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位
已说七贤位,次说四圣位,如左表:
一丶初果须陀洹
前来四善根(四加行)位,勤观四谛,善根(信等五根)增长,力足障破(疑等五障)
,乃发无漏定慧,顿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证初果;证见我空所显真谛寂灭之理,故为
「见道位」。
初果名「须陀洹」,译为「预流」,预入圣流也。从此超凡入圣,得「位不退」,以既
入圣位,则不再退回凡夫位故。故初果可谓凡圣之分水岭,乃出三界之第一大关,亦为最难
一关;此关一超,则思惑任运(自然)可断,三界任运可出。喻如拔大树,断见惑如拔树根
,断思惑则如枝叶任运枯萎。
又初果圣人,以「道共戒」力之故,尽未来际任运不犯根本重戒。如犁田,而虫离四寸
,不犯杀戒等,於第十表「不妄语戒」中已说。
又初果为「见道位」,断见惑已,重虑缘真(重新缘着所见真谛空理而思虑修习),进
断思惑,则为「修道位」,即二丶三果(如第九表释「见思惑」中所说)。
二丶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俱舍论》云:「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渐断如藕丝」,三界见惑八十八使,於见道位
顿断之,如破石一般;而思惑则分为九地八十一品渐断之,如断藕丝一般。「九地八十一品
」,谓欲界合为一地,色界四禅天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亦分为四地,如是共有九地;每
一地分为九品,谓上三品(上上丶上中丶上下)中三品(中上丶中中丶中下),下三品(下
上丶下中丶下下),如是共有八十一品,於修道位中渐次断之。
欲界一地九品思惑,共滋润七番生死,前六品共润六番生死,後三品合润一番生死。若
先断欲界前六品思,即证二果。二果名「斯陀含」,译为「一来」,以欲界後三品思犹在,
故须再来欲界受一番生死。
若进断欲界後三品思,则证三果。三果名「阿那含」,译为「不还」,欲界惑已尽故,
永不再来欲界受生;即於色界丶无色界中进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而证四果。如第四禅天
中之「五不还天(五净居天)」,即属三果圣众所居处,凡夫天众闻而不见,以凡圣业果异
故(如第六表中已说)。
三丶四果阿罗汉
前三果为「有学位」,断惑未尽,所学未竟,故名「有学」;四果则为「无学位」,断
惑已尽,所学已毕,更无可学,故名「无学」,乃声闻乘之极果(依大乘教言之,则仍未毕
未极)。
四果名「阿罗汉」,含「杀贼」丶「无生」等义(如第九表中说),以其杀尽三界见思
烦恼贼,不复受三界生死苦,证入不生不灭之「涅盘(寂灭无为丶圆寂解脱)」故。
阿罗汉所证「涅盘」又分二种:若子缚(见思惑为三界生死种子,缠缚众生於三界生死
中)已断,果缚(五阴报质为果,虽已证圣,报质未销,缚累未尽)犹存,名「有馀涅盘」
。若果缚亦尽(寿尽身尽),灰身泯智(色身灰灭丶分别心智亦泯),证入空寂无为解脱境
界,名「无馀涅盘」。
阿罗汉住无馀涅盘者,若依小乘权教而说(佛对小根人方便权说),则为灰身泯智,我
法皆寂,永无果报,永无苦乐。若依大乘实教而说(佛对大根人显实而说),则此圣者实乃
生於界外「方便有馀土」中(三界外罗汉丶菩萨所居无漏净土),受变易生死之身(无漏五
阴,非三界有漏五阴),成彼土中人(界外圣人仍有正报丶依报之别,但皆属无漏法,且不
执正报身心为我),出三界为乐,沉空滞寂为苦(沉滞於空寂无为之定境中,不能起梦中佛
事之大用)。故此圣者自谓永入无馀涅盘,而不知已受变易之身,直待从禅定觉(诸阿罗汉
先入灭尽定,而後入无馀涅盘,今从定中出),方知自己生於方便有馀土中,仍将遇佛闻大
乘法,发大菩提心。故据佛长远之化而言,未有「永灭不发(永远入灭,不发大心)」之声
闻也。
又「阿罗汉」有三种之别:一为「慧解脱阿罗汉」──直缘无常无我之理而观,其相应
定力或初禅,或二禅等,而断证者;虽有我空观慧,但以禅定浅近,故神通道力较小。
二为「俱解脱阿罗汉」──不但修我空观慧,兼修各种禅定,如四禅八定丶八背舍丶八
胜处丶十一切处丶九次第定等(此诸禅门详见天台《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一书),定慧俱
深,故神通道力较大。
三为「无疑解脱阿罗汉」──不但兼修各种禅定,且广缘佛说三藏教法(小乘经律论)
,乃至世间各种外道学说丶天文地理丶工巧技艺等,一切通达无疑。以其神通道力丶无碍辩
才,非前二种阿罗汉所能及,故又别名为「大阿罗汉」也。(待续)
第407期∵公元2010年9月发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