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坐禅法

洪丕谟

止观一词,又有定慧、寂照、明静等名,梵文音译为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拆开来解,止为停止、止息妄念,属于佛学中的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为达观,殄灭烦恼,属于佛学中的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为此,止和观两者,在次序上,应止在前而制伏烦恼,观在后而断却烦恼。

由于止观之法历来为佛门所重视,所以佛经对此作解的很多,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观如灯,止如密室等等。

《小止观》则对止观解说得更为详尽,书中起首就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大乘义章》第十也说: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徐有武绘《智大师坐禅图》

在佛门中,向有三种止观的说法。原来止观之法,当年由隋朝智大师从老师慧思处传受而来,此后发扬光大,成为天台宗僧人的必修要法。三种止观为:第一,渐次止观。由于这种修习之法先持戒,再修禅定,再修实相,一路初浅后深,由浅入深,好比上楼梯一样,所以名为渐次,其法见载于智大师所着《禅波罗蜜》十卷。第二,不定止观。此法前后互换不定,犹如把金刚石放在太阳底下,现像不定,所以传受此法,大多因人施教,依照众生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著作有智大师《六妙门》一卷。第三,***止观。由于其法初后不二,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故名,为此智大师撰有《摩诃止观》十卷。

此外,佛门并有止观四本的说法。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释元照《小止观》序说:一曰***止观(即《摩诃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今文《小止观》是。

佛书认为,修持者若能依止观之法修性,成就定、慧(即止、观)两法,那就非但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并且四百四病自然瘥除,必无众病了。

其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基本有十意。

一、具缘第一

修习止观坐禅,先要发心起行,外具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五缘。五缘的情况如下。

(一)持戒清净

佛门修禅养性,持戒清净为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其目的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从而有利于止恶修善。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一般在家居士修习止观,只要守五戒就可以了。五戒的内容为: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考虑到营养关系,关于吃素不杀之戒,有两个擦边球可打,一是吃花素,就是吃吃停停,或初一、月半吃素等;二是吃三种净肉,《十诵律》卷三十七说: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

另外,东坡居士对待吃素不杀的办法也可借鉴。其法为:人家送他鱼虾,如系鲜蹦活跳,那就送进河里放生;如系已经死亡,放亦无益于生,那就索性放进锅里,饱我口福,增我营养了。

至于其他四戒,由于酒能乱神,偷盗、邪淫、妄语伤德,所以为止观坐禅者所绝对不取。

(二)衣食具足

智大师指出,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蓄)粪扫三衣,不畜馀长。三者若多寒国土(地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提出三种衣法的目的,主要在于养性者如果在衣着上过于贪求,那就心乱妨道,不利修行。为此,从今天的修习实际看,衣服只要做到干净整洁、朴素大方、足以抵御寒冷就可以了,否则一心放在穿着打扮上,又何能收心修习止观呢?

在食法上,智大师指出这样四种:

(1)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2)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3)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4)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自然,四种食法的目的,无非为了驱除一心钻在吃的享受里而引起心不安稳,于道有妨的魔障。结合今天的实际生活,修习止观,食不过饱,简朴而富于营养就可以了。

(三)闲居静处

修习止观,对于居处环境,也有一定讲究,否则纷纷扰扰,心静不下来,何以能练功入静?

关于闲居静处的要求,智大师认为,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阿兰若(寺庙)之处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寺庙)中,皆名闲居静处。

对于在家人来说,为了有利修习,如果居处环境安静,当然最好,如果居处环境并不那么安静,那么清晨初醒,于四周一片寂静之时进行修习,也不失为一个因地制宜、见缝插针的好办法。总之,人是一个活体,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才好。

(四)息诸缘务

世界上的诸缘杂务,纷纷扰扰,足以惑乱人心,妨碍修习入静。因此修习止观,最好断绝名利思想,省却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人来人往,不仅在经济上破费较大,就是在精神上和体力上,也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至于智大师所说:一息治生缘务,不做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做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我们大可不必照搬,只要领会其清心寡欲、不为各种缘务困扰的精神实质就可以了。

(五)近善知识

佛门称有益于我修持的居士为善知识。《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妙庄严王品》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智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善知识有三: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有道德学问的彬彬君子,也是修习止观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呵欲第二

所谓呵欲,就是呵除世间能够诳惑一切凡夫之心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佛门认为,凡欲坐禅,修习止观,非得呵除五欲不可,否则就难成正果。

(一)一呵色欲

色欲有两种:一是对修目长眉、朱唇素齿的美人儿起邪淫之念的欲;二是对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等带有种种妙色的世俗宝物起贪恋之欲。

对于这种色欲,智大师认为,意志不强的人,就会对此见则生爱,作诸恶业。接着他举例道: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罪过。

(二)二呵声欲

声欲就是箜篌筝笛、丝竹金石以及男女歌唱等音乐之声。这种声欲,偶然听听,作为一种消遣,当然并非不可。可是一般百姓,如果沉湎在这种声欲里,哪还能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呢?

为此,当年智大师举例提醒道: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等种种因缘,知声罪过。

(三)三呵香欲

所谓香欲,就是世间饮食馨香,男女身香,以及一切熏香等。

佛门戒律禁严,由于香欲能够使人闻即爱着,所以也在呵除之例。但如果对香欲采取自然态度,不起爱着之念而一心恋恋,却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

(四)四呵味欲

佛门认为,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美味,能使世人心生染着,起不善业,所以只要填饱肚子,此等美味,也一概都在呵除之例。

(五)五呵触欲

触欲就是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之欲。如果世人沉没在男女的触欲里,也是一种业障。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

三、弃盖第三

弃盖就是舍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能使人心生欲念、覆盖善心的五盖。

(一)一弃贪欲盖

端坐修禅,如果贪欲不除,就会心生烦恼,这样就离道远了。所以对于修习止观功法的人来说,贪欲盖是必须弃除的。

(二)二弃嗔恚盖

坐禅时如果为某人某事心生嗔恨,又由恨生怨生恼,便就嗔恚覆心,修习不成了。所以智大师说道: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为此,佛偈有云: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三)三弃睡眠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认为:内心昏暗名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熟睡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盘乐。所以,修习止观功法者,除了保证生理需要的8小时睡眠外,平时亦不要作过多的昏睡,因为睡多了对身体非但没有好处,反而神昏气伤,有损健康。

(四)四弃掉悔盖

关于掉悔盖的情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指出: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竟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平时修习止观,摄心止念还不能保证把此心定下,何况一味掉散?所以掉为修习者大忌。

原书又说: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掉起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

(五)五弃疑盖

疑有三种:一是疑自己资质愚钝,怕修不好止观;二是疑师长能否真有至道,能够教我;三是疑止观功法,是否确有道理。由于以疑覆心,所以也要弃掉。

四、调和第四

调和也有五种,就是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修习止观,就好比琴师弹琴先要把弦调好方可奏出妙曲一样。所以说: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

饮食本来是用以资身进道的,如果吃得太饱,就会气急身满,百脉不通,心气闭塞,坐念不安;如果吃得太少,就会身羸心悬,意虑不固;如果吃得不干净,就会心识昏迷,有损健康;如果吃了忌口发物,就会引动旧病,身体失和。所以《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

(二)调睡眠

一个人平时如果眠寐过多,非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引起心地昏昧,沉没善根。所以睡眠的时间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自然就神气清白,念心明净,有利于栖心圣境,深入体味止观的个中三昧。

(三)调身

坐禅初至绳床,先要把坐处垫放安稳,使得久坐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其法如下。

1.正脚

坐时先要正脚。方法有半跏坐和全跏两种: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趾)与右(髀)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2.解宽衣带

正脚以后,就要解宽衣带。解宽衣带的目的是使得周身气血自然通畅,所以只要解宽到周身舒适就可以了,不必解得太宽,否则坐时脱落,既影响入禅,又容易导致寒气的侵袭。

3.安手

衣带解宽以后,还要安手。安手之法,主要为: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4.正身

安手之后,不忘正身。正身之时,先挺动身体,以及肩颈关节,务使自然调畅,然后端直身体,使脊骨勿曲(屈)勿耸。

5.正头颈

身正好后,再正头颈。此时端直头颈,使鼻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并和脐孔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6.口吐浊气

头颈正好后,便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时,开口缓缓放气,不可粗急,放时让气尽量吐出,同时想象身体百脉不通之处,都随着气一起吐了出来,然后闭口,鼻纳清气,这样大概三次左右,息就基本调和好了。

7.闭口

浊气吐尽之后,即当闭口,闭口时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腭。

8.闭眼

口闭好后,又当闭眼。闭眼的目的在于断除外光,使心易于入定。

以上调身之法,调和的标准为不宽不急,端身正坐,犹如奠石。假如做到了这一步,那就等于初入禅定了。

(四)调息

息有风、喘、气、息四种相,其中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属于息中的不调相;由于守息即定,属于息中的调相。关于四息相的具体情况,前文《达摩面壁禅》篇中已经有所交代。

调息之时,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检验调息的标准为不涩不滑。若果息调好了,那就气息微微,众患不生,其心易定,入于止观坐禅的初入定时了。

(五)调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调心入定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又有初入、二住、三出之法。

1.初入

调心初入有两个要点: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这里,又有沉相、浮相以及心急病相、心宽病相的说法。

所谓沉相,就是坐禅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纠治沉相的办法为用意念注想鼻端,这样心里就不致昏沉了。

所谓浮相,就是坐禅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纠治浮相的办法为安心向下,用意念注想脐中,如此则制诸乱念,心即定住。

总而言之,以上沉相、浮相是修习止观初入定时比较易犯的两个毛病。沉相为心里昏沉,所以须用系念鼻端的办法来加以振拔;浮相为思绪飘动,故而要用系缘脐中的办法来使之沉降。

所谓心急病相,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话来说,就是: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纠正的办法,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所谓心宽病相,主要为: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纠正的办法,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

2.二住

调心二住,就是在身、息、心三事过程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用心意来加以调正,从而有利于及时入定。

调身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调息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调心的不协环节和调正之法为: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3.三出

调心三出,就是修习止观坐禅入定之后,于结束出定时,先要把入定之心恢复过来,接着开口放气,依次微微松动头颈、肩臂、两足,此后又用手遍摩周身四肢,接着张开双眼,待身体渐渐恢复正常后,才可开始下地活动。如果一时匆匆出定,往往容易引起头痛心烦、关节不利等不适,不能不注意及之。

五、方便行第五

修习止观坐禅法,还要具备五种方便法门。五种方便法门如下。

(一)欲

欲就是一切善法,欲为其本。如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等等。

由于欲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所以又有志、愿、好、乐等名称。

(二)精进

所谓精进,意即坚持禁戒,舍弃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修习止观坐禅之法不废。

(三)念

念是念想,大要为念世间为期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为此,《修习止观法要》卷上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一切神通道力,咸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

(四)巧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