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禅的艺术
摘自2010年1月《赤子》杂志
地点:北京昌平下苑村钱老家中
编者:用心的艺术最珍贵。几年前听钱老讲通过书法悟禅的心得,决定学此方法入定,可惜这个决心也很快被纷纷扰扰的琐事掩埋了。一拖再拖,一事无成,发现自己是典型的“常立志”、“常戚戚”。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时传入我国,隋唐形成各个宗派。钱老与宽容师父,一位是国学大师,以为是佛学博士,今天把两位请到一起谈国学、佛学以及中国的书画艺术。
宽容:很荣幸,钱老也是难得一见,特来请教钱老。
钱绍武:哈哈,平生自惭称学者,学问谈不上。我是搞艺术的,我的学问是不成体系的,都是为解决自己问题的需要而读书,不是为了研究某种学问。
宽容:我受父母虔诚学佛的熏陶而立志出家学佛,以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1990年考上九华山佛学院读书后留校任教,2004年到了安徽安庆天柱山三祖寺任住持。禅与国学、书画等的关系非常密切,三祖寺还成立了‘禅意书画院’,邀请安徽及国内外的大师施墨宝并举办展览,相互交流。通过禅来促进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提升书画艺术的内涵与境界。儒释道三家都是国学,“佛教”是佛陀叫人觉悟的教育,“禅”是佛心,是静虑、禅定、制心一处的意思,与诸葛亮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有相似之处。佛教自从传入我国以来,对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古代的许多诗、偈语、词乃至书法作品都暗含禅意。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古代,不光是佛学大师谈禅,士大夫、文人、学子莫不深谙此道,争谈禅悦,又以遗文得义,忘义了心向尚,书法家受起影响,得到启迪,竞相以“入于法而出与法”相煽,所谓“出于法”者,犹禅之解缚去粘,破执遣滞,以翼率性任真而明心性。书法与禅学之所以相通,在于它们都能通过“悟”来得到妙境。凝神幽思,方能心明神朗,穷观极照。禅意书法,往往不追求外在的技法表现,不追求完美的形式,而是追求心情的自然流露。所以,禅意书法多表现出超脱自然的淡泊意趣。书法家在临池研修过程中也多涉足佛教,或以此静心养性,或借佛参悟书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隋唐之后,佛理禅趣更是大量融入书理之中。比如,黄庭坚就是以禅如书,从而进入书法艺术的化境。他以禅理喻书理,认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纵观中国书法史,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就很难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
钱绍武:“禅意书画院”创意很好。我的这些学问也是道听途说靠不住的,禅宗从印度开始,在中国有很大发展,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书法也和禅宗有关,在中国对禅宗思想表现好的有两家,但日本的空海写得最好。有位云南人熊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哲学,后来到法国四十多年搞了雕塑,他把中国的书法编了一个体系叫《中国书法源流考》,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书法的各个派别,也就是从思想本质的最深处来分析艺术的派别,其他的多是从颜体、柳体等来分类的。因为所有的艺术研究到最后,最根本的都是哲学的思想和认知。所以他从哲学的体系来抓,一下子就抓到根本。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是一种儒家思想的理念,颜真卿一生行事就是儒家思想的自强不息。从儒家思想的“纯”来看,空海写的最好。
北齐人安道一是一位集佛学、书法于一生的高僧,他写的《泰山金刚经》,在一个大山谷中的一片花岗岩石上刻着,构思很好,上游有泉水,下雨以后雨流下来,薄薄的一层在字上面,旱季的时候没有水,叫做“曝经石”“晒经”。唐三藏取经回来经过通天河落水,赶紧“晒经”。“晒经”是佛家每年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也有“晒经”节,他正好利用这个典故,水流过来里面是《金刚经》,天旱时又干了所以叫“曝经石”,是典故也是美景。这个字真正体现了佛家思想的四大皆空,让人一看像是哈哈大笑,开阔简要,把很多繁杂的笔画都省略掉了,又变化多端是个不得了的成就。
李叔同晚年的字也体现了佛家禅宗思想,破除一切幻想来得到一种人生最高境界。中国能够体现佛家思想的只有这两个。“禅意书画院”应紧紧抓住“禅”的本质来追求达到这种境界,而不是有点名的都写这个字。
宽容:三组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道场,借禅文化弘扬艺术是中国传统的三祖禅的思想,他讲要学禅首先要破除我们平时所说的相对的概念,“违顺相争,是为心病”,如对、错、美、丑,等等,超越了这个执着以后,达到一个心地清净平和的状态,“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平静以后潜能和智慧就会得到开发,获得觉悟的人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佛教追求的不是聪明而是智慧,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圆满,所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艺术也是如此,超越了概念和执着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禅通过两个“圈子”来弘扬,一个是文化圈,一个是信仰圈。现在好多大学都在进行禅文化研究,这属于文化圈的,进行学术研究不一定非得信仰佛教。第二个是信仰圈,以信仰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禅意书画院”主要是从文化圈来弘扬书道,三祖寺至今还保存着黄庭坚、苏东坡、李白、王安石、米芾等文人的禅意书法作品,有三百多幅摩崖石刻。日本有个书法大师专门研究黄庭坚的作品,他说黄庭坚的作品三祖寺保留的最多最全。
从我国的书法史上看,古今书法大家大都从对禅的研究体验和佛道的启入中迅速地提升了书道的境界,诸如僧侣中最为有影响的书法家有:南朝释智永,唐朝释怀仁、释怀素大师,清朝八大山人,近代释弘一法师。从他们的书品中可观其书超迈,举止自若,禅意毕现。从历史的大书法家中有奉佛参禅,以禅入书者,如宋代东坡居士苏轼,鹿门居士米芾,明代衡山居士文征明,香光居士董其昌,清代昔耶居士金农。瓶阉居士翁同和,现代书法家中有赵朴初等,都得益于佛法禅宗之任远自然、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中国书法无态而具众美的最高境界。
在漫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大体存在着两种自然体系。一种是注重形式的,即表现的、技法的。一种是注重内容的,即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两者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禅意书法同佛教题材或非佛教题材的禅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一样,注重于作品的内涵。
当今书坛隆盛,新秀崛起。一些人的书法从感官上来看。结构布局十分夺人,但不经品味,这里面就缺乏一种作品内涵。《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凡外重者内必拙”,此谓重内不重外,即注意内心修养而不为外所移。我们不妨从学习书法的同时,从禅宗、佛道去参悟其法,修其心、壮其骨、养其性、得其理。书品的内涵不单是从佛道和禅宗去悟得,具有高度学养的人,当然也可以表现出来。如王羲之、颜真卿、赵子昂、王铎、张瑞图、傅青主、郑板桥等。无论任何一个书者,当他的书法创作、审美意识和人生修养达到高的境界时,都会表现出一种禅意。这种禅意是不可言传,只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超越时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禅”是一种境界,是人生的境界、艺术的境界、修养的境界、成佛境界,研究禅的人能体会出禅,没研究禅的人也能体现出禅。即使佛没说禅的,禅也是永存于世间的。钱老您也经常坐禅吗?
钱绍武:∵我只是通过书法来体会禅,写书法达到坐禅的一种境界。曾请教过一个坐禅的朋友,他说盘起腿来以后可以克制心魔,因为我们自己静不下来,盘起腿来以后纹丝不动加强自己的定力。书法创作是个不错的途径,它也是行动和内心的统一专注,这有点像坐禅。看五花八门的书有时越看越乱,而书画使人的心神归一,集中于其间的最内涵的一种精神本质,比如说是豪放、宁静、清虚或者优雅、飘逸等一种最单纯的审美感受。书画是知识分子要入定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智慧就是完全的忘怀得失和完全入定,为什么要入定呢?也很重要,人有抗病的能力几千年来才能生生不息,人类发展到现在本身是有免疫能力的,为什么后来没有呢?是因为七情六欲,人世纷杂使本来具有的能力丧失掉了。这就像我们的家用电器一样,你得按照它的规定使用,不然它自己就乱了,那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关掉,关掉以后再重新开,程序就自然恢复了。
人本身就有一套程序,乱了就需要关掉,睡觉是关掉的一种,但只是暂时解决,睡觉关掉还不彻底,真正的关掉很不容易,越是知识分子越难以做到,越是不想越难以解决,总是控制不住瞎想就会走火入魔。书法会使你集中到一点,什么都不想,一种很单纯的审美感受,一种高尚的情操,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练书法要怀着单纯的心境去体会古人的作品,还必须得临帖,不能自己乱写。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书法家的字临摹,每一笔都临摹得像。要写得快很容易,写慢很难,要一笔一笔去体会,每天写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够了。王羲之、黄庭坚的虽然是小楷,但每一笔都是珠圆玉润,又温厚又潇洒像美玉一样。我建议每天临睡之前练字临摹,因为那个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差不多了,容易静下心来细细体会。临摹后就可以呼呼入睡了,不杂想。参禅的“入境”可以通过写书法来达到,按照我说的这种方法,五年以后会出现一个很不错的书法家。因为这种练书法的动机跟为了想出名的那种动机不一样,这是作为自己的一种心灵的锻炼,是对最高尚的艺术的领略、体会,是和最智慧的人的交流,对感受的交流和美好事物的理解,这是最好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是很高尚的,所以不会引起很多的杂念,这样的学习可以和最高尚的心灵接轨,是另一种参禅的办法,可以沉醉在高尚的意境之间。
钱绍武简历
钱绍武,生于1928年,江苏无锡人。雕刻家、画家、书法家。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专业顾问。中央美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常设小组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
作品有《大路歌》《杜甫像》《李大钊纪念像》《江丰头像》《炎帝像》《李清照像》《黄胄像》《严济慈像》《石家庄烈士像》等。出版有《素描与随想》《素描人体选集》,并发表有《赏心论》《雕刻之美》《亨利·摩尔方法初探》等论文数十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