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生活禅

冯学成居士

(2003年7月25日)

到这里我非常得兴奋,也非常得紧张。在这儿,我是等到第六天了,心里面一直在盘算着自己能讲好还是不能讲好。首先要感谢我们夏令营的导师净慧老和尚,是他建立了这个道场,让大家能够有这么一个非常殊胜的学修之地,也感谢老和尚的慈悲,能给我这样的机会跟大家见面交流。

今天我讲什么题目呢?我是前年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第九届、第十届两次的题目都是生活禅,今天我就“三谈生活禅”。

生活禅是夏令营的主题,我想还是围绕这个主题谈好,今天的内容就是我学习咱们净慧老和尚的《入禅之门》的一些心得,老和尚的《入禅之门》大家都发了吧,那本小册子。在《中国禅学》第二卷的首页上把老和尚的开示总结为六条,我先念念老和尚的开示:第一条,禅就是一种境界,是觉者的生活境界;第二条,禅又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第三条,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这是从方便上讲,不是从禅的究竟来讲,禅是见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第四条,禅是一条道路,是一条探索、开发智慧的道路,摆脱桎梏之路,追求解脱之路;第五条,禅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生活的方式,真正的潇洒就是禅者的生活,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第六条,禅是永恒的幸福,是真正的快乐,清凉自在的享受,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的究竟自由,它能把我们生命固有的一切能量活力释放出来。大家都听了老和尚的六条开示,这是老和尚用毕生的功力对“禅”做了一个很平实很圆满的解说!大家如果细细地听,就可以知道其间的力量和智慧。

生活禅的主题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有主语,有谓语,对不对啊?主语是什么?是我们自己。自己干什么?自己要觉悟。觉悟的对象是什么?是人生。人生又是什么呢?在座的营员文化水平基本上都大学以上,能对人生真正地有所思考,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家的人包括一般的老百姓、知识分子、科学家等等不同生活领域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答案未必一样,佛教对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思考的呢?大家现在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大多数营员都正在上大学,很多都是北京的,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很滋润、很了然,不是山里边的孩子,不是生活在贫困地区,大家对人生是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朝气。你们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出生、成长的人,可能没有经历过多的人生苦难,不知道人生的艰难险阻,对人生的思索容易停留在童话般的、理想般的一个境界之中。人生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处在一个混乱、艰难的环境里面,自己的理想、抱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那么对人生的思考可能还会更深入一些。正如庄子老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叫:“无可奈何之谓命”,为什么叫“无可奈何之谓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乱之中,自己的理想,面对着残酷的人生,不得不悲叹,这个命不可把握、不可琢磨,于是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包括《西厢记》里的主人公同样的有这样的感慨。我们要觉悟人生,觉悟人生究竟是什么回事?这个我们就需要深入经藏,在佛教的经典里边,佛陀对人生有详细的介绍和解说,佛教是关于生命的宗教,是有关精神的宗教,它对生命和精神的认识在某些层面上来说超过了科学,因为科学对精神和生命的认识永远是发展的,不会有一个终点,但佛教对生命精神的认识,可以说从佛陀开始就有一个终结点,就有那么一个定位,这就是佛法不可思议之处。大家都会背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什么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可是我们生命、精神的实质!什么是我们的生命呢?色、受、想、行、识。如果再用六根六尘十八界来说呢?把人生宇宙的所有的概念范畴全都融在其中,所以我们要觉悟人生,我们的下手处就得在色受想行识上去觉悟,如果我们要奉献人生的话,还得在色受想行识上用功,如我以前所说过的,美化我们自己的情操,优化我们自己的智慧,强化我们的力量,我们有了本钱、有了实力,才会在奉献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奉献。

什么是色?自然科学对这个色有他们的解释,物质存在,不管是唯心的唯物的,这个物质形态,乃至包括整个宇宙,它都有他们相应的表述,佛教里面说这个色,两个字——执碍,这是玄奘大师敲定的语言啊!什么叫执?什么叫碍?用现在的哲学化的语言为定义的话,执就是规律性,它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盐是咸的、糖是甜的、冰是凉的、开水要烫手之类的,它都有相应的一个规律性。另一个它对空间的占有性和自我封闭性叫碍,每一个具体的东西,一个物质体,或者是一座山、一条河、或者一个房子、或者我们接触我所看见的任何东西,包括我们人本身,它对空间有一定的占有性,另外还有一个自我的封闭性,不能让别人随便进出的,如果让别人随便进出的话,就成了化学反应,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了,宇宙万物都是如此,它有它的规律性和对空间的封闭性、对空间的占有性,但不妨碍它的空、缘起,从这个事物转变为那个事物,咱们看物理学,再看化学,对物质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就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就可以了。

什么是受?受是我们精神发起的第一个条件,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理学,它有一个发动,一个发起,什么东西发起的呢?是受,感受,就像我们这有很多照相机,摄像机,它把它需要拍下的东西,这么咔啦一声就拍下了,感受到了。我们人的感受是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眼睛看到的是视觉、耳朵听到的是听觉、鼻子闻到的是嗅觉,舌头品尝到的是味觉,身体接触的冷暖、粗细、钝锐等等包括我们身体里所有的舒服、不舒服,这都属于受,包括咱们参禅打坐产生的那种禅的感受。在整个社会之中,在社会的网络之中也有种种的感受,除了这些粗糙的低级的感受之外,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些原始的感受之外,还有心灵里面的种种感受,简单说就是“苦乐”二字,对苦的感受,对乐的感受。用中国传统的话来说,就是“喜、怒、哀、乐、忧、恐、惊”这七个字,六欲里面的这个一个说法,这个受,大家可以好好的领会。咱们生活禅夏令营,大家到这儿来,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感受跟在社会上、在家庭里、在写字楼里、在工作单位里,有什么样的区别?大家可以细细地琢磨一下其中的同和异。第三点就是想,照相机把这个东西照下来,要洗成照片,可以随时供我们使用,我们的感受并不是感受得就没了,“取相名想”,玄奘大师这样定义想,翻译成取相,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经历的感受,储存在我们心里的东西重复地取出来供我们再使用,咱们离开柏林寺之后,离开夏令营之后,回到家里面,经常可以想一想:哎呀!今年7月20日—26日我们在柏林寺参加夏令营,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普茶怎么样……想的范围很广,宇宙万物、人生万事都可以拿来想,但是想在精神里面的作用是静止的、是片面的,它不能串联。我想什么是单一的,就和照片一样,它照下来的东西是静止的,它把时间和空间的片段记录下来而已,但摄像机不一样,它是流动的,它把时间贯穿进去了,但你仅仅停留在取相上。另外一个叫做行?什么叫行?行又叫思,什么叫思?“造作为思”。三皈依的时候,经常谈身口意三业的活动,有被动的,有主动的,只要我们在干这样的事,想这样的事,通过我们身语意的活动,我们都叫“造作”,但造作从什么地方开始?从我们的心里开始,心动、意动,然后才支配我们的身体有所行动,通过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通过我们的肢体进行表达,这个叫思,也叫行!它就是更高一层了,她可以把我们静止的单一的感受,从受到想的过程得到提高,还可以利用分析,综合、判断这些逻辑程序,对是非的判断,这些都是通过思来完成,但这个思也不是咱们精神的最高境界,色受想行识,还一个“识”,识,玄奘大师翻译为:“了别为识”,它就把一切通过受想行识得到的精神内容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拔高,该减的减该加的加,通过它的加减乘除,就整理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一类的东西了,把它制成体系,这就叫识,作为我们人类而言,都是不离这个的,对我们人生而言,都是不离这个的,都是离不开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它是我们生命的实质,也是我们精神的实质。在这里面悟什么呢?为什么觉悟人生要在这个里面去觉悟?并不是说离开这个,大家想一想,能离开这个吗?我们自己生活、我们自己工作、我们自己修行能离开色受想行识吗?所以以前很多老法师教导我们,给我们开示都说:“你们在什么地方修行?就在你们这个五蕴庙!”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庙啊,我们这个色身,包括色身里的受想行识,也是一个世界,用别人的话来说,是一个小宇宙,就得在这里面修行啊!这个色身的修行,当然在佛教里面不看重这个,是臭皮囊,换来换去的,百年以后终归土,四大分散的时候没有不死的人,面对生死到来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送过一些老先生,他们寿终正寝的时候,都是八九十岁,有的是100多岁,也该走了,不能说到了100多岁,你不走,也不行,但有的是自己的朋友同事,有的比我还年轻,有的非常大有作为的、非常优秀的。哎呀,看他们到了生命关头,得了癌症啊,什么病变之类的,刚才还好好的,一下子到医院里面去了,当时不愿意他离开,想尽种种办法,要挽留他们的生命,但是没有办法,“阎王叫人三更死,没人敢留到五更”的。面对生死,那个是客观的。这以前我是在四川认识一个离欲老和尚,活了100多岁,大家都把他神化了,认为这个老和尚的确是神通广大,而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禅和子,真正的一个禅师,活了108岁,要走了,为什么要走呢?没有人相信他会走的,他100多岁修寺庙的时候连需要多少块砖、多少片瓦都清楚的,还要到城里去检查质量,质量行的话他才采购才付钱,寺庙里要腌多少咸菜、放多少盐,他都要亲自过问的,头脑非常地清晰啊!但是说走就走,一点不留恋。当然涉及到叫什么神通广大的事,传说的也有,实际的也有一些,但是这些人、这样修行的人为什么还要走?那个没办法,也得走,你看那些有钱的人,花10万、100万到医院里面去,不能留下他的生命。官做得再大,当了皇帝,当了总统,该走的时候还要走,美国的里根痴呆了,已经多年痴呆了,以美国的医疗条件,他的退休总统的待遇完全可以用最科学、最先进的办法,用美元把他的生命、把他的智慧恢复下来,行吗?不行!这是业力,一点办法都没有,是对咱们的色身,当然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中的大周天、丹道学也就出现了,佛教里面也有种种仙人的说法,但是真的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它认定这个生死,它是不在意。有的祖师像赵州老和尚、虚云老和尚都活了120岁,这个是他们在世间面对众生的责任,需要他活那么大的年龄。但也有些祖师,大家看《永嘉证道歌》,永嘉祖师也非常了不起,40来岁也就走了。元朝有名的中峰、高峰这两位优秀的祖师也不过六十岁,所以贪恋生死的观念要打破、要觉悟。

对色的认识,我们要看到色身四大皆空。

以前德山祖师病的时候,有的来参学的,就问他:“祖师啊,您现在病了。”他说:“哎呀,我是病了。”“还有不病的吗?”就是说你是病了,你身上还有不病的吗?他说:“有一个不病的。”“有,真的吗?”那人就问他:“什么是不病的,它在什么地方啊?”德山祖师就说:“哎呀,好难受啊,病得痛死我了。”你看这个就是他不病的吗?对不对啊?另外一个即是洞山祖师,有的人来参学,就问他:“寒暑到来的时候如何为抵?”禅宗里面的语言是不直接用咱们正常的语言来说,他要考验善知识,考验祖师的功夫,也就是说生死到来的时候,躲到那里去了?离开这个生死,怎么进入这么一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怎样解脱,他换了一个方式来提问。洞山祖师就回答他:“唉,你怎么不到那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很好啊,就是无寒无暑的那个地方啊,那个地方躲起来多舒服啊,就是说那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地方,应该躲在那儿去吧。”这个就问他:“如何是无寒暑处啊,那这个无寒暑的地方,无生死的地方,不生不灭的地方在那里啊?”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就是说,有生死的地方就是不生不死的那个地方,不生不灭的地方。这个听了对一般人来说不太明白,明明有生死嘛,有生死就应该有不生不死嘛,有生灭就应该有不生不灭嘛,任何东西都是双向的,有东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烦恼就有菩提,有凡夫就有圣人,有迷就有觉悟,它都是这样的。当时什么是不二,佛法里面又谈出不二的道理来,那什么又是不二呢?如何领会这个不二呢,这个我们放在下面慢慢说,对咱们的“色”地水火风构成的这个色身,现在有一个肯定的认识,它是缘起的,缘尽而去,不离生死,我们应该在不离生死的大前提下,求觉悟。对生死的看破是觉悟,并不是说对生死看破之后就没生死了,不生不灭当神仙了,如果大家都不生不死了,地球上早就没有我们立脚的地方了,尤其是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之后,40%的人都是老态龙钟的,年青的人都很少了,所以有很多学者都说日本近20年来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年社会,没有年青人,整个社会就没有朝气,就没有创造力。但是我们就应该在这里面参,在这里面破。看在生死之中我们应该悟的是什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