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关于生活禅
将信仰落实干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净慧
生活禅是面对生活这一现实需要而提出的一种修行方法。修行不能脱离生活,禅不能脱离生活;禅要为现代人所接受,也不能够离开生活去谈玄说妙。生活禅旨在将日常生活融入到禅的参悟,将禅的参悟融入到日常生活,目的在于以禅的超越精神净化生活的品味,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禅的参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一特殊的净化人生的修行方式,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中国佛教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中国佛教在两千年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就是强调佛法的信仰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强调将信仰与做人融为一体,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印度的大乘佛教强调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下二的主旨,指出不能离开世间寻求出世间,出世间即是对世间的超越与净化,菩提即是烦恼的觉醒,涅盘即是对生死的勘破。离开世间也就没有什么出世间,因为是在世间求出世,并不是在出世又去求出世,即世而出世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离开烦恼亦无菩提可证,离开生死亦无涅盘可取。中国佛教两千年来以弘扬大乘佛法为使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禅宗见地,开启了融参禅悟道于日常生活的广大法门。生活禅正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这一根本思想,以契理契机、积极进取的人间佛教思想为出发点,所提出的适应当今时节因缘的禅宗参禅悟道的一种修行理念。
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上求佛道的大智慧,“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的大慈悲。佛法义理广博,其要旨不出悲智二门。觉悟人生,上求佛道,自觉、自利、自度,以解脱道为重点;奉献人生,下化众生,觉他、利他、度他,以菩萨道为重点。如果把慈悲与智慧配喻人的两只手,慈悲就是左手,它是柔性的;智慧就是右手,它是刚性的。悲智双运,刚柔相济,自觉的内省工夫与不舍众生的利他万行熔铸一身,成就菩萨人格,圆满利生大愿,佛弟子安身立命、济世利他的理念就能够真正得以施展,佛法住世的因缘亦可以得到究竟的落实。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生死。有了生命,第一步要求生存,第二步才有所谓生活,生死则是生命现象的全部,有生就意味着必然有死。生死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我们现在都是活蹦乱跳的,都生存在世,生活在世;如果顷刻之间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脆弱的生命马上就成了另外一个状态,那个状态就叫死亡。人们一般都认为:死亡与生存不是同时存在的,死亡不是当下的,生与死之间总还是有着一段距离。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生命的现实就会发现:生与死是没有距离的,生存是当下的,死亡也是当下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老的人,对死亡都要坦然面对。生与死总是同时存在,你想远离死亡,想等到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以后再死,实际上那只是人生的一种愿望而已。死亡之期是从来不会与人们预约的,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生命很脆弱,生死总是同在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要害怕死亡这件事,把它当作我们生命最亲密的朋友。这样来看待死亡,你就会善待死亡。善待死亡,我们的心理压力减少了,恐惧就减少了,那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就能够逐渐养咸。到了死亡那一刻,无所畏惧,自然心地光明,清楚明白,自然就能够做得了主张。我们看到许多人在临死的一刻呻吟不已,为什么呢?大部分人舍不得死,舍不得妻儿老小,舍不得高楼大厦,舍不得官位,舍不得财富,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就特别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把一切都看空了,连空都空掉了,你会有痛苦吗?绝对没有痛苦。贪生怕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参透这一点,生死的痛苦就会大大地减少。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呼吸之间。有了生命,第一步是生存,第二步才是生活,生死是生命现象的整体。“生”就是指生命活动的延续,“死”就是指生命活动的暂时停息,“生”与“死”就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形态。生命、生存、生活,其实都是由这两种形态共同组成、共同参与的。
“活”就是活动。在迷失的状态下,生命的活动以妄想为根本,以烦恼为基本内容。生活就是指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每一瞬间与所依托的环境保持适应与对抗的全部活动。我们的生命与环境有时候是适应的,有时候是对抗的。生命在生活中要顺应时节因缘,随顺寸节因缘就能够减少痛苦。
生命有迷悟之别,生活由之亦有染净之分。生命的过程前无始,后无终。生命只有转化,没有终止,迷失的生命通过修行可以净化为觉悟的生命。因此,迷失的生命前无始;通过净化的生命,而后无终。迷失的生命无始而有终,觉悟的生命有始而无终。
生命的过程是由无数的生命点所构成。所谓的生命点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生命是当下的,生活也是当下的,生死还是当下的;只有每一个当下才是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什么呢?具体来说是不可捉摸的,只有抓住我们生存、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才能够真正掌握到生命存在的内容与价值。认识生命存在的当下性,有助于生命的觉醒,觉醒的前提是认识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无住不可得,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你要去找一个实在的我、实在的法,那只是一种徒劳无益、徒增痛苦的事情而已。所谓三际,无非是意识活动的安排,让生命点之间保持连接与沟通,并无实体可得。
生命的具体内容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活动,这两者相加就是所谓的生活。生活是生命当下的存在,虽然也包含对往事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就其身心活动过程而言,生命的一切活动总摄在当下一念。因此,禅家有“融三世于一念”的名言。
生活大体上有如下一些特征:生活是具体的,无需理论架构。生活是直接的,不需要中间媒介。生活是经验的,是感觉的,是个性的,是不共的。他人只可从旁欣赏,无法介入其中。生活是当下的。
“禅”是什么?禅是“无”,是“空”,是永远地突破。禅既是无得的,所以它是永远地突破,不停留在任何一点。如果禅停留在某一点,禅就死亡了。禅是一个流程,是一种大智慧。大智慧所面对的是世界上无穷无尽的问题,无穷无尽的烦恼,所以禅不会停留在某一点。禅是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禅是一切,而又不局限于一切,同时超越一切。禅的生命如同山涧的源头活水,一直流淌,永不枯竭。禅在觉者的生命中,如同天心的一轮皓月,清辉无限。
生活禅的核心是由生、活、禅这三者组成的。生活禅的宗旨是:要求将禅的无的精神、空的精神、突破与超越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个当下,使生命与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每一个实践生活禅的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为依归。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生活的内容成为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具体实践。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迷失状态,而说觉悟人生;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说奉献人生。从觉悟人生出发,以出离心为基础而修解脱道;从奉献人生出发,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而修菩萨道。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可以悲智双运为愿景,直接修菩萨道。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修菩萨道,都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都要以生活为道场。在生活中培养出离心、菩提心、大悲心,即世而出世,在尘而不染尘,行禅于当下,觉悟人生于当下,奉献人生于当下。在生活中培养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方针为鹄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要求。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八字方针为鹄的,不断和谐自他关系,落实奉献人生的要求。
总之,以解脱道为目标优化自身素质,以菩萨道为目标和谐自他关系,以二道的完美结合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生活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禅如同生活,它同样是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禅与生活在生命的迷失阶段有区别。努力突破这一区别,正是生活禅的目标。
生活是个性的,禅同样是个性的;生活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禅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一个人美好的言行,优秀的生活品质,与他人是不共的,旁观者只能欣赏赞叹某一个人的美好言行。但是,他人的美好言行永远是他人的,我们只可借鉴、欣赏、分享。我们对待佛祖也一样,佛陀的伟大、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佛陀的智慧是佛陀的,佛陀的伟大是佛陀的,我们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自我觉悟,不上求下化,佛陀的伟大永远与那些停留在生死岸头的人无缘。所以,千言万语都要落实在修行上。
最后,让我们重温生活禅的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宗教文化
研究院虚云讲座演讲稿的第二部分)
责任编辑李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