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

近年来,宗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宗教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宗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渗透到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军事、道德、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巨大影响。15年前,笔者求学日本,随着对日本史的学习,对日本着名寺庙诸如唐招提寺、东大寺、清水寺、东福寺、万福寺、大阪古城的参访,逐步了解了佛教东渐的历史过程。从鉴真东渡到空海弘法,从入唐八家到净土发祥,从法水西还到平安文化,一直到近世的黄檗远播及铃木大拙赴美,日本佛教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应该说,当今日本佛教是以禅宗为主体的佛教。禅学思想发展到现在,在通往禅学之路上,铃木大拙创造了一个新的巅峰。

铃木大拙(1870—1966),原名贞太郎,生于日本北部的金泽市。铃木大拙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真言宗信徒。明治八年(1875),铃木大拙5岁时,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的母亲因悲恸而住院,在病中,她更加诚笃地礼佛诵经,给铃木大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铃木大拙在中学读书时,一个笃信禅宗的数学老师北条时敬又给了他很大影响。

∵明治二十四年(1891),铃木大拙到东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学习。同年七月,经早川千吉郎介绍,向今北洪川学禅,今北洪川迁化后,又随另一名着名禅师释宗演学禅。

∵1893年,世界宗教会议在美国芝加哥召开,铃木大拙陪同释宗演前往芝加哥,并为释宗演翻译演说稿。在这次会上,他结识了美国当地的着名学者P·卡洛斯。两年后,铃木大拙将P·卡洛斯的名着《佛陀的福音》译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铃木大拙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英语的娴熟把握,使P·卡洛斯对这位青年人肃然起敬,邀请他到美国为自己创办的敞院出版社编辑佛学书籍。于是铃木大拙乘坐轮船,于1897年2月6日离开横滨,经过12个昼夜的航行,到达美国。此后,他在美国一住便是十几年,并在1900年出版了英文译本《大乘起信论》,1907年出版了英文本《大乘佛教概论》,开始了他不懈地向西方宣传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生涯。

∵据两位日本学者回忆,1964年夏天,在夏威夷大学第四次东西方哲学家大会上,94岁高龄的铃木大拙曾作过一次演讲。当时的盛况是“七月九日晚,铃木大拙先生进行第一次演讲,整个会场气氛极为热烈,据第二天的火奴鲁鲁报纸报道:‘人们汇集在那里,希望亲耳聆听他们只是从传说才认识的这位94岁智慧老人的话语,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他的面,因此,会场700个坐席早早地被一抢而空,还有好几百人则挤在过道上或窗户上,还有人干脆坐在门外草坪上或挤在舞台两侧……’这些人大都是白人,日本人不足十分之一。”

∵这样的演讲,铃木大拙一生不知有过多少回,他的老师释宗演有一首诗说:“人有赤黄兼黑白,道无南北与西东。不信乞看天上月,清光透彻太虚空。”

∵诗的涵义很清楚,在东方人释宗演心中,禅思想是全人类的。铃木大拙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因此,在他的《禅论》、《禅学便览》以及《通向禅学之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弘扬禅宗、拯救人类的迫切心情。正是怀着这种心情,他孜孜不倦,自1897年始,他以大量的英文禅宗读物及风趣的通俗演讲,在欧美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及“世界禅者”的美称。他的思想是纯粹东方式的,在他看来,西方那种把主体意识与客体世界、神界与人界、灵魂与肉体、超越与世俗分裂为二的二元化思维方式及抽象化、图式化的逻辑思想,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在自我的分裂与疏远。因此,人类需要解开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枷锁而回归于浑然同一的思维方式。铃木大拙的禅学思想与20世纪西方蓬勃兴起的某些思潮诸如“存在主义”发生了契合,受到了西方极大的欢迎,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禅宗热”。

∵铃木大拙向西方介绍禅宗思想的巨大成功在于:

∵一、传承历史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达摩西来,一苇渡江。于是,禅的真谛便从印度传到了中国;而六祖慧能一首传遍天下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把印度的佛教变成了中国的佛教;过了不久,唐朝僧人义空东渡日本,则把中国的禅宗传给了东邻,二三百年后,荣西禅师从南宋学了临济宗黄龙派的秘义,则又在日本开了八九百年的禅风。上世纪末,铃木大拙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传去了日本式的禅学,自那以后,他用英文写了不少弘扬禅宗的著作。1983年出版了一本根据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编译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这本书引了一些禅宗语录和铃木大拙的论点,并在结尾处下了这样一个断语:

∵“我们整个文明能否生存下去,也许就取决于我们能否进行这种变革,它最终取决于我们采纳东方神秘主义某些阴的态度的能力,要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

∵禅宗经历了印度、中国、日本、欧美,在最富于代表的文化区域兜了一个圈子,用文化轨迹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划了一个不很宽却很深的纵横通道,使古代与现代有机传承,使东方与西方碰撞、沟通。铃木大拙起了从传承到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方法创新

∵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之一麦克斯·缪勒说:“只了解一种宗教的人,什么宗教都不了解。”纵观铃木大拙的著作,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把东西餐的调料搅在一起,即把东西方宗教历史文化背景、发展传播轨迹、基本教理教义、宗教礼仪等诸项,用比较学的手段重新整合,创出了铃木大拙的禅风。

∵铃木大拙认为东西方文化极不相似的思考角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人类生活的两个极端,因而可以互相补充。

∵“东方的思想大体从直觉出发,西方则与此相反,是从逻辑出发深入地分析,因此不太重视直觉,即使在承认直觉的时候,也只是把直觉置于逻辑的手术台上去进行逻辑解剖。东方人却不然,而是努力地把直觉能力发挥得越加深邃玄妙,并成功地形成了它独特的方法论,公案禅就是这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由定生慧’。”(《通向禅学之路》日文版序)∵

∵三、禅不是哲学

∵被公认为日本曹洞禅创始人的道元和尚说:“我是空手还乡,我在中国学到的不过是眼横鼻直而已。”这类话显然是自明和寻常,倘若加以认真对待、逻辑分析反会令人糊涂。显然禅不是一种哲学。它没有一种可藉理智来探讨的系统表述的学说或神学体系:“禅超越了言语和理智,不像哲学那样是一种规定思想和行为的学问。修行才是绝对必需的。”尽管如此,禅既不是反理智主义的,知解不能取代禅悟,但修行若无适当合理的知解形式,往往会误入歧途。知解无修行则弱,修行无知解则盲。

∵中国唐代禅师青原惟信的偈语,为人们理解禅宗提供了一把钥匙。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然后他问:“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里三般见解就是三个阶段。

∵这里所讲的第一阶段见解,强调“山是山,水是水”。这是禅师在习禅之前的见解。可是,当他习禅若干年后有所契会时,他领悟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是第二阶段见解。当他开悟时,他清楚地认识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这是第三阶段也是最后的见解。在第一阶段的见解中,惟信把山与水加以区分,“山不是水,而是山;水不是山,而是水”,以此将两者判然相分,从而肯定了山是山而水是水。这里既有区别性又有肯定性。然而,当他达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第二阶段见解时,既没有区别性又没有肯定性,只具有否定性。最后,当他达到“山只是山,水只是水”这第三阶段也是最后的见解时,又有了区别性与肯定性。

∵铃木大拙是这么理解禅的:

∵“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什么书本知识。”

∵“所谓个人的体验乃是抛开任何媒介物而直接地把握事实。”

∵“禅与法华宗有‘四句真言’一样,也有自己震古烁今的四句真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缘此,禅从来不作任何解释,只作暗示;不诉诸累赘的陈述,也不作归纳整理,它总是接触事实,接触具体的可以触及的事实。”

∵在《禅风禅骨》中,铃木大拙援引了临济宗、云门宗、法相宗、曹洞宗、华严宗等着名禅师的典型公案和偈语来诠释禅的本意,诸如:云门、睦州、青原惟信、百丈怀海、马祖道一、景岑、长庆、芭蕉慧清、慈明、圆悟……“扬起一微尘,大地就在其中;一朵花开,整个宇宙也随而产生。”

∵铃木大拙着述甚丰,其关于禅的思想颇有见地,基本上还是同中国的禅宗思想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铃木大拙继承了“修心”、“见性”的传统。自觉地运用禅理去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从而使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和谐统一。这也是铃木大拙禅学思想的一个显着特点。

∵禅,博大精深,蕴藏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她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东渡扶桑十余年,陆续、反复读了铃木大拙先生的十余本着述,颇受启迪。也曾在书眉上写下了“读公案隐幽细品,阅佛偈感悟自生”的禅理。(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