舍那或正念

训练的方法,这是修禅定的方法。当毗婆舍那修行者能够专注,把任何心的状况或

是身体动作的程序观察得很好时,他在这段时间内或在某种程度时能够感受清静和

轻安。若定力再加深,内观智慧产生,就能透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当奢摩他修

行者,能够如实地专注观察单一目标时,他也能感受到清净和轻安,这是因为在当

时心已远离一切烦恼和障碍,心不散乱了。

虽然这两种修行者,当他们能很专注地观察目标时,都会感受到清净和轻安,但这

两种修行法是有差别的,当奢摩他修行者认真及专注地观察目标时,他会感受到清

净和轻安,不过这些感受只是暂时而已,当他的定力中断,或是因为没有专注观察

目标时,烦恼或障碍立即侵入心中,例如,贪可能侵入心,欲可能侵入心;贪求可

能侵入心,嗔恨或忿怒可能侵入心。如此,你的心马上被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污

染,此时奢摩他修行者再也不能享受清净,轻安了,但毗婆舍那修行者,当他认真

地专注观察任何心的状况或身体动作的程序时,若定力够深的话,内观智慧同时生

起,而透视到当时被观察心的状况或是身体动作程序的真实本质,正确了解这些现

象的真实本质。在当时不只是定力的产生,内观智慧也在心中生起,正确了悟任何

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所以,心中就没有烦恼,烦恼在那时被除一部份,我们称

为部份之除。这是被定力与内观智慧除,内观智慧能除烦恼,因它能透视身

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正确了悟它。所以当毗婆舍那修行者的心远离烦恼时,他将会

感受到快乐、清净和轻安。如果他的体验非常明显,这种体验不会完全消失。当他

停止用心观察目标,或是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目标时,他便不能体验到这种了悟

或智慧。事後如果他回忆起这种体验,那就是透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之内观智

慧,将在他的心中重新呈现,正如好像是当时的体验,在那一刻,他的心也是没有

烦恼,远离一切烦恼,而感受快乐、清净和轻安。奢摩他修行者停止习禅之後,并

不能得到这种利益,所以这也是两种修行法不同之处,即是你不能证得任何果位,

假如你只能体验一些内观智慧,这种体验不会完全消失,每一时你回忆起,因这些

体验已切记在心中,所以好像是在当下的体验,你同时再感受快乐、清净及轻安等

等,这也是修毗婆舍那的好处。

唯有你的精进之力足够强,你才能以正念观察每一次在当下生起的每一个心里状

况,或身体动作的程序,尤其是正念观察一切举动和动作时,我的意思是指日常生

活的一举一动,在用餐、洗澡、穿衣、换衣、行走、如厕等等一切举动的动作,如

此你的正念才能持续不中断,非常锐利且强,这持续不中断的正念是引起深度定力

的原因。当正念持续不中断时,心能平静又深入地观察每一个心的状况或身体动作

的程序,如此你才能得到深的定力。深的定力是引生明显地透视身心现象的原因,

所以当定力变得深时,内观智慧力生起,透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这种智慧我们

称为毗婆舍那智慧。当我们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时,我们了悟到这些现象

两种性质,一种是身心程序的特别性质或是身心程序的单独性质,另外一种是身心

程序的共同性质或普遍性质。当我们的心深入地专注任何身心程序时,此时心从一

切烦恼和障碍中清净出来,因心的清净或具有定力,同时生起的内观智慧力变得锐

利,透视力也强,这内观智慧力让我们了悟身心现象的特别性质或称为单独性质;

和普遍性质或称为共同性质。

每一个心的状况有它自己的性质,特别性质或单独性质,每一个物质或是身体的现

象也有它自己的性质,称为特别性质或单独性质。而每一个心的状况和身体动作的

程序,同样都具有三种性质。每一个心的状况都是一直在变,生起及灭了;同样

地,每一个身体动作的程序也是在生起时迅速的消失,所以是无常。如此,所有心

的状况和身的现象都具有这种无常性质,这种无常性质是属於共同性质或普遍性

质,不只是无常的性质,一切心的状况和身体动作的程序也具有苦的性质和无我的

性质,所以这三种性质,无常、苦和无我属於普遍性质或共同性质。

没有深的定力,内观就没有透视力,也就不能了悟这三种性质,只有在深的定力辅

助之下,内观具有透视力,才能透视和体验这三种普遍或共同性质。不过,在内观

了悟或正确了解这种普遍或共同性质之前,先了悟在当下被观察任何一个心的状况

或身体动作程序的特别或单独性质。

所以在这里,根据阿毗达摩论,简单的解释一些身心现象的特别性质或单独性质。

所谓的身体,主要是四大组合起来,在某一部经典里,佛陀开示说∶所谓的「人」

是由六界组成的,这六界包括四大及精神和空间,所谓精神是指心识,只有一个而

已,但物质却有四大,当这四大聚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有空隙的,这空隙称为空

间。

什麽是四大?四大是地、水、火和风,在巴利文地大是Pathavi∵Dhatu,水大是

Apo∵Dhatu,火大是Tejo∵Dhatu和风大是Vayo∵Dhatu。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特别或

是单独性质,如果我们说地大,我们是给於硬和软的性质一个名称,所以当我们说

地大,是指明硬和软的自然本质。当我们在用心观察身体的任何一部份,任何身体

现象,将会体验到硬和软的性质;水大的特别性质是流动和黏合,当我们在修毗婆

舍那达到深的定力时,我们会觉察这两种性质,流动和黏合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的

身体;火大(或更正确的说,是温度)的特别性质是热或暖和冷,当我们的心能够

专注地观察任何身体现象,我们也能体验到热或暖和冷的性质;最後一个是风大,

它的特别性质是动作,移动、震动和支持,在密集禅修之後,我们是在体验风大的

性质∶动作、移动、震动和支持,它导致一切动作的连续性,当我们正念观察身心

时,能观察到这些性质∶动作、移动、震动和支持,也就是风大。

当我们用心注意腹部的起伏上下时,会感受到腹部的上升和下降,有时我们会感受

到它慢慢的上升和慢慢的下降,这些上升的程序和下降的程序只不过是移动动作罢

了,有时它也有支持的自然本质,所以观察腹部起伏上下的目地,是要正确了悟风

大的特别性质和共同性质。若我们的定力足够深,我们透视及体验到腹部的移动

时,会发现它只不过是一种移动的自然程序,一个移动接着一个移动,腹部的下降

也是如此。我们了悟到这只不过是一种过程,因我们正确了解腹部的移动只不过是

上升与下降移动的自然程序,我们就不会把这些移动认为它属於一个人、一个众

生、男人或女人为什麽呢?因为我们已正确了解这些移动,是自然移动的程序,经

由我们亲身体验移动的自然程序,透视风大特别性质的内观智慧会越来越深,越来

越纯熟。每当我们用心观察腹部起伏上下,所观到只有自然上下移动的程序。这种

对风大特别性质的正见,能把我们的心,从有一个人或一个众生的邪见,清净出

来,也把我们的心从贪欲、嗔恨、忿怒等等的烦恼中清净出来,这些导致我们受苦

的烦恼所以能生起,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我或灵魂、一个男人或

女人的概念。当修行者经由亲身体验,正确了解只不过是一种自然过程,因有着对

风大特别性质的正见,烦恼也不会在心中生起,如此的话,你的心也会从消极不良

的心理状态,如压力、恐惧、失意、忧伤、不安等等,清净出来,而且越来越清

净,修行者就能过着某种程度的安祥、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修行者在毗婆舍那所体

验之利益,越深的体验,你的心就越清净;越清净的心,你将过着更安祥、快乐的

生活。

最後祝福大家正确了解修毗婆舍那的利益,以最大的努力去达到能透视你的目标生

起时确实状况,及达到一切苦的止息→涅盘。

四、正念的训练──如何解脱一切身和心的痛苦

今天,我们要讨论为什麽必须修毗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训练?如果有人问为什麽我们

应该修毗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训练?它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要解脱一切痛苦,因为我们

要解脱一切身和心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修毗婆舍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

知道修习毗婆舍那,或做正念的训练,或修习智慧禅如何能够让修行者达到解脱一

切身和心的痛苦。

接着我们也应该了解什麽是痛苦?痛苦有两种∶一种是心的痛苦,另外一种是身体

的痛苦,身体的痛苦如疼痛、僵硬、麻、痒,任何疾病,根据佛陀的教义,任何疾

痛,任何东西对身体有害,不舒服都是身的痛苦。心的痛苦,如悲伤、耽心、悲

哀、忧愁、失意、不快乐、失望、不安、恐惧等等,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些身心的痛

苦,每个人都想除这两种苦,每个人在每天尝试用任何方法去解脱身心的痛苦,

但都失败,只有修毗婆舍那或是智慧禅才是唯一的道路,它能引导人达到一切苦的

止息,这是一种能克服痛苦的方法,一条非常自然、合理的道路,也非常有效果。

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心的痛苦,另外一种是身的痛苦。在巴利文,心的痛苦是

domanassa,而身的痛苦是dukkha。有时是身的痛苦造成心的痛苦,有时是心的痛

苦造成身的痛苦,但在这世上,心的痛苦往往多过身的痛苦,这是因为一个人尽管

富有聪明,但是假如他得了疾病,他将不能享受任何快乐,他只有身心的痛苦,这

种身体的不舒服,疾病造成他的心痛苦。所以,不管你如何的富有,如果你没有正

确了解身心过程的自然本质,你就不能远离痛苦。但是,如果你能够正确了解身心

现象的真实本质,你一定能除身心的痛苦。有些时候,说不定你会得到一些令心

痛苦的事,但这完全不会影响你的心,你的心完全没有感受到痛苦,因你已正确了

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

∵在佛陀的教义里,具备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要达到解脱一切身心的痛

苦。所以说,心的痛苦超过身的痛苦。什麽是心的痛苦?佛陀开示说∶心的痛苦也

是心的烦恼。当心被烦恼污染,不清净时,它就感受到痛苦。当心已清净,当你有

了清净的心,一切的痛苦也就止息了。是什麽造成心被污染呢?心被污染是因为有

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存在。如∶贪、欲、渴望、渴爱、执着、慎恨、忿怒、生气、

恶意、傲慢、邪见、疑惑、昏沈、掉举和掉悔、无惭、无愧,这些心理状况是不可

以有的,它们被称为烦恼,因它们污染了心。当你的心充满这些消极不可有的现

象,你的心一定会受苦的,你的精神一定也是在受苦的。所以它们被称为心中的烦

恼。在巴利文,这些不可有的心理状况,称为lobha,∵dosa,∵moha,mana,∵ditthi,

ricikiccha,∵thina∵middha,∵udhacca∵kukkucca,∵ahiri,∵anottappa等等。它们翻

译为∶贪、嗔、痴、慢、邪见、疑、昏沈、掉举和掉悔、无惭、无愧等等。所以当

你有贪求一些东西时,你就会尝试着去得到它,有时,说不定你会得到;有时,你

得不到,当你得到了所祈求的东西时,你以为会快乐,实际上,你要确保它的安

全,以便没有人能毁坏它,没有人会偷走它,不会被火烧毁,不会被水灾冲走等

等,这种执着,要保护这些东西不被毁坏也是一种苦,这种苦会生起,是因你的心

祈求或贪於得到它,拥有这些东西,所以贪、祈求、渴爱是痛苦。

接下来说「忿怒」,当忿怒生起时,或是你对一些人或一些事感到忿怒,你就受

苦,这是因为忿怒致使你不快乐而受苦。所以忿怒本身是苦,因忿怒,说不定你会

做恶,或许说不定你会去杀人或杀害动物。如此,你将会受更多的痛苦,为什麽你

会遭受到这些痛苦?这都是因忿怒、慎恨、恶意、怨恨等等所产生的,一切不可有

的消极心理状况本身就是痛苦,它们也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在所有的烦恼中,贪爱

是痛苦的近因,在巴利文我们称为Lobha或tanha。∵Lobha或tanha的含义包括欲、

贪、祈求、渴爱、执着和其它相同意思的字,所以若贪爱执着时时生起,你一定会

受苦。

佛陀开示说∶贪爱就是集谛,不管是什麽痛苦,它生起的原因是贪爱。所以,如果

我们要解脱一切痛苦,我们须除痛苦之因,导致痛苦的原因是心中的烦恼,也就

是一切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要心被烦恼污染,应把这些烦恼从心中清净出

来,要除这些烦恼,我们应该做什麽呢?要除导致烦恼生起的因,当因被灭

了,任何烦恼再也不会生起了,当没有烦恼时,就完全没有痛苦,也就是远离一切

痛苦。要除这些心中的烦恼,我们必须找出它生起的原因,是什麽导致心中的烦

恼生起呢?烦恼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心中存有「我」、「你」、「我的」、一

个人、或一个众生、或灵魂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导致一切烦恼生起的原因,是一种

邪见,如果我们能够灭掉这种错误邪见的观念,一切烦恼就不会生起。当心中没有

烦恼,一切痛苦也止息。

如何灭除这个观念呢?必须找出是什麽原因导致邪见产生呢?在巴利文,邪见是

Sakkaya-ditthi∵Atta-ditthi邪见产生的原因是无明,在巴利文是Avijja,有时也

称为Moha。所以,对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无明,导致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当着是一个

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是灵魂。若能够正确了解是由这两种现象组成的,在我

们心中就不再存有任何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一个灵魂的观念,如此的

话,任何烦恼就不会在心中生起。假如我们对精神和物质的过程没有正确了解,就

会认为这两种过程与我或我的、你、他、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男人或女人、一

个自我或灵魂之观念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把无明替代为正见,这种错误观念就不

会生起。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是去正确了解这两种精神和物质现象的真实本质。如

果我们已经正确了解身心现象,无明就消失,正见代替无明,当无明消失时,认为

有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灵魂的错误观念也就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我

们能够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不会把这两种现象认为是一个人、或

一个众生、一个我或你、一个男人或女人。如此,这种邪见就被除。当邪见被

除之後,能导致痛苦的任何烦恼不再生起,当烦恼没有了,一切痛苦也止息了,也

就是说我们已解脱一切痛苦。所以,应该精进努力以便能正确了悟身心现象的真实

本质。

那麽,我们应如何做以便能正确了悟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在此,应阐释什麽是正

见?当佛陀说「正见」这两个字时,佛陀指的是了解任何东西的实在样子。在巴利

文,佛陀用的字是」Yatha-bhutam(如实)」,意思是实在样子或就是这样子。佛陀

说∶比丘,你们应照着物质现象的样子,了悟它的实在样子即是如此,这就是正

见。同样的佛陀说∶受、想、行、识,佛陀也如此开示说∶诸比丘,你们应该照着

受、想、行和识的样子,了悟它们的实在样子,既是如此,这就是正见。

根据佛教的哲学,这五蕴组成所谓的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男人或女人、一个自

我或灵魂,总共有五种蕴或集合。第一是身的现象或物质现象的集合,第二是受

蕴,第三是想蕴,第四是行蕴,第五是识蕴,我们必须彻底了悟五蕴的实在样子就

是如此。当一个人能够如此了悟五蕴的实在样子,他就有了正见,他就不会把任何

五蕴之一当着与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男人或女人、一个自我或灵魂是一致的,

因这并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众生也不是一个男人或女人,那它是什麽呢?这只是

身体现象,感受、想、行和识罢了!

总结来说,这都是身心现象,一个接着一个生起及消失。当你如此领悟之後,你就

不会把它们当着与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灵魂、一个男人或女人是一致

的,如此,这种有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灵魂的观念就被除,当这种引

起一切烦恼生起的观念被除之後,一切烦恼就不再生起。当没有烦恼之时,痛苦

也完全没有,痛苦就在此止息。

所以,你必须做的是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确实样子,那麽,我们必须做什麽以便能

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确实样子呢?佛陀教导我们一个最好,最简单又最容易的方

法,那就是正念的训练,在大四念处经,佛陀详细地阐述这种方法,在这部经里,

佛陀说要以正念依照当下心和身发生什麽而观察,一瞬间接一瞬间地观察,以便能

正确了解任何心的状况和身的过程,或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这种以正念观察身心

现象,是唯一的方法能致使我们根除这种有一个人、一个众生、一个自我或灵魂的

观念和灭除所有的心中烦恼,这种方法也就是正念的训练。

那麽,我们必须正确地明白正念的训练,或是修习毗婆舍那或是内观智慧禅的原

则。修习这种禅的目地是要了悟或正确了解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或是确实的样子就

是如此。所以毗婆舍那的原则是以正念知晓当下在身和心发生什麽之确实情况,我

们应对这正念的训练之技巧具有正确的了解。依根据这原则,我们应以正念观察任

何在当下生起,而又明显的心理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照着确实样子观察它,如果

我们能够正念观察一切心里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一瞬间接一瞬间不停地观察,我

们的正念就变得持续不中断,当心深入地观察任何心里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时,内

观智慧现起,觉悟这两种现象的真实本质,这就是正见。所以我们必须以正念观察

在当下生起的任何现象的原本样子,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为了让习禅者更容易实行

正念的训练,我们指示习禅者以腹部的起伏上下,作为基本的习禅目标,或是最初

的目标。如此,当我们在坐、站、走、躺下时,我们必须以正念观察任何在当下生

起的心里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之确实样子,目地是要正确了解它的真实本质,正如

我早已说过,当正念持续不间断一段时间,定力就变得足够深,让我们透视觉悟到

身心现象的特别性质或单独性质,第二是身心现象的普遍或共同性质,第三是身心

现象的生与灭的性质,在巴利文,特别或单独性质是Sabhara∵lakkhana;普遍或共

同性质是samanna∵lakkhana;生与灭的性质是savkata∵lakkhana其实生与灭的性质

包含在普遍或共同性质里面,共同性质是指无常、苦和无我,一切身心现象都有这

三种共同的特徵,那麽,什麽是无常?无常是生与灭或出现与消失任何心里状况,

不管好或不好,在当下生起,又非常迅速地消失,所以这就是无常。

比如说,生气从你的心中生起後,然後非常迅速地消失;但它又会再生起,然後又

消失;接着它又再生起及消失,如此;生灭依照这种规律的生与灭,所以是无常。

意思是说我们了悟生与灭,或出现与消失,这是因为任何心的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

都是无常,因它生起之後,非常迅速的消失。所以,当我们说共同性质的无常,它

包括生与灭的性质,sankata∵lakkhana在佛经的注释,只提到特别性质和共同性

质,因生与灭的性质已包含在共同性质里面,所以当我们的正念持续不中断,强而

有力,我们的心就能深入地观察任何心的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心就从烦恼中清净

出来,当心清净之後,与定力同时生起的内观觉悟力将变得锐利且强。首先,它透

视或了悟任何当下被观察心的状况,或身的动作过程之特别或单独性质,当定力再

加深时,内观觉悟力将透视或了悟当下被观察的身心现象之共同性质,那就是无

常,苦和无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