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远行——文殊院禅修营日记之一
王贤芝
当我们厌倦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与车水马龙时,便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那远方的山林和纯净的蔚蓝。若是我们心感到疲累了呢?是不是也需要进行一次别样的远行呢?文殊院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开始了,我欣然报名参加。带着一颗好奇而期待的心,在7月14日的下午开始踏上了心灵远行的旅途,而风景亦随之徐徐展开。
感恩与奉献
今天是禅修营的第2天了。从最初的陌生到组建一个和谐的集体,这两天时间也差不多了。过惯了自己的小日子,突然几十号人住一屋,还真有点不习惯,但很快就“来之则安”了。因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法不让自己心安而且常怀感动。时值盛夏,文殊院除了庄严古朴的殿宇,最惬意的就是满眼的苍翠,让人望之生凉。而其间亦闪动着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身穿黄色短褂的“义工”们。不同的年龄、职业和性别,到这里“义工”是他们统一的身份。他们是我们最可靠的后勤保障和道场护法。从饭桌上的一个馒头、一碗稀饭,到我们的生活用具,会场上用来降温的冰块、解渴的凉茶,治疗各种头痛脑热的药片等等,无不是他们的辛勤奉献结果。每次吃饭前,我们列队进入饭堂时,他们都以端正的礼仪整齐站在过道两边,那气氛真如迎接贵宾般盛重。进入讲堂等地方亦如是,不管年纪再大,也是面带微笑双手合十,甚至鞠躬迎接我们。如此“厚礼”,我唯有依礼回应。心里却对他们,尤其是白发苍苍的“义工”们心生无限敬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滴,都是他们一片殷切护持之心。听说还有很多义工是专程从外地赶来为这次活动服务的。面对这样一群人,我们还能抱怨每天起床太早,吃住没有家里好吗?
除了义工,每天给我们从各个方面悉心指导的就是辅导员和指导法师了。小到吃饭、走路,大到生活难题,佛法释疑,都一一耐心指导。而且一旦我们犯错,受罚的不会是本人,而是我们的2个辅导员和指导法师,甚至还要连累指导法师的组长,可谓“一员有错,四人代为受过”。对此,我只有努力管好自己的言行,希望我们的集体齐心协力做到各项圆满了。每天,心里都是满当当的。风景依然是以前的风景,但面对这些“甘为绿叶利有情,一片殷勤护花心”的“菩萨”们,每天,都是一个新的世界。
“我”是谁?
7月15日是正式开营的日子。早上4:30就起床了。天公眷顾,不时飘点小雨下来,趁着最后的夜色,我们到文殊阁进行第一次禅修训练。虽然我不是第一次打坐,但是认真听法师讲解禅坐的心法还是第一次。调匀呼吸,安住一心,感觉很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练功了。曙色,在数呼吸的意念中和枝头晨鸟的欢鸣里渐渐弥漫开来。而法师关于“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的开示,亦让我松懈的心神为之警醒。抬头看看窗外,此刻的景色才是最好的。用过早餐之后,法师教我们一些佛门礼仪,从身、口、意业三方面讲起,旨在让我们观照内心,转换态度,从而建立起内心的觉性。9点多钟,开营仪式在精彩的艺术表演中拉开了序幕。随着宗性大和尚一句“雨后清凉,上午吉祥!”的问候,会场的气氛开始变得热烈起来。大家都在静静等待大和尚的开示。
大和尚环顾了一下会场,微笑了半天,并不急着开示,而是玩起了点名。“邓星!邓星是谁?”大和尚洪亮的声音在会场上响起,大家亦随之四处搜索那个被点到名的“幸运儿”。靠近门口的一名男孩子开始答应了一声“到”,但是声音太小,半天没有被注意到。大和尚又叫了一次,男孩后来干脆举着手站起来说“我在这里,在这里”∵!大和尚笑眯眯的看着他说;“原来你就是邓星啊?好。”然后不置一词。我还没反应过来呢,突然听到一声“王贤芝!”,我立马紧张起来,条件反射的答应了一声“我!”并举手示意。大和尚好像无视我的回答,又叫了一次“王贤芝!”,我突然想到第一天晚上法师给我们讲的第一件事,心下顿生警觉,便闭口不答了。估计这会儿大家都有点醒悟过来了,所以当大和尚点第三个人的名字时,便再无人起来应答。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如此大众场合被点名,而且偏偏又忘记了法师所交代的“到这里只有代号,没有名字”这回事。正兀自惊愕中,大和尚开始给我们揭谜底了。这次禅修营的主题是“无我”,即放下自我,体验没有语言的世界,体验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刻。所以,刚来的晚上,法师就把我们所有营员的“名字”和“心”都“借”走了,彼此之间只有一个代号。今天,大和尚就是考我们做到没有呢。
接下来大和尚继续就“放下自我”做开示。我是听得句句如狮子吼,根根毫毛直立,那一刻,我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的感觉中。平时,也知道要破“我法”二执,方证圆满菩提。经文里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是读得滚瓜烂熟,但唯有被点名的刹那,才有直面“我是谁”的“短兵相接”。以前读顺治皇帝的《赞僧偈》并无多大感觉,今天再来看“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当明白:面对世界容易,面对自己很难。要能参悟此中奥妙,则世界即在我心。
一茶一世界
大凡参禅悟道,总少不了茶的影子。而禅与茶的结缘早已是源远流长,虽两种法数,却心心相印。所以15号晚上我们的活动就是品茶参禅。我来成都之后,被这里的喝茶之风所染,对喝茶自是颇有兴趣。我们来到文殊阁,围法师而坐。法师端坐于台,茶具杯盏一应俱全。接下来就看这个茶怎么喝了。
禅茶有“正、清、和、雅”之德,所以匆匆忙如牛饮者是喝茶之大忌。故而,不妨先端坐蒲团,调息静气,再听一曲琵琶之清越,二胡之绵长,在乐音袅袅中进入茶的世界。法师的茶艺功夫一流,早有耳闻,所以当法师请营员代表上去喝茶时,大家争相踊跃而前。但是,就在大家翘首等待喝茶的营员分享茶的滋味如何时,结果却是大出意料——那是装了满满一杯白水的“茶”。法师问大家:“这杯茶喝了吗?”答曰:“喝了”。原来,这就是由“茶”而“禅”的悟道功夫。借机说法,处处点拨,方显禅家本色。如何“悟”到?我们的心如同装满了白水的杯子,里面全是自己的各种知见,若不先把自己空掉,如何去接受真正的智慧之法?如《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象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法师以公案故事接引学人,是为第一道茶——放下知见,而后才能虚心领纳。如是,第二杯茶是一个有漏洞的茶杯,刚端起杯子,茶水就全漏掉了。由此,我们得知,防懒惰、懈怠是为保证我们培养“无漏”清净种子的重要法门。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再看看“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的偈子,我们还会浑浑噩噩的不知勤学精进吗?第三杯茶,是一个有盖的杯子——“打开你的心门,去除你的障碍”当是此茶其中之味。第四杯茶,是一杯色彩美丽的红茶,却不能喝。法师先听取了大家各自的所悟心得,然后语重心长的说:“越是美丽的越不能碰,因为那是有毒的。”由此我们明白,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必须树立正知正见,方能绕过危险区域,不被假象所迷。
四杯茶已,各人所悟皆有不同。所谓一茶一世界,各人心中那杯茶滋味到底如何,还得自己慢品细思量。佛陀以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不同根性众生,是对机说法,有缘者得度。今晚,法师以四杯茶示学习各阶段要义,辅以生动公案故事,初露禅机。如赵朴老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所以,我们还是在香茗中去慢慢体悟吧。
文殊院的风景熟悉而又陌生,而心灵远行的路途也才走了一少半,但“身在此山不识山”的迷雾正逐渐变得透明而清澈。借用云门禅师的“日日是好日”,因为心变得清明,所以夜夜是清宵。由心而至眼乃至一切,则何处无风景?何处不是风景?关键是你能看到什么,你想看到什么?外面的风景再美,还是须用“心”去看,那才是远行的真正快乐和美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