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功德在佛教中多有提及,是修行佛法、积德行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修行者脱离六道轮回,最终达到佛界所必须的。功德思想也是慧能大师非常强调的,并在禅宗经典《坛经》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对《坛经》中慧能功德观进行分析,探讨慧能大师的功德思想即其功德观所具备的现代意义。
“功德”是佛教中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话语概念,是许多佛教信徒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佛教修行者脱离六道轮回而成佛所不可或缺的。佛教许多经典中都提到功德,例如:“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功谓功能,善有资润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注1】“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注2】《金刚经》云:“持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注3】∵
从这些经典中关于功德的记载来看,功德和福德的涵义相同,是指资润福利之功,善行家德之德。《金刚经》主要说明了获得功德的方式,即只要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佛经,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实际上相当于福德。
但是,在禅宗看来,功德并非福德,福德是有漏的人天小果行,注重外修事功,行善积德,是外在的,对于人的成佛作用不大。而人具有了圆满的功德,就会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而成佛。禅宗经典《指月录》记载了关于功德的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七年庚子岁,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初到中土,得梁武帝所召而至梁都金陵(今南京),武帝问大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大师回答:“并无功德”。而理由是:“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就问什么是真功德,达摩大师言:“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达摩大师作为禅宗初祖,他对热心向佛的武帝的做法持否定态度,自然得不到武帝的满意。达摩大师和武帝不和,就只身北上,最终驻足少林寺。达摩大师认为武帝造寺、写经、度僧等行为没有功德,因为这些只是人天小果的有漏之行,虽然存在但实际上是空的。他认为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见自真实圆满的真如本性,达到离相的寂静状态,这实际上是禅宗不藉文字,见自本性思想的体现。
【注1】《维摩义记》卷一(本)云(大正38·429a)
【注2】《大乘义章卷九》∵慧远着∵(大四四·六四九下)
【注3】《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