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禅宗的直觉与中国书画艺术精神
姚慧
摘要:书画创作中,时时刻刻,各个层面,行笔用墨,点划线条,经营构成,气息韵味,皆可见与禅意相通处,可谓“时时处处有此身,尽现禅机浑不觉”。其实,书画创作也好,念佛修禅也好,从禅家实践层面上说,是高度统一的,即安住当下。
关键词:禅;禅境;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42-01
一、关于禅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宗是佛教传入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本是梵语“禅那”的省称,为静坐息虑之意。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主张“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自性自度”,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在于悟与迷,而众生可以通过直觉当下的顿悟直指人心,见性称佛,求得人生的解脱。这种“自性论“,强调了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悟的过程就是求得个人心性解放的过程,它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了美学的品格。随着南宗渐成禅宗正统,禅宗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重要内质,它被很多人看做是中国艺术发展之魂。
二、关于禅画
佛教东传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浑简锋利,超然卓绝的理念,为画坛的创作提供了笔节形具、气韵有致的禅画风尚。从东汉至六朝的五百年间,张僧繇、顾恺之、曹弗兴、陆探微、宗少文诸者的“以形写神”“秀古清相”“曹衣出水”“墨戏”“画禅”的成功探索,为唐代的禅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思训父子的笔法工整、色彩浓艳、庄严典雅的画风,搏得了时人的喝彩。而王维首研水墨写意式的山水画,缘诗为境,淡染勾勒,更变了以往的勾填表现手段,蔚然成风。其《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极具禅境。宋代,中国绘画南北分立,禅的意味更是显其端倪。禅画更臻于心物合一的空灵境界,这时画风超然象外,大面积的留白运用更呈现了空灵清净的“禅那境界”。苏轼的“文以达吾心,画已适吾意”。郭若虚的《历代名画记》强调,“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暗合老庄之心法,儒释道已渐入画理当中,融会贯通。米芾父子独创“无根树”“蒙鸿云”画法最为特别。后来马远、夏圭创作“一角”“半边”,对后来的禅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元代的绘画,以萧、疏、简、放为时尚,在继承“梁疯子”、担当和尚的禅画遗风基础上,扩充其题材,丰富其技法,更为可贵之处是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绘画创作理论,影响着后来的禅画宗风。从倪云林到徐青藤,从董其昌引发石涛、八大、扬州八怪,尤以金东心为其代表的绘画与诗歌、书法、篆刻结合成美妙的整体。石涛曾语“法自画生,障自画退,画道彰矣。”佛理与画理渐通,人性与画性渐合。中国历代画者以其独特的生命表述方式,为我们理解佛理与禅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禅与画家
中国的禅宗由印度僧人达摩传入中国,六传至慧能开创南宗,在唐代已经达到鼎盛时期。此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流传不衰。禅,直指本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斩断思虑留意当下。这些辩证、求真、生动、鲜活的理念对绘画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美术史。在中国绘画史上僧人、居士或受到禅悦影响的着名画家数不胜数,禅就像是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每一个对禅有所领悟的画家,都可以根据自己领悟的深浅程度,在艺术的殿堂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僧人、居士或有禅悦思想的画家中,单是对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南朝有宗炳,唐代有王维,五代有贯休,宋代有苏轼、梁楷、法常,元代有赵孟睿鞔卸洳宕兄燹恰⑹巍⑿楣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