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的起点在哪裹呢?我认为是“解”。有信无解长愚痴,有解无信长邪见,信解相应长菩提。这个“解”即智慧。佛教最大的特点是强调般若智慧,强调明心儿陆,可见中国的佛学就是般若波罗蜜,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禅,首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历代禅师都强调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么到底信的起点在哪裹呢?我的结论一信的起点在般若和禅裹。为了体证般若和智慧,我于今年二月份在厦门南普陀寺参加了禅七,期望通过禅七开发智慧,坚定信仰,使自己一步—个脚印地向禅的大道上不断地迈进,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上一层楼。现在将我在禅七中的体会写在下面,恳切地希望善知识们给予指正。

调心∵∵∵二月十七日∵∵星期一

当我坐于禅座上的时候,就根据坐禅的要求,首先调好身体,即端身正坐,宽衣解带,一切放松,将腹部顺逆各按摩十次,奖腹中溢气全部排出,使身体清虚恬静、气息清冷,自然会产生一种舒适的感觉。

其次徐徐敛心,提起观照,直观身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乃至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减,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毕竟寂减;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作此观后,仿佛自身犹如水中月、镜中像、热时炎、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顿然了知自身从无量劫来,使我对即心是佛的道理有所体悟,今对我要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昼夜,不分行住坐卧,常行此观,与十方如来携手同行。

一念∵∵∵二月十八日∵∵∵∵星期二

忽然一念生起怎么办:当前一念生起,千重关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不住。如何能把它消减掉呢?当知一念如幻化,如阳炎,本来就是虚妄无实,你说它离你近,十方世界求不得;你说它离你远,看看祗在目前。你要捉拿它,它又转远去,你要躲避它,它又来追你,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造就是妄念的特征。因此对待妄念,用不着愁它虑它,它本来就是没有实体的,本来就不存在的,祗要不理睬它,做到不迎不拒,一切妄念自然无影无踪。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妄念当下顿息。

念佛∵∵∵二月十九日∵∵∵∵星期三

《严经》说:“佛众生,三无差别”修禅必须把自己的心和佛心连成一片,所以念佛十分重要。在《文殊说般若经》称此为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系心—佛,念念相续,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因为念—佛的功德舆无量诸佛的功德平等无二,人此三昧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此时身心方寸,举足下足,皆是道场;扬眉瞬目,尽是菩提,这个念佛的法门是从佛的果位而起修的妙行,当下即能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真正的念佛,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什麽是无所念呢?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霎时心佛泯然无相,平等无二,这就是如来的法性真实之身.要想成佛必须念佛,所以在掸七裹念佛法门是关键的关键,但必须把握住,不能心外求佛。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所以黄叶禅师说:“心即差”。

起境∵∵∵二月十日∵∵星期四

在念佛的时候,很容易看到西方三圣手执莲台前来接引,或见阿弥陀佛身放光明,照躬我的身心,或见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种种相好,或见眼前出现青黄赤白等等光明。如果见到这种种境界时,即摄心不着.应观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如幻唯心所现。此时眼前这些现象自然消失了.禅者遇到善境、顺境不要贪着,遇到恶境。逆境不要恐惧。若能如是,才能进—步健康地修学下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见佛与众生,尽是心中妄见。祗因不识本心,才生起种种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本真心即成轮转.所谓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过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守心∵∵∵二月十一日∵∵星期五

弘忍禅师说:“本真心,胜念他佛”坐禅能凝然守心,妄念不起,则自然清净本源佛自然显现。又把守本真心的意义,提高到。涅槃的根本,人道的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的高度来看,认为众生的佛性本来清净,就象太阳被乌云遮住。但能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如何守本真心呢?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约略说之,凡有五种:一知心体,心性清净,体舆佛同。知心用,能生起恒沙功德,妙用无穷。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常觉不迷,觉在心前,觉法无相。四常观身空寂,内外通明,愰如置身于无量光明的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守一不移,动静常一,空有不二。令学者,时见佛性。迅速进入定门。念念之中,不起妄想,即是禅定。如眼见色时,不染于色,是为眼掸门;耳闻声时,不染于声,是为耳掸门。若能守本真心,不焉外境所牵,不按烦恼所烦恼所系,则生证有余涅槃,死人无生法忍。可见禅者能守一不移,悟此心体,本地风光,显露无遗。佛的果位,即不期然而然也。

相继∵∵∵二月十二∵∵星期六

守本真心,要念念专注,心心相续,正念不断现前,无有暂歇。如人学射,后箭射前箭,箭箭相柱,勿令落地.故经云:以智慧箭,射三解脱门,箭箭相柱,勿有间隔。说明守心要持之以恒,矢志不移。所谓一念守心一念佛,念念守心念念佛。又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火不可得。此指半途而废者,不仅前功尽弃,难免轮回之苦。是以赵州惮师对众说:。你若—生不离丛林,终日不语,这样下去,五年十载,没有人说你是一个痖汉。若能长期坚持下去,佛也奈何不得你.你若不信,可以截取老僧的头去。又说:“僧行脚时,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则佛道长远。”

守心时,要知心是何物,黄檗禅师说:“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减,不青不黄,无形无相……超越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心如虚空,不可测量,将何以守?实际上妄念不起就是守心,所以息心妄虑,佛自现前。

开悟∵∵∵二月十二日∵∵∵∵星期日

参禅的目的,是要求识心达本,彻悟心源。即通常说的开悟.怎样才能开悟呢?道信禅师认为: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会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虚心自明净.因为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心是无相的。不可以性得,性即本源自性天真佛.不可以佛更得于佛。不可以无相更得于无相,不可以空更得于空,不可以道可得于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金刚经》说:“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义为自己有所得有所悟,即落魔道,那是野狐禅.故佛言:“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将—法舆人。祗教人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是大智者。一切尽不分别,当下即是染净平等,生佛平等,自他平等。终日不离—切事,念念不见一切相,处处不生心。所谓忘叽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盛。

结束语

一转眼就过去了,它给我的启示却是无限的,对我来说。迈进禅的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或者锐是信的起点。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头,在今后的日子裏,我争取在二六时中,时时守心,净念相续,做一个无心道人,能安然端坐,任运不拘,不被诸境所惑,心心如同虚空,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离却无有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行诸佛之所行,一超直入如来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