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怀让安康茶
姚华
安康人喜爱品饮绿茶是有根的。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产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紫阳、安康、岚皋、石泉几县沿汉江两岸山谷。并将汉江中零水列为名水榜第十三名,今安康城区的水西门东不足50米可见立石标记“烹茶中零水,调羹勒瘼鱼”。
六大类茶,最可以论品悟道。绿茶什么味?初品清汤碧水如润玉云膏,琼桨之液,感到色淡香幽,味淡甘鲜;再啜感到舌体回甘,满口生津;三品后已是“功夫在诗外”了。无味至味,茶禅一味,味味一味,醍醐法味。我们品到的是茶,又是安康醇厚的历史,汉江春天的气息,茶山盅然的生∵机,人生精彩的百味,天地大道的契合,世界万物的圆融,构建社会的和谐。
品悟绿茶我们讲究“三品四悟”。
汉字品为三个口组成,三品方知味,三番才动心。绿茶适泡三开,皎然三饮便得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道”。无论从品饮技艺的需要还是茶饮悟道的体证,绿茶需静品、慢品、细品。一品开汤味,淡雅。二品茶汤味,鲜醇。三品汤后味,无味。正如清人称颂:“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品茶味:盛夏是品绿茶的绝好时间。我们采用清饮法品饮绿茶要了解茶的色、香、味、形,品出物质属性。茶类、品种、产地、新陈、等级等。如优质绿茶的特点是茶索圆紧、匀直,毫心显露,色泽绿润,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茶汤绿色,清澈明亮,叶底肥软,嫩绿匀亮。
品茶韵:绿茶清韵,一杯碧波人自映。被英国大诗人雪莱称为“中国之泪水”比喻为“绿茶女神”。把品饮绿茶的茶事上升为品茗艺术。在品绿茶时创设淡雅的环境,清纯的音乐,适美的茶具,审美的茶席,甘冽的泉水,明快的活水,娴熟的冲泡技艺等,使品饮者在茶事过程中获审美情趣和佳味的需求,达到物质的享用和超越物质的满足,精神美质得到提升。可谓“滋味甘香,韵致清远”,“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品悟茶道:这是品饮绿茶的最高层面和境界。在品饮中以绿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形神相融,契合天地,中和人际,返璞归真的心理体验,将生命的色彩定格为绿色,安静而充满希望,使生活艺术化的绿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之”的品性同种子般播散在每一位品饮者心中,化为极致的追求与理想的目标。是茶人的直悟自情,本性真心的自悟过程,品茶品人生。
四悟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实践它、体贴它。
悟“清”:绿茶简单,清澈,“江清月近人”;至清,“清江明月露禅心”。在俗世蒙尘中如莲花般雅纯,清致是绿茶带有玄美的清味。
悟“和”:绿茶汤和平。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至清导和。炒、烘、晒、蒸工艺共一青;条、卷、针、珠形状色一绿。不偏不倚,和合平常。无论品茗人是谁,一应诚和相待,“中道妙理”。北宋晁补评“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核心的反映。
悟“怡”:是品绿茶充满生活命力的茶性,赴汤蹈火涅盘重生的精神以及品饮时的心畅神悦的心身感受。追求“快乐之杯”的理想生活,掘“健康之液”的生命源泉,彻悟“灵魂之饮”的自然大道,获取生命的愉悦。
悟“真”:真水无香,真人无形,抱朴含真,返璞归真的“守真”、“养真”、“全真”是茶人品茗的自律。一是真茶、真水、真香、真味……存在的真实,活在当下;二是真诚、真心、真意……泡茶的真情;三是真率、真我、真人……品茗的真性,彻底去掉虚伪人生;四是真悟、真境、真谛……体悟真道。使品茗悟道起始如一,全性葆真。切实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
安康人品饮茶汤总是会悟到南岳怀让(677--744)。世称七祖。他是金州人(今陕西省安康市人),俗姓杜。十五岁时,到荆州玉泉寺依恒景律师出家,学习律藏典籍。怀让“厌离文字,思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
怀让强调文字语言在表述禅境体验方面的局限性。能够集中体现怀让独特禅学思想,并能够反映其学禅经历和传禅事迹的着名公案有三个:其一,“说似一物即不中”,是怀让和慧能之间的问答;其二,“磨砖作镜”,是怀让与弟子道一之间的言行录;其三,“法眼见道”,是怀让和道—之间的问答。记载怀让事迹的各种禅典籍和僧传大都提到这三个公案,它们共同构成了怀让禅学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捧一杯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的绿茶,趁热嗅闻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阳光洒进杯中,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斑点点,杯面根根向阳,摇曳多姿映出“磨砖作镜”的茶境。
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就到他那里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石头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问:磨砖岂能作镜?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打车,还是应该打牛。同样的,你学坐禅,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因为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也不能成佛。∵
品茗参禅修道实为一事,心不能有所住,品茗心静无碍,参禅修道心无所住。《坛经》说:此门坐禅,既不着心,也不着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着心,可是心本来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么好着呢?倘若主张着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你现在起净着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会障碍本性的。
如六祖接引怀让禅师因缘中: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公案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持一颗不染污的心。
历来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悬壶高冲的工夫泡,凤凰三点头的观赏泡,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回味、品韵,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大法,生命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人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
唐代着名的∵“赵州吃茶去”∵禅宗公案,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谂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吃茶去”。
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世人的妄想,不外觅而向内,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识或者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的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茶是“形而下”的东西,日本.伊藤古鉴在《茶和禅》书开宗明义地将茶道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高度:“要想通达茶道的奥义,大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是不行的。”茶道不仅仅是喝茶,真正的茶人必须苦心修行,和“茶事融为一体,由此来体悟茶事”,进而达到“茶禅同一味”的境界,领会“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道家以茶羽化登仙,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社会学家以茶构建和谐社会。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
“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一杯绿茶、一种享受、一种回味、一种感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