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发微——以问题为中心的禅思想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禅学思想中研究的若干论文,这些论文均以问题为中心,并且在融入日本和英语世界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比较自觉地运用现代学术史的叙述方式,把中国禅学思想,特别是宋以前中国禅学思想中许多重要和杂性的问题置于新的脉络中来进行梳理和诠释。本书对于传统汉语世界的禅学研究成果,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有不少的突破。无论是在问题的择选、论述的策略和方法上,都为汉语禅学史的研究开拓了一些新的论域空间和写作方式。对于禅学思想史上一些传统的争论性问题,如南北禅的顿渐之争等,也人新的视角上寻找到了切入点,把问题的研究作了深一步的引申和推进。书后的附录,则试图在更大的佛学研究的视域中,以现代汉语佛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为中心,对此进行了细密的批判性分析,以期汉语佛学研究可以开出一新境界。

∵【作者简介】

∵龚隽,男,一九六四年生,江西南昌人。一九八七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信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分别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主攻中国哲学史方向,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九九三年至二○○一年,就职于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所长。二○○二年调至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佛学与宗教理论研究基地"职研究员,***中华佛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学术思想评论》、《东方文化》等学术刊物学术编委,二○○二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近年主要从事中国禅学思想史及近现代中国佛学思想史的研究。

目录

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作为思想史的禅学写作--以汉语语境禅学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考察

一、重温一段公案

二、作为歧出的哲学解释∵

三、思想史的解释:哲学的,还是文化的

四、"入就"与"出就":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第二章∵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以四-五世纪为例

一、思想史回眸

二、四-五世纪中国禅学的意趣:解经学的立场看

(一)定与慧

(二)次第与顿渐

三、中国禅与反智主义

第三章∵尊戒与慢戒--略论禅风中的"游戏三昧"与内外法度

一、"乐道"、"游戏神通"与"游戏三昧"

二、从外在礼法到内在礼法

三、结语

第四章∵《肇论》思想辨证及其与石头宗的关联

一、语词的关联与意义的断裂:思想史方法上的说明

二、空:拒斥根源实体主义

三、无知与圣智:两种可能的解释

四、从《肇论》到石头禅的所传

第五章∵禅门顿渐思想新论--以早期禅为中心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对"范式"的疑虑:从John∵R∵McRae与Bernard∵Faure的问题说起

二、道生的顿悟学说及其与早期禅的交涉

(一)道生与谢灵运

(二)道生与《阿*.昙心》

(三)道生顿悟论与禅门的交涉

四、在神会与北宗之间

五、《华严》、《法华》与中国早期禅的顿渐

第六章∵中国禅学史上的"方便通经"--从六-九世纪

一、经师与禅师

二、人"早期禅"到"古典禅"

(一)达摩禅的"藉教悟宗"及其楞伽宗的分流

(二)东山法门的弘传

(三)北宗门下的种种相

(四)禅师的解经与隐喻

(五)从慧能的"转经"到马祖禅的革命

三、以《楞伽经》与《起信论》为例

(一)达摩禅与四卷《楞伽》的传承

(二)"一行三昧"与《起信论》

(三)在《楞伽》与《起信》之间

第七章∵念佛禅--一种思想史的读解

一、三-四世纪念佛禅的雏型

(一)道安的禅学与弥勒净土

(二)慧远的西方净土与禅

二、达摩所传禅的念佛净心

(一)念佛与无相

(二)往生与净心∵

三、几点余论

(一)禅净料简

(二)随相与破相

(三)念愿往生与自性无生

(四)参究念佛

第八章∵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一、禅与基础主义

二、在言说和静默间

三、方法论的审理

附、"批判佛教"专题--编者按

附录一∵近代中国佛学研究方法及其批判

一、从传统的立场看

二、经学、史学、哲学

(一)经学型

(二)史学型

(三)哲学型

三、文字与意义

四、在理念与方法之间

附录二∵知我者,谓我心忧--与惠敏法师讨论佛学研究

一、在学术与信仰之间

二、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及其世界化问题∵

三、电子佛典及其革命

参考书目

一、中日文参考书目

二、英文参考书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主题词索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