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於已往。此则无可柰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麽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

今天所讲,系采净宗十二代祖师开示其学子之一段,取其注重因果。因时下学佛通病,在甫学佛时,因果还相信,後随时间进步,反致渐忘因果,甚至轻视因果!俗云:「因果怕」,因果反倒怕他。到此程度,则无所不为!似此情形,纵令学佛百年,又有何用。即使其解文并胜,与明心见性则毫无关系,现藉此机会,提倡因果,乃有此次因果开示之选讲,克实说来,释迦牟尼佛自始修行,以至涅盘,所有开示,无一而非因果,学人忽之,实为大错,今先说明因果要义。

天地间无论何事,皆有开头和结果,开头即因,结果即果,此因果之理,儒家之四书五经,佛家之三藏十二部,大而言之,只凡是正式宗教,所倡皆不外因果,由此可见得祸得福,成佛作祖,皆因果所成,祸与福、佛与祖是所得之果,得果必有前因,故云不出因果。又如古哲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因果之理,千真万真,不能错一点。

再者因果通三世,事不论大小巨细,有前因,必有後果,欲知过去因,现前所受即是,欲知後来结果如何,现前所作即是。吾人明日是祸是福,多不能自知,但可以三世因果之理推求。即如吾人身体坏後,神识往那里去?以此推论,不外二途。一者六道凡夫,一者成佛作祖。但说到成佛作祖,颇不简单,果胜必须因胜,非仅讲经说法即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何种因得何果。再就念佛而言,若无相当功夫,想得往生,绝对欺人之谈。若就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来说,吾人可问自己作的善恶多少,即能自知去处,勿须问人,想想都明白。

这样讲很可怕,现虽学佛,也做好事,造善因。但所造罪业恶因怎麽办?这不必怕,只要懂佛理,照佛示方法去办,就有办法,除学佛以外,真无办法。那麽学佛有甚麽办法?学佛讲心,心造万法,善恶皆心造,既能造,就能有主权去变化他,这是别教所无。心造恶因,心能转变,除转心外,作善事不能消恶,作万善消不了百恶,善与恶各报各。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前罪可以不受,懂得了心的方法,即可消灭。以上话交代完了,就可讲祖师开示的这一段。

再有,在座听众,皆老同修,谅不致误会,为什麽善恶不抵销?这有如麦与豆,种子不同故。既不同种何能互抵。然学佛何以能销?善有「有漏」「无漏」之别。即生有漏善报恶报,无漏心法可转,此理留待後述,现讲文:「彻悟禅师转变因果开示」∵∵∵∵∵∵∵∵。

「彻悟禅师」不须细述,「转变因果开示」,因,是造因,造作名因。果,是由因得的报应。转者,作了使生变化不报。比如善得善报,不必转。恶得结果时,有法一转一变,使不结果。开示,是把理教给我们。照这样看,甚简单,但若往深处说,有缘生论阐之甚详。总之,万物有因,亦不直接结果,必待中间之缘,譬如一粒豆种为因,若无水、土、日光、肥料等缘,即持在手中百年,亦不会生长,此理易明,这种因果转变方法,就在於转变他的缘。

『第一,总因』是说事的总根在那里。

「心能造业」心之一字,学佛十年八年者,亦常不懂,俗说的心动,非肉团心动,就是心中起的念头,与肉团心没有关系。既是起念在心,造的善业恶业,是谁造?是心造、口造、身造。身造、口造,皆是以心为造业主体,无心就不造业,但这里说的无心,非无肉团之心,就是没有念头。话虽如此,实则无一无心之人,惟佛才能无心,无心就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成佛,不信可回家试试,我讲经已六十年,十分钟无心也办不到,能无心就不造业,既造业就是还没有无心。

『心能转业』造的业,心能改。心何能改?心在那里?能不能拿出来?拿不出来。但造了没有?实在已造。造的业在那里藏着?在心里藏着,十万八千年也装不满。既皆在心,只在心改。比如我是一位画家,画了一个人,我想使他变成非人,只要拿笔改改就可。但画是在纸上画,在别处改不行,仍必须在纸上改,所以说心能造业,心还能转变业。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这是解释前面二句。何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因为心变了,业就变,业能随心变化。经上曾有一个比喻:有一猛虎,头上挂铃,无人敢摘。有人献策,何人能挂,即其人能摘,这就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喻铃,挂者即造者,无甚奇怪处。业只要转了,就不结果,怕甚麽呢?所以说转业要紧。

『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

心若不能转变业,所造的业,就结果,把你的心缠缚。现在我人身心皆不得自由,就是被业缠缚的关系,所以说心不转业,心就为业所缚,业就会来找麻烦,牵着我们受报。∵∵∵∵∵∵∵∵『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业必须随心转变,要下决心去变,能变就好了。但若用不上十分力量,有如吃茶,必须把茶杯拿到嘴边,才能吃到茶,若只拿到一半,茶仍不得吃。转变得力量用得不足,业就不随心转,业抵抗心,心胜不过业,业就能缚心,业就来找麻烦。心业交战心胜了可转业,业胜了就受报,很清楚的。

『第二、转业与业缚』转,是造的业转变了,业缚,就是转不了被业缠缚,缚者,如绳索之缚人。

「心何以能转业?」心为什麽能转业?必须说出方法来。禅宗要紧话,就是讲心。∵∵∵∵∵∵∵∵『心与道合』心为甚麽能转业,有方法,就是变心,变的时候,不必管别的,要找道,道是甚麽?心不动就叫道。心不动何以叫道,讲起麻烦,但很要紧,经上讲的地方很多,较难懂,讲好懂的。想明白道,须先明白性何者为性,中庸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自然的,一动就不变了,能一点不变就叫道。所以佛家说心不动就是道。孟子四十不动心,孔子四十不惑,就都合道,大家那一个没念,就与道合了,如仍不懂,看下句:『心与佛合』,这句较好懂,佛是觉悟的心,心起念就乱,乱就不与佛合,因此心与佛合不合,但看觉悟不觉悟,怎样才算觉悟?觉悟就是心不跟念跑,如心起念想日月潭,心念刚起,马上就警觉,无念何有日月潭,快快收回,能时时觉悟,收回心念,这样『即能转业』造的业就能转变了。但为甚麽就能转变了,文中未详,另讲道理。

经中说心,常设比喻,但比喻多只像几分之几,不能完全恰切。就如心是空的,比大海水,水原是平的,遇风就起波浪。平水喻心,波浪喻业,大家试想,水与波,为一事为二事?若说为二,无有波何有水,无有水何有波,水波原本是一。吾人前作之业如波,心定住,水不动,波皆变水。再者吾人念头就是波,有波就有覆船危险。所以说吾人定心就能变业,学佛戒定慧三字,就是要求心定,定了心,就与道合,就与佛合。可是再附带说明一句,心定不是坐在那里呆板不动,否则睡觉死了,岂不皆是定,没有此理。

前段转业方法,虽经说出,但苦於转不了,怎麽办?看下段。∵∵∵∵∵∵∵∵『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业何以能缚心』,就是说转不了业,业为甚麽不受转反而能缠缚心,「心依常分」,常,是平常事,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凡夫所做皆是。我们修行人,除了早晚二时定心念佛做功课依佛而外,余二十二时皆是依常分。「任运作受」,自不作主,随时心起妄念,日月潭、阿里山、当归鸭,随念转变,就叫任运作受,随着它牵引堕地狱,「即为业缚」心就被业缠缚,不能作主了。

『第三,因果定与不定』定,是定住,造了因一定得结果,不定,造了因不一定结果。

『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现前,是眼前境界,像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听讲,就是现前境界。一切现前境界,就是说无论甚麽事,皆有现前境界。本文的意思是举凡一切的现前境界,及一切当来以後的种了果报,「唯业所感」,皆是业缘感动的,虽是业缘感动,但另有主人,主人就是心,心是念头,有念头就能造业,感受现前当来果报,所以又说「唯心所现」。

说到这里,应当注意,只要是有念,业就发生作用,能没有念,业就不起作用,如海没有水就不生波浪。

『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由於前说现前因果,当来果报,皆是业所感的缘故,那麽,现前境界,当来果报,皆有一定。怎麽说是皆有一定?说一一喻,比如我现在讲,大家在听,皆是造业,唯业所感故,感的甚麽?感的现前之事。大家坐着听是现前事,我在讲也是现前事。二种业感,是现前境界。讲完以後大家走了,皆有印象,有印象就能使心理变样,这就是当来的果报。「皆有一定」听讲一定,有个印象也一定,所以说皆有一定。但所以「皆有一定」之理在那里?「以业能缚心故」就是因为所造的业,能缠缚着你的心,使你印象不灭,保持现前境界,及当来果报一定,这个缘故。前举听经,讲经是举造的善业例。『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唯其以现前境界当来果报,皆是心所现出的原故,心能任意起念头,正当得报的时,心只要一起念头,就能把因转变,就可以不受报,所以说「前境来报,皆无一定」後也举一造恶业的例:凡事有因就有果,因果原有一定,但可以使他不一定,因他是唯心所现的原故,原来造的因,当将要结果的时候,心再起念头,就可以把心变了,一变的时候,前已造的因,後将得的果被新念头一冲,起了变化,遂使前因後果不相同,这就是经文所说:「以心能转业故」因为心能转业的原故。这就比如:有人从高处跌下来是因,跌破头死了是果,但假若正当跌下一半的时候,有人用力一推,这人就死不了,这就是变了,当死变为不死,这就是定而不定,就是因为是唯心所现的原故。∵∵(第二日)昨讲三段,第三段是说因果,因果二字有一定,有不一定,说一定者,是说不能更改,有因遇见缘,得果一定,说不一定者,就是说有法能够变转,得果并不一定。有这二层,但甚麽理由未讲,今接讲之第四、五二项,就是要把定与不定理由及道理说说。∵∵∵∵∵∵∵∵本文不难理会,任何人一看就能了解,但古人作文,言简意赅,只将大意写出就完了,不罗哩罗嗦,因为讲到深妙处,或有不易领会,若再加翻译,多少易有出入,故讲者至此,必先发挥议论,现先说大意。

人情多趋吉避凶,做了好事,就想得好报;做了坏事希望不得报应,这种偏心,人人都有,然而是不是需要改掉呢?可不必改。因为做了好事希望得结果,会了本文所讲的方法,就可得结果;做了坏事希望不得结果,会了本文所讲的方法,就可不得结果,这岂非很好很便宜?!但会了必须照着方法去办才行,否则不行。这是交代的重要点之一;还有应行交代的第二点,不论新旧同修,都须要明白。就是:吾人做的事情,不论是好事坏事,都是「有漏」的。什麽叫作「有漏」?比如一个碗,倒满了水不漏,叫不漏碗;有孔漏水,叫有漏碗,漏完了,水也就没有了。这是比喻吾人做事要变的,如做了杀人偷盗的坏事情,是造因,到後来结果就变了,变得自己受罪。这就是说从前做的杀人偷盗,漏出来变受苦了。照这比喻看来,所谓「有漏」,能漏到使杀人偷盗恶因漏完了没有结果,岂不很好吗?但这事实与比喻有不同处,吾人造的千千万万的业,并不只杀人偷盗这一条,而且业亦分善恶两类,举出来的杀人偷盗,只属恶的有漏之一例,一碗水,容易漏空,造的业千千万万,连绵不断,不易漏空,这是危险的。不善的有漏如此,下再讲善的有漏。

善业有「有漏」「无漏」两类,有漏善就是做了种种善事,满了就往外漏,受报应,现生得升官发财,家庭平安,或大富大贵;死後种种善受不完,再得人身、长寿、生天堂享福,福享完了也就空了,所以也叫「有漏」。

这善恶两种有漏,听明白了,就可以悟出因果一定之理,因为善恶都藏在心里,心里作恶,受种种罪,就漏出罪来;心里作善,享种种福,就漏出福来,作恶漏罪,作善漏福,就是因果一定之理,因其如此,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因果不能互相抵销,有如豆之与麦,种子不同,所以结果不能互易。理既明白了,大家可以想想,从前做了罪业,现在虽赶紧做善,但不因现在做善,就能使从前的恶报不受,必须知道现在做善事,不必一定期望得好报,必得恶报受完好报才能出现。

再说无漏善业,无漏就是不漏,如碗无孔,水仍在碗中,不往外漏水。无漏善业,就是说善在心中满满的,不受报应,善有无漏的,恶没有无漏的,这无漏善能起补漏的作用,就是说当心中的有漏善业及恶业,向外漏走的时候,无漏善就把孔补住,使善恶二业不往外走,在心中如二元素起变化,恶被善变,恶因就消灭,不会再往外漏,即使往外漏,也已变了,有什麽可怕呢?这样讲与前面所说善恶因不能对销,岂不矛盾,现再举一比喻,比喻一个碗,放一撮盐在内,加水使变咸,再多加水,就不咸。咸喻有漏恶,水喻无漏善,只要化合了,一切就不怕。

这四段文,等把大义讲完以後,文顺一顺就可以了。前说无漏可不受报,但做什麽事才叫无漏法呢?这较难确指,简单的说,无漏法就是「心」。心之一字,昨已讲过,不是肉团心,是临时所起念头,念头的本体就是心,佛说法四十九年,离不开心。但为甚麽说心是无漏呢?因为漏就起变化,天也变,地也变,没有不生不灭的,既都生灭,自然都是有漏的,即是做任何大善,布施像阿里山那样大的金刚钻,也是属於有漏,皆不中用,只有无漏,才是真正的了脱。无漏心喻如金刚,任何一切坏不了他,他可坏一切,心就是这样,任何一切变不了他,他可变一切,懂得了心,就得了无漏法。得了无漏法,从前做的善,可保不失,做的恶,可不受报,这就是无漏的简单说明。吾人对於「心」,只可强信,若说详细,不是这短短二小时所可彻底。虽然,佛已经把方法说出来了,不懂理,照佛说方法做就可,现在只可介绍方法,看左表:自昨天讲起,归纳只有三个字「心」、「业」、「报」。总纲是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前是境,後是报。现先从业说起:「业」就是造的善恶业,「报」就是造的善恶业漏出来受结果。「心」比如碗。昨讲大意,三个字就能包括。受不受报,其权在碗,碗漏就受,碗不漏就不受,大家只要把心控制住,就可不受报应,但如何控制,今天把方法说出来。

主要方法,应先明白心,但前已说过,心难明白。心如何难明白,现说说:「心」一是真的,一是假的,真的叫真心,假的叫妄心,大家如果能把真心拿出来,就能成佛作祖,什麽是真心?○光光明明,真空无物就是真心,佛是这样;什麽是妄心?(*)真心被五欲六尘盖住,迷惑颠倒,就是妄心。吾人心全是妄心,有妄心就造业,只要把妄心去了,就是真心,不必说全去,只要是去百分之一,见到几分光明,就见了真心,也就算是破迷,也就是算是开悟,也就有了办法,真正能去净妄心,光明全透的,只佛一人,哲人只要能透一线光明,就能改造恶业,不受报应。但怎样才能去妄心,透真心呢?请看左图:右图真心、妄心,须先分清楚。甚麽是妄心?心起念就是;甚麽是真心?真心无念,如如不动,不动就是真。佛法全部藏经,三个字可以概括,「戒」、「定」、「慧」。三个字中,要紧的是「定」,定是悟的,定了就放光明,放光明就没有妄念,不定是迷的,迷了就不放光明,不放光明就有妄念,所以皆是凡夫,被妄念烦恼缠缚,生生死死不断,现在的办法是,使他不起妄念,就显出了真心,但什麽人能做到?没有做到的,所以佛才想一个巧妙方法要你做到。甚麽巧妙方法呢?在一切方法中有二字最要紧,就是「止」、「观」。「止」是不起妄念,「观」是观察心。怎麽止?怎麽观?就是把心先定下来,甚麽都不管,然後再观察心中所起念头,心一动,一起妄念,立即打销,这样妄念渐渐去,真的就渐渐出来了。古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就是此理。止观的方法很多,一些人做不到,所以念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替代妄心。

说到真心出来,真心在那里呢?真心是空的,一无所有。心既空了,找不到心,罪业在那里?试请各位答覆。

祖师曾经说过,禅宗二祖,未证果时,心不安,请初祖替他安心,初祖说,「拿心来我与你安」。二祖回以「觅心了不可得」,初祖即告以「我与你安心竟」由此可悟「心若亡时罪亦亡」这句偈意,一有妄念,罪又来了。

在我们凡夫心中,有净有染,净染各占一半,时常打架,染力强了就能消灭净,净力强了就能消灭染,各位可自我日日省察,染净两方,要那一方打胜仗,净胜了,就解脱,染胜了,就堕三途。

前讲大意清楚了以後,下文易懂,请看本文第四条「定而不定之理」:∵∵∵∵∵∵∵∵『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就是正当染心侵犯净心的时候『前境来报一定之时』恶业盖覆本性要受报应的时候,『而忽发广大心』而忽然发广大心,生起力量,广大心是甚麽?『修真实行』修真实之行使妄念不起,『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到了这样程度,『则心能转业』,心就能胜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虽然受报,何妄心一起,一下打回去,就可以不受报,这就是定而不定。

下第五条题是『不定而定之理』不定之中,又成为一定,这个道理说说:『又心能转业』心固然能转业,但『前境来报不定之时』将要受报,还没有定的时候,而『大心忽退』而发起行无漏善行的广大心,忽然退转,『实行有亏』做不完全,这样『则业能缚心』恶业又把心缠缚住了,『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前境来,因心发的厚,原可不必定受报,但因大心忽退,实行有亏的缘故,业又把心缚住受报,这就是原来没有一定,现在又成了一定,又要受报了。吾人念佛不生效力,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第六条『转机在己』因果的转变,其主动力,谁也不依靠,全操在我人自己。

『然业仍造於已往』业是以前造的,『此则无可奈何』业既以前已造,又有甚麽法呢?『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所幸的是,发心不发心的主动力,其权操之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因此造业与转业,与别人无关。

後一段『心合佛道之法』心如何与佛合与道合之法。『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我人现前发心念佛,不要妄念,专有佛念,『求生极乐』心定住,专求往生西方极乐莲邦,『或观依正』或者是观想依报极乐世界的七宝庄严地点,正报佛身。『或持名号』或者是只念佛,『念念相续』要紧的是不起妄念,一起妄念就打断了,能够这样念与念相续不断,『观念之极』观指依正,念指持名,做到了极处,『则心与佛合』心与佛合,就是佛心,『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合之又合,合到了极处,心就把那些业转变了,『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前境,就是眼前三途现相,只要能念佛念到极处,就可转娑婆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胎狱,就是指在六道中入胎。本文意思是,在六道中入胎如坐牢狱,这种果报来临之时,若是能念佛不断,就能把胎狱转为莲胞,在莲花里坐胎,以莲花为父母,这样就变成乐邦自在人了。

下文一变,大意是「来报」一念就可变,但若停止不办的时候,怎麽办?又照应下面这段文字。

『若正恁麽时』若是正当这里有罪业,恶相现前,赶紧念佛提正念的时候。『其心或偶然失照』其心,指真心。偶然失照,是忽然不放光明了。意思是说在提正念的时候,原是自照自心。这时忽然失照,不照自己了。『或忽生退悔』念着念着,忽然心退了。悔,是疑疑惑惑,认为这事是欺骗人的事,『不与佛合』这样心就离开佛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罪业又回来,把心缠着了,『而前境如旧,来报依然』前造罪业,现恶境界,依然来受报应,『还是忍土苦众生也』忍土,是娑婆世界,意思是说依然还是娑婆世界受苦的一个人,还是出不去,仍在六道以内『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如此说来,大家立志想出此世界,求生净土的,『可不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去不去,受不受罪,既皆在心,大家能不惕然害怕提高警觉,并且振奋其心,来消业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