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禅法的基本原理(7)
在心念处的基础上,从前面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我们进入到真正四念处真正培育智慧的阶段,法念处。真正的智慧在法念处才有可能真正开发出来。
法念处包含我们所有的内容。我们心所能认知的范畴,都属于法念处。法念处特别丰富。法念处的“法”是指我们心所能认知的对象。心能认知的东西包括什么?但是我们心没有办法直接去认知所谓客观的。唯物主义,一般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有一个绝对客观存在的东西。其实心没有办法认知有一个绝对客观的物质,我们心所认知的对象其实就已经和我们的心相关了,所以没有绝对客观的东西。其实所谓要立一个绝对客观的东西,在佛法来讲,就是先有成见。它是一种假设,就是假设有一个绝对客观的东西,然后我们的心再对它做出反应。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我们真正的从体验角度,其实当我们的心认知对象的时候,这个认知的对象已经被我们先设定。佛法中有一个宗派叫唯识。所谓的唯识是讲认识一个对象。所谓的认识一个对象,其实被认识的对象,已经被我们的心建构,所以没有办法客观存在的对象让我们去认识。所以我们大家真正落实到心理学上面就比较好理解。
我们大家同样生活在世界上,必定是一个世界,感觉是同一个世界,每个生命来讲,只要有一个生命存在,就是一个世界。不要讲对我们心的认知,现在用语言表达,一个所谓客观世界的外在世界。我们每个人认识的客观世界会相同吗?不相同。比如我们好像知道远离多少多少光米有一个星球,好像似乎存在,那个星球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说实话是我们现在知道这个信息,在我们世界里面,在我们星球里面,好像和这个世界建立了关系。如果不知道这个信息,所谓的客观世界与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现在心理学有一个词很好,叫“心理现实”,跟我们生命真正相关的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是“心理现实”,而不是有一个很实在的存在一个外在的东西。
但是这个唯识宗我们也不能有误解。因为现在有些人学佛法,学了唯识过后,他就会理解成一切唯心造,那这个桌子是不是我们心造的?那这样学习唯识是很糟糕的。其实唯识是说,如果有一个境界,在心和境界这样一种互动中,我们的心是主导。在原始的经典里面说的很好: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相对来讲,我们生命,我们心意识,在佛法里面讲,心里和外界互动中,我们的心是主动的,而且我们的心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我们的心本身就有一种学习,完善自己,改善自己的一种能力。所以在法念处,其实可以分两大部分。在这个七觉支以前的部分,都是认知烦恼的,都是认识我们凡夫心的,了解我们凡夫心在种种层次上的状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