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僧大智禅师(义福)是沁县人

西安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近日翻阅西安碑林碑石拓片影印件,发现其中有一方碑名为《义福禅师碑》的碑石,碑文是专门记载唐代铜鞮高僧义福的,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反复进行了研读,并对义福生平进行了了解。

这方《义福禅师碑》,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所立,高345厘米,宽114厘米,由严挺之撰文,史惟则书并篆额,是着名的唐隶碑刻之一。碑末附宋淳化、宣和、金大定、真祜、明弘治年间题名。碑中书法苍劲庄严、颇具骨力。宋代着名金石学家赵明诚说此碑“老劲庄严,此书骨力参以和缓之致。”清代孙承泽等推为开元第一碑。除碑刻书法外,碑身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据介绍,这方碑石是西安碑林的名碑之一。

义福(658~736),生活在盛唐时期,俗姓姜,上党铜鞮人,幼年时期即有心归佛,十五岁就遵从母亲遗训出家,游历于卫、邺地区,喜欢研读《老子》、《庄子》、《尚书》、《易经》等书,先时到灵泉寺读《法华》、《维摩》等经,又到东都福先寺,从师于杜聉法师,深入研习大乘经文。后来听说嵩岳大师法如开演不思议法门,三十二岁时始落发具戒,辗转到荆州玉泉道场拜谒神秀大师,长达十多年时间。神秀过世之时,惟有义福“亲在左右,密有传付,人莫能知”。随后义福从嵩岳寺应邀到长安,在终南山化感寺栖置法堂,深居浅出,脱离世俗二十余年不出寺门,尽心开演神秀禅慧之业。开元十年(722),义福应长安道俗之请,住京城慈恩寺。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巡河洛,特令义福赴都,住在东都福先寺。十五年(727)皇上准予离开京师。二十二年(734),再令其入东都,居南龙兴寺。开元二十四年(736)卒,年七十九。葬于龙门奉先寺北冈,唐明皇赐谥曰“大智禅师”,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并撰写《大智禅师碑铭》一碑。义福当时在两京之地影响甚大,一则他是国师神秀的门人,另外他也得到了唐玄宗的优待,以及当朝官吏如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官、礼部侍郎韦陟的信服敬重。据载,义福在终南山化感寺时,不远千里来求道者“腾凑物心,延袤山谷”,其中不乏“负才藉贯,鸿名硕德”的“息心贞信之士,抗迹隐沦之辈。”义福在当时,号称“道望高峙,倾动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比卖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后住南龙兴寺,“靡然向风者,日有千数。”义福卒后,其葬礼也十分隆重。“灭仪法事,尽令官给。缙绅缟素者数百人,士庶丧服者有万计。自鼎门至于塔所,云集雷动,信宿不绝。”可见义福当时之威望和影响,严挺之总结说:“禅师***,始自天竺菩提达摩,大教东流,三百余年,独称东山学门也。自可、璨、信、忍至大通,递相印属,大通之传付者,河东普寂与禅师(义福)二人,即东山继德七代于兹矣。”义福既是一代名僧,又是禅法正宗传人。其在当时是以禅慧名世,开演颇多,但记载他本人思想及言论的文献甚少。乃至现今沁县人竟不知有这样一个人。据载,他在神秀门下所行是“摄念虑,栖榛林,练五门,入七净,毁誉不关于视听,荣辱岂系于人我?或处雪霜,衣食罄匮,未赏见于颜色有厌苦之容。”从此记载中可看出,义福仍保持了苦乐随缘、任运自在、无所怨行的禅者风范。其禅修内容大致不出“练五门、入七净”。今天我们见到的这方《唐大智禅师碑》,记载了中国佛教禅宗的传播关系,及其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义福弘扬禅宗的功绩,对于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谷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