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三昧经》上经禅法介绍∵

释青平

《坐禅三昧经》,其经年代着者不详,为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见于《大正(十五),No。614,p269-286》。经分上、下两卷,上经着重介绍了五种修禅的法门,主要是对治修禅过程中的五种不良心态,分别是贪欲、嗔恚、愚痴、思觉与等分,而下经,则着重介绍具体禅修的止法与观法,涉及四禅、八定,以及观十二分、四谛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道等。

其经所涉及的禅修思想,大体都可见之于小乘经典之中,也可以从《清净道论》等部派佛教的思想中见到其完整的论述,所以,其经的禅法思想其实脱胎于小乘经典。有所不同的是,其经在下经中反复出现菩萨一词,并着重于介绍菩萨的修持禅法以及成佛度众生的精神境界,而菩萨一词及成佛度众这一思想并不见诸小乘经典,故可被认定其经必形成于大乘佛法传播的时期。

因为经意繁复,不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本文试图将其内容适当分章复述,以期呈现经中所介绍的诸种禅法,为现代人的修学提供一个参照。但限于篇幅,在这里先着重介绍上经中的五种禅法。

上经的禅法重在对治五种不良心态,即:贪欲、嗔恚、愚痴、思觉与等分。在经中,对治贪欲,采用的法门是不净观;对治嗔恚,采用的法门是慈心法门;对治愚痴,采用的法门是观十二因缘;对治思觉,采用的法门是修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而对治等分,则应当一心修念佛三昧。

第一、对治贪欲的法门

如何对治贪欲?尤其是对治淫欲旺盛者的贪欲?《坐禅三昧经》主张要修“不净观”。

经中认为:“淫欲多(的)人(应当修)习不净观”。要观想自己从脚指至发梢都为不净所充满,其中尤应细细地观想身体的各各部分:如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筋脉、骨髓、肝、肺、心、脾、肾、胃、大肠、小肠、屎、尿、洟、唾、汗、泪、垢、坋、脓、脑胞、胆水、微肤、脂肪、脑膜,要观想身中这些部分都有种种的不净。再进一步的不净观想,则应观想自已浑身各部分青瘀、膖胀、破烂、血流、涂漫、臭脓、噉食、不尽、骨散、烧焦。这样的观想就叫不净观。

经中谈到:“多淫人有七种(贪)爱”。或者贪着于好色,或者贪着于端正,或者贪着于仪容,或者贪着于音声,或者贪着于众生,或都爱贪着(以上几种都贪爱)。经中详细介绍了对治这几种贪爱相应的不净观,贪着于好色的,应当修习青瘀观法,贪着于端正的,应当修习膖胀、身散的观法,贪着于仪容的,当修新死者血流、涂骨的观法,贪着于音声的,应当修习咽塞、命断的观法,贪着于细滑的,应当修习骨见、以及干枯病的观法,贪着于众生的,应当修习六种不净观,若都爱贪着的,要把上面介绍的所有观法全都修遍。

经中还谈到不净观的三个修习阶段与程次:“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

作为刚修习不净观的人,应当先作破皮想,想其皮肉绽破赤骨外露。不仅要十分细致地如是观想,还应让自己念头专注于观想之境,如果念头失去专注,就应让念头回来。这样修习久了,就应当观想自己那方寸之心也皮肉绽破。再进一步修习,则观想自己的头顶、前额、眉间、鼻端、心藏五处,专注地观想其皮肉绽破赤骨外露,而且同样得让念头不散失,如果散失则应让它及时回来。如果因内心的疲乏而念头止不住要散乱,就要观想自己的念头就如同猕猴被系在柱子的顶端那样被收摄,这时,念头所缘的境就如同柱子,念头就如同绳锁,而内心就如同猕猴。还有一个方便的观法是观想自己看护自己的念头,就如同乳母在看护婴儿,总是小心翼翼不让婴儿掉落。

修习此不净观有何利益呢?修习久了便可得到禅定,并出现禅定的三种相状:身体和悦柔软轻便、白骨流光犹如白珂、心得静住。首先是得入于色界中心,对于初学禅法者可称之为已得色界心,心所相应的禅法便是色界法,心得到此法后虽然身在欲界,然而四大(地水火风)极大、柔软快乐、色泽净洁、光润和悦,这便是禅定所得的悦乐;其次,修习者在进行白骨观时可以见到白骨相中光明遍照呈现为净白色;其三,则是修习者心住一处而得净观,所谓净观,便是除却皮肉而只有洁净的白骨。

经中说道,上面所说三种禅定的相状,只有修习者自己知道,其他人并不能见到。

第二、对治嗔恚的法门

对治嗔恚,则应修习三种慈心法门,三种法门分别对应于刚开始修习者、已修习者和已长期修习者。

对于刚开始修习的人,应先从自己的亲人开始修习。对自己亲人,自己总是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身心快乐,在亲人饥渴时给他们饮食,亲人们贫贱时希望他们得到富贵,亲人们走累时希望他们得到休息,用如是种种观想自己愿意用慈悲之心使亲人们得到快乐。

在观想中,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慈的念头上而不生起其它的异念。若其它异念生起,则应及时收摄其心令念头回返。

已经修习了一段时间后,则应让自己的慈心开始针对那些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愿自己的慈心也如同对待自己亲人一样,遍及那些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也诚心希望他们得到身心快乐。同样,也得让自己的心安住于慈念而不令散乱。

如果是已长期修习慈观的人,则应让自己的慈心开始面对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愿自己的慈心也如同对待自己亲人一样,遍及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诚心希望他们得到身心快乐。

同样地,再让这一清净的慈心之念,变得广大无限,让自己的慈心由亲人等广泛遍及所有世界,令无边无量的众生都能得到身心快乐。如果能周遍十方都施以广大清净的慈悲之心,见十方众生皆如自己的亲人,在心中了了分明地看到他们全都得到了清净快乐,这就得到了慈心三昧。

有人会问,修慈心观想中,让自己亲人或那怕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得到身心快乐,这还比较容易做到,可自己又为何要对自己憎恨的人也施以慈心观呢?

回答说:应该让自己憎恨的人也得到身心的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是我修行的种种清净善法之因,我现在怎么能够因为某些怨恨而掩盖他们能带给我们的善与利益?要进一步思惟,这人在过去世时也许就是我的亲人或善友,我怎么能因今天对他的恼怒而心生怨恨?我应该想到他是成就我善法之因,而我要修行仁德慈心无量,它是不可缺少的。

要让自己想到,在诸重恶中,没有哪种过失比嗔恚更重,以嗔恚待人其毒剧甚(贪嗔痴称之为三毒),愤怒虽然面对他人,可受伤害的却是自己。自己还应想到,作为出家人,身披法服内修忍辱,又怎可恶语粗声让自己失却修行人的本色。

第三、对治愚痴的法门

对治愚痴,当修习三种观想的法门,分别相对应于初修习者,已修习者,或已长期修习者。

作为初修习者,应在修习时观想:生是老死的根缘,无明是行为的根缘,要这样思惟并使念头不散乱,散乱的念头要及时令它返回。如果是已修习的,得进一步观想:行为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名色的根源,名色是六入的根源,六入是触的根源,触是受的根源,受是爱的根源,爱是取的根源,取是有的根源,要这样思惟并使念头不散乱,散乱的念头要及时令它返回。如果是已经长期修习的,则应进行完整的观想:无明是行为的根缘,行为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名色的根源,名色是六入的根源,六入是触的根源,触是受的根源,受是爱的根源,爱是取的根源,取是有的根源,有是生的根缘,生是老死的根缘,要这样思惟并使念头不散乱,散乱的念头要及时令它返回。

有人问,一切有智慧的人是明,而其它的一切人则是无明,那么,什么是无明呢?回答说:无明就意味着根本不知生死的根源,这种无明造成了后世的轮转中对有的执取,而执取的有实际上并没有、没有的东西实际上却有,因不明事理取恶弃善,破坏实相而执着虚妄,结果堕入生死轮回而不得解脱之途。

第四、对治思觉的法门

如果习禅者思觉偏多,则应当修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修这种法门同样有有三种修习的阶段,初修习者,已经修习者,或已经长期修习。

初修习者,应当把心专注于自己的呼息,数着自己的一吸一呼,每个呼吸数个数,数字范围可长可短,大约是1到10之间,数一遍后重复再数。如果已修习纯熟,则应让呼吸放慢,每个呼吸数几个数,范围也大约是1到10,并让心念与呼吸都于内心止于一处。如果已经长期修习并愈加纯熟,则应慢慢由数转而不数,而只观内心的清净。

为什么要采用数呼吸的方法呢?因为数呼吸容易让你观得无常,也容易断除诸种杂念而系心一处。对人而言,身心的生灭无常、相似相续不容易当下并不容易被观察,但呼吸的一呼一吸其生灭无常却很容易被观察到,而且当你念头都集中在数息上,其它妄想也就不容易生起了。

所谓思觉,大约有: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亲里思觉、国土思觉、不死思觉。前面三种是粗思觉(粗病),后面三种是细思觉(细病),要想内心清净而修入正道,就应当先去除三种粗思觉,然后再断除三种细思觉。六种思觉去除之后,就能得到一切清净之法。这就好比采金人,先得除去粗石砂,然后除去细石砂,最后才可以得到细金砂。

关于欲思觉、恚思觉、恼思觉等三个粗思觉的去除,即相关于上文提到了贪、嗔、痴三毒的去除,方法上文已有,不再细说。

那么,如何去除亲里觉呢?

应这样观想,世界中诸有情生死流转,乃是由其自所的业缘所牵引,怎么能说谁是亲谁是非亲?亲与非新都是愚痴者自己内心计较出来的。因为生死流转中,过去世非亲者今世可能为亲,而今世为亲者可能未来世却又非亲,就好像一群鸟夜间同栖于一树,但到清晨却各飞东西,所谓家属亲里也不过如此。

所谓亲疏,不过是缘份聚而为亲,缘分散即为疏,并没有实在不变的因缘果报,就好像手握一团干沙,因缘分聚而合成一团,而缘分散则各自分开。人因为因缘而产生贪爱,有贪爱因缘故而有由贪爱而生的苦恼,就如同画师画出女人的像却自己贪爱上像中那不真实的女人。

作为出家人,怎么能让自己迷于贪爱之中?贪爱之心会让自己为爱所系而不得解脱。所以要用正观除去亲里觉。

又问:如何才能去除国士觉?

国土觉即贪爱自己国家物产丰美、安逸快乐、好人众多,所以总是对国土有着强烈的贪爱。有智慧的人则不应该有对国土的贪爱,因为一切国土都没有永恒的安宁与快乐,而且一切国土中也都有生老病死的苦痛,这种苦痛无处不在。再说一切众生都有两种基本的苦恼,一是身苦二是心苦,没有任何好的国土会没有这两种苦恼。

好的国土如此,而不好的国土呢?有的国土非常冷,有的国土非常热,有的国土常有饥饿,有的国土多灾多病,有的国土盗贼众多,有的国土连王法都无法施行,对这种不好的国土也不应生起反感恶心之念。

那么,又如何去除不死觉呢?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好的家庭,自己种族、自己才华、自己体力等都胜过别人,这一切都不应贪着爱恋,因为一到自己死去的时候,这一切东西都转眼成空,要想到自身的一切恰恰是自己一切忧恼苦痛的根源。你说你睡时一定能够醒来,这事其实并不可信,反而可信的是受胎出生的人无有不死。

人世间死亡的力量是最大的,一切人都无法战胜死亡,过去世没有任何了不起的人能够不死,也没有任何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不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持戒精进而能不死。所以应当想到,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事。

阿罗汉教授诸弟子言,你为何不知厌离世间而修行道业?要想到人生是怎样无常的,有的人没生下时便死去,有的人才出生就死去,有的人在吃乳时、有的人在断乳时、有的在小儿时、有的在盛年时、有的在年老时,一切时中都会可能让自己死去,就像是树上的花,有的开花时就掉落,有的结果时就掉落,有的未熟时便掉落,这一切都应当知道。

如上先除粗思觉、然后去除细思觉,让心清净而正道生起,一切烦恼便可尽除。如此得到修行的利益,谓是出家所求的功德,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祥与自在。

第五、对治等分的法门

如何对治等分?应当一心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有三个修习阶段:初修习者、已修习者、已长期修习者。

初修习者,应当先到佛像前,遍观佛像的庄严像好,并清晰记忆于心,然后到安静处修禅定,定中用心眼观佛像,并控制心念只住于佛像上而不会飞散它处。

如果心念不能集中,自己应该观想,心念啊心念,由你所引发的罪业不可称数,无始以来生死轮回的烦恼更是不堪再受。如果因你而轮入地狱,就要饮融化的钢汁铁水,如果因你而轮入畜生道,就要吃草食粪,如果轮为饿鬼则得受尽饥饿之苦,如在人道投身不好也会贫穷困苦。因为常随顺你这心念,因此使我受尽种种身恼心恼以及无量苦恼。我今天当发誓将你制服,将你系于一处,这样下去,我终将不再因你受苦受害。

如果通过观想而让心念系于一处而不散乱,观想佛像时心眼便可见佛像相好光明,就与亲眼所见一般无异。这样让心住于一处的方式,是初修习者的修习方式。

在禅定观想时还应细致观想,观想的是释迦牟尼佛圣像,想着过去佛初降时,神天感应、天地震动。细细观想佛有三十二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立、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指长好、四者足跟广、五者手足指合缦网、六者足趺高平好、七者伊尼延鹿[跳-兆+专]、八者平住手过膝、九者阴马藏相、十者尼俱卢陀身、十一者一一孔一一毛生、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十三者身色胜上金、十四者身光面一丈、十五者皮薄好、十六者七处满、十七者两腋下平好、十八者上身如师子、十九者身大好端直、二十者肩圆好、二十一者四十齿、二十二者齿白齐密等而根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大、二十四者颊方如师子、二十五者味中得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广长而薄、二十七者梵音深远、二十八者迦兰频伽声、二十九者眼绀青色、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顶发肉骨成、三十二者眉间白毛长好右旋。三十二像像好庄严。

其次观想佛有八十种庄严小相:一者无见顶、二者鼻直高好孔不现、三者眉如初生月绀琉璃色、四者耳好、五者身如那罗延、六者骨际如钩锁、七者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者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者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者膝圆好、十一者身净洁、十二者身柔软、十三者身不曲、十四者指长圆纤十五者指纹如画杂色庄严、十六者脉深不现、十七者踝深不现、十八者身润光泽、十九者身自持不委陀、二十者身满足(三月受胎二月生)、二十一者容仪备足、二十二者住处安(如牛王立不动)、二十三者威振一切、二十四者一切乐观、二十五者面不长、二十六者正容貌不挠色、二十七者唇如频婆果色、二十八者面圆满、二十九者响声深、三十者脐圆深不出、三十一者毛处处右旋、三十二者手足满、三十三者手足如意(旧言内外握者是)、三十四者手足文明直、三十五者手文长、三十六者手文不断、三十七者一切恶心众生见者皆得和悦色、三十八者面广姝、三十九者面如月、四十者众生见者不怖不惧、四十一者毛孔出香风、四十二者口出香气众生遇者乐法七日、四十三者仪容如师子、四十四者进止如象王、四十五者行法如鹅王、四十六者头如磨陀罗果(此果不圆不长)、四十七者声分满足(声有六十种分佛皆具足)、四十八者牙利、四十九者(无汉名故不得出也)、五十者舌大而赤、五十一者舌薄、五十二者毛纯红色色净洁、五十三者广长眼、五十四者孔门满(九孔门相具足满)、五十五者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六者腹不见不出、五十七者不凸腹、五十八者不动身、五十九者身重、六十者大身、六十一者身长、六十二者手足满净、六十三者四边遍大光光明自照而行、六十四者等视众生、六十五者不着教化不贪弟子、六十六者随众声满不减不过、六十七者随众音声而为说法、六十八者语言无碍、六十九者次第相续说法。七十者一切众生目不能谛视相知尽、七十一者视无厌足、七十二者发长好、七十三者发好、七十四者发不乱、七十五者发不破、七十六者发柔软、七十七者发青毘琉璃色、七十八者发绞上、七十九者发不稀、八十者胸有德字手足有吉字。一一观想佛有如是八十种小相。

佛之光明彻照三千大千世界。佛初生时,即行走七步,用口宣说要言(“天上天下,唯我***”),出家后先行苦行,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到后半夜时开悟而证得等正觉。佛的光明相远照十方、遍及世界,诸天人在天空中弦歌供养佛陀,并香雨散花,一切众生无不生起无量的恭敬之心。佛独步三界,他回转身子的身形就像大象之王的回身。佛开始转*轮,天人世界的众生无不欢喜得道,最后证得涅般。观想佛相而获得无量感受,如是专心念佛而不使心念散乱,如果心念散乱则应令其及时回返。如是一念专注不乱地观想,便可得见一佛二佛乃至无量世界诸佛的色身,因为内心观想的缘故而都可以见到。

在禅定时,观想一佛神德乃至二佛、三佛、四佛、五佛以及尽虚空界的所有佛都具相同神德,然后观想中再回返复见一佛的神德。如此而能见一佛化作十方佛,亦可令十方佛回归于一佛。观想中也能令一种颜色化作金银水晶和各种琉璃色,随人的意愿而都可见到。这时观想中只集中于两件事情上,一是虚空中的佛身和佛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此心系一处不令散乱,这时便可成就念佛三昧。

如果心念散乱,应当克制并调服自己的心念。这时当观想,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家都知道最为明亮的是太阳,而诸智中最有智慧而如太阳一样的则是佛所具有的智慧。为什么呢?佛具足大悲之心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甚至可以为救度众生牺牲自己的一切。如果佛不出世,则无人为人世指导人道、天道、以及究竟成佛的涅盘之道。

人们用上妙香花供养佛、造舍利塔供养佛的骨肉血髓,远不如人念佛并实践佛陀教法直至成就涅盘。即便人念佛空无所获,内心也应当勤心专念不忘上报佛恩,更何况念佛终能得到三昧法味成开智成佛。所以念佛之人应当专心致志令心念不再散乱。

2003/10/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