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玉佛丈室集》序

作者:苏渊雷

佛法东流,历汉魏两晋初兴时期,而南北朝发展时期,隋唐鼎盛时期,以迄宋元明清渐趋衰落,前后约二千余年。慧皎《高僧传序》称:“此土沙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是也。自玄奘西迈,达磨东来,六祖传灯,南禅崛起,其影响我国学术思想之结构,与夫社会风俗之移易者,积厚流光,有由来矣。迨至清末民初,世界畅通,西学东渐,佛教亦随之转变。杨仁山居士首倡刻经布教,开风气之先,而欧阳渐继之,复兴唯识法相之学。同时先后并出者,天台则谛闲法师,华严则冶开、月霞法师,净土则印光法师,律宗则弘一法师,禅宗则虚云法师,改革僧伽制度,融贯新学,则太虚法师,禅净兼修,弘化海外者,复有圆瑛法师;而东密藏密,接武同来,因时光大,佛教渐有中兴之象。顾近四十年来,历经扬弃,佛学研究,鲜有成绩,抱残守缺,遂尔寂寞。

自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提倡“一种思想即人间佛教,发扬三个传统即学术研究、国际交往、农禅并重”以来,尤以学术研究为首要,全国风气为之一变。山林枯搞之士,连袂而起,智光慈抱,照彻十方。今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住持真禅大和尚,即其人也。比迹前修,无惭龙象。所着《玉佛丈室集》前后三编,余受而读之,肃然起敬。盖其文字般若、笃行践履之功德,荦荦大者,约有四端。

一日师承有自,不忘久要。法师童真人道,精进靡已。勤奋好学,历事多师。先后就读于镇江焦山定慧寺、竹林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南京华严师范学院;亲近应慈、震华、圆瑛、持松诸大德,尤以侍奉华严座主应慈老法师座右为最久,亲聆教诲,得其印可。集中纪念文字,情深师弟,不忘久要,无改柯条。而于法乳渊源述志报恩之旨,尤三致意焉。

二曰教宗依持,不离世间。法师从应慈老法师学习大教逾16年,为报师恩,着《华严宗简论》一书,对于华严教海博大精深之义理,充满法喜。本清凉《大疏钞》,将信、解、行、证列为总纲,疏通脉络,发挥尽致。自初祖杜顺迄五祖宗密之言教,无不心领神会。发愿在有生之年,将华严大教,毗卢性海,再现于祖国神州大地。又对菩提达磨禅法与惠能禅三种法门所谓“三层楼”者的理解,以及“一心为宗”之旨趣,真参实悟,说来头头是道。直是“人于如来妙庄严海”(《楞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此与《心经讲义》之善说般若,同为功德无量。“不退大慈悲,普济法界”,不愧夹山禅学传人。

三曰国际交流,访古抒情。法师认为,我国历史上,凡是国泰民安时期,即是佛教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时期。我国佛教与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因此加强与世界各国友好,加强全世界佛教徒团结,保卫世界和平,实为吾人义不容辞之职责。年来法师仆仆风尘,行脚海外:先后出访日本与美国、印度多次;继复访泰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远至法国巴黎;出席南朝鲜汉城与印度新德里召开之“亚宗和”会议。广交法友,普结善缘。1984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巡礼佛教圣迹;1985年率上海佛教代表团访问香港,为沪港两地佛教徒友好交往作出贡献;1987年率中国僧伽法务团再次赴美弘法;同年又率上海佛教代表团访问***,加强汉藏两地佛教界友谊,意义尤为重大。文集中如《玄奘求法之路巡礼记》、《玄奘法师传略》、《佛国巡礼漫记》、《天竺纪行》等文,发思古之幽情,迹前修之芳躅。情文并茂,灵感相通。神游故国,不啻与古人默契于千载之下矣。

四曰悲悯为怀,六度是摄。法师生性敦厚悲心洋溢。秉大乘佛教之宏旨,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广施饶益,利乐有情。近年为上海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伤残儿童福利院、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等机构,捐款各数以万计,而自奉俭薄、生活简朴,尤为佛教界表率,深得社会各方好评。盖于六度四摄之道,身体力行,不遗余力;而待人接物,宽和亲切,每使人有如坐春风霁月之感。其与世无争,达于无疵之修养,有以致之、外此如《金山规约序解》、《佛教的孝经——盂兰盆经》、《试论水陆法会不可思议功德》诸篇,出言铿铿如说经,简洁有序,行文恣肆流畅,尤为卓异。信哉慧心妙绪,发人深省,皆自心田流出,与人盖天铺地去也。

猥以愚蒙,自惭退堕,籀读大篇,三复增叹。恍醍醐之灌顶,而迥异乎常食。若夫禅藻道腴,会心不远;片言半偈,机用无穷,尤非门外所能尽窥。洪钟寸莛,藉申敬慕之忱于万一云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