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广法师:《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长老与人菩萨行」学术研讨会文章)

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

释性广(佛教弘誓学院院长暨东吴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

新书序文

本书收集笔者近年来的论文集,分成两大主题,其一是禅观修持,其二是人间关怀。

上篇「禅观修持」,是在拙着《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作延续性的禅学论述。第一单元是着眼于学人禅修的实际需要,从笔者个人自修与领众共修的经验中,提出「人间佛教禅法」的具体修行内容。此中,先分别「结期精进」与「日常禅观」的禅修所缘的不同,并针对结期共修之学员,教授三项共声闻的修行技巧,并且依于禅观教学,用以长养学员利益众生之「堪能性」与「空性慧」。又以现代语文编写「三皈五戒」与「慈悲观」文,以便利学人日常持诵忆念与长养慈心之用。此篇观文曾单册流通,索赠者众,流传甚广,今编入文集,以呈现佛教传统义理与修行法门之现代诠释的尝试之作。

佛教中人时常质疑:人间关怀会荒废禅修本务。然而依经论内容与笔者的实务经验看来,虽然声闻行人倾向静修自利,大乘菩萨倾向入世利他,但声闻三增上学有定、慧二学,大乘六波罗蜜有禅、慧二度。两者的最大差异在于发心,而非修持与不修持;由于发心不同,因此修持的内容与目的也就有所不同。前者透过禅定开发智慧,用以解脱生死众苦,后者则是依于禅定助成三昧力,依三昧力以成就种种利生功德。故本书依于教证与理证,从比较声闻禅法与大乘禅法的不同,阐发大乘菩萨「禅修不废利生事业」的修行特色。

第二单元为「禅学研究」,有三项要点:

一、在声闻禅法部份,以《阿含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与《清净道论》等重要禅修典籍为主,分析南、北传声闻禅法对于禅修所缘的不同风格,与对于定、慧二学的不同偏向。于此有助于对大乘禅法之发展源流的理解。

二、在大乘禅法部分,则探讨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继承与转化。从印度禅到中国禅,此中可以讨论的内容极多,但笔者特别以天台智者与印顺导师的禅学思想作一对照,因为他们同样是知识与实修兼顾,吸收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并且开创了中国佛教思想的新局,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典型。

三、在禅修的推广教育方面,收录一篇针对大学院校学生所设计的禅修教材。此中重视跨越宗教藩篱,提倡佛法的普遍性精神,以具有此种特色的禅修法门编入教材,教导学生培养专注力、意志力与调理情绪的能力。

「人间佛教禅法」既以大乘菩萨道为圭臬,所有的禅观修行,都须符应入世利生的思想。故本书下篇以「人间关怀」为主题,从笔者本人透过「动物关怀」来落实菩萨行履的因缘为主,收集笔者担任关怀生命协会两任六年的理事长任内,与「护生」有关的社论与协会出版的护生书序。

此中另有三篇,是笔者就读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时,依于佛教「护生」哲学的观点,对西方环境伦理的讨论或动物实验的争议,所作的回应。研读西方哲学中道德哲学与动物伦理的相关著作,开拓了笔者思维方法的更多面向与伦理论述的宽广视野;世间一切善法皆为利生的增益法门,「菩萨于五明中求」的观点,在此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证。

「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这两者一静一动,风格迥异;前者是向内作观,后者是向外行动,看似南辕北辙,甚至常被视作完全无法相容的两条路线,然而这正是「人间佛教」的修行特色所在。在本书之中,笔者从各个面向的所有论证,皆旨在说明: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其实可以作很好的统整,让二者之间不但不会相互抵触,反倒能够和谐互补。就笔者个人而言,这两者不只是一套拾掇文献而加以阐论的学问,而是自己以经教证诸生活的切实体验;而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则是笔者从事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的活水源头。

去年六月四日,印顺导师示寂;九月二十六日,笔者的母亲慧英师父往生。理智上虽知诸行无常,有为诸法无不趋向败坏,然而短短三个月间,长养慧命的导师与生育色身的慈母连续辞世,悲伤与不舍之情自是难免。

时届导师圆寂周年,即将举行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以资纪念。爰结集旧作并增添新章以成册,并将于大会之中发表新书,提倡禅观修持与人间关怀兼备的「人间佛教禅法」,用表个人对导师与慈母的无尽感恩与无限孝思!

──九十五年四月三十日弘誓学院浴佛日,于法印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